城镇化水平与文化产业竞争力关联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镇化水平与文化产业竞争力关联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镇化水平与文化产业竞争力关联性

内容摘要: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财税政策的调整,更要关注文化民生,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普遍化、大众化,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法,根据全国31个省市区的统计数据,对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文化产业竞争力二者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文化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竞争力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中过程,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发展过程,更是城市文化价值凝炼的萃取过程和城市文化特色升华的推进过程。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的关系将因为文化产业的纽带作用而更加紧密,文化产业将有机统领城市群发展。

一、城镇化水平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涵义

新型城镇化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镇化机制推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形成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既不同于其他国家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也不同于我国以往所走过的城镇化道路,它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以更加绿色、更加文明、更文化的视角去呈现新的发展历程,文化科技成为其典型的特点,也正是以这种智能化、信息化、人本化的特征,为文化产业的“城市包围农村”搭建了载体和桥梁。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一个竞争个体通过利用文化资源创造或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占据文化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在未来保持和发展其利益的能力。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发展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保障,即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较高的工资又会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同时,收入的提高增加了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导致城市附近的文化产业集聚的增加,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本,增加了城镇化的程度。可见,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又加速了文化产业的集聚与发展,形成了一个积极的促进过程。

二、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全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单位,利用因子分析对城镇化水平和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因子分析法是一种降维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各个杂乱无章的观测变量之间相关性的大小并对其进行分组,从每组变量中提炼出一个公共因子,这个公共因子是不可观测的但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原始变量提供的数据信息。本文选取了16个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以及26个反映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通过SPSS19.0软件对31个省市区的城镇化水平及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证分析

表3和表4为城镇化和文化产业竞争力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其中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适当性量数。KMO测度的值越高(接近1.0时),表明变量间的公共因子越多,研究数据适合用因子分析。本文城镇化和文化产业竞争力KMO的值分别为0.744和0.713,因此认为研究数据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城镇化成份中有4个成份的特征值大于1,其对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7.666%,提取4个因子。文化产业竞争力成份中有3个成份的特征值大于1,其对样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9.264%,提取3个因子。通过因子载荷矩阵(城镇化载荷因子见表5、文化产业竞争力载荷因子见表6)、分别计算出31个省市区的综合得分(城镇化因子得分见表7、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得分见表8)。根据统计结果绘制城镇化质量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折线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文化产业竞争大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即城镇化水平高的省市区其文化产业竞争力也高,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省市区其文化产业竞争力也较低。

三、城镇化水平与文化产业竞争力之间互动机制

本文运用《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通过对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与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综合得分建立折线图,通过折线图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集聚效应,进而增加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吸引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高城镇化水平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拉动机制

新型城镇化为文化产业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文章因子分析结果反映出有些省份比如北京、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城镇化水平高于文化产业竞争力,因此,可以通过加速发展城镇化来拉动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城镇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拉动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根据城镇化水平对文化产业各部门的影响大小,调整产业比重,从而优化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第一,城镇化可以缓解过剩的劳动力,城镇化会将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其他产业转移到文化产业领域,这不但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流向问题,也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的是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与整合,产业发展带动了生产要素向各类城市集聚,这种要素集聚机制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因此,也推动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城镇化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产生大量消费需求,从而促进了各个产业的发展。而在城镇,居民消费范围会扩大,消费层次会提高,除了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外(餐饮、住房等),城镇居民越来越关注精神层次的满足,由此,城镇化既拉动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又能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专业化和多样化,为了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效率,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来提高其竞争力。反过来,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是维持较强城市竞争优势的要素之一,也是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有效保障措施之一。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城镇化水平的推动机制

文化产业竞争力成为开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衡量城镇化水平不仅仅是数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城镇功能的更新与完善,比如资源利用的节约与集约、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投资结构、消费方式和人居环境等方面改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图1可归纳出出上海、吉林、湖北、四川、山西、云南、陕西等省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高于城镇化水平,由此,可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产业调整来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从而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首先,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从而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加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的协调性,为构建新型城镇化格局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推进文化产业布局优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城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促进各级各类城镇和城乡、区域间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分工,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文化产业有序转移,逐步实现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城镇化水平互动发展,构筑优势互补、合理分工、互动融合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城镇化进程中可以依托文化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培育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链,以文化产业关联集群推进城镇化集聚集约。其次,进行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升级。由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向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转化,既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城镇功能更新完善、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从而会带动各种层次的消费。居民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诸如教育需求、法律咨询需求、文化需求的满足必然会提升城镇化的质量,而且还可以使城镇更具吸引力进一步加速城镇化进程。总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是相互影响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对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文化产业内部的各行业之间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实现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重视文化人才培养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文化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多,对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也会相应增加,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懂得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规律,要有产业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根据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在高等院校兴办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开设各种培训班,大批量地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各种层次的专家和经营管理人才。开展各种层次的艺术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

(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我国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门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无污染、劳动力密集、所需投入资本较少、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等诸多优势。2009年公布的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新型城镇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加强文化产业的建设,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改善文化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不合理、不协调的方面,发展文化产业是城镇化建设道路的又一种选择,不仅可以实现城镇规模的扩大、经济收入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维护和发展了文化多样性,使作为主体的人能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进而使整个社会结构实现优化转变。

(三)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统筹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使得一些传统产业衰退并且外移,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客观上限制了低端制造业的发展。因此,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城市主要发展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恰好与城市产业转型有机结合,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和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地扶持和打造有优势的文化产业项目,减少发展文化产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走符合国情的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做到既尊重城市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借鉴和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螺旋交替上升。既要善于建设大城市,更要善于发展文化产业,通过走集约高效创新发展的道路,以县域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建设一批新型小城镇,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总而言之,文化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它的大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城市的服务、辐射、知识外溢等功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途径。

参考文献:

1.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2005(2)

2.徐萍.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及特征[J].统计与决策,2007(1)

3.吴隆杰.加快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8(1)

4.曾芬钰.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经济纵横,2001(4)

5.罗煜.试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J].决策探讨,2008(10)

6.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等.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17)

作者:陈明亮 单位: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