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产业旅游扶贫发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
本文在阐述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之间的互动发展现状,探讨了二者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度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强政府对互动发展的引导与扶持、做足做强互动发展的营销功课、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等对策。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旅游扶贫;互动发展
文化与旅游具有天然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富有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才具有高品质,才能持续吸引游客;旅游是文化走向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载体与渠道,二者有机融合,将使文化产业焕发光彩,保持持久的活力与生命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它的独特性、差异性对现代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利用好自身资源,联合开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使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成为吸引资金的重要资源,是促进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对旅游扶贫的带动作用
(一)民族文化为旅游扶贫提供资源基础。
旅游扶贫是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科技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节日文化[2]。这些民族文化为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资源基础,通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提高旅游的文化魂和吸引力,促进旅游大发展,更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推动贫困地区的生产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链长、群众参与度高、投资周期短、回报率较高的产业。旅游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创收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综合性产业[3]。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关系强,将二者深入融合,可以催生多种相关产业,比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等,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就业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完善,成为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素质提高。
我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贫困,同时还包括教育文化落后、人口素质差和思想观念上的贫困[3]。贫困地区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既能够促进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又可以为贫困人口创造提高文化素质的条件。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外来游客逐渐增多,将会增加贫困地区农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在接触中游客会把外面的思想带到贫困地区,当地居民也会在不自觉中受到外界思想观念的影响,逐渐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抛弃落后习俗,积极探索新知识、新事物,学会新的生存观念。
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旅游扶贫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兴。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祖祖辈辈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但是随着历史变迁,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很多相对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衰亡。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让埋没已久的民族文化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建筑、服饰、饮食、节庆及歌舞等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和开发,这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同时民族文化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复兴。
(二)旅游扶贫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文化的复兴,推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未开发旅游前,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过着贫困的生活,十分崇尚外界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没有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巨大价值。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民族文化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让当地居民摆脱了过去一贫如洗的生活局面,他们开始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与价值,逐渐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且有意识地去保护和传承本地的民族文化,促使民族文化愈发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互动发展实证分析———以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
(一)龙胜县基本概况。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距世界旅游名城桂林市区88公里,是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聚居着苗、瑶、侗、壮、汉五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0%,全县山多地少,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贫困县。“半边铁锅半边屋,半边床板半边窝”,曾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广大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龙胜县虽然是贫困县,但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拥有奇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如壮观的梯田、风雨桥、多民族的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稳定的基础。1983年龙胜县开始开发旅游,近年来全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按照全县旅游“一盘棋”来发展,努力实现其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全覆盖。目前龙胜县已经拥有龙脊梯田和温泉量大重点景区,多个民俗文化旅游景区以及30多处旅游景点。在旅游业日益蓬勃发展下,龙胜县一步步实现脱贫。
(二)龙胜县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互动发展现状。
1.互动发展使部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山多路险,交通不便,与外界缺乏沟通是龙胜县民族村寨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民族村寨才具有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得以运用和开发,使很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据调查,龙胜县旅游接待人数从2010年的133.2万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553.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0.8亿元增长到46.16亿元[4],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9,000多人,间接旅游从业人员4.2万人[5],使四万左右旅游社区居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此外,在开发民族旅游的同时,也带动了交通、饮食、住宿及商贸等其他行业的发展,这不仅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也增加了当地居民与外界的沟通。
2.互动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恢复与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当地居民的生计方式越来越依赖旅游,逐渐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而民族文化也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比如,龙胜县平乡大寨村是红瑶民族相对集中的村落,在现代化进程中,大部分瑶人已经脱去了瑶族服饰,逐渐被汉化。但在2003年,大寨村在上级的领导下进行旅游开发,为做民族村落的宣传,在旅游局的倡导下,当地居民重新穿上了红瑶服饰;举办节庆活动,多种关于服饰文化的项目受到游客的热捧,登上了节庆的舞台,促使当地居民重新拾起曾丢下的纺纱、织布、绣花等民族工艺;另外,很多游客愿意购买民族服饰作为收藏,市场的需要促使村民制作本民族服饰进行出售,这些都推动了当地民族文化的恢复,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龙胜县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无序开发导致资源浪费。在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规范的挖掘,未进行资源有效整合,导致整个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主题雷同,新意不突出,最终造成资源浪费,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龙胜县民族资源丰富,由于全县民族旅游总体规划发展滞后,导致重复性的旅游开发,各民族村寨为争夺客源相互不合理竞争,降低了总体效益。在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时,“张冠李戴”现象经常存在,如北面瑶族民俗旅游村寨为了吸引旅游者,搬入了很多侗族的民俗活动,瑶族穿侗族服装、吹侗族芦笙、唱侗族“多耶”、跳侗族“团结舞”。这种现象不仅让游客不能正确认识各民族文化,而且导致本民族不清楚自己的文化,最终各族文化混乱地交织在一起,造成民族文化遗失。
2.政府发挥指导协调作用不突出。由于我国发展旅游业时间较短,所以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都显得经验不足。在发展民族旅游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群体的利益,需要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才能将民族旅游有效持续发展,使当地居民持久受益。目前龙胜县民族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政策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发展地位的肯定、发展方向的指引,并确定重点发展项目。在实际的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互动发展中,政府发挥的指导协调作用并不突出,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如从事旅游开发的红瑶寨主要集中在龙脊梯田景区———温泉度假区长70多公里的沿线上,其中三门、细门、白面三个瑶寨彼此距离平均不到5公里,且展示的民俗节目大同小异[6],内容缺少变化,这种雷同性使游客只选择部分村寨游览,最终导致各村寨互相争夺客源,进行恶性竞争。因此,在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中,多方利益如何协调、主导部门权力如何分配、资源整合如何开展等问题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解决。
3.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遇到挑战。龙胜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也是旅游扶贫发展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全面旅游扶贫的推进及现代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资源逐渐变得功能化,失去了其原本存在的意义。在民族文化开发中,为了迎合部分游客的需要,当地居民随时都可将歌舞表演搬上舞台,表演被压缩、被删除、或是节奏加快的情况屡屡发生。而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参加民俗活动的表演,已经成为工作性质的任务,是一种模式化、机械式的活动,失去了个人原有的情感,失去了民俗活动本身的趣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丢失了活动的原本意义与价值。这不仅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提出了挑战,也势必会影响旅游扶贫的永续开展。
(四)龙胜县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互动发展的对策。
1.深度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目前龙胜县的民族旅游发展只停留在初级阶段的水平,文化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文化体验产品极少,缺乏大型文化旅游产品,不少文化旅游产品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不够[7]。初级阶段的文化旅游产品只能迎来一次性游客,无法实现民族旅游永续发展,所以要保证民族旅游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将其所包含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寓文化知识于旅游产品中,比如游客可以参观纺纱、织布的过程,并且亲身加入体验,由民族工艺传承者讲解工艺的由来、功能作用等文化内涵,让游客得到肢体和精神的双重体验;二是要创新发展民族旅游产品,融入现代元素,加大科技含量,比如以龙胜县多种民族特色以及民族融合特征为素材打造一台充满龙胜县民族特色的旅游演艺,既可以提高游客参与性,又能让其切实感受民族文化旅游的民族魂、乡土情和神秘感,更好地满足旅游需求与文化体验;三是要创建民族旅游品牌,突出特色,实现品牌与资源互享,提高龙胜县民族旅游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2.加强政府对互动发展的引导与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互动发展,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引导与扶持尤为重要。因此龙胜县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二者在互动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加大引导作用与扶持力度,消除互动发展中的壁垒与障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要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出发点,结合当地居民的生存利益制定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互动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的指南和布局导向,使其达到有序、有效发展;第二,要制定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互动发展的合理管理体制,出台相应的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开发中,保证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的和谐发展;第三,要协调旅游部门、文化部门以及扶贫办的工作,不定期开会协商讨论发展方案,尽量达到各方利益最优化,保证顺利落实发展项目,最终造福于贫困地区居民。
3.做足做强互动发展的营销功课。广西以及周边地区云南、贵州、湖南西南部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围绕龙胜县周边多个地区都在打民族文化牌发展旅游,所以龙胜县面临的市场竞争不可小觑。加大民族旅游的市场营销力度,增加与潜在游客的见面率,是龙胜县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率的重要途径。做好市场营销,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的互动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文化与旅游相互宣传,旅游宣传要附加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要发掘旅游潜力,控绑宣传,互惠互利,促进互动发展;二是政府每年要预算一定的民族旅游宣传专项资金,用充足的经费做宣传广告,加大民族旅游的宣传力度;三是与影视文化相结合进行宣传,近年来龙胜县与收视率较高的央视节目《了不起的挑战》、票房大卖的电影《绝地逃亡》合作,效果显著,遥远的东北人都欣赏到了龙胜的美景,所以与影视文化相结合,可以扩大曝光面,为潜在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4.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区偏远,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再加上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低,培养机制不完善,导致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从而降低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的层次。而优秀旅游人才能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的发展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因此,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是龙胜县发展旅游的关键,所以加快旅游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当地政府可以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建立高效灵活的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吸引旅游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来就业,并逐步培养其成为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二是聘请旅游机构专业队伍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激发主观能动性,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三是与广西高校旅游与文化方向的专家和学者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在日后的旅游发展中提出合理的指导性意见。
作者:李广宏 葛君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3:32~36
[2]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1996
[3]魏霞.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开发相结合是贵州贫困民族地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选择[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6:80~82
[4]龙胜县政府.2016年龙胜县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21)
[5]龙胜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龙胜年鉴(2013)[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144
[6]谭宗梅.推进龙胜县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探索[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3,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