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紫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紫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摘要:

为促进喀左紫陶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章对喀左紫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校地协同培养专门人才的创新模式。高校根据喀左紫陶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情况,通过调整专业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提升研究能力、促进创业发展等途径,有效解决发展中人才短缺、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对推动喀左紫陶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喀左紫陶文化产业人才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喀左;紫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喀左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简称,位于辽冀蒙三省交汇。喀左县矿产资源丰富,以紫陶土为代表的陶土资源,因质量好、储量大而备受瞩目,被誉为“北方紫陶之都”,是中国紫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喀左紫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喀左紫陶无论是矿产原料的质量与储量,还是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需要,都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可谓发展前景广阔、发展动力充足。然而,喀左紫陶文化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紫陶文化产业的形成与繁荣,不但对矿藏陶土有严格的质量和储量要求,而且还要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精湛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并引领紫陶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喀左县紫陶工艺专业技术人才不足300人,而且大多是在原有手工作坊和工厂通过师徒制培养出来的原始工匠艺人,未经过系统专业培养,创新能力较弱,且缺乏市场观念,不能适应紫陶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需要,严重束缚喀左紫陶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善。紫陶文化产业是依靠紫陶艺术的开发和推广为核心的宽领域、长链条、高水准的产业。产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产品质量和艺术水平,更取决于整个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和整个文化产业链条的衔接效果。喀左县目前的紫陶文化产业仅有几家稍成规模的紫陶加工企业,且都单打独奏,无法形成合力,更缺少与生产相互配合的产业链条。造成各环节缺乏衔接、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产品定位混乱、存在恶性竞争等问题。

(三)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喀左紫陶产业起步较晚,且大多已生产花盆、茶具、酒具、琉璃瓦等日用陶器和装饰建筑陶瓷为主,市场需求量有限,竞争却十分激烈。由于这些紫陶产品的工艺水平、设计特点、创新开发以及文化附加值等方面不具优势,使得喀左紫陶在市场竞争中的品牌认可度、知名度不够,因此产品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1](P14)。

二、校地协同创新模式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着创新性的变革。201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要求地方高校将办学思路转移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加强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要依托于地方经济产业,要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导向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校地协同合作模式是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是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形式。一方面,高校通过校地协同合作,可以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合作方通过与高校协作,不但满足地方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地方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才的竞争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校地协同合作模式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企业科技含量、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以及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能力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并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效果。

三、校地协同推动喀左紫陶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在校地协同合作模式下,高校依托喀左紫砂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开发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从根本解决当前束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高校以地方产业结构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校地协同合作,需要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喀左地区对紫陶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相一致,设置一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应用型、实用性专业,为喀左紫陶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市场开发、贸易扩张培养复合型营销、管理人才,也为高校学生创造宽阔的就业渠道。省内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来设置陶瓷艺术设计专业、陶瓷工艺与技术、陶瓷产品开发与推广等相关专业,对现有的相关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适应型变动;并密切关注重点产业带对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与结构[2](P138)。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在喀左地区建立紫陶文化产业科技园、陶艺创新创意开发工作室、陶瓷工程实验室等实习实践基地,选派专业突出的学生到基地工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生的加入有效壮大当地紫陶产业队伍,有效缓解从业人员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喀左紫陶文化产业为实践平台,让更多学生了解紫陶产业,熟悉并认同紫陶文化,并通过实习实践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进而促进喀左紫陶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二)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方向,校地协同推进创新与创业工程。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喀左县紫陶文化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的目标,就要实施全民创新与创业工程,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校地协同创新,高校可以接纳和吸收部分喀左紫陶文化产业技术人员,定期到校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掌握专业领域的新成果、新动向,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创业能力;通过校地协同创新,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邀请专业知名人士到校为在校学生讲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通过校地协同创新,开展校地双向文化交流,既可以扩大喀左紫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可以吸引更多拥有良好素养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队伍中,全面推进创新与创业工程,优化人才结构,确保喀左紫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地协同建立专门研究机构,提升紫陶产品核心竞争力。校地协同创新就是要依托高校丰富的研发与创新资源,通过培训、交流等多种途径,集聚各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建立科技研发实验基地,努力研发设计紫陶新产品,凝练具有喀左特色的紫陶文化,打造以生态紫陶、功能紫陶、科技紫陶、民族紫陶为特色目标的国内知名紫陶陶瓷品牌,借以提升喀左紫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喀左地方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就要求各类研究机构必须坚持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美誉度、公信力、科技含量和价格竞争力为宗旨和目标,建立支持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先进适用技术体系,借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努力提高产品的美誉度、优质率,并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

(四)校地协同整合优势资源,筹建培养陶瓷产业人才的专业院校。辽宁省已将喀左紫陶文化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因此,省内高校尤其是辽西地区高校应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集中力量加强紫陶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在不断壮大紫陶从业人员队伍的同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素养。辽宁省或朝阳市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喀左地区对产业人才需求的职业层次与专业知识要求,以及职业岗位群与职业技能等需求,优化省内高校相关专业的有效资源,尤其是利用辽西地区几所本科高校的资源优势,筹建一所专门培养满足喀左紫陶文化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院校,为喀左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紫陶产业、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四、结论

喀左紫陶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从古老的中华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而且更要把握时代经济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和挖掘具有文化推动作用的有利资源,努力将喀左紫陶文化产业做精做强做大。只有如此,喀左的紫陶文化产业才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使喀左紫陶能够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散发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者:张进 单位:渤海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林松,金爱英.喀左紫陶艺术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

[2]王滢.喀左县紫陶文化产业集群的调查报告[J].经济管理者,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