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经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通过对福建文化产业发展及其人才供需现状的分析,结合对台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整理,在对比两岸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质异同之后,借鉴台湾经验提出福建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思维,为福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
文化产业;人才;台湾经验
一、福建文化产业发展及其人才供需现状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于2009年7月正式审议通过,作为第一部针对于文化产业的专门性规划文件,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标志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还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才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文化产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更是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福建省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薄弱,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福建省依托地方特色着力打造、建设具有区域文化优势的文化产业,逐渐在全省范围内形成重点突出、特色明显、富有活力、协调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一个规模不断壮大、业态快速成长和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的时期,逐渐将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品牌。从区域性角度来看,各地区依托自有资源优势、分工协作,形成文化产业跨区域发展格局。
2.福建省文化产业人才供需存在矛盾。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建设的不断推进,产业人才需求也不断凸显。福建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建设的同时加强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出并制定了大量有关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规划,但认知不足、培养方式不当、发展时间尚短等原因所导致的福建省文化产业人才供求不对称现象仍然存在。
(1)文化产业人才的供给总量偏少。福建省2013年全产业从业人数达到了2555万人,但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比相较于其他产业来说还是较少,供给总量偏少导致文化产业人才供给出现短缺。主要原因在于:①社会对于文化产业的认知不足。文化产业毕竟是个新兴的产业,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不深,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不明晰,因此选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数不会太多。虽然福建省制定并出台了文化产业的相关规划,可以促进社会民众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积淀,不是一蹴而就的。②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虽然福建省的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文化产业专业来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但由于起步晚,很多制度和教学方法还不完善,且缺乏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使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现实中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也不一定会从事文化产业的相关工作,这样也造成了人才供给总量的缺失。
(2)文化产业专业性人才不足。福建省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基础总量偏少,是造成专业性人才更少的原因。①复合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少。大多数经营管理人员只是对文化产业的知识有所涉猎,但开拓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尚不够强,缺乏大型集团经营管理经验。②兼具本土与国际视角的外向型人才短缺。真正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不仅要熟悉本省和本国的文化产业方面的惯例和制度,也要熟悉国外的文化产业方面的惯例和制度,这样可以通过运作媒介市场来传递本省和本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思想,但在福建省,这样的外向型人才是短缺的。
(3)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滞后于市场发展需要。福建省文化产业人才基础研究薄弱,对于人才需求的研究项目少、研究系统性差,基础理论体系缺乏和关注度不够。由于没有足够的研究支撑,业界的信息没有办法形成一定层次的研究成果,也无法产生足够的社会影响力,存在着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研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现象。当市场对某类文化产业人才非常需要时,政府就会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落实,这虽然是一套有系统、有秩序的过程体系,但人才供给需求上的时间差会导致人才发展的滞后性与人才供求的不及时性,从而阻碍了福建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台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
台湾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的实用性和实用性,重点在于提升文化产业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台湾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文化学科知识为教学理论基础,辅之管理学相关知识,形成多元化、有重点、形式多的人才教学管理体系。除了文本教学以外,还十分注意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参观调研等多种方式强化时间教育部分。
(2)立足学校自身特色开展教学工作。依靠学校办学宗旨、专业办学目标、区域市场供需要求,调整专业结构,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差异化、特色化办学理念的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学校特点。
(3)形成多层次、宽链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制。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全方位、全覆盖的立体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内导师指导、校外企业家导师结对子帮扶等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化、系统化的培养。
三、闽台比较: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特质差异
高校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摇篮,基于高校的视角分析台湾与福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特质差异。
1.培养模式不同。
福建省高校关于该专业的教育还是传统式的过于侧重理论教学的模式,传统学科教育模式缺乏产学研合作机制,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意空间和专业认同感的建立,且本科大多为在校学习方式,尚不能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对相应人才的实际需求。台湾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培养方式多样,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采取的“3+1”或“2+2”模式,通过海外访学与校企合作实践的方式,将学校理论知识学习与国际化前沿理论、工作实操训练相结合,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既能适应本土市场的需要又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培养体系不同。
就福建高校而言,每一所高校虽然都是从本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专业出发来构建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的,但每一所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差异化较小,无法明显地突出各专业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与之相差别的是,台湾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历经数十载,在不断的探索中,各高校已经初步建立起独特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特色凸显。
3.培养形式不同。
台湾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形式多样,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会定期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讨会、文化产业专题论坛等,让学生参与实践并从中学习知识。同时,台湾院校之间也采用“合作办学、联合办会”的形式来促进交流与沟通。台湾地区教学导入的时间也比较早,从基础教育开始就重视文化创意教育,为台湾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大批储备力量。
四、台湾文化产业人才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借鉴
1.坚持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在2002年文化创意产业计划提出之初,“文建会”就拟定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延揽、进修及交流计划”,希望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发掘台湾本地的文化价值,提升其文化创意产业精神与创意层次,营造精致、舒适的生活。从2003年起,教育部推行“大学院校艺术与设计系人才培育计划”,分别针对传统艺术创新、印象数位设计和生活流行用品设计等主题领域,成立五所教学资源中心。这5所教学资源中心担任主办学校,然后选择伙伴学校,共同加强与产业和国际间的合作,同时,鼓励学生对外交流。
2.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
对文化产业人才进行通用知识模块的训练是台湾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部分,各高校都设定目标进行教学,如,东海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是:落实“全人教育”理念,培育理论与实务并重,且具有文化素养、艺术知识与专业设计的专业人才。在课程设计中,“创意设计暨艺术教育”已成为东海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此外,台湾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心也开设文化创意产业课程,加强学生通用知识模块的理论学习。可见,通识教育在台湾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3.多元化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培养体系。
教师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台湾高校对选取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师非常重视。文创产业是伴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有较高层次的人才需求水平,这对从事文创产业教学或科研的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富于文化艺术修养,还要了解经营管理。所以,台湾高校在培养本土师资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外来师资,为本土师资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带动本土师资的成长,并且还选派教师去国外深造,学习外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精华来改善本土文化产业的不足,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谢向英 李玉榕 郑小清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长奎.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与财政助推机制[J].福州党校学报,2012,6(3).
[2]姚伟钧.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3]张彩凤.人才短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3(2).
[4]李志雄.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热的冷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2).
[5]柏晶.台湾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及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
[6]方东.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2).
[7]魏雪莲,陈永洛.借鉴台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优势培育福建文化产业人才[J].长沙大学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