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探究(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产业发展探究(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文化产业发展探究(4篇)

第一篇: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提升策略

摘要:

对于辽宁地域整体发展战略而言,文化产业发展应与经济发展并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主体性支柱产业,在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中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辽宁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途径。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辽宁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便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地分析:一是提升辽宁地域文化的产业意识;二是明确辽宁地域文化定位与生存谱系;三是提高辽宁地域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

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施过程中,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主体性支柱产业,在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随之成为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的提升有助于转变辽宁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新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辽宁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便成为我们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提升文化发展的产业意识

文化产业意识的淡薄是阻碍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作为老牌重工业发展区域的辽宁,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与理解存在一种历史性的偏见和扭曲,重工业而轻文化。前者是地域与历史思想意识的惯性产物,后者是受到长期社会普遍文化观念影响所致。对此,提升辽宁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首先要从文化产业意识的转变入手,一方面将文化提升到应有的地位来理解;另一方面,要正确理解文化产业的内涵以及属性。

(一)还原文化在老工业基地的应有地位,同时避免文化的过度实用化

辽宁作为老工业重镇,在长久以来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对工业与科技的依赖与重视,而忽视了文化建设与发展。从经济发展因素看,辽宁对工业经济的重视与发展的强调,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等有形与实用性实体经济的重视与迷信,从而造成对无形的文化本身的轻视。长久以来,处在重工业经济环境中,重视工业而轻视文化的格局在辽宁地域体现得相当明显。因此,提升文化意识,将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到应有的地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文化意识的提升在于将其地位与重视程度进行适当地还原。一方面,表现为不能为了文化意识的提升而有意贬低辽宁自身的工业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避免将文化过度实用化。在人们强调文化的过程中,容易将文化附着在工业与经济发展之中,无限度地开发文化的实用性而抛弃文化的实质内涵,这样看似是对文化意识的提升,实质却是对文化本身的扭曲。因此,对文化与工业等实体经济的适宜理解才是提升文化产业意识的正确观念。

(二)明晰文化产业的内涵,认清文化的产业属性

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专注于文化的精神性和思想意识形态属性,排斥了文化作为产业的经济商品属性,将文化禁锢在无功利的象牙塔中。对于辽宁而言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鲜明,对此,明晰文化产业的内涵并认清文化的产业属性就显得尤为必要。文化产业是文化与产业的聚合体,它不仅具有一般产业所具有的经济性属性,还具有自身所特有的文化特性。文化属性是文化产业的根本与基础,它具有特定的观念性、精神性特质,它是意识形态性功能、精神性功能的重要载体;产业属性是文化产业的又一特性,文化作为产业必然与经济相连接,文化产业需要进入市场,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发展自身并与市场接轨。这便使文化产业呈现出区别于其他一般性产业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意识的提升需在了解文化产业属性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来审视文化产业的内涵才能够更好地看清文化产业的全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聚合体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它兼具了文化与产业的双重属性,涵盖了无形产业与实体经济的双向建构。在辽宁地域内,只有提升文化产业意识,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化产业,规避对文化产业内涵的偏颇与狭隘认识,才能够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与产业实践中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和保障辽宁地域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明确辽宁地域文化定位

从上述对于文化产业内涵的探讨中,可以看到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可以说地域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辽宁地域而言,首先要明确地域特色文化的定位与文化谱系,其次要实现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一)明确辽宁地域文化的定位与文化谱系具有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1]地域文化鲜明的特征体现为差异性、特殊性,其次表现为历史传承性,地域文化是差异性与历史属性的融合体。这种融合体使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区域的文化特征在其他区域很难复制和替代,这一排他性以文化的方式积淀在地域生存群体之中成为地域文化,同时也成为地域中生存者的存在品格与生存属性,成为不同存在群体的标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也正是地域文化产业化的独到优势,它的排他性与不可复制性使地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它以精神资源的方式存在,在地域文化与经济融合过程中,地域文化成为区域经济开发的精神支撑与发展动力。一方面,表现在为经济发展与开发提供文化氛围、智力支持,使经济发展的环境得到优化,同时使经济发展路径产生由外而内的转向,促进内生动力的启动,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地域文化直接就是经济发展的对象,通过与经济发展方式融合、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直接融合,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明确辽宁地域文化定位对于提升辽宁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辽宁地域文化的主要脉络与谱系构成

从历史、地域、经济传统等方面来看,辽宁地域文化的主要脉络与发展谱系可以大致有三个主要构成因素。

1.满清文化。辽宁历史悠久,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在这里至今仍保留着清早期的宫殿、宗庙,以及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位皇帝的陵寝等。这里聚居着满族的后裔,保存有完好的满清文化,包括建筑遗址和非物质的文化形态以及语言、饮食、生活习俗、文艺形态等。它是地域和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这是历史传统形成的潜在的文化产业资源。辽宁的满清文化具有稳固性和传承性,留存的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可开掘空间。

2.抗战文化。抗战文化,是以抗日救亡为基本主题,以民族解放为思想特质,涵盖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领域的大众文化。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战争的残酷现实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境遇,抗日救亡与生存、战争与生活成为新的文化因素。辽宁区域内保存着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以沈阳现存的物质文化遗存为例,有记载日本侵略罪行的九一八日本侵略遗址、中山广场及周围建筑群、柳条湖爆破地点纪念碑等,有关于抗战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此外,还有在图书馆和档案馆以及民间保存的一大批抗战时期的文艺作品和档案资料等。

3.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是辽宁区域文化的特色,而这种文化是由构筑工业灵魂的“英模精神”和工业遗存体现的。从工业精神的角度来看工业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英模精神”[2]。“英模精神”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无数产业工人在具体工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光辉人格的凝聚,其体现为“鞍钢宪法”“本钢精神”“沈阳铸造”等,这种“英模精神”是辽宁地域工业文化的精神内核,对它的深刻认识与传承,是实现辽宁文化产业性开发的基础。如果说“英模精神”是辽宁工业文化的精神内核,那么丰富的工业遗存就成为辽宁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辽宁地域的工业遗存数不胜数,如建筑群、主题公园、主题博物馆等,建筑遗存实际上同时也是城市的标签,它同样以工业文化的形态展示着城市的成长与发展路程。总体而言,从历史传承与地域生存与生活境况来看,辽宁地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这三种文化构成因素,也包括很多现代文化因素。明确辽宁地域文化定位,有益于有效实施文化开发与保护策略,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三、提高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竞争力的提升还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实现开发与保护合一;其次,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创新,避免趋同化、快餐化的发展模式;最后,还要注重消费能力与消费市场的培育。

(一)开发与保护合一,实现辽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辽宁要立足于文化的先天优势,将传统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结合在一起。由于文化破坏具有不可修复性,因而在开发过程中要做到“开发未动,保护先行”。树立文化保护的观念、完善文化保护的政策,将文化保护纳入评价体系,将文化保护放在所有文化产业活动的首位,加大保护力度,实现文化保护措施的全方位实施,坚决抵制和杜绝文化的破坏性“开发”。但文化保护并不等于文化开发过程中的保守。在文化产业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在面临诸多困境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文化与市场相结合在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的同时也为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抓住这种机遇对于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在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实现开发的现代转化。“一切传统的文化资源要想重新发挥作用,都必须要经历一个现代的转换。”[3]因为文化产业在开发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中,一方面会存在文化资源的历史性与当下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存在文化资源的生命力与开发的持续性问题。文化资源开发的终极目的是使其与人的生存境况相结合,特别是使文化资源与当下人的生存境遇结合,用以提升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存需求,而不是使其成为闪念而过的潮流。所以,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过程中需要有效地进行现代转化,使文化资源与当下人的生活紧密相关。辽宁要立足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抓住时展的机遇,保护和开发地域性的文化资源。只有将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文化产业开发的保护意识,杜绝对文化的破坏,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可持续性利用。

(二)注重文化创新,避免文化的趋同化与快餐化发展模式

当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形式进入市场流通领域时,浓重的商业气息笼罩着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也随同其他产业一样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与冲击。文化产业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与保持原有的文化特色之间博弈。当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文化产业趋同与快餐文化正消解着文化的深度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当前的时尚消费、符号消费、快餐消费正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蚕食着我国诸多文化因素的内核,将各种具有深度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化消解甚至抛弃。为避免文化产业的趋同与快餐式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创新成为必要之举。文化产业的创新,首先体现在文化内涵式发展的开创性与拓展性。这就需要在开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断突破惯性思维的禁锢,实现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拓展文化产业领域,摸索新的文化形式,结合新时期的新现象与新问题创造适宜于人们需求的文化产业。其次,注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机制的建构与完善。建立健全的文化创新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中,适时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完善创新机制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保障。再次,合理地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蓄积后备力量。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不仅如此,建立起一整套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当前辽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注重消费能力与消费市场的培育

按照马克思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关系理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文化产业也是一样,文化消费是文化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因此在文化产业的整个发展环节中文化消费环节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文化消费是一种精神性的消费行为,其在文化产业化环节中起到推助作用,是人们“为了获取知识、陶冶身心、娱乐自我等而对物质形态的文化产品和劳务形态的文化服务进行的一种消费行为。”[4]因此,文化消费既是人们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牵引,也是国家整体进步的外在需求所致。文化消费的繁荣必然会积极地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另外,推出优秀的文化产品和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是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措施。优秀的文化产品能够带动文化消费的积极实现,这就要求文化生产者要潜心创作,多出精品,用优秀的文化产品打动人、吸引人,从而促进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而对于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也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文化消费存在不均衡现象:一方面,奢侈文化消费过于超前,文化生产过于密集,而一般性高质量消费生产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消费区域不平衡。城市与乡村,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文化消费相差悬殊。文化消费应当突破这种不平衡现象,关注大众文化消费,对大众的文化消费方式进行适当地引导,培养大众的文化消费能力,拓展潜在的文化消费市场,为实现文化消费的良性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杜向奎 庞艳华 张立军 单位: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辽宁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66.

[2]张洁.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时期工业文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1):140-142.

[3]孙悦.浅析创意产业中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J].决策探索:上半月,2007(8):95.

[4]葛红兵,谢尚发.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问题———兼评2009年上海文化消费状况[J].科学发展,2009(12):83-94.

第二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文化大国,尤其是农村文化更是几千年农民的思想结晶。在当代文化产业逐渐发展的形势下,开发农村文化产业,壮大农村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

农村文化产业;手工艺;素质;思考

就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显示,文化产业在未来将会是一个朝阳产业,而作为中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乡村文化更是最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之一。所以,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各级政府和文化从业者都将目光转移到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来了。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承载,农村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其文化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聚拢人才、增强农民的凝聚力的最有效方式,也是我国乡村文化走出农村,走向世界的文化基础。以目前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有以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为依托的农村生态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这类产业的代表就是云南大理洱海地区的白族民俗旅游,以及东北哈尔滨冬季的冰雕节等。还有另一种文化产业——农村丰富的传统手工艺遗存,以手艺人、手工技艺、手工艺品、手工艺价值理念为主体而形成的文化生态系统。这类文化产业的代表就是传统的剪纸艺术、中国结艺术等,都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之中。虽然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1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是目前发展的状态有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文化产业实力偏弱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由于起步较晚,国家不够重视等原因,导致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未形成规模,还处在各自为战的较低级阶段。这样的发展模式就体现出了其整体实力偏弱,竞争力小等弊端,很容易被取代和吸收。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文化从业者的重视,农村文化产业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初具规模,但是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1.2农村文化产业精粹流失

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文化元素的独特与传承。我国的农村文化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有许多民间杰作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我国农村文化由于过去不被重视,并未能形成详细的文献流传后世,而是通过手口相传而得以传承,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真正能够理解农村文化精髓的人少之又少,加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有不少农村文化已经濒于失传。

1.3农村文化产业后继乏力

这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农村文化需要静心、沉淀,不能马上见到效益。这在当今社会以利益为驱使的价值观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现在已经少有踏踏实实做研究、做传统的人了。更多的人才都被高收益的行业收编,再加上很多年轻人都认为传统的文化有很多都不够时髦和新潮,缺少从事相关手艺学习的动力,这样的结果就是,农村文化产业的传承受到影响,后继乏力。

1.4农村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不高

由于缺少政府和资金的支持,以及从业者眼界的限制,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并不吃香,竞争力不强。但是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更加开放,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深入,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兴起都有助于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想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强大的国家后盾和专业的人才才能支撑起。

1.5农村文化氛围不好

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外出务工人员占大多数,农村整体呈现出萧索状态。这就使得文化的传播受到限制。再加上大多数人受到城市灯红酒绿生活的感染,对乡村的生活已经不适应,已经不再接受乡村的文化习惯,这就导致很多农村有特色的文化习俗、手艺的失传直至消失。

2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丰富多彩、资源有很多,但是问题在于延续和发展。很多农村的文化产业的不到重视,最终流于平庸。所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1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

从农村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就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到GDP的比重接近20%,我国呢,不要说农村文化产业,就是文化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也远远达不到这个比重。这足以说明国家对文化产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不够重视。而且在地方,存在着地区限制,很多地区将自己的农村文化当成地区的经济发展利器,不愿与人分享,这就造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

2.2农村文化产业投入不足

投入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对于进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房屋、设备投入不足,不能形成良好的制作车间和服务机制;宣传投入不足,并没有大力宣传我国农村博大的传统文化底蕴的进行,这对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服务人员投入不足,我们都知道,每个乡镇只有一个文化站是服务于整个乡镇的文化的,人员过于稀少,很多工作无法进行。

2.3农村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农村地区,很多从业者从事农村文化产业不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即收入的增长,当收入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也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充足。而近年来,人们对于农村的文化充满了兴趣,所以,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有待提升。

2.4农村文化产业未形成产业链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产品还比较单一,要么就是纯手工艺品,要么就是农村生态文化旅游,缺少一个产品丰富,享受丰富的产业链。这主要在于从业者的经验和认识有待遇提高,目光高度有待于提升,整个农村文化产业还处在各自为战的阶段,而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集约化发展阶段。

2.5农村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匮乏

我国广大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风光、风俗习惯、手工艺等文化资源丰富。但是许多的文化资源都没有被开发出来,有些地区开发了手工艺品,却没有开发旅游产业;有些地区仅注重自然风光的开发,却忽略了风俗习惯等资源的利用。目前较为成熟的农村文化产业开发也仅仅只有剪纸等有数几种而已,急需有相关文化产业打造相关文化产品把农村文化带出这一困境。

3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问题主要在于政府、从业者素质、文化元素开发、农村文化推广等几个方面,所以我的发展建议也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3.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发展的支持,并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更加重视。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文化服务、农村文化推广等方面下功夫,并积极引导相关产业进军农村文化产业,合作开发,共谋发展。

3.2提高农村文化产业从业者素质

农村文化产业的直接生产者是农民,是相关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引进人才从事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继承,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现有从业者进行素质的培养,主要进行服务素养、专业技术素养的培养。

3.3文化元素开发

农村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智慧的结晶,其中的文化元素需要被开发出来。一方面需要引进外部元素,对农村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需要从业者对自身的文化元素进行深挖细采,不断丰富。

3.4农村文化推广

农村文化的推广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农村,走进农村,农村的文化才能不断的被开发、被激活。宣传推广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文化宣传片、举办大型农村文化主题展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推广。

3.5走产业化之路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互相配合,达成一致,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顺畅。例如:在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区开展农村手工艺品的售卖,民俗节目的演出等相关产业联合发展。综上所述,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的发展前景很好,但是需要我们努力发现问题,并将资金、人员、支持等问题解决,才能走上一条新农村文化产业致富之路。在发展过程中,少不了正和文化产业人士的支持,也少不了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作者:林海丹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潘鲁生.保护农村文化生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J].山东社会科学,2006(5).

[2]吴声怡,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3]姜长宝.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0(2).

[4]陈伟.中国农村文化产业SWOT分析与对策[J].湖南大学,2008.

[5]李新市.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6(3).

[6]沈成宏.关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探索[J].唯实,2006(10).

[7]张永丽.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甘露经济问题探索,2012(3).

[8]郭玉兰.浅议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7(2).

[9]李新市,王江澜.关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思考[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1).

[10]王春林.关于加快广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2(4).

第三篇: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整合

摘要

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关系密切,本文试从旅游活动食、住、行、游、娱五大要素入手,指出只有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合理整合,才能带来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

旅游;文化;文化产业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产业发展也是历史悠久,而旅游业的发展却是近代兴起的。旅游业初兴的时候,主要内容是观光,主要对象是自然景物,即使是人文旅游,其对象也主要就是人文建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文化才是旅游的灵魂。渐渐地,在旅游行业发展中,出现了专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旅游企业,这种企业本质上应当属于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中,比如书画作品、文具、地域特色纪念品等那些主要生产为旅游者参观、游览、鉴赏和购买产品的企业,又发挥着旅游业中购物旅游的作用,实际上这几种经济产业具有与众不同的两种特征——文化是其属性,旅游是其功能,只是由于历史遗留和传统划分方法等各种原因,这些不同产业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而已。因此打破行业门槛,以市场为导向,将这类产业整合为旅游文化产业或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很多地方都迫切希望找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好形式,而有条件的地区,整合文化与旅游产业,让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搭台,这戏才可能唱的巧妙,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式的旅游固然还会有一定的市场,但是具有文化特色的体验式旅游一兴起,就势不可挡,蓬勃发展,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这种旅游形式中,对旅游活动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文化因素,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娱诸环节或说诸要素,都渗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食

“民以食为天”,这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在旅游活动中,饮食则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事,而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游客的旅游动机,甚至就是冲着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文化而来的。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且地域特色浓厚。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从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各地菜系、风味小吃和地方土特产品。著名的菜系有鲁菜、川菜、粤菜、浙菜、徽菜、湘菜、闽菜等八大、十大或说十二大菜系。风味小吃更是多如繁星,如五大名面、陕西牛羊肉泡馍、天津“狗不理包子”、昆明“过桥米线”、成都“龙抄手”等。至于地方土特产品,则几乎是一地一特甚至是一地几特,如贵州茅台、山西汾酒、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吉林人参、宁夏枸杞等等。而这些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里,还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神奇传说和优美诗文,令游客大饱口舌之福后余韵无穷。

2住

住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舒适、方便。一些地方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注意把该地建筑文化、特色民居等融入旅游中,令游客意兴盎然。北方的四合院、黄土窑洞,闽南的客家土楼,藏族碉房和帐篷,蒙古族的蒙古包,侗家吊脚楼和鼓楼,傣家竹楼,白族石头房等,对那些寻奇探胜的游客来说,比国际标准的星级宾馆显然更具魅力。

3行

对抵达旅游目的地的旅行来说,追求的是速度快、时间短。而在旅游区内,适当采用一些传统工具,令游客体验到当地居民千百年来的旅行方式。比如说纵马草原,惊涛拍岸的河流上过溜索桥,崇山峻岭中坐滑杆轿等,让游客在惊喜、惊险和刺激中对在该区域的旅游经历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4游

游赏,是整个旅游活动的重心。天下楼宇众多,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岳阳楼名震中外。天下寺观更是万千,而唐代张继一首“枫桥夜泊”使寒山寺名噪古今。而香格里拉、西双版纳仅以她的名字和那些美妙传说,就赢得了人们的心向神往。新马泰就是凭借它浓郁的异国风情,特有的服饰、饮食起居、宗教信仰等丰富而富有魅力的人文,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而我国云南旅游业的发达,也是深深得益于民族风情、古代文明和自然风光的水乳交融。总之,要深入挖掘民族节日、服饰、婚俗等文化因子的深刻内涵,使文化作为特色旅游的一个突破口,让旅游业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5娱

苦于“花钱买罪受”的跑断腿式旅游,当今,游客们更喜欢重在体验的“花钱买享受”。人们到一个地方旅游时,除了欣赏自然风光外,更喜欢融入当地生活,亲身体验对各种生活的感受。除了常见的在内容丰富的游乐场里,乘豪华马车,坐摩天轮等娱乐活动以外,常可以利用传统的民间节庆活动,吸引游客来体验民俗风情。如“故事会”是民间杂技,表演者踩在三米高的高跷上,饰演着三国、水浒、西游故事里的人物,其脸型、服饰、动作无不惟妙惟肖,既惊险刺激又异彩纷呈。在游客跃跃欲试时,则可以选购一米以下不同高度的高跷作业余性的训练与游戏。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的开发适当与否,是旅游业兴衰的重要因素。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创新和突破传统,创造现代文明,而不是破坏和践踏古今文明。旅游业发展中的“特色”打造,关键是挖掘与创意,如果既不能挖掘地域古今文化亮点,又不能在已有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开拓创新,那就是在破坏与践踏文化,破坏旅游业的发展。比如一些人不去向游人展示风景区优质的服务、淳朴的民风、源源流长的文化变迁、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等巨大无形资产,反而提出在丽江、敦煌等地发展博彩业建赌城的“新思路”和成立“红灯区”、“不夜城”的致富方略,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这样做既会导致旅游业的衰落,也会将文化中的污垢聚集在这里。

总之,从旅游活动的几大要素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只有与文化产业进行合理整合,才能带来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文化产业与旅游结合,可以成为许多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也只有打文化牌,才能使其具有独特风韵和长久生命力。

作者:欧阳晓晴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宏敏.云南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N].云南日报,2000-6-26.

[2]魏晓蓉.甘肃特色旅游与文化底蕴探索[J].开发研究,2000(05).[3]陈文君.节庆旅游与文化旅游商品开发[J].广州大学学报,2002(04).

第四篇: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分析

摘要:

旅游资源作为当今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研究当地旅游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性是极为必要的。本文在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的理论基础上,以西安市小雁塔景区为例,阐述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的现状,并对其融合发展提出建议,促进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关键词:

文化产业;旅游资源;融合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融合背景与现状

1.文化产业崛起速度快,发展空间较大。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文化资源丰富的背景之下相较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更为巨大。因此,有效整合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并将其产业化,能够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2.文化旅游研究在初级阶段,旅游资源越来越注重内涵。国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不在少数,旅游资源开发忽视资源内涵,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都会导致产业链的脱节,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不断融合的趋势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应该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注重资源内涵的发展意义。

3.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融合的必要性。一方面,旅游资源往往成为消费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首要标准,地区旅游资源的价值成为后续产业链发展的先锋。但由于环境破坏等诸多因素,并不是所有地区的旅游资源都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此时与文化产业中的创意开发相融合就显得极为重要。文化产业是在地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之上,对旅游资源进行符合市场导向并为大众所能接受的开发。因此,旅游资源向产业化过渡是极为必要的。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积极地适应地区旅游资源针对地方旅游资源的特殊性,注重开发的同时注意保护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因此,旅游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也是为地区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打下基础的重要一环。

二、西安小雁塔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融合情况和问题

1.小雁塔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发展情况。小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南郊,原在唐长安城安仁坊荐福寺内,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不仅为“关中八景”之一,更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景点之一。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西安市政府也积极组织各类活动来提升小雁塔的知名度,包括邀请国外友人参观交流,举办民俗性节庆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积极推动小雁塔旅游资源向文化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化发展。

2.小雁塔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纵使小雁塔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较强,但其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存在下列问题。

2.1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游览形式单一。它的造型与结构,影响了中国其后很多地区密檐砖石塔的建造,这奠定了小雁塔的宗教地位和历史文化内涵。由于开发不善,小雁塔仅作为一个参观景点阐述其历史内涵,难以与游客形成丰富的文化互动。

2.2文创产品缺乏特色,难以进行产业化推广。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已不是一个景点的个例,小雁塔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为西安博物院的重点参观部分,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小雁塔的文创品却不如历史上的故事和自身价值突出。文创品在实用性和创意性上都有待提高。

2.3旅游资源辐射范围小,经济效益较为局限。小雁塔位于西安博物院内,而博物院的开闭馆时间都有所限制,难以使游客停留时间增长不利于拉动景点经济的增长。而对比西安大雁塔,南北广场的修建以及秦汉唐商业街和大唐不夜城的建立则有效发挥了旅游资源的产业化效应,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4品牌效应不强,营销力度不够。“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应是很好的品牌符号,但却有不少人把此“雁塔”认作是大雁塔,使得小雁塔的品牌效应相比大雁塔逊色不少。小雁塔的营销大多仅停留在政府的宣传推广上,缺乏特色的多元化营销方式。

三、西安小雁塔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建议

1.深度挖掘资源,丰富体验形式。小雁塔在旅游资源深度的挖掘上还远远不够,参观形式也较为单一。可结合科技手段,还原“雁塔晨钟”相关的旅游体验,丰富游览形式,增强旅游资源的互动性。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与历史文化相碰撞结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

2.打造特色文创品,注重市场细分。地域文化是地方的烙印和符号,是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认知。文创品要体现地域性,就要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文创品对文化的挖掘所需要的就是找出最具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景观符号或者人文遗产,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并以适当形式表现出来。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市场,旅游文创品的打造应当在注重特色的同时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因此,小雁塔的文创品定位显得十分重要。相关部门可以组织文创品设计大赛,集民间之才智打造市民眼中的小雁塔文创品。

3.发挥小雁塔对周边商业的带动作用,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旅游景点的集群效应对周边旅游经济有着重要的辐射作用。小雁塔应尽量规避博物院开闭馆时间的限制,结合小雁塔周围特色的风土人情,以文化资源带动产业发展。小雁塔所在的西安博物院紧邻朱雀大街,朱雀大街是原唐安城的中轴线。因西安是以古长安盛唐文化而著名,除此之外还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等反应唐文化的景点。小雁塔的旅游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过程中,可以借鉴实际经验,选取唐文化中某个属于小雁塔历史特色的元素进行商业打造。让游客在游览完小雁塔之后,还可以停留更多的时间。

4.加强品牌效应,营销方式多元化。小雁塔的营销不应只依赖政府,还应注重线上线下的多元互动。例如,可以将“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作为名片导入,通过创意策划的方式以广告、新媒体、线下活动等多种方式扩大知名度,加强品牌效应。特别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应有不同的营销方式,而不是一个广告或是一个创意而告之。在不断扩大知名度的影响下,小雁塔的旅游资源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而随着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品牌效应的不断增强,产业链也将不断完善,以此也促进了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者:郑涵兮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燕.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经典模式案例研究.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4.3.

[2]陈敏.文化产业现状研究及发展机遇之我见.高校社科信息.2004.2.

[3]小雁塔千年译经场今日展新姿.西安晚报.201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