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产业开发现状与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甘肃文化分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要求对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产业开发。在泾川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注重遗址的保护与修缮,以西王母文化为中心的区域旅游初具规模,形成了以西王母文化为核心的周边文化圈。但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中仍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在开发过程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在整合和研究泾川西王母文化特色价值的基础上,以生态发展为原则着力进行旅游价值的开发,并不断延伸西王母文化产业链,致力于商业价值的开发,其次协调开发其石窟雕塑遗址,不断提升西王母文化的艺术审美价值,大力弘扬道教文化的同时发掘西王母文化独特的宗教价值等。逐步形成以西王母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辐射和带动其周边地区文化产业的开发,从而推动泾川地区的文化大发展和经济大繁荣。
关键词:
甘肃泾川;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对策
西王母,作为我国道教神话中女性领袖人物之一,她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寄托,象征着人们对于人性真、善、美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变化发展,西王母文化在和平、长寿、博爱、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想象力、天人合一、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和成就。西王母文化在近千年的发展传承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甘肃泾川地区为例,当地人们受西王母文化的影响颇深,衣食住行,思想追求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如以图腾崇拜“虎”为主的西王母文化中虎帽、虎鞋等至今广为流传,且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的西王母庙会,更是代代相延,经久不衰,至今已举办一千多届。而在当今社会文化高速发展和繁荣的背景下,对这一地区西王母道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女性文化以及文学艺术领域等方面的产业开发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华西王母文化
西王母,又称“西华金母”,是我国道教神仙体系中重要的女仙之一。古人认为,天地可分为两部分,太阳升起的一方称“东华”,落下的一方称“西华”。据考证,西王母古国存在的时代应在中国传说的“五帝”时期,远古族部落疆界不明,然而五帝之后中原民族所建的夏朝地域在今天中国的东部,今中部的华山在当时已为西部之山,故有“西岳”之称。华山以西的泾、渭、洛三河上游是戎、狄族所居地域,至商、周时期,戎、狄族的势力仍然存在于这一地区,且活动频繁。可见,远古时中原民族的西部外域为西王母部族栖息地,故此这一地域为“西华”[1]。所以,西华神人的形象便是西王母。汉代以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家将西王母与东王公这两个神话人物分别表述为阴阳二气,道教理念便由此兴起发展,进而影响着后世道教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汉书•西域传》中有明确记载:“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都未尝见也。”由此可见,古人对找寻西王母非常渺茫,因为西王母、东王公是今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东、西地域不同社会形态产生的哲学概念,而且西王母是汉文化产生的认识概念,并不是西部古部族自身的称呼[2]。根据对我国远古西部历史的考察得知,西王母是我国古戎族的祖先。然而关于西王母的最早文字记录,只能从《山海经》中找寻找,书中记载:“西王母状如人,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无残”[3]。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道教的兴起,以及相关神话传说故事的丰富,西王母的整体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4]。可以看出,她的社会地位如同人间帝后,掌不死神药,负责召开蟠桃盛会,其居处称作瑶池仙境,是仙界掌管众仙女的领袖,由此演化出王母娘娘这一神话人物。在中国民间关于西王母的传说也特别多,比如“嫦娥奔月”“劈山救母”“牛郎织女”“七仙女”等等。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中也有“东方苍龙,西方白虎”的说法,而西王母的图腾崇拜就是“虎”。张怀群先生认为:“龙虎”的最初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天”,而最终“龙”则单独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成为至高权利的象征。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中国进入父权制社会而产生的这种现象,正是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衰落而父系氏族社会的不断发展强大造成的。尽管西王母所代表的虎图腾已经失去了对中华民族的象征性,但中国人在传统观念中虎的地位仍仅次于龙的地位保留着。以其自身不可磨灭的影响力,标志着中国西部先民融入中华的远古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进了中华民族融合与发展。如今,西王母不仅升格为中国人心目中最尊崇的东方女神、美神,同时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崇拜者遍及日本、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地。近年来,组团拜访西王母故里的港澳台民众的追根认祖活动十分频繁,这是对自身根源的一种追溯,也是对自身认知的求索。西王母形象也从原始道教尊神的地位上被剥离出来,重新以华夏母亲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她所蕴含的美与亲和力被逐渐放大,所体现出的和谐氛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整体准则,她已经成为一种向心力,一个信仰中心,并正在逐渐形成一个西王母的文化圈,西王母文化将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二、西王母文化与甘肃泾川
甘肃泾川的西王母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西王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周代就已开始。汉代,始建王母宫祖庙,自此以后数千年,拜谒不断。泾川作为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汉武帝时在此地设置安定郡,并且武帝也曾十一次游幸安定,文献记载:“元丰六年冬,行辛回中”“太初元年秋八月行幸安定。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发天下谪民西征大宛”“太始四年十二月,行幸雍、祠五畸,西至安定,北地”“天汉二年春,行幸东海。还幸回中”“征和三年春正月,行幸雍,至安定,北地。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等[5]。其中,回中就是古西王母宫山的别称。但至宋朝开宝年间,回山王母宫已“年纪寝远,栋宇毁坏”。故此,在宋初、明嘉靖时期地方政府曾两次重修宫殿,清同治三年宫殿又毁于兵燹,现存留有宋初重修宫殿时的碑石一座。如今,泾川县政府基于从保护西王母遗迹,宏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提高人民精神追求等诸多方面出发,在1992年4月成立了重修泾川回山王母宫经理会,并公告海内外,筹资募捐。在社会各界人士资助下,特别是台湾西王母信众的鼎力资助下,经过几年努力,一期工程:西王母大殿、配殿、三座天门、天梯、回屋等于1994年10月竣工,并开放游览[6]。泾川西王母宫建成早,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它是国内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并不像其他地方的一庙、一池那样是简单的遗存,而是一处专门的、完整的关于西王母的圣地,且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人文思想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等。泾川王母庙会始于宋开宝元年农历三月二十,至2014年已成功举办1046届,是国内罕见的有关西王母的民俗之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本县和附近各县区的西王母信众以及老百姓都要登一回王母宫山拜谒西王母,进行祈福,并观赏西王母石窟和西王母宫建筑群。甚至陕西、宁夏等地的游客也不远百里前来朝拜西王母。尤其是近年泾川以西王母文化为平台,成功举办“第五届海峡两岸西王母(华夏母亲)女性文化研讨会”,更加有力地促进了陇台两地文化交流和人缘相亲。在饮食方面,泾川地区以细长面(泾川人称“臊子面”)为代表的王母宴菜系品种有近三十多个,用面粉做成的寿桃、虎馍等动植物造型的面食品则更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反映出西王母形象在普通百姓心中的根深蒂固。泾川以西王母为创作原型的手工工艺品也逐渐丰富,尤其是其中的虎帽、虎鞋、虎枕及各式动植物荷包,不但充分体现了泾川乡村妇女的精湛手艺和智慧,也隐约地透露着古老西王母女性文化、民俗文化的遗风。
三、泾川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的现状
如今,当地政府正着力开发以西王母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的繁荣,人文素质的提高,努力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全县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因而泾川正以其独特的历史遗迹,丰厚的人文底蕴致力于旅游业的发展。在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一股新兴力量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发展旅游业来带动泾川各行各业的发展,是当地政府发展经济、开发当地西王母文化的有效推动力。当地政府在泾川西王母文化产业的开发过程中,主要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注重遗址的保护与修缮
西王母文化是我国上古世纪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其中所蕴含的原始文化、原始哲学影响深远。加之王母宫建筑群属于历史遗迹,当地政府在着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坚持注重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主要方针。在吸引游客观光,依靠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着力做好西王母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修缮工作,并借鉴敦煌石窟游览的保护政策与方法,力求把游客对遗址的破坏率降到最低。对于因年岁久远而造成的古迹破坏,进行及时维护与修缮。近年来,当地政府投资60多万,历经六年时间,精心修缮并重建了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等。2007年,泾川县政府在进行西王母祖庙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时,台湾慈心慈善基金会董事长谢政达先生最终认捐92万元,修建瑶池金母殿和三清殿[7]。在当地政府投入大量经费以及在各界人士对修缮王母宫祖庙的大力支持下,遗址的保护与修缮工作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以西王母文化为中心的区域旅游初具规模
泾川西王母文化产业的开发坚持遵循系统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当地政府服从于省、市、县的总体规划,并与临近地区相呼应,兼顾社会效益与民生工程,注重回山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合理规划中远期项目。搞好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完善旅游服务和旅游设施,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并实现对历史遗迹的系统开发、科学开发和动态连续性开发,进而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8]现今,泾川已经形成以西王母文化、泾河两岸的百里石窟长廊、大云寺、南石窟寺等为主的历史遗址旅游风景区,以田家沟、瑶池浴苑等为辅的生态旅游风景区,这两个一主一辅的旅游经济带,共同构成了独具地区特色的系统旅游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系统化、规模化、层次化发展。
(三)形成了以西王母文化为核心的周边文化圈
回山西王母宫以及西王母宫石窟是泾川西王母信仰体系的主要依托。围绕王母宫以及王母宫石窟,多年来已形成了一个敬拜西王母的文化圈,它涵盖泾川全县,辐射周边县市,特别是以西北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为主的敬拜西王母的信众群体。王母宫和全县各乡镇有一个庞大的庙会信仰体系。充分展现出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寄托。对西王母的崇拜,能净化人们心灵,指引人们向善。这些民间庙会流传久远,规模宏大,辐射周边晋、豫、陕、甘、宁诸省市县。且从古至今这些民间庙会和王母宫每年两次全县性庙会形成有序排列,互不冲突,全年正常运转。当地政府也恰当保护与利用这种民情风俗,使之不断沿袭与传承,从而加强和巩固西王母文化圈的影响力。
(四)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虽然当地政府在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泾川地区的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成为制约西王母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由于泾川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对西王母遗迹的保护资金不足,加之当地群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西王母遗迹保护工作并未有太多实质性的进展,且开发过程中当地群众的消极态度也使政府的工作难以彻底执行。县内西王母遗址的部分景点因历史久远,岁月磨洗,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宣传上的不足与欠缺使得西王母文化在旅游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开发上困难重重。同时,现代文化的冲击也使得西王母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加之从事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资源匮乏,使得当地政府在西王母文化产业的开发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科学的规划,以上这些因素成为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中的瓶颈,因此突破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中的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四、关于泾川西王母文化产业开发的对策
西王母文化作为上古流传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蕴含着女性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对其文化的开发也不能只着眼于旅游业,作为先祖留下来的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应系统地展现西王母文化的多元价值,并采用恰当的标准对西王母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做出合理判断。应对旅游价值、商业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思想宗教价值等为一体的多元价值体系的有规模、有条理、有计划地开发利用。
(一)以生态开发为原则,在整体性的基础上系统和谐开发其旅游价值
泾川地处秦陇交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都为该地区以西王母宫、西王母石窟、西王母民俗等为依托的西王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今泾川地区的西王母文化旅游业也已蓬勃发展,且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回山王母宫旅游景区的建设也初具规模。但在西王母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中也存在一定的瓶颈和问题,如:西王母文化遗址单一,重修的景点缺乏一定观赏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景点文物保护技术落后等,这一切都给西王母文化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关于西王母文化旅游价值的开发,应该着重以保护和建设两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泾川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点线面结合形成以西王母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网。开发西王母文化应“以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为特色,在现有文化旅游的构想和实践中,融入民俗文化”[9]打造泾川文化旅游的品牌。通过制作西王母文化旅游的宣传片、旅游路线指南、旅游风景宣传册,出版发行旅游交通图,制作专门的西王母文化特色导游词,成立西王母文化开发研究协会等。并通过网络、电视、广告等各种传媒工具,做好扎实的文化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并与该地区的南石窟寺、大云寺佛教文化旅游点,田家沟、瑶池浴苑等生态文化旅游点相结合,形成一整套点线面结合的泾川旅游风景区,这样在开发西王母文化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带动了泾川其他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全县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像西王母文化这样的非生态化人文景点,发展其旅游,必须注重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景点景区的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须做为重中之重。要加强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使第三产业系统和谐正常化运作。目前,西王母宫风景区的建设应更加注重石窟文物,王母宫建筑群,宫山道路和植被系统的保护,做好建设才能为西王母文化的旅游开发奠定夯实的基础。
(二)大力开发文化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与之相关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开发其商业价值
西王母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传统积淀,更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泾川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要在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开发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统一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改善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环境,建设开放有序的民俗文化市场,形成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产业目标[10]。从而有力的促进西王母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果不能形成产业就不能很好的参与市场竞争。西王母文化的产业开发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泾川西王母文化的产业开发融入到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中,立足特色,打造品牌。泾川是享誉全国的西王母故里,是西王母文化发源地,应着力开发以西王母为中心的中国神话人物体系,西王母铭文、西王母石窟造像等旅游纪念品,以及独具特色的民俗工艺品;利用节假日大力发展西王母民俗文化旅游,重点提升其产业竞争力,形成西王母文化品牌。政府应对王母宴酒业给予一定支持,鼓励和扶持私人兴办各种西王母文化手工艺品,如:十字绣、书法绘画,生活用品,特色餐饮等企业。使西王母文化以更具规模的产业优势参与更广泛的市场竞争。
(三)积极探究西王母石窟造像艺术,提升西王母雕塑艺术的审美价值
泾川回山共有四处旅游景点,分别是西王母宫、瑶池、回屋、石窟,特别是西王母石窟,它联同泾川南石窟寺、庆阳北石窟寺等一同构成的陇东百里石窟长廊,与甘肃敦煌石窟遥相呼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回山之上的西王母宫殿建筑群以及殿内的壁画彩绘,古泾州流传下来的碑文,都是西王母艺术价值的完美体现。王母宫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是了解我国佛教文化起源发展的重要资料。王母宫石窟建于北魏太和年间,与西王母圣迹并无任何联系,只因位于回山西王母宫脚下,故称其为王母宫石窟,而《泾州志》中称之为“大佛洞”。石窟位于回山腹内,为中心塔柱型结构,高约11米,宽14米,深11米,塔柱顶部及其北面上部和山石相接,四面各造佛龛[11]。东大龛的释迦、多宝说法像,距今一千七百年,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艺术赏鉴价值。此外,王母宫石窟旁的碑坊也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内共收藏有古泾州的26块石碑,字体迥异,风格多样。最珍贵的是碑室内的三通石碑,其一为宋天圣三年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由宋代翰林大学士陶谷撰文,大书法家上官佖书;其二为南石窟寺之碑,其双龙戏珠的碑首现存于北京大学;其三为镇海寺蒙文碑。这三通石碑分别为国家级和省级珍贵文物。泾川县文物古迹,历史遗存规模宏大,佛道文化资源丰富。但在近年来的开发过程中,由于从事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的缺乏,并没有使这些文化遗存形成一个体系,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的自身价值。因此,对于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应分门别类进行宣传,吸引相关人群前来参观。比如佛窟艺术,可邀请专业人员前来赏析,并制成相关图册进行宣传;碑文篆刻可邀请书法爱好者前来参观临摹,使文化流传的自身价值得以弘扬等等。总之,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因从当地文化本身着手,开发其独特性,创新性,并锁定相关人群进行宣传。西王母文化应在深入挖掘各类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大力提升它的艺术审美价值。
(四)深度发掘西王母文化与道教的渊源,多方位深层次开发西王母文化的宗教价值
西王母,作为我国本土道教的神话人物之一,她所具有的影响力,已经深入人心。西王母文化所蕴含的博爱、和平、亲和、长寿、天人合一等观念,都蕴含着浓烈的宗教思想,无论是对古代社会,还是当今都有其深远的影响。自先秦至唐朝,西王母的宗教形象在一步一步趋向于成熟和完善,成为道教宗教体系中的尊神———王母娘娘。战国时期,西王母逐步摆脱《山海经》中所提到的人兽合一的形象,《竹书纪年》中记述“(周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12]。由此可见,西王母的形象趋于人性化。两汉时期,从有关西王母的传说中可以看出,西王母的女神形象愈加完善。《淮南子》中说“譬若弈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为奔月,怅然若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13]表明西王母至此已经逐渐演变为一名掌管不死药的吉神。道教主生,而长生不死的主题也成为道教将西王母的形象逐渐演变为道教女仙的原因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王母的形象已经演变成为“始阴至尊”的道教女仙。其形象已经被塑造的完美无缺,包括来历、相貌、年龄、生活环境、随身物品、侍从等等。之后,西王母的道教形象在唐朝确立起来,至此,西王母在民间被当作“王母娘娘”,作为消灾、赐福的女神被祭祀供奉。尤其在唐朝时期,最为流行。此后,西王母的道教尊神形象一直延续至今。元代钟嗣成、明代朱有炖都写有杂剧《蟠桃会》流传于后世,明清小说《西游记》、《东游记》、《镜花缘》中都对西王母的道教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小说中对神仙度化、蟠桃会、瑶池夜宴等一系列事件的描写,也侧面反映了西王母的群仙领袖地位,其形象也趋于完善。现如今,西王母作为华夏母亲和道教女神已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所以西王母文化产业的开发要在立足西王母作为道教神话人物之一以及其本身所蕴含的女性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借鉴和吸收平凉崆峒道教文化的开发经验,努力打造泾川西王母特色道教文化品牌,继续推进和搭建以西王母文化为核心的海峡两岸交往的桥梁,充分依靠海峡两岸西王母(华夏母亲)女性文化研讨会的平台,不断扩大泾川西王母文化的影响力,使其在陇台两地人民交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当地政府应成立专门的西王母文化科研机构,投入一定的资金,形成有力的科研团队,作为经济开发的后盾。围绕西王母道教文化,着力从西王母文化的旅游、影视、饮食、服饰等各方面入手,多层次全方位发掘其宗教价值。
结束语
总之,西王母文化产业的开发,应该依据本地特色,制定适宜的发展方针。要以保护为主,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掘其文化价值,发展经济,这也是当下中国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宗旨。但泾川地区西王母文化在文物遗址的修复过程中,掺入了太多现代化因素,而使其价值有所降低,所以在西王母文化的产业开发方面,不仅要注意到现代化文化对其的冲击,还应保护其固有的历史价值。应该注意在保护生态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发。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价值,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链,进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西王母石窟艺术与宗教艺术为切入点,并结合当地的人物风俗,丰富文化内容,注重文化的产业保护与开发。使得当地政府以西王母文化产业为依托,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在整个西王母历史文化遗址和西王母文化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应借鉴吸收,加大保护力度,以生态开发为前提,深度挖掘其本身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政策,给予一定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培养从事文化产业开发与保护的专业人才,在其基础上,以该产业为依托,进行拓展式发展,从而推动泾川地区的文化大发展和经济大繁荣。
作者:朱维冬 赵睿 冯保魁 周亚莹 单位: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怀群.泾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至四辑合订本)[M].泾川:泾川纸利来印务有限责任公司,2009-12:73.
[2]刘映祺.论西王母[J].寻根,1999-10-25(5):27-35.
[3]谷瑞丽,赵发国注释.山海经[M].湖北:崇文书局,2007-8:46.
[4][5]班固.汉武帝内传[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8.
[6]泾川县委宣传部.回山王母宫[EB/OL].新华网甘肃频道泾川分站。
[7]马志峰,王安平.赤子之心映回山———台胞捐资修建金母殿、三清殿纪实[A].张怀群,泾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G].泾川:泾川纸利来印务有限责任公司,2010-12:31.
[8]赵睿,朱维冬,冯保魁.论泾川西王母文化的产业开发前景[J].现代妇女.2014(5).
[9]开建,占峰.关于桐城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2012(6):56-59.
[10]王贵生,三月.甘肃民俗文化产业的“生态化”战略[J].甘肃社会科学.2009(1):238-240.
[11]马化龙.丝绸之路东段的几处佛窟———泾川王母宫与南、北石窟寺考察[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4):99-102.
[12]张从军,西王母的形象变异[A].迟文杰.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0.
[13]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