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一、秦皇岛市文化产业现状与优势

秦皇岛市发展文化产业有着极具竞争力的物质文化资源。秦皇岛北依燕山,南接渤海,西近京津,东邻辽宁,处于连接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属最具有活力的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地带,是河北省唯一与海零距离的滨海城市,地理区位与环境优势明显;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20多位帝王曾在此留下足迹,是国内唯一一个因皇帝名号而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等老一辈革命家更是写下了众多名作佳篇。秦皇岛市蕴藏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休闲服务业发达,是我国北方著名的休闲旅游城市,旅游人数和收入不断创历史新高。其中山海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北戴河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和夏都,卢龙是中国千年古县。秦皇岛是拥有中国北方不冻良港的港口城市,是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和全国著名的玻璃生产基地,是全国三大酒葡萄和葡萄酒产地之一。另外,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友好和谐的市民文化所蕴藏的精神价值和思想价值世代相传,并在区域间流动,传播功能日益明显。目前秦皇岛市已经形成了以国际长城节、秦皇岛读书节、“我们的节日•七夕”中华爱情节为龙头,以“秦皇岛之夏”广场艺术节、望海祈福旅游文化节、荷花艺术节、天女木兰节、孤竹文化节、轮滑文化节等为代表的地域文化链条,金沙湾沙雕文化体验基地、桃林口旅游度假区、北戴河怪楼文化艺术产业园、山海关长城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区数谷文化产业园、秦皇岛歌华营地体验中心等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描绘出港城文化发展的美好蓝图。在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方面,秦皇岛市始终把高品味城市基础环境建设摆在首位,政府逐年加大投入,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呈明显上升趋势,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硬件基础条件。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和海上运输,已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目前,秦皇岛正在融入京津冀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伴随着交通优势的强化,区位优势也更加凸显。已有的歌华营地、蒋世国艺术馆、梅墨生艺术馆、河北画苑等各类艺术馆、博物馆20多家,不但具备免费对外开放的社会功能,文化产业功能也日渐强大。全市有13所高等院校,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同时,秦皇岛市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主要国家有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

二、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

随着国家和地区政府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和颁布,秦皇岛市的文化产业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完善产业体系等方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然而,除文化旅游产业外,文化产业还包含诸如广电传媒、报刊出版、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和文博等多达80个小类的活动。把握机遇,创新理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以此推动其他产业、文化要素的全面发展,将是提升秦皇岛市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首先,立足于全球视野,注重宽松、多元的文化产业特点。目前秦皇岛市主要依赖地区资源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业,然而文化本身是一个综合体系,文化产业具备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范畴非常广泛。有效整合城市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在壮大出版发行、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另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资审核、信用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挖掘特色文化、优势文化,并将文化和科技创新连接起来,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拓宽文化的传播和辐射范围,推动文化“全球化”。其次,提升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文化产业结合智慧与创意,已经成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典型业态。从国外的发展经验和做法来看,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资源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如美国通过文化企业的内容创新、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向全球推广美国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日本的动漫产业不止在亚洲,甚至全球都首屈一指;近些年,韩国流行文化以电影电视和卡通等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都得益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投入和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要推动秦皇岛市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从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发展速度来看,现有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总量、质量、结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人才资源专业化、年龄结构优化和能力水平提高等都是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培养具备较高文化艺术修养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以满足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需求。为突破“人才荒”的瓶颈,做好人才储备,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现现有文化产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继续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引进有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其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各类人才培训计划,培养能够担当发展重任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以高校为依托,开设文化产业专业,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加强文化工作者道德品行教育,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有力制度环境。

作者:韦哲伊 杨秋宇 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