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如何应对社会的变迁、促进国家的发展与繁荣、为民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惑。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均发生了改变,以往靠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产业形式日益被各个国家所摒弃,一些低能源消耗、低污染的朝阳产业、环保产业逐渐兴起,文化产业因其文化性、经济性、民族性、低消耗性而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产业形态,成为国家之间竞争与比拼的新兴领域。文化产业的强劲崛起正成为国家经济实力的表征,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和动力。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文化资源丰富而多样,但是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始发阶段。近年来,党和政府从战略层面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视角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支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到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十八大的“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家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政策与措施。构建文化强国,创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中国文化产品的世界化,既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如何发掘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潜力的增长点,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有效途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向心力与创造力的内核。少数民族文化因其所独具的民族特性,使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体系中最具有灵动性、最具有活力、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是构建特色文化品牌的核心组成与要件。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既是保持民族生存、促进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文化产业社会与经济效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有鉴于此,各级政府理应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挖掘地方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民族特征的文化品牌,构建地方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而科学发展,为提高地方经济实力、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1.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丰富而繁杂,众说纷纭。我国学界对于“文化”一词的看法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和社会加工改造过的一切事物,既包含物质产品,也包含精神产品,还包含物质、精神产品的生产能力,它体现的是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及结果。狭义的文化单指人类的精神文化,既包含观念性的思想、信仰等,也涵盖精神产品,如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因其体现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故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演变,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与民族性,展现了不同的文明发展特色。产业是经济学的词汇,最早指农业,在工业革命后主要指工业。上个世纪50年代后,其内涵日益丰富,不再特指物质生产部门,而是转变为具有同类属性的企业联合或集合体,是由利益相连、分工各异、行业相关等部门组成的业态总称,虽然它们形态各异、生产经营方式不同,流通模式不同,但是它们是围绕着共同或同一产品而展开生产经营活动的。国家是由不同的产业集团和产业链所组成,它们构筑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由文化工业一词演变而来,最早是由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于1947年在他们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来的,原指文化的商品产业化。我国学界把文化产业界定为既是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行业,也包含这些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商品的经济价值源于它的文化载体。文化产业是社会产业体系的一种形态,是兼具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的特殊产业,其兴起较晚,是产业系统中较新的成员,但由于其所具有的强劲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产业体系中最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形态,是多数国家提振经济的新的着力点。

2.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内涵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不同的少数民族民众在民族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具有不同民族特色与风情的文化综合体。目前我国学界将少数民族文化分为广义民族文化和狭义民族文化。广义的少数民族文化泛指一个民族从起源、成长、发展、演变等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程纪录,涵盖了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语言、服饰、宗教、建筑、娱乐、艺术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从民族的发展历程上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较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发展性等特征。狭义的少数民族文化特指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包括一定的观念与相对应的观念产品。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是民族文化灵魂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表达,传递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既是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整体态势,也是一个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发展出来的,是一个民族不断演变的缩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民族文化产业化的一种过程,既包含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也包括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活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就是依托一定民族的民族表征与资源所进行的产业活动系统,以民族风情旅游、民族餐饮、民族体育活动、民族文化产品销售等方式开展的产业化活动,它是一个复合型产业体系。

3.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文化性和经济性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以少数民族的文化产品作为其生产和销售的主要方式与内容的,文化性是其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虽然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呈现,但是更多地表征着不同民族的精神价值,承载着民族繁衍生活的脉络,表达着各个民族对于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认知和审美,其服饰、建筑、信仰、饮食、娱乐中所蕴含的艺术性、审美性均是文化性的体现,文化性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灵魂。作为产业,其基本属性就是它的经济性,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产业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运营,在其文化价值基础上实现其经济价值,正是因为文化产品所具有的较高的经济附加值,才使得其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民族文化魅力,让民族文化产品获得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才是我们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2)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社会性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产品具有活跃社会氛围、愉悦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经济能力,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精神文化需要的内容和水平不断提高,需要社会能够提供更加多元性的文化产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由于其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成为满足人们求知、求异、求新心理需求的重要途径,彰显了文化产业对于丰富人们社会生活、陶冶心灵、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3)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性与交互影响性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依托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将民族文化形式与内容进行产品化整合,以各种形式将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发展脉络向外界展示和传播,表达着世界的丰富多彩和迥异。通过对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营销,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增进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并以民族文化这一桥梁纽带为中介,不断使社会的发展方向发生迁移,也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

(4)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独特性

整个人类社会是由众多的民族所组成,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生活、生产方式的物质化和精神化的表象,凝聚着不同民族的衍生和变迁的历史痕迹,是不同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每一个民族的标志,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在此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文化产业具有不可模拟、无法复制的特征,是民族文化产业得以立足产业市场的基础和发展的平台,可见独特性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一个比较鲜明的特征。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这些独特性为基础,整合资源,创设独有的民族文化品牌,走个性化道路,这样的文化产品才具有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5)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孕育和繁衍了不同的人类文明,在中华广袤的大地上,从白山黑水到海南椰岛,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承载了不同的文化群落,每一种文化都是以特定地域为平台不断塑造起来的,所以说每一种民族文化都被打上了显著的地域特征。

(6)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技术性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所经营的是特殊的民族文化产品,其经营的内容形式多样,包罗万象。从形式上既要对原有的民族文化痕迹、形态保护与传承,又要对民族文化进行科学的筛选、整合、包装,使其更有利于传播与营销。从内容上看,几乎包含了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全部,如饮食、宗教、艺术、建筑等方方面面。对于这些民族文化的产品化过程蕴含着较高的技术性,是对人类知识、智慧、技术的高度整合,民族文化产业是具有高度技术含量的产业。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对于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工业时代迈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从形式到内容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拼人力、拼武力、拼能源逐渐过渡到了拼科技、拼文化阶段,也就是从“硬实力”的竞争转化为“软实力”的竞争。文化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逐步演变为可营销的产业,是彰显国家实力、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在文化产业体系中,少数民族文化因其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质,成为文化产业体系中的生力军,对于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黑龙江省是我国建设较早的重工业、农业和能源大省,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转变,以消耗能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产业形式逐渐被控制和缩小,黑龙江省经济形势也逐步下行,如何走出产业困境、提振经济,成为摆在省委、省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顺应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大力发展低消耗、高环保的文化产业成为我省走出困境的破题之解。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既有达斡尔、鄂温克、赫哲、鄂伦春、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既区别于中原文化,也有别于西北、东南、西南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所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成为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成为振兴经济的引擎和动力源。大力开发和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不仅能给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带来显著的增长,同时,通过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极大地带动省内就业市场的发展,能为城镇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文化产业是一个人力密集型产业,不论是民族风情旅游、民族特色餐饮,还是民族手工艺产品的制作与销售、民族创意产业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不仅为民间民族艺人提供了就业平台,也为城市下岗工人、农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更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发展空间。正是这种对于不同层次的人力需求,可以极大缓解省内就业压力,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2.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能促进黑龙江省民族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蕴含着民族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承载了各个民族对于世界的认知形式与过程,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内核,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其文化外衣就失去了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决不能只单纯看到其经济性,更应该看到其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用。黑龙江省民族文化产业的立足点首先就是对于省内不同民族文化的一种深度挖掘、系统整理和科学保护,用科技手段加以产品化包装,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形态得以有效传承,让人们看到黑龙江省各个民族发展的脉络,产生文化认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3.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向国内外展示大美龙江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北部边陲,不仅有着迥异于中原与南方的自然冰雪文化,也催生出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态,其生产方式及饮食、建筑、服饰等生活方式都折射出了古代先人在这冰天雪地中不畏自然、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是大美龙江的精神表征。通过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可以将这些有形的形态和无形的精神力量通过市场化的运行,在国内外传播,向外界展示大美龙江的精神风貌,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拓展民众的文化视野,提升民众的文化修养,使得文化在碰撞中得以升华、得以发展。

4.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能极大满足黑龙江省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迈入了小康社会。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当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更关注精神需要的满足。现在人们衣食无忧,可支配的剩余资金多了、闲暇时间多了,人们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少数民族文化因其独特性而具有强烈吸引性,如云南的彝族歌舞、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无不吸引着国内外民众前往旅游观光。黑龙江省内的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加快省内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力度,向省内民众展示我们自有的民族文化形态,不仅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也为省内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满足,为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提升黑龙江省民众生活质量、愉悦心情、增强幸福感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四、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意识落后,产业管理体系有待加强与完善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较丰富,有达斡尔、鄂伦春、满、蒙、朝鲜、回等世居民族在这里大量繁衍生息,在黑龙江这种寒冷的地域条件下创造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形态。这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下,省委、省政府加大文化产业建设的步伐,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国内北京、上海、云南等文化产业较发达省份相比依然比较滞后,表现出发展速度缓慢、产业结构不完整、产业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更没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相对应,体现出民族文化产业意识落后、文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水平,要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文化产业是应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产业形式、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创新民族文化产业意识,把握民族文化产业市场的动态规律,科学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形成民族文化的产业链。同时要认识到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要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一定要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包含两个层面的管理,一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宏观的管理机制和体制,制定符合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需求的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民族文化产业有法可依,按规则运行,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指导性的平台,在民族文化产品筛选、整合、包装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在民族文化产业建设中给予税收、融资、市场等方面提供良性的、科学的渠道,促进民族文化产业有序发展。二是要引导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建立自身的管理体系,系统开发民族文化产品,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民族文化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集团

受传统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虽然省委、省政府这几年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入,但是依然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更是与云南、广西等省相差甚远。从整体上看,目前黑龙江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表现在,一是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匮乏、文化市场不完善,不能满足广大民众对于民族文化产业的需求。尤其是缺乏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量乡镇基础文化设施覆盖率低,设施不健全,功能不齐全,利用率较低。这些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既使民族文化建设失去了物质载体,也使得民族文化产品缺乏营销市场。二是民族文化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单兵作业现象显著,文化产品单一,不能形成民族文化产品的产业链,更没有整合出较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导致民族文化企业生存能力较弱,抗市场风险能力较低,这些都亟待调整和提高。

3.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缺乏科学开发,文化资源内涵挖掘深度不足,文化遗产流失严重

目前黑龙江省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存在盲目和不科学现象,存在着重形式、轻内涵问题。少数民族文化不单单表现在一些饮食、建筑、艺术等表层形式上,真正代表民族文化的是其精神特质,一些民族文化企业只在形式上简单模仿而忽视了精神特质的表达,每一种民族建筑风格、每一种饮食习惯无不透漏出民族的智慧,这种智慧才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所以民族文化企业要在文化内涵挖掘上下功夫,这是文化企业得以生存下去的根本。同时,随着历史的变迁,大量的少数民族古迹、遗迹等物质遗产,以及民族艺术、手工业产品制作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现代化市场的冲击下逐步流失,面临着消失、失传的危险,管理和引导稍微不慎,就会让这些文化遗产损毁和遗失。

4.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所需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属于技术和资源密集性产业,不仅需要可利用的文化资源,还要有专门化、复合型的技术型人才。目前黑龙江省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发展中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表现在一是民族传统技能与工艺的传承人才缺失。在当今市场化、经济化思潮的影响下,很多民族饮食制作、手工艺品制作、传统建筑制作、民族艺术等技能与工艺都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后继乏人。二是产业专业的研发、管理、经营人才缺乏。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其运行模式与传统产业运行模式并不完全相同,需要专业化团队来管理和经营,同时文化产品也需要整合和研发,既要保证民族文化产品的原汁原味,又要具有时代感,能被当代人所理解,也就是说民族文化产品是需要专业化包装的,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既要领会民族文化内涵,又要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维的人才队伍。而目前尚没有民族文化专业化人才培养渠道,很多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直接导致了文化企业管理不科学、运行效率低下的现状。三是民族文化产品生产人员缺乏,民族文化产品要想走向市场,必须要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大量的文化产业工人,文化产品内容具有多样性,涵盖了建筑、美术、旅游、饮食、艺术、装裱等多个领域,现有文化产业工人人数远远不能满足产业需求,并且结构不均衡,领尖人才匮乏,这些都导致民族文化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不高,严重影响着产业发展。在各类民族文化产业人才缺失的情况下,受黑龙江省经济不振影响,现有一些领域的民族文化人才还存在大量流失的现象,这对于我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更是雪上加霜。

5.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科技手段低下,文化产业创新力不足

目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工艺技术为主,技术手段低下,产业创新力不足,特别是现代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引进和现代化设备引进十分有限,导致民族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同时我省文化产业创新力不足。创新力是一个产业健康发展的内驱力和动力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从产品内容到产品形式,从产品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要在传承中创新,这才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立足的根本。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新既要在传承中创新,要赋予民族文化新的内涵,增强时代感,提高民众的可接受性,也要创新民族文化产品制作,创新产品服务。要打造有较深内涵、思想境界高远、服务形式和质量上乘的文化产品,这样的产品才更具有深远的影响,更要创新民族文化创意,注重产品的原创力,拒绝低层次的模仿和照搬,这样才能创造出为民众带来精神愉悦的民族文化产品,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带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推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转变产业观念,树立文化产业意识,健全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科学的产业管理、扶持体系

各级政府要深刻领会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创建文化强国战略的内涵,转变落后陈旧的产业观念,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是解决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老化、经济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路径之一,是时展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在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时,要转变原有的文化观念,不能只看到文化的意识形态及教育功能,更要看到文化强大的经济功能,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文化产业都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政府要树立文化强省的产业意识,尤其是要依托我省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动能的文化产业。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省市政府要在国家相应的政策法规框架下,依据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现状、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民族文化产业保护、开发、市场准入、税收、融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掘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从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科学有序的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有战略思维,统筹兼顾,全面布局,保证产业建设科学高效进行,避免短视行为。要建立完善的民族产业管理体系和引导扶持体系,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化的工程,不能急功近利。虽然我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是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文化企业都比较弱小,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集团,市场竞争力不足,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很难做大做强,急需政府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所以政府要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企业扶持网络,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培育良性互动的民族文化产业市场,在社会上大力宣传我省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引导民众进行民族文化消费,为推动我省民族文化产业助力。

2.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和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作为一种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是一种高投入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受我省经济发展影响,单纯的政府资金投入是远远不能摆脱资金困境的,这就需要政府牵头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投融资体系,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改变目前的单一性投资状况。一方面重点扶持具有我省特色的优良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可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资金进入我省民族文化产业建设中来,以股份制、合伙制等企业形式,缓解民族文化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同时,要为一些小微民族文化企业在银行贷款担保,在减免税收等方面创设绿色通道,使民族文化企业能够得到及时的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还要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培育体系。文化产业对于专业化人才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人才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各级政府要制定人才培养、培训的长远规划,加大人才梯队建设力度,形成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对人才需要的复杂性,既要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整理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也要注重文化产业管理、经营、传播、制作人才的培养,还要培养民族文化产业技术工人。在培养中要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可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定向委托培养,这样就能够培养出既能理解民族文化精神实质,又具有现代产业经营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样更能有利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的产品化转化,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以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黑龙江省要充分利用省内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要对省内民族资源进行系统性发掘、整理,在民俗、宗教、艺术这些文化形态下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产业市场运行规律将民族文化完成产品化转化,既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也要适应市场需求,获得民众的接纳和喜爱。要使文化产业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市场竞争力,就要开发具有我省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实施民族文化品牌战略,紧紧依托我省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独有的世居少数民族文化,提炼文化特质,精心打造属于我省自有的民族文化符号,以此为核心带动我省文化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通道。在民族产业建设中要走产业创新之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后劲,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要创新民族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和优秀的管理经验,结合我省民族文化产业实际,创立具有我省特色的民族文化管理体系。要创新民族文化产业研发模式,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赋予民族文化产品时代内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民族文化产品注入技术活力,使民族文化产品设计、造型更富有时代特点,能贴近民众需求,给民众既古朴而又现代的心理感受,以创新力的培育带动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促进我省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相结合,必然会打造出属于黑龙江省特有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必然会为提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必然会在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中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

作者:张绍波 付伟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齐齐哈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