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文化产业建设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最近十年在高校新开设的专业,由于发展历史短、专业建设还不够成熟,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该专业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不够明确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的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学生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就业岗位感到迷茫。通俗地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管理运作的人才。学生在学习中,不但需要掌握必要的文化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还需要具备对文化产品和产业的敏感度,而最难的则是对上述知识及相关技能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该专业一般开设文化类、管理类课程,如文化市场学、文化政策学、文化经济学、文化管理概论等,往往成为了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糅合,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内容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专业就业方向不够明确的问题。
(二)就业结构不尽合理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相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但是从调研情况来看,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结构不尽合理。当前文化企事业单位对于如下三种文化人才的需求较大:一是文化创意型人才,依靠文化创意型人才,可以实现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广告、建筑、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以及电视、广播等诸多部门都急需此类人才。二是文化产业技术型人才,如动漫产业等对于技术型人才的依赖较大。三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型人才。这是目前文化企业普遍缺乏的一类相对高端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在具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创新思维,勇于探索、勇于超越自我,具有强烈的进取心、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高校目前培养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一般来说对于知识的掌握较为宽泛,较难达到精通的程度,文化企业更青睐于拥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仅仅依靠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造成了就业市场上文化企业缺乏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高校培养的人才又不能满足文化企业需求这一就业结构性矛盾。
二、基于就业问题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一)加强专业调研,使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贴近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有一百多所高校开设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专业建设尚不成熟,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宽泛,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有的高校旨在培养在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而不够细化,使得该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了一定局限。因此,高校需要充分了解国内以及区域文化市场的人才供需状况,积极开展专业调研,获悉文化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人才信息,并在进行岗位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创新。
(二)打造专业特色,提升专业识别度
在对我国较早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专业建设大同小异,该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并懂得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知识的通才。与其他专业比较而言识别度较低,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文化经济与文化发展、文化政策与决策、文化投资与管理、文化市场营销、国际文化贸易、公共财政、行政文书等,目前,各高校基本上是把“通识型”文化产业人才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很多是文化、管理、经济等模块知识的简单组合,这样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各个方面都略懂一点的人。然而,对于一个新专业来讲,没有与其他专业较高的识别度,培养的人才没有独特的核心价值,这样的专业就没有前途。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各种相关学科知识有机配置之后锻造成的新机体,与其他相关专业具有较高的识别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细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并提炼出该领域的岗位核心能力,真正意义上增强市场对于该专业的认可度。而划分了专业方向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实行起来并不轻松,因为专业方向的选择要受制于下列条件:一是所挂靠学院的学科背景;二是师资条件;三是社会特别是地方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国内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对较早的高校在经过了十年左右的发展,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经验。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在专业细分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文化经纪人和制片管理两个方向,着力培养影视管理者和文化经纪人;中央财经大学开设了文化产业投融资和公共文化管理等方向,重点培养资本运作人才;山东大学开设了会展、演艺管理等方向;广西师范学院则开设了媒介经营管理方向。上述做法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简而言之,可以从如下思路来打造专业特色:一是应进一步细化行业方向,如上述中国传媒大学的做法,既强化了学生对于文化经纪人和制片管理就业领域的认知,也能够增强用人单位对于该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印象。二是应从文化管理的某一个管理领域着手,重点培养学生进行创意策划、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某方面能力,主要培养具有文化创意背景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文化符号,熟悉文化经济运行规律,懂得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具有文化项目、文化产品的策划、管理的某种能力,毕业后能够承担如文化创意策划专员、文化项目经理助理等岗位的工作。
(三)确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需要成熟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来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综合培养。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科学合理,既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也应满足文化企业对于岗位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管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及时把握业界动态,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市场调研资料不断改革,有计划、分步骤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由“形势与政策”等职业公共课程、“文化产业基础”等职业基础课程、“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普通话”等选修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组等构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要想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突破,就要将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完善培养机制,以适应行业发展新形势,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从而增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搭建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
1、打造校内仿真实训室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由于专业建设还不够成熟,实训室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属于该专业的实训室。而用人单位在用人标准方面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这些能力的培养均需要借助于实训室的教学环境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设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应该努力强化校内实训室建设,如创意实训室、文化项目管理沙盘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等,借助于实训室的实训设备,学生能够通过上机操作策划书的写作、沙盘模拟演练项目管理以及仿真谈判环境获得文化企业经营管理、创意策划等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
2、开辟校外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掌握创意策划、文化项目管理等专业技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在学校实训平台的学习已经能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后需要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岗位实习来进一步锤炼岗位工作技能。实行校企合作双向互动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要求选择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广的企业作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实践实习基地,在高校与企业之间互派师生、员工进行合作交流,加强实践和理论学习,使院校专业人才深入一线掌握实践技能,让企业员工融入高校课堂不断补充理论知识,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在校外实习基地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学生通过在策划岗位、管理岗位处理实际事务的锻炼,能够有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只有具备了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的环节才能够切实培养出满足文化企业需要的人才。
3、创办文化创意工作室
创办文化创意工作室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有着积极意义,一方面学生在跟随教师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市场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做中学”,高校可以和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发挥专业人力多、资源广、设备齐全的优势,与其进行项目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师生通过承担及完成工作室项目能够紧跟时展步伐,及时掌握文化产业的前沿信息,且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来补充专业建设和教研活动所需经费。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创立文化产业科研机构,带领学生从事文化产业的科研活动,也可以尝试在文化产业类高校创建文创孵化园,为文化产业人才的大胆创新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文化创意人才的创意成果及时转化为文化产品,这些都有利于扩大专业影响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就业。此外,实践教学平台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离不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学校要从考评、激励机制方面促使文化产业管理教师走向企业一线,引导他们“走出去”完成角色转变,自身实践能力的增强能使教师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要放低身段,广纳贤才,吸引文化产业业界精英加入到高校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只有良好的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才能有效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对口率和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才能不断上升。
作者:张伟 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问题及对策
一、相关管理体制及新兴学科先天不足所造成的问题及对策
(一)相关体制所造成的问题及对策
1.文化产业考试制度混乱,难以通过招生考试选拔优秀人才各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或设在文科院系,或设在数理、经管院系,或设在艺术院系,导致同样的专业,因为招生方式不同或分数悬殊,学生的素质也良莠不齐。加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涉及学科众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而目前各学校的录取方式及考试方式都过于单一,因此很难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察。因此,明确文化产业的教育观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目标,从而有计划、有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拔自己所需的优秀人才,应是各高校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2.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设立专业的审批权一直没有得到下放,2003年底,部分高校才被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招生的试点。由于缺乏必要的办学经验以及基础理论指导,实施效果并不乐观。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这一问题已逐步得到纠正。2004年,教育部首次在高校中设立“文化产业管理”这一本科专业,随后,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兴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开办与这一专业有关的学科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了72所,其中有12所高校开办有硕士、博士点。
(二)新兴学科先天不足所造成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历史短暂,没有多少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高校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到目前为止,关于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依然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权威说法。
2.师资力量匮乏我国高校原有的师资配备中,没有多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可以引进,大多是由其他相关或相近专业的教师兼任这一新兴学科的教学工作。
3.教材缺位我国高校教材更新换代缓慢一直为各方所诟病,一些传统学科的教材往往一用几年甚至几十年,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甚至连这样的教材也没有。以上问题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改变,但可以尝试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如进行跨学科合作,彼此间进行整合、交流、融会、贯通,互相配合,以实现在课题研究上的大胆创新与转型。同时,改善教师所处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及学术氛围,吸引高端人才加盟教师事业。此外,可以组织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来制订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教材。
二、高校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问题及对策
文化产业涉及很多不同的行业及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必然不同。但目前国内各高校所致力培养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类型基本上是一样的,即能在各个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另外,各地文化产业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如果在人才培养上不能体现出这种由于地域所决定的专业差异性,也就意味着高校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可以满足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能够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就会相当有限。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应利用地域特色,可以依托本地区的优势文化产业及本校的优势学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方向,并做到差异化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而对国家的文化产业及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欠缺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强化理论,忽视实践的问题,这导致学生毕业后出现诸如缺乏市场竞争力,面对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应对等问题。鉴于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其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方方面面的资源及多媒体资料,与学生分享相关信息,使学生能够随时把握文化产业的最新动态,跟上社会的节奏,不至于在象牙塔中脱离现实。
(三)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校所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是本科专业,而没有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形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必然不是单独的本科层次教育所能涵盖和满足的。在这一点上,国内高校需要借鉴学习国外高校的经验,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包括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在内的相互衔接的教育层次,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层次的合理性。
三、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遵循文化企业的人才需求。在课程体系上,各高校大体上是按通史类、学科类、专业类、实践类来划分课程的,通史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而实践类的课程所占总体课程的比例则非常小。这些课程中,创意类的课型则更为稀少。这不符合文化企业厚基础、重能力的人才需求。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1.高校教师深入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以熟悉文化产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2.在学生与文化企业间搭建起桥梁,帮助双方进行多种渠道的交流。
(二)在基础课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础课设置上,涉及了较多学科,但这些学科内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文化产业本身跨学科,综合性程度非常高,这就要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并熟悉多学科知识,所以各高校在基础课设置上,求全求多。此外,文化产业是新兴学科,师资匮乏,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缺乏系统的认识及把握,而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又往往需要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及师资情况,存在因人设课现象,不能兼顾专业和学科的结构体系。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难成体系。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各高校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定位。第一,制定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各门课程的专业意义;第二,明确各门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就前者而言,应结合我国国情和相关文化政策,明确文化产业的内涵,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为学生指明就业方向;就后者而言,可以为教师提供依据,来定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目标。做到这两点,就可以基本保证设置的基础课程能够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主要问题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这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尚未达成一致,课程设置参差不齐,比如专业设在文科院系的,往往会忽视数理、经管方面的课程设置,而专业设在数理学院的又往往会忽视人文通史教育。另一方面,没有专门性、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基础理论教材大多直接使用相关学科的教材,而一些针对文化产业的教材,编写者的学科背景又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兼顾文化产业所涉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导致这些教材在经济学内容上和文化产业内容上的相背离,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以上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首先,各高校应从当地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及本校的师资力量概况出发,来明确自己的专业特色,哪个专业强就侧重于哪个专业,一旦形成自己的特色,就不会再纠结于课程设置上“厚此薄彼”的问题;其次,加强跨学科师资力量的培养。没有跨学科的、能够融会贯通各方面知识的教师,再完善的课程设置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搭建教学、科研的交流平台,既可以解决学科视角局限性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跨学科师资力量或教学科研团队的形成;当跨学科师资力量发展壮大,学科视角局限性问题得以缓解,教材问题也就不是大问题了。
四、传统师范院校开设应用型非师范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就是,传统师范院校开设应用型非师范专业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如南阳师范学院,它本身是一个老牌师范院校,以培养师资力量为主,本身也开设了很多应用型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是其中之一,相比于那些老牌综合性大学,在教学实践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做出多方面努力和协调以便克服种种弊端。现在互联网技术发达,信息流通快捷便利,要特别注意利用多媒体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弥补经验不足带来的缺陷。比如,去办学经验丰富的学校实地考察“取经”一次两次可以,长年累月就不现实了,但是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联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学院和学院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网络来浏览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最热门实用的公开课,最高效前卫的信息,这对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益处的。另外,老师也要注意多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多交流,多沟通。比如,老师可以在上课时有意识地把一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布置相关社会实践作业(如寒、暑假或其他节假日,学生回家或去其他城市时,对本地或当地的文化产业的考评。与其他高校的同专业学生或老师交流的情况介绍。从事相关文化产业工作的社会实践经历及经验交流。读过的比较精彩的书、参加过的比较有趣的活动,等等,都可以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范围。)或让学生自由发挥,以PPT的形式或MV等其他多媒体形式,展示学生的独特创意和学习、实践过程中的种种思考与收获,让他们在实践和交流中得到锻炼,而老师自己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和灵感,感受自己的不足及进步的方向,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此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要突出地域性,要善加利用本地及本省的文化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同样需要相关人员利用多媒体资源,密切关注如博物馆、旅游景区等文化资源的最新动态及影视、动漫、广告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及时与对方联系,利用地缘优势,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及实地考察机会。
作者:张丹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第三篇: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使命定位
学科的使命定位反映了一门学科的社会存在理由,也反映了学校设置该学科的选择与承诺。没有明确使命定位的学科发展必然会趋于混乱、难以长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学科,更需要以审慎清晰的自我认知为起点,在不断思索和加深认识的过程中成长、成熟,逐步明确学科使命宗旨和基本定位。否则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就会出现根本性困惑和问题,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学科专业位置,处于被边缘化的不利地位,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该专业开设的背景正值我国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蓬勃发展之际,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产业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社会日益展现。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全社会对于微观和宏观文化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不言而喻,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得到了从国家到基层、从行业到高校的普遍认可和重视,要求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进步所要求的高度,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事业服务为使命宗旨和基本定位。基于这一学科建设背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论证和选择本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使命定位时,依据该学科的社会存在理由、反映本校设置该学科的选择与承诺,科学的确定了本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把握社会发展脉搏、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系统性培养更多更高层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为己任,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完善、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为办学宗旨的使命定位,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定了基调。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愿景目标
学科的快速发展要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追求作为努力奋斗的导向,给专业建设团队以信心和鼓舞,通过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和愿景的追求与实现来赋予学科生命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内涵广阔,要求各高校必须依据自身的地域特色、学校优势、学科渊源等来确立本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进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地处陕西西安,居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西部文化、科技、教育中心。这里历史人文内涵厚重、文化资源种类丰富、文化生态环境特色鲜明,加之西部大开发新阶段和“一带一路”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正处于千载难逢的跨越式发展历史阶段。在这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背景优势。然而,在我国130多所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中,西部院校仅占8%左右,远不能满足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社会实践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依据本校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科学的选择了:“立足西部尤其是陕西、西安丰厚的文化资源,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专业基础,构建特色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体系、打造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基地,搭建西部文化产业教育、科研、交流与合作平台,做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服务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特色化、均衡化发展实践,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多层次、多模式、差异化、科学合理空间发展格局”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愿景目标。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价值
对学科建设与发展最本质问题的思考,就是对该学科的基本信念、最重要的信条、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原则,即核心价值的辨析与选择。核心价值观界定了学科的支持和主张。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必须以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优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价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紧扣学科核心价值,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进行清晰把握的基础上,认为从支撑文化产业链发展的角度,人才培养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文化创意人才,即主要从事文化内容创作和设计制作的人才;另一类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即能够对产业环境进行科学评估和把握,制定企业发展战略,选拔创意人才,对策划、设计、生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规划、统筹和运作,并能站在行业角度审视企业发展方向、调整经营策略的人才。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与特色,本校文化产业管理本科教育定位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授予管理学学位,在能力结构的培养上注重“以文化艺术素养、文化创意策划能力为基础,以产业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为社会培养涉及广电影视、报业出版、网络游戏、演艺娱乐、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文化旅游、广告传播等具体文化行业共同需要的优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战略设计与过程创新
使命、愿景与价值观共同构成了一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念系统和组织文化,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决策指南和测量坐标。但要把使命、愿景、价值观落实,把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把理想变为现实,还必须要制定出清晰的学科发展战略。这就需要对学科发展环境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对自身特质进行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科发展与环境的最佳匹配。学科发展战略制定与执行的有效性决定了该学科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的领先程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明确了学科使命定位、愿景目标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高起点进行学科发展与建设路径的战略设计。重点解决培养体系、师资力量、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显办学思路、加强特色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建设、多渠道加强师资力量、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
1.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凸显专业建设特色
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环境、人才需求与供给状况,依托陕西深厚的人文传统和本校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与文化产业业态相对接,立足社会发展、市场、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定位于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实用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即演艺、会展、影视、园区等建设项目的项目策划、项目可行研究、规划、管理、实施、评价等项目全过程管理为专业特色方向,要求学生扎实掌握文化产业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基本运作规律、善于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运作、精通文化产业项目开发与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能够在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企业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通过精细的战略规划和战术实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科学确立人才服务领域、整合优化现有办学条件、发扬学科专业传统优势、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教学基本建设等方面都体现出了鲜明特色,创立了良好的办学口碑和品牌。
2.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1)课程体系建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等模块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调以文化学科为基础、以经营管理为主导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同方向模块,保证各类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以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艺术基础、美学概论、文化资源学、文化政策与法规等为核心基础课程;突出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市场调查方法、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文化产业项目投资与融资、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等核心专业方向课程;同时不断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以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流程为重点的项目策划、项目选择、项目团队管理、项目投资融资与风险管理、项目控制等项目管理活动系列课程模块;以区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业态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绩效,文化产业竞争力等问题的分析与评价为主线的系列课程模块等。着力突出专业特性,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教学内容建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外文化产业管理及相关专业优秀教材,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力求与行业前沿同步;同时,整合优质人力资源,着力实施教材编写工作,努力研发符合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具有本校特色的主课教材。并做好教材内容的整体设计,注重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课程特点与逻辑关系;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尤其是一些以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为主要内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做到既有知识性、理论性,又能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反映文化产业管理最新理念和鲜活案例,强化项目实践和案例教学,营造开放活跃的创新教育环境,探索项目参与式、案例启发式、焦点讨论式、前沿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强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创新性思维;同时配套改革专业主课考试方法,确立以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探索实行项目策划与实践团队汇报展演的考核方式,促进教学内涵质量提升。
(3)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在于优化队伍结构和提升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在专业结构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少要包含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三大领域,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及传媒领域也关联密切,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通过分工协作,才能形成合理的学术支撑体系;在能力结构上,要形成科研型、教学型、实践型教师之间的合理搭配结构。因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在岗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教师开展教学任务研究和专题研讨,密切教师间沟通与交流,鼓励教师多途径到国内外名校、研究机构进修学习,接受更高层次师资培训,提升专业教学研究水平;二是加强学校与相关文化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以科研合作、工程实践、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企业运作与管理以及地方各类文化产业项目研究,以丰富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三是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需要,积极聘请文化产业管理研究机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类社会文化团体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文化素养的主管领导、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实践教学建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陕西省内多家文化艺术机构、文化产业企业、政府文化部门及行业协会、媒体机构等合作建设了若干个实践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动互补、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育人机制。教学科研项目、文化项目研发及模拟运营、项目实训、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任务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生广泛参与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调研活动”、“西安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榆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安康市文化娱乐设施发展规划”、“略阳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等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横向科研项目,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做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组织座谈、参与科研项目研讨等,让师生更深入地了解了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通过在参与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拓宽学术交流渠道,促进专业教学科研
(1)开展学术交流与育人合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必须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才能在专业建设中更好地拓宽视野、创新思路。院校同行和业界机构交流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学科发展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全国文化管理类学科联席会”、“文化产业政策及研究方法研讨会”、“全国文化产业学科及实验室建设研讨会”、“海峡两岸文化产业战略联盟暨高峰论坛”、“全国文化产业青年学者论坛”、“曲江文化产业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并与上海交大、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等海峡两岸16所大学建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同盟”,就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同时加强了与陕西省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产业投资企业、文化产业集团等的横向合作与交流,有力促进了专业教学与科研活动。
(2)成立专业研究中心。
201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陕西省文化厅共建成立了“陕西省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独特的学科优势、专业基础和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并与本校“西安城市与建筑研究所”、“历史城市建筑保护与风景园林研究所”、“城市雕塑研究所”、“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贾平凹文学创作室”等教学科研单位有着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中心多次参与陕西省文化厅关于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活动,积极参与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横向项目研究,既丰富了专业教师队伍的文化产业一线工作经验,充分了解了文化行业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教学、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五、结语
综上,经历了十年快速发展的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尚存很多争议和问题,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学术与交流等方面的探索仍任重道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为学科建设发展的理念系统,清晰制定了学科发展战略,把握社会发展脉搏、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充分面向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明确和创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办学体系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在新形势下,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健全学科培养体系,凝练和深化学科特色,加强与社会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加强与研究机构、文化企业、文化行政单位的专业研究合作与学术交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搭建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平台,服务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做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
作者:金青梅 占绍文 杜晓芬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