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需要先进文化助推其社会经济的发展
贫穷落后是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总体特征,虽然人口总量少,到2013年末全省总计只有42.2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0.9%,但收入水平却远低于全国、全省、当地平均水平:2013年,全国、云南省、德宏州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分别为:8896元、6141元、5608元,而德宏州有专门统计的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和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以及景颇族主要聚居区的芒市芒海镇这一数据分别只有3892元、4450元和4915元;虽然反映地区民众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在德宏农村地区2010-2013年分别为0.49,0.48,0.44,0.40,按国际公认的标准是已经达到了小康,但实际上不少村寨才只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是被平均到了小康。反思长久以来国家和地方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帮扶,虽然倾注了大量的资金和关注,从开初的简单送钱送爱心、对口帮扶,到后来的产业开发式扶贫,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不能说没有收效,但是收效不明显。究其根源,在于我们忽略了造成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根源—文化的落后性:封闭落后的文化造成了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在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与能力、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匮乏或滞后,社会成员普遍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尤其是直过民族,很多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从事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叫魂”等落后文化遗存依然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因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而有了更多农闲时间的同时,无所事事、酗酒、赌博等也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常态,一些边境村寨吸毒现象沉渣泛起,且有泛滥之势,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突出。
改革开放带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引发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冲撞和无法对接,为适应环境,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排挤、遗弃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这不仅存在于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口传文学等,甚至连民族语言也不例外。为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措施,比如推荐、嶙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方筹资兴办民族文化博物馆、出台行政法规保护历史文化城镇(街区、村落)等。但是,保护并不等同于固化,在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下,传统文化的不断借鉴、发展也是客观必然。产业化的发展,能在切身经济利益的吸引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让传统民族文化在保留其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其他先进民族、现代文明的精华和成果,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双赢”。
3.云南省总体上缺少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的条件和比较优势
理性地分析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云南省总体上缺少大力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地处内陆边疆,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不少地州至今仍未开通铁路、高速公路;虽然自然资源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等美称,但种类多、储量少、开发少也是其显著特征;受生产技术、产品加工工艺、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云南各产业的加工链均不长,多半只是在为省外、国外的企业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工业附加值并不高,等等。2013年,云南GDP只有11720.91亿元,全国排名24,而德宏州更只有230.9亿元,在全省16个地州中排名第14,2013年全国三次产业比重为10:43.9:46.1,而云南省为16.2:42:41.8,德宏州则为28.5:32.4:39.1,二、三产业明显偏低。如何扬长避短、加快发展是云南省、德宏州当前的重要问题。
4.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及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25种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5种为云南特有,各民族长期和睦共处,小聚居、大杂居的分布状态和历史上的相对封闭形成了云南独特的民风民俗,也保存下来了相对完整多样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民间文学、生活习俗等,是名符其实的民族文化资源大省。早在1996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思路,1999年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与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一起,确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2008年,提出由民族文化大省迈向民族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2009年又提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新战略,同时集中力量调研形成《云南省近中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颁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云南行动纲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条件做出明确部署,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主导产业、区域布局等进行了科学规划。可以说,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在云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和人和。
二、限制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无一例外地居住在边远地区,区域内虽然各种资源较为丰富,但交通极为不便,电力、通讯等建设落后,信息闭塞,各种现代文明成果难以到达,优势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对当地人民更新观念、推动生产技术进步和提高生活质量极为不利。以德宏州人口较少民族为例,他们大都生活在山区、半山区,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虽然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一直在致力于帮助他们脱离贫困落后,但受诸多因素影响进展缓慢。此外,由于气候多变、地形复杂、卫生条件和习惯差,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历来是疾病尤其是一些传染性疾病多发区,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较为迫切,但由于基层条件有限,尽管在德宏州新农合已基本普及,但群众的医疗负担仍然很是沉重。
2.地区居民生活贫困,限制经济发展
人均收入普遍不高,贫穷落后是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共同特征。由于生活贫困,他们无力购买优质的生产资料,致使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产品产量不高、质量低下,自然无法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生活进一步贫困,同时,他们也无力购买更多的生活必需品,导致市场因有效需求的不足而萧条,限制了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
3.基础教育落后,群众文化素质偏低
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基础教育普及率低,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不稳定、质量不高,群众文化层次、人口素质偏低,难以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低下,无法适应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很多人有力无处使,想致富找不到门路,想经商又不懂买卖。“富饶的贫困”、“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贫困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三、促进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
文化产业以其较强的产业增值、较广的产业联动、较高的就业率以及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刺激因素,带动并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文化产业紧密联系的影视业、传媒业、动漫业、旅游业等已成为不少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支柱产业。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化条件较差,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自然不能按发达国家或是我国中东部的科技和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走,必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1.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带动民族文化领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产业集群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有一个核心产业,以其发展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于云南省而言,旅游业无疑可担此重任,因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旅游业本身,它可以带动民族传统体育、医药、民俗文化、民族艺术品、服饰、歌舞、饮食等许多产业的开发与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满足资本的逐利性要求,进而带动更多的资本进入其中。近年来,云南省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据媒体报道,2013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4亿人次、海外旅游者533.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11.24亿元,对交通运输业、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分别达到416.8亿元、375亿元、315亿元、122.9亿元和439.6亿元,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随着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要求的日益提高,单一的观光、猎奇式的旅游已不再具有十分的吸引力,云南不得不考虑如何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的问题,如何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出来,使其不再只是一种供游客简单参观的静态存在,而是通过深度开发形成集参观、参与、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产业链,使其与旅游业分工合作、相互支撑,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德宏州,可选择保存相对完整的少数民族村寨,将原汁原味的民众生产生活场景保留下来,让游客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品、食物等的加工制作,不仅能增加旅游收入,更重要的是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对于一般游客无法参与其中的,则可以文化博物馆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在保存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德宏州的民族歌舞表演、民族传统饮食、小吃、日常生活用具、民族服饰的生产加工等已成为地区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群众通过参与其中不仅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收益,也在与外界的频繁接触中逐渐接受新的知识与观念,在促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推动民族现代化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较少民族整体素质,培养民族文化产业优秀人才
首先,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基本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治贫先治愚,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这些地区贫困 落后面貌的根本所在,尽管国家一直在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但:一方面,僧多粥少;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的分配不公、多流向发达地区也是不争的事实,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为人口较少民族提升自身素质提供重要条件和可能。其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如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因其自身突出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吸引投资、吸引消费者等方面就具备了先天的吸引力,其作品在一开始就基本上成功了一半。而目前,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短缺的人才资源呈现出一种严重的失衡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德宏地区民族文化工作者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著作,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收集和整理,但创作型著作较少,应积极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以及研究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论著。此外,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营销人士。虽然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因有着其天然的不可复制性而独具竞争优势,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某种意义上专业的营销人才队伍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比产品的生产制造者还要重要。最后,应将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培育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觉理念,为民族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储备。要做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应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如中小学可以开设民族文化教育专题课程,各职业院校应发挥优势着力培养各种民族文化传承人;各高等院校则应积极开展深层次的民族文化理论研究、培养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力支持;各职能部门应多方提供条件,如对中小学通过课外活动、劳动技能课等形式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各类学校聘请民族民间艺人到校授课等提供必要的时间、资金及政策保证,并对其中贡献突出者给予适当的精神、物质奖励。
3.打造品牌,建立民族文化产业的品牌化效应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过,“品牌就是一个名字、名词、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综合,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有别于其他的竞争者。”任何一种产品,提升品牌价值,发挥品牌效应,都是市场营销中的重中之重。对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产业来说,要将那些既能显示民族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的资源确定品牌经营的战略目标,对其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和营销创新,集中力量培养优势品牌,组建支柱产业,做好品牌的推广、保护、更新等工作,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4.加大基础建设力度,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必须把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建设。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在做具体决策时,必须多部门联合,对投资进行科学论证,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完成投资,保证有限的资金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5.加快文化事业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环境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主体是文化企业,营利性是其基本特征,市场化的运作是其存在的基本要求。而文化事业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公益性文化部门,其主体是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性是其基本特征。从表面上看,二者存在着对立。但是,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必需基本的生产要素支撑,如资源、生产者、市场等等,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以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提高文化传播质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养文化消费习惯、营造良好文化生态环境等为目标,而这些,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和保障投入机制,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加大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力度,在文化领域形成主导,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资源支撑和消费带动作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基础。此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虽然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它毕竟是一种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产业,其产业带动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其实还是取决于地区的经济基础,依赖于地区的实体经济。精神文明还是要建立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为了让民族文化产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必须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念的基础上搞好基础建设和其他特色产业发展,既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又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撑。
作者:于楣 单位: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