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民俗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陕西省榆林市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早在 1985 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由于网络时代的冲击,这座文化名城,很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已经失传或正在消失,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同时很多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更大,逐渐在迷失自我的路上越走越远,从而缺失了自信力。如何让大学生重新找回自信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责任。本文意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拯救和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找准人生方向,重获民族自信,在耳濡目染间培养其家国情怀。
关键词:陕西榆林;民俗文化;高职教育;保护与传承
民俗是人类活动的“活化石”,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行为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的累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凡的魅力。保护传承优秀民俗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和意识形态关系紧密相连,文化有着根本性的育人功能,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民俗文化来嵌入,二者在根本上有着内在一致的成分意蕴,优秀民俗文化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力量之手。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领域,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如何让民俗文化进校园,挖掘并利用好其潜在育人价值,让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在学生生命中扎根,在学生灵魂深处“安家”,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一、榆林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推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榆林地区地理环境特殊,万里长城和黄河在这里交汇,大漠草原和黄土高原在这里交接,中原文明和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列传》里就记录有“榆溪旧塞”这一胜景,是记叙描摹榆林最早的辞章之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数千年的边关文明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榆林民俗文化,有自身完整的体系,囊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及社会层面。这些特色鲜明的陕北民俗文化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古老智慧的结晶,早在 1985 年榆林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但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榆林市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已经失传或正在消失,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1]。作为民族精神意蕴象征的优秀民俗文化,它的教育教化价值巨大,在新时代里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而学校作为社会影响力最广泛的组织机构,其承担民俗文化的传承责任比另外教育方式更具有优势。通过对榆林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的相关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当地民俗文化的掌握程度之低令人震惊。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林学院大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渠道更多的停留在从长辈那里口耳相传、粗略了解。调查数据显示这类学生竟然占到总调查人数的 89.26%,而对民俗文化了解程度表示非常了解的学生仅有13.64%,其中也仅仅停留在陕北秧歌方面。在与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相比较之后得出的数据更是令人担忧,对民俗文化表示喜爱的学生仅占总数的35.81%。榆林因地理、历史原因,民俗文化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仅有秧歌一项参与的人数过半但也只有 54.68%,其他的民俗文化中只有剪纸很少数人略知皮毛,剩余的可以说一无所知。在调查中94.63%的同学认为在校大学生至少应该了解并学习本县区的民俗文化,85.4% 的大学生认为民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其博大精深应继续发扬。只有56.61%的同学认为民俗文化的未来是乐观的,22.73% 的同学认为民俗文化毫无未来可言,甚至可能会被逐渐遗忘。大多数学生认为当今传统文化的缺失,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文化保护。在调查中69.42%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学校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当问及“你知道我们榆林 12 个县区分别有哪些民俗文化”时,甚至只能回答出秧歌和剪纸两种,更有甚者竟然对此一无所知。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得出,大多数同学对传统民俗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并且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没有学习的途径,仅只是通过从生活中观察和网络学习略知一二。对此我们高职院校应该负起教育的责任,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同时也能更好地承担起我们对于榆林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任务,从而引领榆林民俗文化走上更大舞台。
(二)丰富德育资源
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出发的融素质教育和文化浸润为一体的育人体系。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让教育教学汇入生活、融入文化,使学生丰富学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榆 林 这 座 塞 上 文 化 古 城,被 称 为“九 边 重镇”。历朝历代英雄人物辈出。后作为西北革命策源地、陕北革命的摇篮、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战略重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天然素材。让学生了解榆林的“前世今生”,挖掘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融入教学和教育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受到触动和启发。同时,鼓励学生以李子洲等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革命先烈为了党的事业必胜,为了社会的光明前途,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精神的学习和传承,必将对高职院校广大青年学生产生巨大且深远的正面影响,这些,既是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德育落地的关键举措。学生通过对榆林红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爱国文化等的学习和践行,综合素质和思想境界,必定会有所提升[2]。
(三)培养人文素养优
秀民俗文化以其特有的亲近性,影响和塑造着地域的发展特色和人们的精神理念。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时代风貌、发展特征、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意志品格、生活信念的精准提炼和综合反映,是市民的文化认同、行为导向和奋发进取的坐标,是城市的价值追求、发展保证和前进动力。榆林有着五千年的仰韶文化、四千年的龙山文化、三千年的边塞文化,厚重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培植了榆林人以“忠勇、坚毅、大气、精细”为主要内涵的榆林精神,忠勇出自崇高家国情怀的感召,坚毅来自艰苦生存环境的砥砺,大气升腾于独特的地域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精细。榆林精神是对榆林地域环境、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等的总结和升华。它根植于榆林人民的内心,融入塞上儿女的血液,是人文素养的深厚积淀。榆林高职院校应利用榆林市优良的地域文化氛围,熏陶影响学生,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培育人文精神、家国情怀,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四)营造特色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应精心打造,需融合育人特质和凸显文化特色。可以选取专业文化、职教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创业文化等方面打造职教特质的校园文化。将榆林民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使建设文明校园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营造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高职校园。培育高职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汲取传统民俗文化精粹,感悟民俗文化魅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认同,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
二、榆林民俗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有的文化积淀,榆林这片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无论是塞上遗韵、古街窄巷,还是风景地标、田间农具,它们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回忆。进入榆林,便进入岁月积淀的古城历史。榆林地区是农耕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这里多种文化交融,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民俗文化,成就了榆林市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 1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9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1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热火朝天的陕北秧歌,情感奔放的陕北民歌,气场强大的绥米唢呐,独具特色的道教音乐,活泼逗趣的靖边跑驴,亢奋激越的横山老腰鼓,特色鲜明的府谷二人台,荟萃南北的榆林小曲,轻声重话的清涧道情,惟妙惟肖的绥德石雕,饱含哲理的陕北民谚,鲜活生动的陕北剪纸等承载着悠悠华夏的灿烂文明,它们都是活着的宝藏。民俗文化成为榆林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勤劳智慧的榆林人撑起了塞上文化的瑰丽星空。榆林特色民俗文化,为榆林市高职教育提供了最便捷的渠道和最充裕的资源。但就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融入高职素质教育还存在专业人才不足、学习平台搭建有限,应用力度不强、实践性较弱等问题,没有激起师生参与的积极性。目前需要积极提炼升华内涵,打造实践平台,创新开展实地化、交互式的实践活动教学,探索出一条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民俗文化教学之路[4]。
三、榆林民俗文化走向高职教育的应用途径
(一)课程建设方面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汲取和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和利用文本、影像、网络等不同教学资源,结合本专业学科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当中。高职教育要求面向地方经济,只能依附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也就不能脱离当地民俗,这就为民俗类课程植入高职教育创造了条件。学校要坚持依托各个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充分挖掘每个学科中深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1.与大学语文拓展教育融合在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前提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实现民俗文化资源与高职语文学科融合。首先,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榆林地域特色,展开关于榆林民俗文化的教学活动;或从学生的专业情况出发,设置合理的民俗文化教学内容。如学前教育专业,可在教学中融入富含榆林民俗特色的儿歌童谣、民间传说、民谚俗语等内容,既丰富了学生民俗知识又能够今后学以致用。其次,利用榆林民俗文化教学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如榆林民俗中与学生生活实际较为贴近的信天游、榆林小曲、陕北道情,方言俚语、民间谚语等就能很好地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力求扭转高职学生写作中无话可写的局面。最后,推动榆林民俗文化与语文实践教学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能使其潜移默化中接触掌握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识,从而为榆林民俗文化的传承和进步发展奠定基础。
2.与书法、美术拓展教育融合充分利用榆林民间艺术资源,传承非遗文化。引导书法、美术课程与榆林民俗文化相结合,如可引导学生欣赏临摹长城书法艺术一大宝库的榆林红石峡题刻,学习陕北民间匠作画艺、匠艺丹青和三边剪纸,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和本土艺术精神。让非遗薪火代代相传,带动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文化,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与音乐、舞蹈、体育教育融合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学生文化体验。探求陕北民歌、榆林小曲、清涧道情、说书、信天游、大秧歌、府谷二人台、横山老腰鼓等传统文化进校园,营造特色教学氛围,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继承发扬民俗文化,增强学生爱国爱乡情感,铸魂育人。
4.与园艺、动画设计拓展教育融合探索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榆阳柳编技术融合户外造型、园艺、塑编等工艺,形成了一个个“柳编 + 景观”的创意产品,营造四季景色不断,铺就郁郁葱葱的园林情境。探索将民间传统工艺引进高职动漫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开发新颖独特、有恒久价值的民俗文化产品,让民俗风貌更具时代感、趣味性。
(二)素质教育方面
1.高职院校可以开展民俗节庆教育专题展示活动。学校可定期举办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节日庆典,加强学生对榆林民俗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认同感,对继承、弘扬、保护当地特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开设以学习各地方民俗的社团。学生社团历来是高校中最具活力的组织,社团活动也能在学生中产生重大影响。榆林地区现存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基本每个县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民俗,它们共同构成了榆林民俗的大格局,是榆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组织一个“xx 民俗小组”来学习研究榆林各县市民俗[5]。
3.学生可以举行各自家乡的民俗交流会。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榆林市拥有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在高职院校建立本土民俗文化教学实践体系,将本土民俗文化资源引入高职院校,既是对榆林民间艺术的补充和完善,又能促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还能为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今后在榆林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四、结语
弘扬民俗文化中的精华,对于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郝雪琴 杨亮 李慧敏 单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