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下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产业下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产业下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探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文化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建议大力彰显武汉“江湖”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宜人水景的大学之城;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创新观念和管理体制;依托优势产业,打造更具价值和认同度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江湖”文化;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产业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美、设计、心理、习惯等文化因子日益影响人们的选择,从产品设计、经济发展方式、生活环境到生活方式的选择,经济发展渗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因素;文化自身也具有产业属性,文化产业成为产业链条上的一个新兴环节,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拥有较高文化认同的城市通常更具有社会凝聚力、人口吸引力、区域辐射力和带动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武汉正处在疫后经济建设全面恢复的关键时期,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在城市新一轮的发展中,在各种硬件条件之外,亟须建设更具时代特色、更多人文关怀和更有品位的城市文化

1当前武汉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对武汉城市特色挖掘开发不够,特色不鲜明;文化建设实施缺乏延续性。武汉地域人文独具特色,大江大河,两江交汇,湖网密布;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教育资源,是全国屈指可数的文化、科技、教育大市,并拥有光电子、信息、地理、桥梁工程设计等国内一流学科和产业环境,以及丰富的高级人才资源。这样的宝贵资源高度密集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就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绝佳软环境。然而我们对“江湖”文化的研究、保护与挖掘,“科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显得相当不够,山水与人文优势没有实现相互融合的整合效应,不能凸显城市的特色和优势,部分文化建设项目缺乏延续性。

1.2城市公共文化事业公共投入不足,人均文化资源严重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仅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志———公共图书馆建设为例。武汉目前常住人口约1100万,加上湖北省图书馆,拥有市级图书馆1家,下设4个分馆;拥有区属图书馆14个,共计20座公共图书馆,平均55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十二五”期间,年均接待到馆读者增至220万人次,人均光顾0.2次。数字资源(含网站信息资源)点击浏览量增长至700万次,人均浏览0.6次。据调查,信息不畅、交通不便是导致到馆率低的主要原因。尽管目前武汉已建成81个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点,147台接头及地铁站自助图书馆。但截至2014年武汉图书馆的统计,2014年运行的50个网点总流通量仅为104,058册数,流通总人数为46,424人,可以说利用效率非常低。对比美国人口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公共图书馆可以用星罗棋布来形容。在洛杉矶地区洛杉矶公共图书馆(LosAngelesPublicLibrary)是洛杉矶市的一个独立部门,有中央图书馆和72个分馆组成,服务洛杉矶地区近400万人,平均5.5万人拥有一座固定图书馆。有900名员工,年预算达1.83亿美元,居民人均图书馆经费为45.75美元。2011年光顾这些图书馆的读者人数达1300万人次,人均光顾3.25次;借阅书籍和音像资料达1500万件次,人均借阅3.75件。在这里,图书馆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平台,也是社区休闲娱乐场所;是孩子们放学后的自习室,也是新移民融入美国社会的课堂;是政府发挥职能的体现,也是人们回馈社会的渠道。可以说,公共图书馆系统已成为美国社会普遍、综合各项职能、聚集各界力量、有着精密结构和高效运转机制的价值传递体系。美国的克利夫兰市,城市面积214平方公里,人口40万,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由1个总馆,1个资源保障中心,28个分馆,35辆流动服务车构成。平均1所固定图书馆覆盖面积7.4平方公里,服务半径1500米,覆盖人口1.4万人。对比之下,我市的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人均公共文化资源可以说差距巨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

1.3缺乏有影响力和附加值的文化品牌。由于契合了当代人的健康休闲生活的需求,以“汉马”“武网”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品牌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武汉的城市活力和魅力。然而,整体来看,武汉得到公认的文化品牌相对较少,更多文化品牌的市场认同度不高,品牌附加值开发不够。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品牌的建设不加区分,投入效率有待提高。

1.4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低下。作为“设计之都”,武汉尽管在桥梁等工程设计领域已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整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尽人意。目前,武汉市共有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28个,集聚文化科技创新企业超过8000家,汇聚超过20万名创新、创意、创业人才。但是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如汉阳造、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403国际艺术中心、花园道等文化创意产业园都采取老式厂房等工业遗址变身文化地标的模式,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现象严重;部分园区文化企业集聚程度不高,入驻企业形式相对单一,没有形成有效实现资源互补的完整产业链;园区内产业结构、企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滞后,文化服务业占文化创意产业的比例较低。从产业视角看,文化创意产业链条短,与现有文化品牌、优势产业未能形成跨界整合的效应;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与开发相对落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企业较少;文化艺术产品科技和艺术含量不高,自有文化企业品牌稀缺,市场竞争力不足。

2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助推城市产业升级

城市文化体现为城市的价值追求,缺乏价值认同的城市文化必然没有吸引力。

2.1大力彰显武汉“江湖”文化,打造具有宜人水景的大学之城。大力彰显武汉的“江湖”文化,构建步行距离内可亲近水域的大都市水岸景观,让观江、观湖、水岸休闲活动成为市民的每日生活的一部分;将水域面积的保护、水体保护和水岸线的保护和美化、水岸线的亲民程度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落到实处。加强大学建设,推动大学与城市的融合、山水与人文的融合,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学之城。大学作为城市中重要的文化机构,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创新所起的作用是城市社会中任何其他机构或者组织都无可替代的。世界许多城市因为一流的大学蜚声中外,剑桥、牛津,波士顿的哈佛、麻省。有幸的是,武汉的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多数与水相伴相随,让宜人的“江湖”风光与“江湖”文化留住江城学子,或是在陪伴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的途中时时回味,口口相传,适时回馈。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支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让与东湖相伴的武大、华科成为武汉的文化名片;大力支持市属高校突破机制、体制的约束,引进和留住国际国内一流人才。利用城市文化宣传平台宣传优势学科、优势产业领域的领军专家学者,使他们成为人文武汉的代言人。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藩篱,借助大学的学科会议、专业论坛,在更高层级上推介武汉。武汉的多数高校都滨水而建,宜人水景、一流学科、专家荟萃、百家争鸣,使城市发展与大学的发展交相辉映,使武汉成为人杰地灵的大学之城。

2.2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投入,创新观念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思想观念、做法,突破现行的体制弊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加大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经费投入和人才队伍保障,建设更加便民、更加开放、服务更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其成为引领和传播城市文化价值观的价值传递体系。如前所述的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武汉要做名副其实的“读书之城”,必须加强以实体性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从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规模、设施、有效覆盖面积、有效服务半径、服务效率和效果等方面,优化布局,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亲民便民;加强内容建设,提高服务效率;提供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传播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传递体系,使图书馆从阅览为主体向学习和交流为主体转型发展。打破行政藩篱,整合市属公共文化资源,以及各高校所属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体育馆,以及省属公共文化资源;汇聚企业力量,定期策划组织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例如在“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武汉汽车博览会”等活动期间,各公共图书馆、高校以及相关文化机构可以同时策划相关主题的科普讲座、书籍汇展、亲子活动等,对市民进行科普,为产业活动注入人文色彩,相得益彰。

2.3依托优势产业,打造更具价值和认同度的文化品牌。为什么“汉马”“武网”更具吸引力和认同度?笔者认为首先是它们契合了现代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文化建设既要给古意以空间,又要关注现代人的心灵需求,契合时展。2017年11月,工信部批复,同意武汉建设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助力打造万亿光电子信息产业。此外,武汉也有能力地理空间信息、生物医药、桥梁工程设计等领域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依托这些优势产业,向后衍生到相关的金融、会展、论坛、教育、设计、旅游等,依托产业做服务、做文化,将产业的专业化、深度化、高度化做到极致,使产业品牌也是文化品牌,并且是更有依托和更具价值的文化品牌。

2.4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联结能力,“文化+”相关产业正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一大亮点,如“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制造业”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宗旨,规范政府行权方式,力求高效透明、公开公正。改善市场准入机制,简化申报登记程序,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激发社会投资文化产业动力,不断增强武汉文化市场活力。另外,多数文化创意企业面临资金少、规模小、融资难、更新快的问题,有必要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园应更注重提供高水平的管理与服务,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助推武汉文化创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结束语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与生俱来具有虚的特质;但如何将虚的文化做成实实在在的能够助推城市发展的推进器?放在更长的时间轴内,先进的文化理念、完善的硬件设施,富有魅力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服务支撑体系是城市持久散发魅力的内在根源。武汉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关注短期效应的基础上,更需从长着眼。

参考文献

[1]涂文学,王耀.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文化支撑[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8-08-23(7).

[2]武汉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EB/OL].

作者:刘立燕 单位:江汉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