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歌文化价值分析及产业化发展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黄土高原风味,悠远清澈的嗓音能让人沉迷其中,其中孕育的文化价值是其生命力绵延不息的根源。在多元文化崛起与融合的背景下,陕北民歌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对此,本文以陕北民歌为核心,在陕北民歌特色基础上,对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予以论述,并探究陕北民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陕北民歌;特点;文化价值;产业发展;路径
一、陕北民歌特点
(一)特点。首先,声色高亢、冲击力强。陕北民歌声色显著,特点鲜明,具有较强冲击力,极其容易辨别。并且,声音洪亮、高亢,与普通民歌不同,天生具有野性,乐节以四度大跳为核心,连贯性强,冲击力大,歌词叠韵浓厚,气息悠长,宛若天籁之音。其次,形象鲜明,内容丰富。陕北民歌主要记录的是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人生感悟,是地方民俗活动的另一种展现形式。例如,陕北民歌中的小调,主要是对民俗活动的一种展现,包括婚丧、祭祀等民俗内容的记录,在叙事、展现人物性格、情感方面极其具有张力,能够将生死、贫困、挣扎的情感通过歌声展现出来。再次,感情炽热,情感丰富。陕北民歌是民众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是自我宣泄的重要途径,矗立在厚重的黄土地上,将苦难、思念、忧愁、烦闷通过歌声传递出去,让一些不如意通过歌声予以释放,让生命更加坚强、绚烂,充满生机[1]。例如,民歌《冬日九九歌》《过年歌》《报喜》等是陕北民众为庆祝节日民俗而创立的歌曲;《牧羊歌》《打场歌》《祈雨歌》等是陕北民众在农事活动中表达情感所创立的歌曲;此外,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劝酒曲》《卖西瓜》等歌曲,这些均来自陕北民众生活之中,是陕北百姓情感寄托的主要体现。最后,精神传承,风貌展示。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精神色彩,无论是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或是陕北民众的红色革命精神,在陕北民歌中均有所表达。其中陕北红歌在国内传唱度尤为广泛,人民耳熟能详,比如,《东方红》《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兰花花》《横山里下来游击队》等。
(二)艺术特征。陕北民歌类型诸多,主要有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等主要的艺术特征。其中,信天游特色鲜明,情感丰富,不受题材、环境影响,一般即兴而作,音调奔放粗犷,豪迈高亢,节奏多变,自由性强。小调主要是陕北民众休闲、娱乐所唱类型,内容雅俗共赏,以叙事为主,寓意丰富。劳动号子则是在劳动中所创,以打气、缓解疲劳为主要目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声音洪亮、节奏鲜明。
二、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
(一)民俗价值。民歌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当地民众在长期生活劳动中有感而发所形成的歌曲,其内容主要展现地域风情和民俗特征,所以民歌具有显著的民俗文化价值[2]。陕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黄河母亲文化的重要体现,在长期发展中,民俗与人们相伴相生。在陕北民歌中,有诸多关系陕北地区民俗的内容,这些内容总包括节日庆典、婚嫁丧葬、祭祀等。这是陕北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和精神依托,通过陕北民歌可以更好了解陕北文化和陕北风情,展现陕北人民风俗面貌。例如,《十二节令歌》《丧失歌》《拉船歌》《保锁歌》等,均属于民俗歌曲。
(二)语言价值。陕北民歌以地方方言为主,具有语言特色,所以,特征较为鲜明。语言是一种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陕北民歌则以陕北地方语言为媒介,以文化内容为载体。陕北民歌之所以在国内独具一格,其显著特征就在于其独特的语言价值。陕北方言耐人寻味,是地方语言文化的集中体现,而这些在陕北民歌中均有所呈现。比如,“一双红鞋两朵花,离开哥哥没盛发”等,其中类似“没盛法”这样的方言在陕北民歌中数不胜数,有效凸显了地方语言、文化特色。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灵活运用,体现了陕北方言的融合性特征,为地方语言的拓展和延伸提供了途径,具有极强的语言文化价值。(三)历史价值民歌是在岁月中逐渐产生、演变、发展的,是历史文化的体现。我国古代诗词歌赋均是历史文化延续的象征,比如,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离骚》,唐朝的“唐诗”,宋代的“宋词”,乃至元朝的“元曲”等,均属于历史产物,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民俗、情感。民歌同样如此,是地方百姓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民价值思想的延续和传递。陕北民歌具有地域特征,将陕北这个区域的人、事、物、情通过歌曲的方式呈现出来,民歌本身就是历史延续的载体,对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抗日将士出征歌》《打晋军》《土地还家》等,听歌识词能了解该歌曲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及对应故事。
三、陕北民歌产业化发展路径
(一)注重本土普及,培育地域人才。陕北民歌以陕北方言为载体,凸显陕北语言特色,在陕北民歌演绎中必须要懂得陕北方言才能够很好地把握节奏,抒发情感,展现民歌特色。在民歌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民歌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只有源源不断地培育优秀地方知名歌手,才能够将陕北民歌传承推广出去,引导更多主体参与陕北民歌产业化建设。首先,陕北地区要加大民歌推广力度,营造良好的民歌传承环境,让更多陕北民众参与其中;其次,将民歌与校园音乐建设相结合,通过校园音乐构建加快陕北民歌人才的培育。例如,由教育部牵头,定期在校园举办陕北民歌联谊活动或者校园民歌竞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当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后,积极发挥地方知名歌手的影响力,构建陕北民歌人才交流会,不断提升民歌人才核心音乐素养。
(二)丰富民歌形式,扩大对外影响力。在我国文化产业以及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所面临的竞争日趋加大,民歌作为单一的音乐形式,在多元的音乐体系中并未占据显著优势,相比于大众流行歌曲,民歌的影响力以及欣赏人群微不足道。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必须要通过陕北民歌形式的丰富、创新,来提高其在国内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可以将其与电影、相声、小说、歌剧等文学艺术形式进行结合,通过多元艺术展现陕北民歌特色,扩大陕北民歌影响力。例如,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描绘的就是陕北地区的人与物,该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在国内影响巨大,后来被拍成电视剧,其中穿插了大量陕北民歌,该剧获得巨大反响,陕北民歌也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极大实现了陕北民歌在国内影响力的增强。当然,还可以将陕北民歌融入小品、电影等题材中,这样能够更好达到扩大影响力的目的。
(三)打造多元产业化路径,实现陕北民歌全面发展。改革开放深化发展背景下,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文化创新、网络信息化、产业升级等成为主流趋势,而这些为陕北民歌多元化道路的拓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对此,在陕北民歌产业化发展中,必须要借助时代之帆,奋力向前。首先,可以从文化产业入手,努力加快陕北民歌作品的整编、汇总,并与知名学者、作家进行合作,打造具有陕北民歌特色的小说、诗歌;其次,发挥陕北知名歌手的优势,量身打造具有陕北特色的民歌专辑,并通过全国巡演的方式来扩大陕北民歌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政府及地方组织可以邀请王二妮、郭云琴、刘美兰等陕北知名歌手加入其中,不仅可以提升演唱会影响力,而且能够保障巡演质量;再次,借助动漫、影视产业,扩大陕北民歌产业化发展渠道。影视动漫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和推广力,与电视剧相比,其所产生的作用更为显著,尤其是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众认可,而作品中的歌曲也会快速流传。最后,要借助互联网信息化优势,发挥自媒体优势,鼓励陕北民众通过抖音、快手、微信视频、酷狗直播等方式将家乡民歌传唱给大众,使其像东北“二人转”一样名声远扬。
四、结语
陕北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体现了陕北民歌的高端与精致,在陕北民歌产业化发展中,必须要保持一颗恒心与毅力,走精细化道路,在民歌拓展与推广中不能委曲求全,要注重品质,塑造陕北民歌品牌形象,真正让陕北民歌走向稳步、健康、持续、高质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晓虹.地方、政治与声音景观:近代陕北民歌的传播及其演变[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2):37–46.
[2]第五太卓,郭宪.陕西高校文化与地域文化协同创新[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0):125–132.
作者:赵一鸣 单位:榆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