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媒体下电影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国电影产业主要是指“以电影制作为核心通过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以及电影音像产品、电影衍生品、电影院和放映场所的建设等相关产业经济形态的统称”。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服务的紧密结合”。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我国电影的生态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从电影的选材、电影的宣发方式上进行了较大改变。当网络介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时,新媒体对于人的影响加强。而当互联网接入端口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以后,新媒体对于普通人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扩大,大数据的出现使用户更容易被分析,而这样的一种现代化的媒体方式也使得电影文化产业朝着新的发展方向迈进。
1.传播为王:营销方式与内容的博弈
1.1中国电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以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因此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有大电影制片厂作为电影内容的选择与制作方,有国家作为单方面主导的发行放映方。即电影的传播要符合国家意识形态与政府的主流声音。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涌现出第五代导演。他们的出现推动了个人特色的发展,发掘了艺术对于电影的重要性。这一段时期内,电影作品往往因为导演个人的审美与影评人和导演的推荐走进影院。新媒体出现前的电影往往有大导演和评奖委员会作为受众传播的第一道把关人,人民群众得知有关电影的资讯是从杂志报纸或获奖电影的名单中。而电影院的选择从发行渠道上构成了电影传播的第二次把关。因此,新媒体出现前受众接受的电影只是窄窄的一个面。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民群众在舆论场中得到了发表意见的空间,新媒体网络成为个人意志表达和思想传播的主阵地。而在市场化的电影浪潮中,制片公司并不将网络民众这一独特的、庞大的人群视作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和描绘,而是针对在社交网络媒体上个人显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和偏好而制作不同的电影。因此市场上出现了诸多的电影类型,如粉丝电影、众筹电影、应援电影、综艺大电影等等。《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这种严格意义上来讲都无法称之为电影的作品,或是《小时代》、《栀子花开》等粗制滥造只为满足粉丝的电影的票房大卖,预示着新媒体语境下,电影发展的第一个趋势和方向是:传播为王。
1.2草根阶级的出现使得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在商业的裹挟下走到台前,而这势必影响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大众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众在评论和选择上占据了主动权,他们不再需要接受国家或广电局安排好的电影类型与内容,或是由精英导演进行“把关”的艺术电影,他们可以说出自己的喜好、表达自己的品位并在网络上进行公开的表达。而粉丝电影、众筹电影等等就是利用了这种粉丝的力量,将大众的力量切入导电题材以及演员的选择中来。一些大制作的电影也开始重新接纳草根与平民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在了电影本身的选材之中,如《我不是药神》探讨普通人面对医药价格时的困境、《战狼2》涉及拆迁问题等等,新媒体首先使电影内容开始产生改变,如电影开始关注个体内心状态和现实困境,对社会敏感开始进行明确的映射。而电影在策划和生产中也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议程设置”,使其播映前后可以引发新一轮社会讨论,并进一步拓宽电影在主题表达以外的元素维度,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播。而这一种由大众选择内容再由大众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渠道对电影进行讨论的方式恰恰印证了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电影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1.3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产业中有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传播势必会造成电影品质一定程度上的下降,如《恶棍天使》、《小时代4:灵魂尽头》等电影通过疯狂营销取得了首周极好的票房成绩,但内容乏力使得这些电影次周电影票房跌至首周的50%以下,《爸爸去哪儿》在当年春节档过后鲜少有人提及。而新媒体的传播也使得拥有较为上乘质量的电影重新取得了票房和口碑。《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夏洛特烦恼》等在互联网舆论阵地上取得高评分的电影多在第二周票房上扬,且放映周期延长。《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利用各大影评人的微信公众号造势,极大地拔高了自己的票房成绩。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由于大众传媒具有极为广泛的影响力,使其商业属性更加突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变革,中国电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加功利性的票房追求之中已经全面走向了市场化。电影产业也试图在传播和质量中寻求微妙的平衡。
2.影院存亡:院线电影的分流趋势
2.1电影是一种由影像和视听为主导,融合了其他各色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对于电影来说,最重要且不可改变的是银幕放映这一特性。新媒体在宣发方面的介入,使得大众品味的元素和偏好出现在了以往较为严肃的大银幕上,同时也使得电影大幕不再是一二线城市的专属,电影院开始扩展到更多的四五线城市。深究电影院扩张的原因,除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电影公司的盈利目的外,更主要的是新媒体的出现。一线城市观众的观影体验可以通过“豆瓣”、“猫眼”等电影评论网站被四线五线乃至级别更低的城市民众迅速获取。而这些得来毫不费力的最新影片资讯和观影体验创造了观影的需求,成为了推动市场下沉的最大动力。
2.2但电影往往显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路径,不同的艺术理念形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模式:一种是从技术上对电影进行突破;另一种是从电影主题的剧情内容上继续进行深度刻画。第一种电影如2009年的科幻3D电影《阿凡达》、2016年李安导演的沉浸数字式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2017年台湾导演蔡明亮的VR电影《家在兰若寺》、2018年“互动电影”类游戏《底特律:成为人类》等。3D技术、超高帧率画面、VR空间模拟等技术突破了传统的电影放映方式,开发出一种提升交互体验和想象空间的新型观影模式。第二种电影如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小成本电影《心迷宫》等等以剧情和个人感悟为主的电影。
2.3电影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势必导致电影院产生了分流。即一部分电影可以选择不在电影院上映,某些号称为“电影”的“加长版综艺”其实就更适合在网络上映。而一些剧情优秀的电影作品虽然它也在意电影院的观众体验,但这种值得被反复观看的电影往往处于一种中间地带。《囧妈》的疫情线上播放给影院影片的分流提供了一种路径,并不十分依赖影院的电影产生了网络上线的可能。但在技术上寻求突破的电影则这必须在电影院中观看。这种电影是一种具有环境性的艺术,它以银幕技术变革为目的,寻求电影艺术在某一个方向的突破。如某些必须在IMAX放映厅观赏的影片就必须在影院观赏。观众在家回看时,不但无法享受到电影奇幻的场景,一个简单的暂停还容易使导演费尽心思营造的长镜头和蒙太奇剪辑付之东流。观影专注度的下降会使电影观赏度下降,而略带有“奇观化”的电影则无法在网络上欣赏它的美。
3.重新分配:互联网对传统工业模式的冲击
3.1电影自它诞生的十年后便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而1905年在美国出现的镍币影院则标志着电影正式地拥有了放映的场所。电影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逐步地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中国电影自1949年来实行“统购统销”和“层级发行”,新世纪以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借鉴先进经验模式,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分账规则。一般来说,制片方原则上获得的收益不超过票房的43%,然后由制作、出品、发行方按合同分账,影院不低于票房的50%。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视频网站这一新的内容传播、生产和发行的阵地,视频门户网站的大量出现无疑对电影院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3.2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电影院无法顺利开业,而徐峥导演的《囧妈》则首次尝试放弃院线阵地,以6.3亿将版权卖给字节跳动。影片在大年初一免费于字节跳动公司出品的APP上放映。《囧妈》成为挑动旧电影工业模式的开始,电影完全地放弃了由票房主导利润的模式,而是打包出售以保证制片公司的基本利润。电影《囧妈》可以免费在网络收看,院线的利润被互联网公司完全地截断。互联网公司并不通过卖电影赚钱,但他们意识到了新媒体时代传播的重要性,即用户是互联网公司永远争抢的核心。互联网公司通过吸引用户引流,提高自身股票的估值,通过出售广告、视频会员等等其他手段来实现盈利。互联网盈利思维冲击着传统的电影模式,而《囧妈》则是培养用户在网络看电影首发这一习惯的第一步。互联网公司正在努力创造一种新的用户习惯,他们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对传统的电影观看模式发起挑战。欢喜传媒的这一步战略也是为了寻求突破,尝试将剧情电影或类型电影等电影形式从影院的束缚中剥离出来,尝试向美国奈飞(Netflix)公司学习,打造中国的网络电影播映平台。虽然电影院不会完全消亡,但互联网公司带着互联网思维介入电影工业,为的就是分走一部分2D剧情电影的影院观众,对中国现有的电影文化产业模式发起冲击。
4.结语
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在新媒体出现后显现出一种渐进变化的过程。首先是出现了个人影评人为主要阵地的评论基地如豆瓣、影评微信公众号等等。这消解了由传统导演和专家作为“把关人”的传播模式,大众传播成为了影响电影发行和盈利的最大影响因素。其次是视频门户网站的崛起,这些门户网站使得院线中的电影可以在影院上映一个月后迅速的出现在网络端,扩大了电影的受众。这对电影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脑或手机上看电影是一种回望的过程,缺少影院观影的现场性。这种过程要求影片叙事结构上必须经得起推敲,而这势必就导致了影片质量的提高和电影院观众的分流。技术与形式并重的电影必须要在院线上映,在场是保证此类电影的观赏前提。而疫情对电影工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后疫情时代,一些不依赖大银幕的电影可能会转向网络发行。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影文化产业正朝着作品拼质量、发行拼传播、终端形态分流这几个方向不断探索。
作者:张富强 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