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产业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路径,其能够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活力等得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作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不仅满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需要,而且适应了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制定完善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道路
过去单单依靠政府的投入,保护非遗项目,此种模式持续性不强。因此,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逐渐融入非遗项目,将产业化开发策略制定出来,这样不仅文化产业能够得到发展,非遗的可持续生存发展需求又能够得到满足。非遗产业化综合了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机制,能够有效丰富非遗保护主体,增强保护的主动性,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实施基础
(一)客观评估。非遗资源涵盖了十分丰富的类型,部分资源适宜用以产业化开发,部分资源并不适宜。若过度商业开发这些非遗资源,将会对非遗保护传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非遗产业化策略实施之前,首先要客观评估非遗资源的适宜性,对非遗产业化的对象、范围等明确界定。其中,非遗资源的性质、生存方式等决定到非遗产业化开发的适宜性。相关部门要将专家、学者等组织过来,深入考察、全面评估非遗资源,对其宜产性严格论证,将分类保护、管理措施落实下去[1]。在评估过程中,需将产业化一般规律遵循下去,既要对非遗的市场价值充分关注,又需要将非遗的公共文化资源属性纳入考虑范围,促使非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得到协调与统一。依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部分非遗资源不具备市场生存能力,政府部门需将人力、财力资源投入进来,依据原有方式传承、发展非遗资源,促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切实维护。针对适宜产业化开发的非遗资源,则需发挥政府监管作用,将市场力量引入进来,科学规划与开发。
(二)非遗保护。非遗产业化开发过程中,需科学保护非遗资源,这样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方可以得到实现。非遗因其特征限制,一旦出现破坏性开发、不当开发等问题,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目前,很多地区在非遗开发过程中,管理意识薄弱,在不同程度上破坏到了非遗资源。因此,相关部门需协调处理开发、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将产业化开发的非遗保护长效机制构建起来,推动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非遗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社会效益,避免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对社会效益造成损害。制定各项开发利用策略,都需与非遗保护、传承要求所符合。如有矛盾出现于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需优先考虑保护要求。政府部门要将非遗分类保护规范、要求等针对性制定出来,严格评估、监管产业化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避免有破坏性开发行为出现。同时,要对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机制进行完善,引导传承人将传承活动广泛开展起来。以陆良县“刀叉舞”为例,主要借助于师徒相授形式进行传承,因此要将地区社区基层作为保护的重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推进机制
(一)挖掘非遗现代经济价值。从本质上来讲,非遗产业化发展就是对非遗资源中的功能、价值等挖掘、利用起来,以便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起到有效的带动和激励功能。通过对非遗资源进行可持续性开发,能够促使非遗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相关部门要深入挖掘、整理传承人的技艺,通过档案资料体系的完善构建,促使非遗产业化的原真性素材得到丰富。政府部门需引导社会主体力量参与进来,充分保护非遗资源的基础上,对非遗资源的文化底蕴深入研究,将具有现代价值、符合市场需求的内涵挖掘出来,通过对非遗项目科学开发与利用,促使非遗产业化程度得到提高,逐步将更多凸显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培育出来。传承人往往借助于非遗进行谋生,因此,产业化推进过程中,需将传承人的作用发挥出来,向其分配相应的收益[2]。非遗文化基因得到保持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对传承方式、传承产品等适当变革与创新。这样非遗的文化内涵得到保护,又可以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偏好。
(二)积极应用高新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较多的类型,如产品、制作技艺等。很多地方的特色非遗产品难以获得市场的青睐,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品种单一、形态落后,不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针对这种情况,要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对非遗产品进行科学开发与创新,这样既可以转换非遗产品形态,增强非遗产品生命力,又可以促使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加快非遗产业化进程。因此,相关研发人员要深度融合非遗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科学技术,促使非遗产品的科技含量得到提升,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针对部分非遗传统工艺,要积极融合现代机器生产方式,促使非遗产品的内涵、价值等得到拓展和创新。高新技术应用过程中,也要将我国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进来,通过新鲜血液的注入,促使非遗产品的附加值、适应性得到提高。总之,要基于市场需求和运作规律,深度融合非遗、创意以及科技,对非遗开发路径、方式等积极拓展,对非遗开发效率大力提高,促使非遗产业化步伐得到加快。
(三)完善构建非遗产业链条。近些年来,文化产业的竞争态势日趋紧张,产业链条的完整性直接决定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为提高非遗产业发展质量,需将产业化发展思路构建起来,对非遗项目不同环节的资源要素进行高度整合,将凸显文化特色与品牌的非遗产业链构建起来,综合搭配非遗实物与服务,促使非遗产品能够有效对接文化市场,这样非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得到显著增强。在具体实践中,相关部门需深入调查本地区的非遗项目,整合同系列的非遗资源,深入开发衍生产品。适当增加投入力度,将非遗产业基地打造起来,通过产品结构的丰富,促使规模效益得到发挥,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得到提高。要高效整合非遗产业链,将涵盖研发、设计、生产、运输等诸多环节的产业链条完整构建起来,有效积聚与拓展非遗产业,且向关联产业逐渐渗透非遗的理念和文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保障机制
(一)完善反哺机制。为可持续利用非遗资源,需将非遗、文化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起来,文化产业需要反哺非遗项目。通过非遗产业化的实施,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理应在非遗保护方面投入相应的资源。非遗开发商需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民族意识,充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从资金、技术等角度扶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充分融合保护式开发、开发式保护策略,促使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得到增强。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参与进来,将相应的规范、奖惩制度等构建起来,综合运用税收、财政等诸多手段,引导非遗开发商能够融合发展目标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而促使非遗与文化产业的互利双赢局面得到形成。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非遗产业保护传承的基础,目前非遗产业缺乏足够的从业人员,且一部分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到非遗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要采取措施,将非遗产业化人才队伍积极构建起来。首先,要对非遗传承人队伍进行建设。受非遗项目传承方式的影响,很多非遗项目传承人流失、断代等问题严重。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需对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适当提高,设置专门的津贴补助,鼓励其将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要对非遗项目带徒授艺范围进行拓展,将更多的年轻人吸引过来。同时,也可创新培养方式,如开设培训班、于中小学进行宣传等[3]。此外,非遗项目的新老艺人需对自身创新意识进行增强,既要将非遗的精髓、内涵等继承下去,又需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改进,以便促使非遗产品的时代内涵得到凸显,艺术魅力得到增强。其次,要对非遗产业人才积极建设。非遗产业化的推进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产业人才的努力。政府部门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引导非遗传承人对企业管理、市场运行等方面的知识深入学习,促使其产业化意识、能力水平等得到提高。要通过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将社会中的优秀产业人才吸引过来,促使非遗产业化的人才力量得到充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受诸多因素综合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度日趋提升,甚至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要通过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克服传统静态保护的弊端,市场化运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开发之中保护和传承,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可持续性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J].人民论坛,2019(2):132-133.
[2]王春楠.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导刊,2019(4):42-44.
[3]赵东勇,徐峰.景观体育视角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以蚌埠花鼓灯产业开发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9(10):6-10.
作者:高永波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