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产业园发展策略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四川文化产业园发展出现的同质化严重,产业链不完整,高端创意人才匮乏,知名度较高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欠缺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明确园区功能定位,打造创意者乐园;完善产业链构建,增加附加值;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园区生命活力;培育“明星”品牌,推广本土特色文化。
[关键词]四川;文化产业园;策略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强调:“十三五”末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意味着四川文化产业园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又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四川文化产业园发展总体出现同质化严重,产业链不完整,高端创意人才匮乏,知名度较高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欠缺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明确园区功能定位,打造创意者乐园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才能延长园区的生命力。2019年末,四川省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1个,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9个。其中多为混合型园区,功能定位不清晰,主导产业选择同构、内容雷同,发展态势疲软。从长远规划的角度看,园区的规划必须强调全局意识、核心意识。全局意识的体现指的是从整个四川大局面上讲,防止过分透支名人品牌和历史资源,优化整合同质化园区;核心意识的体现指的是从园区具体的规划上来讲,要抓住独特的功能定位,进行富有弹性、能够实操的科学规划,比如成都东郊记忆,就是以旗帜鲜明的音乐主题打造城市怀旧空间。从整体布局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园区需要合理分区、协调并进。在文化产业园区内,不仅有文化产业项目的生产、加工、消费的场所,也要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居住、生活、创意交流的场所。文化产业园区应加大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环境氛围的营造,将园区打造为文化氛围浓厚、创意灵感频发的创意者乐园。在园区的逐步发展中,政府仍然应当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在整体布局上的指导,不能让园区的定位发生过大的偏差,脱离文化产业自身的诉求而过度的商业化。
二、完善产业链构建,增加附加值
产业链构建是文化产业园区形成的基本要素之一。能否有效地延伸、整合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是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在四川,绝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链短小、单一,内设增值环节较少。一般来说,文化产业价值链是一条微笑曲线。由于创新创意的匮乏,四川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链呈现“两头虚、中间累赘”的现象,这导致很多文化产品的生产仅是上、中、下游环节机械的组合,资源利用率低、增值小。我们要完善产业链的构建,重点应从“曲线”的横纵两个方向来着手:
(一)延伸曲线两端,加强创新能力。四川文化资源丰富,成都戏曲、书画全国知名,泸州老窖万里传香,凉山彝文化独具特色……完全可以将川剧、书画、皮影等丰富的文化艺术品种作为创意元素进行再创新、再开发,与影视、动漫、游戏等关联产业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资源的优化和再分配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比如美国梦工厂《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电影就是取材于中国国粹“功夫”和中国国宝“熊猫”,运用中国元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2008年《功夫熊猫》到2016年《功夫熊猫3》的上映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反观四川文化产业园区现状,多是对文化资源进行简单加工、粗放展示,产品趋于同质化,仅以消耗资源和消费者情感换取微薄利益。如何深入挖掘四川文化的内在价值,实现知识的汇聚、再孕育是四川文化产业园区走出高资源消耗、低效益老路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纵深曲线节点,拓展盈利模式。政府要鼓励园区企业在重新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扩张向新领域、新空间拓展,从而增加产业链每个环节的辐射厚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比如生产环节采取“一基底、多形式”的方法丰富产品表现形式;交易环节采取业务扩张、预售结合的模式增加销售盈利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四川文化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带来新的路径。传统的文化内容、文化产品可以通过新的视频、音频等进一步的整合、分发。各形式、各环节的资源要素在多渠道的流通过程中协同、整合,反复实现价值增收。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园区生命活力
创意人才作为文化产业核心内容的思想者和缔造者,是文化产业园区能够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总体来看,四川文化产业园面临着创意人才总量较少、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的困境,直接关系着园区竞争力的强弱,制约着四川文化产业园的发展。
(一)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政府、文化产业园区、学校三元参与的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是培养四川真正需求的文化产业人才的重点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突破人才培养方式。一是高校要充分依托专业学科的完整、师资力量雄厚的办学优势,抓住市场动向和脉搏,开设文化产业学科新专业、整合原有专业,培养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切忌不顾自身特点和条件盲目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等学科;二是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学源丰富的高校与艺术类专科学校要加强交流合作,搭建学科建设平台,打通文化创意产业学科之间的界限,开展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三是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高校与文化产业园区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推动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达到学中有产、产中有学的效果,既达到育人的目的,又反哺园区的发展。拓展人才培养渠道。一是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除高校外还应依托成人教育、职校、企业、培训机构等多种教育资源;二是文化产业园区自身应积极引入各类专业培训增强园区文化产业的职业教育,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再培训,鼓励终身教育,实现自主学习性创意人才的培养。
(二)建立专业化人才市场。四川应依托人才交流中心或人才服务中心综合、便捷的优势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市场,中心任务如下:一是要负责四川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承担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博士后管理等具体事务和服务工作;二是要构建功能强大、使用便捷的文化产业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对人才文化产业人才进行统计分类并实施动态管理,为人才培养单位、个人求职及单位招聘提供优质、可靠的信息服务;三是是举办周期性、多形式的文化产业人才专场招聘会,拓展多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渠道,特别是要与海外华侨组织、留学生组织及人才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让各类、各层次的具有文化产业专业技能的人员通过这个平台,顺利进入四川文化产业园区的工作环境。
(三)实行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完善和实施需要依靠政府和文化企业协作推进。政府需要在宏观层面制定文化产业人才职称评定制度、奖励制度,监督实施并接收效果评价反馈。园区内的文化企业要革新选人、用人制度:一是实行全员聘用制,按需设岗、公开竞争、择优聘用,鼓励和支持高层次或有特殊才能的文化产业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企业,参与利润分配;二是建立内部评价和激励制度,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报酬与职位与工作绩效结合考核,试行绩效工资制、承包工资制、奖励工资制等多种工资制度,努力营造公平、透明、择优的良性竞争环境,激发文化产业人才的工作激情和创意灵感。
四、培育“明星”品牌,推广本土特色文化
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目前四川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正处于数量积累的初级阶段。纵观世界文化产业园发展的趋势,文化产业园未来必然要从粗放走向精致化,从文化泛化走向文化特色化发展。那么我们在发展四川文化产业园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拓展国际视野,外来文化本土化。在园区的发展上我们通常讲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这是因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资本、管理制度、传播技术等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要注意的是这些外来的文化、制度必须要与四川的经济文化制度相融合,能与四川传统文化相适应,能让我们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全球性的营销策略。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既需要开放和交流,又离不开本土化文化内容。强调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一是为了避免引进的文化企业或者文化内容水土不服,无法发挥效益和优势;二是为了警惕“入侵”的文化霸制本土文化,导致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失衡,民族文化成为外来强势文化脚下的爬虫。四川文化产业园区只有以本土化的文化内容为核心,采用共通的文化表现形式,施以全球视野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形成新特色文化高地,才能真正在全球文化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开发民族文化,创新文化内容和业态。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文化产业园容易陷入“重生产、轻内容”的误区。文化产业园与工业园不同,传统的包装加工、泛滥生产的方式只能高消耗、低收益。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才是核心价值所在。如何优化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打破传媒垄断、拓展渠道,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文化产品的价值,使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向全球是最关键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四川拥有川剧、书画、皮影等特色传统文化资源,缺乏的是创新的转化、表现、运营方式。针对四川文化市场“三俗”文化盛行、文化精品品牌缺乏的情况,文化产业园应该承担起自觉改革的文化使命,借力四川省区域本土的文化企业、资源的优势,强化特色,加工包装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和理念的产品,打造“明星”品牌,培育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如舞台艺术《云南映象》的成功运作。
作者:朱宇 刘莹 单位: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