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产业驱动乡村振兴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创新产业驱动乡村振兴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文化创新产业驱动乡村振兴探讨

摘要:党的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相关论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是关键,要挖掘乡村特有的文化底蕴,建立文化IP,打造特色乡村产业,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总结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IP;产业创新

1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宝贵基因多来源于乡村。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人文思想,结合新时代的创新宣传方式,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能在被保护的基础上得到创造性发展,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也让我国文化精华展现出新气象,实现文化自信。乡村振兴同时伴随着乡村生态治理。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发展要根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游则游的原则,在不违背大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坚持固本发展,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生态资源得到利用和保护,让广大人民安居乐业[1]。

2乡村振兴在新时代面临的困难

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脱贫摘帽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还是有部分地区存在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策略制定不合理的问题。

2.1主体劳动力不足。由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这既能解决城市劳动力的不足,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留守农村的老年劳动力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人口总数约为5.7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为1.7亿人,有1/3的农村人口离开农村外出务工,而在剩下的2/3的农村人口中汇集了老、幼、病等人口,真正能参与到乡村发展的主体劳动力不足。

2.2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受限。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老龄化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对上级文件精神的领悟存在偏差,农村人口的既得利益和诉求无法体现,使得农村人口对乡村振兴不抱希望,也阻碍了外出务工人口的返乡发展之路。农村基层党委人才储备薄弱,缺乏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年轻的劳动力及“走出去”的大学生对乡村经济不抱希望,导致乡村发展出现恶性循环。

2.3乡村振兴方式的同质化。部分乡镇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号召,但没有因地制宜地制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各地政府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或自筹资金的方式,打造特色旅游业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各种乡村振兴方式中,乡村旅游以见效快、门槛低获得不少乡镇的青睐,导致缺乏文化内涵的乡村景观、休闲农业建设大行其道,产业同质化明显。同质化的乡村旅游带来的是一时的热度,当游客对比各地之后,将对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失去兴趣。

2.4传统产业链受到时代限制。在新时代,应当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利用融媒体网络技术推广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传统农产品以“生产+集市贩卖”为主,当下“生产+加工+销售”的模式可利用“互联网+”,使农民从“生产思维”转变为“消费思维”“服务思维”。应引导农业借助融媒体时代的网络平台,打造出新业态。

3创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路径

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日,创新乡村振兴路径、开拓农村经济新业态刻不容缓。自古以来,农耕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在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文化+”不仅能应用在文化领域,也同样能应用在乡村振兴之中。文化的可塑性表现在建设农产品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生产、农产品仓储运输智能管理、农产品宣传营销包装设计、农业休闲产业打造、乡村资源开发旅游及乡村品牌建设中。“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可形成一整条完整的产业链,以传统的农事活动为元素,不断分解和拓展农耕各个环节。推进各环节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融合,积极开发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点,打破季节性、自然条件、生产周期等限制[2]。

3.1保证人才供给是基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日,产业链离不开互联网、物联网,因此农村要振兴,也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发展首先需要人才保证。各级政府、党委需要引进、挖掘能人,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做好顶层设计,保证人才持续供给。指出:“农村经济要发展,产业要创新,说到底,靠的还是人。”除了人才以外,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和智库建设也尤为重要[3]。

3.2挖掘地方文化是抓手。乡村拥有众多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于农耕时代文化的局限性,通过书面文字记载的文化较少,口口相传的文化较多,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消亡。在乡村振兴经济的路径中,不可忽视地方文化的价值。可以通过与市场相结合,挖掘并继承乡村文化资源,利用这些文化为乡村振兴“画龙点睛”。应鼓励各地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到挖掘地方文化的行动中来,为乡村文化的开发和应用献计献策,提高乡村文化自信。例如河北省辛集市在唐代天宝年间名为束鹿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该地的农民画文化被列为省级文化遗产。农民画的发祥之地王下村可开发成为农民画特色小镇,将农民画文化应用到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农民画为元素,整体打造特色旅游小镇[4]。

3.3创新文化呈现形式是关键。IP(IntellectualProperty)翻译为“知识产权”。伴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IP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联动融合,文化IP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客户黏性强等特点。2016年被称作我国的IP元年,2016年后大量IP形象被作为传播文化、表达情感的窗口。IP形象能将当地的特色展现出来。IP是一张名片,每一个小镇都应挖掘出独一无二的文化IP。一个高质量的IP集故事性、情感性为一体。好的IP能将有限的乡村发掘成“有故事”的文化地域。在IP名片的打造上,需要延伸出多种IP产品矩阵。根据地方文化设计出来的IP,可以与吉祥物、主题乐园、亲子绘本等多种产品结合,通过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IP形象,加上品牌的运营打造,助力乡村旅游开发[5]。除此之外,为特色乡镇打造的IP还可以融入到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包装宣传环节,为传统农产品注入文化的元素,提升其价值属性。例如日本熊本县通过一个熊本熊的IP形象,两年间增加了约合67亿元人民币的收益,让这个农业贫困县蜕变成世界旅游县。

3.4创新乡村产业是重点。3.4.1农业观光园。乡村在挖掘自身文化后,可从整体上塑造乡村形象,打造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可集蔬菜幼苗温室、四季垂钓池、水产品养殖池、采摘园、农事体验园、农家住宿、畜禽养殖基地等生产观光于一体,打造具有观赏性、休闲型、参与性、教育性、生产性的农业生态观光园。要想将文化融入到观光园的建设中,需要当地政府的宏观调控。比如辛集农民画可提炼出纯度高、构图饱满的特性,将颜色与构图规律体现在宣传册、观光园墙绘、农事体验之中,让游客感受到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3.4.2乡村养老。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年人口出于对心理和身体疗养的双重需要而选择在乡村暂居。乡村养老有别于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以观光为目的,乡村养老则是以身体健康为目的,老年人口可以选择性地参与到农事、风景风俗体验中。乡村养老可缓解乡村缺乏特色、同质化的旅游倾向,让乡村旅游内容更丰富多元。以“体验文化,缓解乡愁,疗养身心”为出发点的老年游客,大多为了寻求归属感。通过建设出租耕地、会员制采摘、养生餐饮等模块,可大大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3.5借助融媒体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新时代的网络平台。好的文化可通过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及手机移动客户端进行宣传,因此要借助融媒体服务乡村振兴。每一个乡村在挖掘自身特色文化名片之后,可组织建设融媒体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各类APP、音频网络广播媒体、头条短视频平台、省市主流媒体开展宣传,为乡村经济服务。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当地电视节目一起打造农业专栏,提升全社会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关注度,传播乡村信息,为乡村发展提供动力。

4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乡村振兴应站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创新方式,通过与新时代的文化、科技、网络相结合,发掘适合各村镇的产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非.新时代语境下乡村振兴战略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6-52.

[2]赵金子,赵王青.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之路[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409-414.

[3]邱继贤.以文兴业:文旅融合时代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路径探究[J].商业经济,2019(6):63-64.

[4]刘国斌.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8(3):42-49.

[5]赵淑清.再造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18(5):138-139.

作者:彭昌容 张晓东 铁英慧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