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在界定文化产业内涵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探析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及驱动机理,进而对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分析,最后根据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及其转型升级的机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提出推进安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及相应的切入点,以期为加速安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安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一、引言
“文化产业”最早由法兰克福学派学者WalterBenjamin(1926)提出。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界定,澳大利亚学者DavidThrosby(2001)运用同心圆界定文化产业:核心层为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创造性艺术;围绕核心层的是书籍、杂志、电视、广播、新闻、电影等兼生产非文化性商品与服务的文化行业;最外围是广告、旅游、建筑等文化内容行业[1]。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文化产业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文化属性是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经济属性是文化成为产业所具有的属性,使文化产业有别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使其转型升级路径既具有一般产业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及其驱动机理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有三层内涵:一是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型;二是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三是从依赖资源投入向依赖智力要素转型[2]。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有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创新驱动,其驱动机理如下。政府推动是指政府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起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产业规划和相关政策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产业总体及各专项规划,明确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目标,并借助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创新等一揽子政策引导和推动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二是营造和培育有利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软硬件环境,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基地、公共技术及信息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以引导科技、人才、资本等资源向区域重点文化产业集中、集聚。市场拉动是指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三大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效益好的文化企业,拉动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推动文化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增强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和能力,促进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创新驱动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通过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新型业态,驱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主要表现为:一是加快推进文化资源信息化,丰富和提升文化产业“内容”;二是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三是打造文化科技产业载体,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如依托国家、省级高新区、科技园等,建设新型文化业态孵化器,依托大型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建设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三、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绩和问题
1.文化产业增长态势良好,但市场占有率仍需提升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文化产业增长态势良好,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59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88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7%,其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3.90%上升到2017年的4.03%(详见表1)。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0亿元,位居全国第13位;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位居全国第10位,中部地区第1位。但从文化产业市场占有率来看,安徽省在出版印刷、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市场份额明显比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低得多。在中部六省中,安徽省出版业、娱乐业、动漫产业的市场份额分别居于第3、第4和第3位,处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左右。
2.文化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但文化消费结构仍需优化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长,文化消费潜力得以持续释放。2014—2018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现金消费支出由570.7元增长到829.1元,年均增幅为9.8%;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现金消费支出由162.5元增长到264.1元,年均增幅为12.9%(详见表2)。总体来看,全省文化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安徽省文化消费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一方面,文化产业创新投入相对较少,创新力度不够,附加值高的新兴文化产品供给数量和种类较为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安徽省居民恩格尔系数较高(2018年安徽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和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和2.9个百分点),所以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相对偏低,文化消费以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传统文化产品为主,新兴文化产品和高端文化产品则需求不力。
3.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但科技文化融合仍需深化
安徽省注重运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着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文化企业主动融合互联网,加快产业调整布局,如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将文化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打造O2O产业业态;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深度开发电子报、数字报、手机报、网络购物等新媒体业态;广电集团的智能家居;演艺集团的3D全息影像黄梅戏;新媒体集团的新娱互动产品等,使得安徽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但总体上,安徽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仍需深化,科技与文化融合度约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安徽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题材、功能、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创新开发,同时缺乏3D制作和图形处理等核心技术,整体上技术含量不高。从城市来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项目和基地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市;从业态来看,与科技融合的文化产业主要为新兴文化业态,科技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较少;从企业数量来看,省内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数量较少。
4.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完整文化产业链亟需打造
安徽省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为落实《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2014年12月制定了《安徽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各地市政府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全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已建成的2506个各类文化产业园区中,安徽有96个,约占全国文化产业园区总数的4%,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七,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一起列入第一梯队。截至2017年底,安徽省已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并先后通过6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选出的省级文化产业基地覆盖全省16个地级市。虽然安徽文化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优化,但文化产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仍需加强。全省尚未形成媒体传播、影视剧拍摄、休闲娱乐、相关文化旅游和工艺美术产品研发与销售等纵横向延伸的完整产业发展链条,文化企业主要分布在产业链的中游,以加工制作为主,产业链下游缺少销售渠道、推广宣传平台,某些产业上游缺乏原创性研发。从原创研发到营销发行,存在链断或者环缺,完整文化产业链亟需打造。
四、五大发展理念下安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切入点
1.创新发展,丰富文化产业业态,以文化科技融合为契合点驱动转型升级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文化科技融合给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营销等带来革命性变化,将文化内容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接,派生出文化新业态,为文化产品提供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推动传媒产业、展演产业、视觉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安徽文化产业的科技转型。推进科技文化融合,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引擎作用,推动文化企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深入合作,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文化科技化”与“科技文化化”,深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度;二是将科技引入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通过科技创新牵引形成“科技型文化产品”,通过文化创意驱动形成“文化型科技产品”,借助移动互联网打造徽文化旅游品牌;三是以科技创新丰富安徽文化产业传播手段,创新文化产业营销模式,拓展文化产业销售渠道。
2.协调发展,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以产业联动发展为着力点促进转型升级
产业协调发展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之一,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各地区文化产业同构问题,增强区域文化产业互补性。产业联动发展是实现产业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一是促进安徽省内文化产业联动发展。从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和网络关联性出发,编制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各地区文化产业错位发展,皖北重点发展历史文化产业、中药文化产业等,皖南重点发展戏剧文化产业、徽文化产业等,优化地区文化资源配置,彰显地区文化特色。二是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延伸和衍生文化产业链,推进文化产业与机械装备、软件、通信等产业的科研合作,提高文化产品所蕴含的科技元素及衍生品的开发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全方位创新。三是建立区域文化产业联动协作机制。对黄梅戏、皖南明清建筑、小岗村精神等优秀文化元素进行衍生产品的联动开发,构建文化人才相互交流、合作共享的联动体系。
3.绿色发展,规避文化高碳现象,以降耗减污为突破口推动转型升级
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要大力发展绿色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以增加“内容”产业和“渠道”产业为重心,构建绿色文化产业体系;在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上坚持高端集聚和低端扩散并重,不断开拓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方向;建设绿色文化人才队伍,促进绿色科技创新,推动绿色科技融入文化产品;培养绿色文化企业,持续扩大绿色文化消费,避免文化“高碳”现象。降耗减污是建设文化生态文明、推动文化产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安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以降耗减污为突破口。一是加大文化领域降耗减污技术的研发力度,将清洁技术运用到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如通过工艺改造降低徽派版画、宣纸等文化产品的生产能耗及对水资源的污染。二是构建安徽特色绿色文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绿色出版、绿色影视、绿色印刷、绿色广告、绿色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以及绿色文化创意、绿色数字出版、绿色移动多媒体、绿色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三是根据不同文化产业的资源特征,推行差异化的降耗减污政策,如对于以古遗址、文物、自然景观等不可再生文化资源为主的文化产业,以减污和保护为主,对于以创意、科技、信息等可再生资源为主的文化产业,在加速资源开发再利用的同时,尽力减少开发生产中的资源消耗。
4.开放发展,拓展文化产业市场,以文化产品贸易为手段拉动转型升级
开放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安徽省文化产业转型,一方面要跳出相对封闭的省域文化圈,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同跨国文化企业的合作,学习其在国际文化交流和贸易方面的经验,营造大开放、大交流的发展氛围。要以全球化视野推动文化产品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一是努力弘扬和传播优秀徽文化。坚持徽文化特色,继承徽商开拓开放、勇于创新的“徽骆驼精神”,把思想深刻、艺术性强的徽文化产品推向世界。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安徽出版集团、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等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在创意研发、品牌培育、渠道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龙头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合作等方式,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全球文化资源和价值链整合。三是在开放中培育和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不仅仅是技术和资本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和文化内涵的竞争,为此,既要培育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发挥其规模经济效应,提高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挖掘徽文化的内涵;又要发挥中小企业的市场敏感性,激发文化领域创新活力,促进新创意、新产品、新贸易模式等的开发和利用。
5.共享发展,深化省内文化合作,以合作平台构建为支撑点撬动转型升级
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文化资源禀赋具有鲜明的区域异质性,构建合作平台有利于深化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共享,通过合作共享促进各地市优势文化资源的交流和互补,提高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根据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可重点构建两大合作平台。一是皖江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八百里皖江,文化资源密集,如安庆的古皖文化、池州的佛教文化、铜陵的青铜文化、芜湖的商业文化、马鞍山的诗歌文化等。皖江地区可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优势以及长江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立足皖江地区的文化产业基础和文化资源特色,打造一条既体现区域特色又融入现代元素的皖江文化产业带。二是皖北文化产业合作平台。皖北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地市文化资源特色明显,如六安的红色资源、阜阳的柳编工艺品、亳州的历史人文资源、宿州的马戏杂技、淮南的花鼓灯和淮北的运河文化等。皖北地区可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为契机,加快皖北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建设,深入开发皖北地区文化资源和开拓文化新业态,努力开发和弘扬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彰显花鼓灯、马戏杂技等传统文化技艺,着力将文化大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五、结论
五大发展理论是我国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指明了方向。在推进安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在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前提下,立足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同时根据相关因素驱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设计相应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找准切入点。
作者:张淑安 陶爱萍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