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政产学研商几大领域的协同合作,其中的“学”主要指高校学术力量。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基本的职能和义务,但由于协同机制不成熟等诸多问题,导致高校的服务潜能未得到有效释放。因此,须在协同发展的视角下,理清高校与政府、企业等主体的合作关系,同时做好高校学术科研及人才培养改革。以此,逐步完善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协同视角;高校;服务;文化产业
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逐步走向经济发展舞台中央。新兴产业需要新兴力量的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拥有众多科研人员。文化产业,首先是发展文化,这离不开大量的创意人才、高水平的文化研究成果、高层次文化产业平台,这些都是高等院校所具备的。因此,高校当仁不让的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方协同合作的加强,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建设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和委派,变为积极主动服务,其作用及效益愈加明显,高校在服务过程中,其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有了发展机遇,这一系列的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高校服务文化产业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服务作用,包含人才培养服务、创新创意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文化交流服务等,这些服务领域均与文化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与文化产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高校通过承担或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可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并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也给高校指引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向,为学生创业搭建孵化平台。1.人才培养服务。人才资源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动性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相关企业经常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窘境。其原因是近年来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愈加重视,各类新成立企业众多,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这些文化产业人才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2.创新创意服务。当前,各地区重视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但在开发形式方面,缺乏创新力,存在着“相互抄袭”的现象。如近年来出现的商业性古镇,急功近利,导致浓重的商业气息掩盖了原生态的古镇文化资源,文化展示与宣传缺乏创新,从而失去文化支撑,游客易出现审美疲劳。最终此类古镇景区会缺乏财力支持,入不敷出,不得不关闭。高校有着丰富的科研创新积累,可提供大量的文化资源开发的“新点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创新创意服务。3.社会志愿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及配合,包含文化空间的建设,如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活动的举办,如定期举行文化节、读书节、文化讲座等;文化氛围的营造,如撰写活动方案、布置活动场所等。要完成这些文化项目,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单位,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资源,师生以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的形式,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服务。4.文化交流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校政、校企、校校、校地等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通过学习各自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对于妥善挖掘与保护文化资源,积极提升产业开发质量,起到积极作用。高校本身是文化育人的场所,在文化交流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既能提供文化交流的场所,又能创建文化交流的氛围。高校通过参加或者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相互学习,也可提升高校文化产业的学科办学理念。
二、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政产学研商协同合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协同发展机制滞后,导致高校服务文化产业面临众多问题。1.研究资源分散,缺乏整合。高校服务文化产业意识在加强,但缺乏相应的政策配套,导致高校研究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与高校之间缺乏统一的沟通合作机制,研究力量分散,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第二,高校内部缺乏统一管理,很多合作都是个别学院甚至个别专业“单兵作战”,跨学院跨专业的文化产业研究项目较少。2.文化研究成果应用性不足。高校的文化产业研究成果丰富,但很多成果均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实际的市场衔接不够,导致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无法应用在实际项目中,无法对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具体的推动作用。3.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够。文化产业是一门综合性产业,对人员的综合性素质要求较高,高校虽成立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但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不强,纯理论课程较多,且教学很难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知识体系不符合文化产业的就业要求。很多高校与社会存在一种脱节的关系,学科知识体系落后,对新的实践性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如近年来信息化、数字化科技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文化宣传与展示,但高校文化产业教学却很难将此类实践性知识融入到教学体系中。
三、协同视域下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分析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协同合作,包括政产学研商几大领域,高校在其中更多是承担服务者的角色。高校如何克服自身问题,更好的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的形式是什么?均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在文化产业中的协同合作应是在相互平等、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优化学科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做好文化产业实践性研究,建立产教融合、校企、校地、校研等协同合作机制。1.产教融合,建立全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符合社会需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符合企业用人标准。文化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无论是商业开发,还是文化表达,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科技的融合,带来了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文化产业是市场中的新兴产业,同样也是高校中的“年轻”专业,与很多专业一样,这个专业需要很多产业项目进行教学实践,但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最大的困难就是“实践难”。这导致高校所学的知识结构与实际的产业需求相差甚远,加上文化产业是一个跨学科、多门类的产业类型,很多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纸上谈兵”的阶段,众多关于文化产业的创意概念无法通过实际项目进行落地。鉴于此,高校应打破现有的文化产业教学模式,应引入真实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产业项目教学”,打破传统班级教学,针对项目组建真实的公司化工作场景与职业角色,共同完成企业的文化产业项目,在完成教学的同时服务了文化产业发展。2.优化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机制。文化产业是一门年轻学科,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文化性,具有多元化学科的特点。文化产业发展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在某些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地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此领域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很多高校开设文化产业这个专业,甚至成立文化产业学院。高校服务于文化产业,除了直接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研究,也可凭借强大的科研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与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培养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能力过硬的相关人才。文化产业是一种多门类学科,需依托不同优势专业,打造成基础牢靠的文化产业学科,为文化产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指导与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主动融入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对于高校自身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建立全新的校企、校研、校地协同合作机制。高校服务文化产业,除了提升自身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社区、研究机构的协同合作也非常重要。1.与企业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园,进行产业项目孵化与落地,打造地区品牌文化,以文化为桥梁,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并衍生出相关的创意文化产品;2.与科研机构、其它高校组建文化产业发展联盟,充分发挥高校的智能库、创意场的优势,让高校成为文化产业的引领者,传承与保护文化产业资源;3.与地方社区合作,营造基层文化氛围。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空间资源,与社区共建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实现文化空间资源共享。利用高校资源,为社区群众无偿提供文化教育培训、学术讲座、文化演出等服务。4.依托政府,完善文化产业服务体制。文化产业资源属于国有,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统筹推进。高校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依托高校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府需要落实校政合作政策,搭建校政合作平台,加大对高校服务文化产业的经费投入。同时协调指导高校如何与企业、科研单位进行协同合作,提升合作效果,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建立高校服务文化产业的有效机制。
四、总结
高校融入社会大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使命与社会担当。发展文化产业是国家当前的新目标,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各方的协同合作,创建及完善高校服务文化产业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格的合作制度,必然会是一盘散沙。高校应做好自身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建设,做好高素质人才培养与输出。专业教学与文化产业项目相结合,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与交流,提升群众文化基础。利用高校资源服务地方,打造文化品牌,研究特色文化产品,打下文化烙印,传播文化精神。高校本身,亦可在完成这些服务项目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实现共赢。
作者:徐晓升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