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价值观传播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黑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价值观传播,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黑人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价值观传播

【摘要】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化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在此进程中,它对黑人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概述黑人报纸、黑人音乐以及黑人影视业这三大领域的发展为切入点,讨论黑人文化产业与黑人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认为黑人文化产业在向黑人社会传播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不仅帮助构建了黑人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也帮助黑人大众打破文化生活中的种族隔离、推进他们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融合进程。

【关键词】黑人文化产业;黑人文化价值观;黑人报纸;黑人音乐;黑人影视业

二十世纪见证了美国黑人真正摆脱奴隶身份、争取公民权利、与美国主流社会融合并得到一定认可的整个历程。这条漫长的道路也见证了黑人文化的发展,尤其是黑人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不被主流社会承认到成长为黑人争取民族与种族文化民主的重要阵地的历程。回顾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历史,本文将从概述黑人报纸、黑人音乐以及黑人影视业这三大领域的发展入手,论述黑人文化产业发展对黑人文化价值观传播

一、黑人报纸

黑人报纸是黑人文化产业中最早得到发展的一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及美国内战之前。1847年十月,纽约举行“有色人种全国大会”。会上,史密斯(JamesMcCuneSmith)呼吁创办一家全国性的黑人报纸,“让有色人种的声音随时都能被听到”(Fagan,2016,p.1)。这一想法得到了黑人民权斗士道格拉斯和众多参会黑人社会活动家的支持,他们一致认为,黑人需要一份全国性的报纸来唤醒民众的责任感,指导他们的行为,记录黑人生活中的苦难、奋斗、以及可能取得的“平等权力”的胜利。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黑人报纸逐渐发展起来。从废奴运动到南北战争,从战后重建到黑人大迁徙再到城市化发展,从哈莱姆文艺复兴到民权运动,从黑人中产阶级兴起到嘻哈文化的全球化发展,黑人报纸对黑人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在种族压迫最严酷的时代,黑人报纸不仅帮助广大黑人识字、摆脱蒙昧,更鼓励广大黑人面对种族隔离与种族压迫要坚忍地生存下去,以妥协的姿态、辛勤的劳动、过有道德的生活来赢得白人的认可和承认,缓和种族矛盾,为黑人生存赢得空间。至二十世纪初,伴随布克•华盛顿和杜波伊斯思想的交锋,黑人报纸将华盛顿的妥协主义思想与杜波伊斯的民权思想广为传播,这不仅启蒙了黑人社会的智识,更为随后二十年代黑人哈莱姆文艺复兴、五六十年代民权运动、七八十年代黑人保守主义发展、九十年代非洲中心论及嘻哈文化运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舞台,许多黑人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都是通过报纸代表黑人民众表达他们对平等权利的呼声。黑人报纸是黑人批评社会不公、申张平等政治与文化权利、争取黑人文化独立与文化民主的重镇。与此同期,当黑人逐渐离开南部乡村、涌入北方城市,黑人城市化进程开启,黑人报纸更是渗入到普通黑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它为那些刚刚脱离了农业生活、对城市一无所知的黑人提供有关城市生活的各种信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与工业化的节奏,成为推动黑人大众文化适应与文化融合的主要媒介。从遍及美国各地、拥有巨大的订阅量和广泛而稳定的读者群这一事实,就可见黑人报纸在黑人生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普通黑人而言,报纸除了宣传黑人政治思想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他们的生活服务,提供娱乐消遣。以著名的《匹兹堡信使》报为例,该报创刊于1907年,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至1947年时,它的发行量高达357,212份(Regester,2010,p.3),已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黑人报纸,并以其戏剧与娱乐报道吸引了大量的黑人家庭。因此,可以认为,黑人报纸对于二十世纪后半叶黑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孕育与催化的作用。

二、黑人音乐

自殖民地时期起,黑人音乐就已经存在于美国黑人的生活点滴中,它是黑奴们诉说命运不公、奴隶生活惨苦、劳动艰辛,甚至是生命中一切喜怒哀乐的重要途径,因此,黑人音乐在黑人社会文化史中具有至高的地位,它被认为是黑人文化的同义词,不仅反映着黑人文化价值观念,更是黑人文化的基础(Cashmore,1997,p.3)。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黑人音乐吸收并融合了西非音乐、加勒比地区黑人音乐、欧洲音乐等多种元素,发展出布鲁斯、福音音乐、爵士乐、布吉舞曲、摇滚乐、黑人灵歌、饶舌、说唱、嘻哈等多种类型。黑人音乐首先打破了黑人与白人社会之间文化上的种族隔离,它从最初黑奴的自娱自乐形式,发展到逐渐被白人接受,登上表演舞台,再到吸收多元的文化元素,被世界更广泛地接受,这个过程记录着黑人文化在美国大陆的发展历程,而二十世纪黑人音乐的发展则浓缩了这一漫长历程。对于二十世纪的黑人音乐、黑人文化及以及黑人文化产业而言,爵士乐与嘻哈音乐尤其具有象征意义。如同其它黑人音乐的发展一样,爵士乐起源于黑奴音乐,它经历了从被贬低排斥、到吸纳多元文化元素、再到登台表演被主流社会接受的过程,这一发展进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美国社会盛行的消费文化、自由主义思潮、民权运动、多元文化主义等等。在此过程中,爵士乐也由最初以表述黑人社会生活为中心,发展到宣传黑人平等权利、赞美黑人民权英雄、呼吁消除种族隔离族、鼓励黑人融入主流社会。直至爵士乐被主流文化接受,它在表达内容与思想内涵上都已经悄然完成了一次从追求黑人独特的种族文化发展到与主流文化融和的过程,它所传递的黑人文化价值观念也在吸收黑人传统文化、整合黑人宗教与道德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吸纳主流社会核心价值观念,部分地完成了与主流社会价值观念的融和。在一些黑人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看来,爵士乐与黑人民权精英的发展如出一辙,他们最终都走向以中产阶级为主导的主流社会与主流价值体系,抛弃了黑人政治最初的使命,也抛弃了黑人大众。于是,九十年代嘻哈音乐的崛起被给予了厚望。嘻哈被认为代表了身处社会底层的黑人大众的呼声,它肩负的使命是在黑人文化领域继续推进民权斗争,与种族歧视、阶级歧视、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嘻哈,反映着黑人工人阶级的价值观念,具有反精英主义的特征。但是,由于嘻哈在话语体系与叙事方式方面,过于“粗粝”,充斥着反主流、厌女、反文化的元素,加之在其商业化与全球化的推广过程中融入了许多经济元素与他者文化元素,因此,许多黑人知识分子并不认为嘻哈可以代表黑人文化的主体。不可否认,对于黑人文化总体发展而言,在不同时期,爵士乐与嘻哈都曾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与政治意义,它们因此被认为具有黑人“种族音乐”的特性,也是二十世纪后半叶黑人文化政治中的重要一环,是黑人通过音乐等文化媒介表达黑人文化价值观念、追求与白人平等的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尽管如此,在商业化的推动下,无论爵士乐还是嘻哈都被变成了文化商品,在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制于市场、消费者、经济利益、白人老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们都不得不做出改变,因此,至二十世纪末,在美国国内政治局面改变、阶级矛盾缓和、多元文化格局成型的情况下,以爵士乐和嘻哈为代表的黑人音乐原先具有的黑人政治功能逐渐削弱,在文化思想与内涵上也逐渐完成了从分离主义向融合主义的转变。

三、黑人影视业

黑人影视业的发展略晚于黑人报纸与黑人音乐。在那部众所周知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美国观众看到了黑人的面孔,在此之前,黑人几乎不出现在大屏幕上。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电视台开始播放短小的黑人电视节目,但直到1951-1953年,系列情景喜剧“阿莫斯和安迪”(Amos’n’Andy)的热播才真正标志着黑人电视进入美国公众视野。早期出现在美国电影电视中的黑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被打上了刻板印象的烙印。他们或扮演黑奴、女佣,或扮演悍匪、荡妇,他们的人物形象延续着种族主义对黑人的贬低与排斥。这一时期,黑人影视业的发展尚处于萌芽之中,一方面,黑人影视演员的地位很低,他们在银幕上的形象多具有负面性,另一方面,影视业主要掌握在白人老板手中,几乎没有什么黑人控股的影视公司,因此,在普通黑人看来,这个时期,银幕上与黑人相关的影视节目并不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太多少积极影响,除了一点,它增加了娱乐趣味,以及黑人的曝光率。然而事实上,在公众面前的曝光率对于让更多的美国民众了解黑人这一群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消解种族偏见和刻板印象、重塑黑人形象的重要途径。随着电视在美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人们在电视上不仅可以看到更多的黑人演员、黑人爵士乐表演者、黑人橄榄球明星,而像马库斯加维、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爱克斯等这样的黑人政治领袖与社会活动家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与电影屏幕上。银屏上,被丑化的黑人逐渐被还原其真实面目,刻板印象也开始慢慢消解,黑人形象越来越贴近于真实世界中的黑人,尤其是,在影视作品中,积极正面的黑人形象越来越多。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消费市场与美国新闻审查制度的影响,在演职人员的聘用、剧本编写、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黑人缺乏充分的发言权与代表权,但黑人影视业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主流媒体的附庸,未能充分代表黑人社会、表达黑人思想与需求,但在美国民主思想与民权思想的影响下,一些黑人影视工作者开始担当起黑人群体的“发言人”,他们不仅向美国主流社会宣传黑人的社会、文化和生活,努力构建新的黑人种族与民族形象,更积极向黑人大众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念,这加快了原先被隔离的黑人对主流社会文化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融合进程,更使黑人影视业成为了构建新的黑人文化身份、申张黑人文化民主权利的有力武器。八十年代后,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黑人导演、演员与电影作品,他们在表达和传播黑人独特的民族文化、追求黑人文化民主权利方面做出了更大贡献。黑人导演斯派克•李被许多黑人学者认为是他们中的典范。他的电影作品,例如《为所应为》(1989),《没有更好的布鲁斯》(1990),《马尔科姆•爱克斯》(1992)向世人展示了黑人的真实生活、黑人音乐家的困境以及黑人领袖的政治生涯。九十年代,反映黑人家庭生活的电影成为黑人影坛中的一股潮流,它们试图改变人们对黑人家庭“病态文化”的偏见。此外还有一些改编自黑人文学作品的优秀电影作品,例如《阳光下的葡萄干》(1961)、《紫颜色》,《光荣》都从不同视角反映黑人社会,以及黑人对美国历史的贡献。

四、黑人文化产业与黑人文化价值观念

追溯黑人报纸、黑人音乐、黑人影视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黑人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进一步从中看到它对于黑人文化价值观念的构建与传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概述之,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自产生之日起,黑人文化产业就在向美国黑人社会传播主流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长期种族隔离给黑人社会带来的文化滞后与文化隔离的影响,促进了黑人大众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融合进程。其次,虽然受到主流社会文化机制的种种制约与影响,黑人文化产业对于建立黑人文化身份、传播黑人文化价值观念发挥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黑人文化价值观念融合了美国主流价值观念与黑人民族文化独特性,它的构建历程与黑人文化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这一过程中,黑人文化产业实际上已成为黑人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黑人争取文化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近十多年来,黑人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证明了它在黑人文化价值观念传播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从新闻播报奥巴马的施政纲领到奥普拉•温福瑞的脱口秀节目,从电影《猜猜谁来吃午餐》到《绿皮书》,从路易•阿姆斯特朗的爵士乐表演到嘻哈世代的说唱表演,黑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见证了黑人社会文化的发展。尽管如此,在种族歧视未能彻底铲除的美国社会中,在资本市场主导一切的社会现实下,在缺乏独立发展空间、充分发言权与代表权的情况下,黑人文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重重障碍,这意味着,黑人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沿巡老路。

作者:王晓华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