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产业发展宏观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域文化产业发展宏观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域文化产业发展宏观策略

【内容摘要】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在全球迅猛发展,我国近年也得了不俗成绩。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结构单一的地区尤为重要,只要用科学的开发方式,完全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合理规划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必要,应该做好城乡不同功能布局、资源有效整合以及短期与中长期规划。此外,注重文化产业的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创新文化产业政策吸引多方力量也极为重要。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文化保护

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日益成为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文化产业的生产总值已经超过GDP的20%。日本娱乐业收入远远超过了汽车工业产值。韩国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流行文化、影视作品风靡全球,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我国近十年来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这是符合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决策。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发展文化产业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民间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地域文化产业发展。榆林是新兴的以能源化工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其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此类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很有必要,且具有典型意义。

一、榆林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榆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榆林矿产资源丰富,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的富集之地,目前已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的能源化工生产基地。虽然榆林市GDP和财政收入名列全省前列,但是仅仅依靠地下资源的单一经济结构总是蕴藏着危机。经济、金融周期性微小的波动都能在当地引起惊涛骇浪,经济的韧性和安全性不容乐观。另外,资源型经济是不可持续的,一些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之后变为空城、废城的例子举不胜举。所幸,榆林市历届政府以及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近些年来为了改变现状,做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探索与尝试。

(二)榆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行性。1.榆林发展文化产业从理论上讲具有合理性。资源型经济和文化产业经济是互补的经济模式,一方面,由能源化工产业创造的丰厚财富保证了发展文化产业所需的财力、物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会改变原有的单一结构,缓解能源最终枯竭带来的威胁。文化产业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系统。[1]较其他产业有诸多优势。比如绿色环保,资源消耗少,产业利润高而且收益可持续;其衍生产品多,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还能吸纳劳动力,能够扩大就业。而且,文化产业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产业,也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产业,可以提升文化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和幸福指数。文化产业的这些优势正是榆林目前亟待增强的。2.榆林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石峁遗址是我国龙山文化后期到夏早期规模最大的遗址,是华夏文化的源头。佳县的白云山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道教名山,是西北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落。靖边的统万城遗址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匈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都城遗址。榆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截至目前,榆林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2]。此外榆林还有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在靖边、米脂、佳县、吴堡、清涧等地,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完全可以和延安革命圣地连接起来。3.榆林地域文化产业有所起色。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榆林地域文化产业有所起色,出现了一批颇具规模的文化传媒公司,各区县充分重视文化旅游业,修缮了一些文化遗址,个别地方举办国际性赛事项目,扩大了影响力。但是,从整体而言地域文化产业还没有达到质的飞跃,发展水平甚至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文化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合理规划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必要,需要做好城乡不同功能布局、资源有效整合以及短期与中长期规划。

(一)城乡不同功能布局。文化产业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传统文化在区县以及广大农村地区保存比较好,历史文化遗址大都分布在郊区或乡下,非遗项目如陕北民歌、陕北道情、二人台、唢呐、剪纸、秧歌、说书等等也绝大部分在农村保留。市区则占据了交通、信息便利发达的优势,又汇集了大批高学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事实上,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等行业均分布在城区。因此,城乡的布局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而应该形成互通有无、密切联系的有机体。城区应该作为传统文化产业的枢纽和窗口,起到组织和宣传传统文化消费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也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没有根基的创意只能沦为照猫画虎的二道贩,不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二)资源整合。榆林市包含两区十县,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以及非遗项目分散在各区县,从目前看,各地方的文旅项目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如果市政府或者大型的文投公司把各地的资源整合起来,设计为适应消费者需要的文旅产品,这样就能把潜在的资源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靖边的统万城遗址、神木的石峁遗址、佳县的白云山道教文化景区在省内以及周边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每个景区的游览时间不会超过半天,外省的游客不会因为半天的游览千里迢迢赶来。如果把这三个地方整合为一条文化旅游线路,游客可以花两到三天的时间领略三个著名的景点,这样便大大增加了产品的认可度。

(三)短期与中长期规划。文化产业的合理规划应该处理好短期规划与中长期规划的关系,政府部门和文化企业既不能短视,也不能好高骛远而忽视近期利益的回报。考察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逐渐推进有序发展。榆林作为文化产业刚刚起步的地区,要避免毕其功于一役的冒进作风,应该沉下心、做好基础性工作,注重内涵式发展,循序渐进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三、注重文化产业的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

文化产业内涵式发展指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给消费者提供全新、独特的体验。内涵式发展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也是文化产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新世纪以来,各个地方都在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种竞争的态势给各地增加了不小的压力,迫使各地重视内涵和质量,对整体的文化市场来说这是有利的。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谁能做得更深入、更极致,谁就能脱颖而出、抢占先机。榆林市文化产业在内涵式发展方面显然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一)应该把传统文化元素完整充分地保留下来。传统文化是当地人民群众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集体智慧的体现。传统文化有厚重的历史感,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艺术上经过千锤百炼,所以耐人寻味。陕北的秧歌、民歌、说书、道情、唢呐、剪纸等都是极具特色而且颇有影响力的文艺形式。此类文艺产品的开发,关键在于保留原本的艺术内涵,把文艺精髓原汁原味地保留和表现出来。

(二)开发体验型的、深度融入的文化产品。一些非遗项目不能停留在档案里,保留在几个传承人的手里。既然是宝贵的遗产,必定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价值包含其中。如何发掘其中的内涵,如何让消费者深度体验到历史文化的精妙之处,是设计文化产品应该遵循的原则。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更要重视传统文化内涵,让游客耳目以及身心都能经历一次文化的洗礼。比如佳县白云山道教文化景区,可以组织游客参与的道教论坛,也可以举行游客可以适度参与的宗教活动。这样,游客对道教文化有了深入的认识和切身的体验,即使花费了更多时间,他们也会认为物有所值,而且,他们也将是最好的宣传者。

(三)对创意文化产业而言,创新是重要的推动力。继承文化传统与不断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两个抓手,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文化产业如果不继承传统文化,意味着失去了根基和内核,如果一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则意味着失去了机会和竞争力。榆林虽处欠发达的西北地区,但是这不能成为保守的借口,现在交通和信息异常发达,身处任何地方全国的乃至全球的文化思潮、流行趋势都能同时共享。榆林发展影视、广告、娱乐业等既要立足于本地传统历史文化,也要放眼全球、放眼未来,吸收和借鉴具有国际性的、时代性的流行元素。

四、创新文化产业政策吸引多方力量

榆林市文化产业起步晚,而且发展也不快。旅游业停滞不前,影视、广告、娱乐业还没有自己的品牌,非遗项目沿袭传统模式没有达到规模化、产业化的程度。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甚至发展速度低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一方面,当地政府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也有相关的系列举措。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却不见起色,如有千头万绪,不知如何抓起。举例来说,佳县的白云山和靖边的统万城完全可以打造成全省甚至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但是,近些年来两处都没有多少改观,白云山配套实施落后,没有像样的停车场,附近没有酒店,也没有休闲娱乐的场所。统万城基础设施落后,基本上还是荒山野岭,处于待开发状态。出现这样停滞不前的状况,需要反思一下地方产业政策。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开发文化旅游景区须要投放大量的财力、物力。这对财政本来就紧张的地方政府来说,依靠政府投资是不现实的,也许压根也不在政府预算之内。从实际情况来看,景区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由政府完全承担也并非理想的模式,效果往往不及预期。因此,采取灵活有效的产业激励机制相当必要。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和文化产业激励机制已经很成熟和完备,地方政府应该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的宏观政策,在不违反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文化产业政策和激励措施。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灵活多变,以激励为主。地方性政策是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适应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政策的目的是最大程度调动民间经济体的积极性和活力,而不是相反。地方性政策必然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的手段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到文化产业建设当中。

(二)权责分明,加强监管。吸引民营经济参与文化产业建设需要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开发上,必须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民营经济在财力、人力以及经营管理方面发挥优势,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法律等方面予以支持,并要加强监督,确保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三)注重长效,立足环保。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着眼长远利益,把提高当地民众的物质文化利益放在首位,避免贪图眼前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给当地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参考文献】

[1]胡慧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贺智利.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寇延年 单位:榆林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