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问题及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依旧面临许多困难,本文以绵竹年画村的发展历程为例,基于其发展困境及解决措施的分析,论述我国乡村文化当前态势、存在问题及振兴对策,乡村特色文化的创新性开发及其产业化等。
关键词:乡村特色文化;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化
一、我国乡村文化当前态势及现存问题
(一)陈规陋习仍有残余,文化观念亟待更新
当前我国实行农村农业现代化,农业综合效益提高,乡村经济发展迅速,但文化发展速度与前者相比则较为缓慢。乡村中大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上都存在遵循守旧、顽固难改的特点。首先,乡村中大部分人受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科学意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许多乡村目前还有着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小事大办等陈规陋习;除此之外,乡村人群思想上偏于保守,对新兴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接受度不高。基于以上两点,乡村文化发展迟缓,缺乏新意。
(二)文化资源破坏严重,文化保护意识不强
当下,在乡村中,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具有认为文化资源无用、无法带来经济收益的思想,由此造成的文化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屡见不鲜。大批的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继承和发扬,许多物质文化资源也被随意搁置或废弃。针对以上情况,一方面,我们应对乡村群众进行教育和感化,必要时使用一些奖惩措施,遏制目前的文化资源破坏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应合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挖掘其经济效益,使人们扭转固有思维,意识到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文化建设资金不足,资金使用不当
要想在乡村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建设,保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也是一个重要手段。在当下乡村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存在着资金支撑不到位,文化建设可用资金短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乡村管理层及群众对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缺少经验,在具体的资金分配和使用中,存在着资金使用不当或资金滥用的情况。
(四)乡村人才流失,文化建设缺乏内在活力
在文化建设中,人才的培养和吸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前,一方面,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乡村人才追求高水平的收入和高质量的生活,认为乡村不能满足其需要,从而流向发达城市,导致乡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留守在乡村多为老人和儿童,并无精力和体力来进行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对外来人才的吸纳力不强,外来人才常常因为对本地特色文化不熟悉、不感兴趣或不够重视而搁置一边。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乡村文化建设人手短缺、内在动力不足、创意匮乏等现象。
二、以绵竹年画村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
要想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依托乡村自身原有的文化特色,采用多角度的振兴对策,因地制宜,打造出最适合于当地的乡村振兴路径。下文将以四川省绵竹市“年画村”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困难及解决办法为范例,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反思其受挫的原因,拓宽思路,展开论述我国乡村文化如何走出自己专属的振兴之路。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绵竹年画虽然历史悠久,文化意蕴深厚,但发展过程却颇为坎坷:“它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清嘉庆年间最为兴盛,民国时期开始走下坡路,逐渐没落��2002年,四川省绵竹市人民政府开始主办‘绵竹年画节’,2007年,国家出资在成都举办非遗展览,其中绵竹文化非常受欢迎��”1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绵竹年画产业基地、画舫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事绵竹年画产业的人,从300人左右迅猛发展到目前的2000多人;年产值从200万元飞跃到2000万元。目前,绵竹年画村已被建设为以乡村旅游、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型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从传统文化受创到重新振兴,乃至目前的产业化发展,绵竹年画村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一条优秀的示范路径。
(一)紧跟党和国家政策,抓住时代机遇发展
绵竹年画在2008年地震之后,牢牢把握灾后重建的机遇,呈现出了强有力的文化生命力。绵竹年画文化的灾后重兴得益于各级党委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苏州的帮助下,将灾后新家园重建与年画生产基地重建结合起来,从而为之后的年画文化传承和发扬提供了稳固的设施基础。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分“三步走”,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应从人才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思想道德引导和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长期和综合的培养。实例告诉我们:乡村文化振兴,应当紧跟党和国家政策和时代步伐。争取搭乘上时展的“顺风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好党和国家为文化发展设立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
(二)做好人才保护和引进,激发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
乡村文化的重振和长久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许多乡村特色文化正是因为人才凋敝才逐渐由盛转衰,绵竹年画村也曾遭遇这样的人才危机。“在08年汶川地震前,从事年画产业的艺人、生意人在整个绵竹市有200多人。”2震后,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板年画传承人胡光葵开始四处奔走,寻找年画艺人,确定无人遇难才放心。对传统年画手艺人的保护使得绵竹年画的“根”完好地延续下来,并对之后的年画传承及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除此之外,绵竹年画在震后在江苏对口支援部门的帮助下,建立起了年画基地、年画传习所及乡风画舫等年画产销企业,年画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年画订单也源源不断从社会各界飞来,年画从原来的小作坊生产到形成规模化产业,吸引了大量人才进驻,到现在,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已经有2000余人。不得不说,这样迅猛的人数增长,与年画文化本身的繁荣化和产业化有极大关系。因此,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人才危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第一,国家、政府应大力倡导社会各界提高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关注度,乡村也应当挖掘自身文化的深厚内涵,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开发,做好宣传工作。乡村文化关注度越高,产业链越完整,生命力越强,对人才的需求量和吸引力就越高;第二,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重点保护乡村文化现存人才,并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和精神慰问、嘉奖,使文化继承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幸福感和荣誉感,从而保持创作动力和热情,避免人才流失;第三,乡村政府应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利用优惠政策招徕人才,保障外来人才的福利。同时可与校园合作,开设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课程,印发乡村特色文化课本及宣传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同时还要认识到,文化建设是多层面的建设过程,需从管理层、实施层、宣传层、创意层等多方面进行培养。
(三)年画文化的创新性开发及产业化发展
在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句话为今后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实际上,绵竹年画的重振之路,与年画的创新性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分不开。乡村文化想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应批判继承,适时创新。一门文化如果只是墨守成规,对以前的成就毫无突破的话,生命力是不长久的。我们需要在保留其原有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开发,使“旧智慧”与“新思维”相碰撞,为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意和动力;其次,学习绵竹年画村的产业化发展思维,使乡村特色文化从单一的特色文化景观繁衍成具有规模的文化产业,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衍生品,从一门被观赏的文化发展成为一门被学习、被用到生活中的实用文化,发掘出乡村特色文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达成“双赢”局面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从而达到“1+1>2”的效果,是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乡村往往大部分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而当下的旅游具有低龄化趋势,青少年人群往往不单单满足于观光享受,还有求知、学习、探索的愿望,乡村特色文化恰好满足了这种愿望,因此,乡村特别适合走“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文旅融合’是一种以传统旅游业为基础的新型‘旅游+’产业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3目前,绝大多数乡村旅游偏向于“走马观花”,游客们很少深入感受乡村特色文化,因此也造成游客对景点印象不深,评价不高,重复游玩的愿望不强烈等现象。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真正乐在其中,并对该文化燃起兴趣,那将会有效提高景点游玩的重复性,大大推动文旅产业链的成熟化。“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是‘文旅融合’的内在源动力��文化发展需求是‘文旅融合’的外在驱动力。”4在实际的乡村产业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优势及发展需求,充分使“文旅融合”的内外动力有机结合起来,不生搬硬套老旧的文旅发展模式,而是在学习、分析过国内外成功的文旅发展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做具体的特色改动及创新,使文化和旅游资源都发挥最大化优势。
三、乡村特色文化的创新性开发及其产业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只有挖掘出乡村特色文化的内在意蕴与价值,开拓思路,对乡村特色文化进行创新性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才是保持文化活力,激发文化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手段,才能使文化振兴占据乡村振兴的重要一席之地。首先,要振兴乡村文化,需要对乡村特色文化进行创新性开发。目前的乡村文化数量庞大,但得到有效利用的却比较少,真正保存乡村特色文化原有精髓并得以创新开发的更是寥寥无几。针对此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第一,要仔细甄别乡村文化的质量,挑选出真正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开发。目前,乡村文化还处于鱼龙混杂的状态,我们不应该全盘接受所有乡村文化,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真正有价值、有内涵的乡村文化进行学习和开发利用。第二,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合理开发。由于保护意识淡薄,目前许多乡村优秀文化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于破坏严重的乡村优秀文化,首要的任务应是保护和修复,尽力使其恢复到本真样貌。在修复期间,根据此文化的具体特点给出开发方案,该方案应全方位考虑此文化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能盲目、疯狂地破坏式开发,而应该适当、合理地保护式开发。第三,广开言路,征集社会各界人士的创意。除了征求学者专家的意见之外,还应充分征集和考虑老百姓的建议和需求。老百姓人数众多,思维活跃,加上对乡村生活现状、乡村文化面临的困境感同身受,能提出目前急需解决的文化需求及切实可行的文化创新办法。目前,国家及政府已经注意到了征集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重要性,“重庆文旅融合发展全球金点子大赛”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全球人士提供了大量不限内容、不限形式的“金点子”,如“重庆轨道交通文旅综合体项目创意策划方案”“保护与活化利用重庆古城墙”等等,给重庆文旅发展提供了许多发展创意和路径,这样的活动应该大力提倡。第四,紧跟时代潮流,发展艺术乡建,使“传统”和“现代”碰撞出火花。有许多乡村没有非常出众的文化艺术资源,或对现存的文艺资源利用不合理、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适时引入“艺术乡建”,使艺术家介入传统乡村,寻找乡村文化、现代文化、当代艺术的契合点,构建文化新价值与农村新形态,促进乡村文化生态健康、健全地发展。艺术乡建在当下是个新兴热门议题,国内外也已经具备一定数量的实践探索,如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台湾南部美浓的“黄碟祭”,这些实践成果丰厚,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学习。其次,要振兴乡村文化,应挑选出合适的乡村特色文化并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当乡村特色文化发展成集群式、大规模的文化产业之后,它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给当地居民带来切实的收益,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人才急缺、文化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提高群众参与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与创新性发展,由此形成一个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一,加大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当前应利用好国家政策,把握时代红利,抓住时机对乡村特色文化进行亮点挖掘和大力宣传,使乡村特色文化进入更多人的视线范围,引起更广泛的重视和关注,从而为下一步的产业化发展打下群众基础。第二,注重多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如果仅仅走单一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那将会遭遇资源匮乏、创意欠缺等问题。“文化产业是一个开放的产业体系,只有打破保守、固步自封的心理,通过对本土民间年画反复地多视角地审视,找到突破的瓶颈。”5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时,应当破除之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老旧思维,大胆设想,多方面、全方位对具体的文化产业的地理区位、受众人群、文化特色进行探索,立足当代生活和群众的实际需求,思考此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可行性,力求找寻出科学合理的产业融合方式,促进多产业的共同发展。第三,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是多方力量的整合,单靠一方力量很难将产业做大做强。以绵竹年画村为例,2008年以前,年画产业还是以小作坊形式生产,震后,在政府的支持下,不仅创立了大规模年画基地、绵竹遵道镇棚花村年画传习所、绵竹年画博物馆,还有乡风画舫、三彩画舫等年画产销企业。这样的产学研想结合的发展模式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中的困境,并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对方案的落实和检验也更加方便和快捷,省去了大量繁琐的信息沟通步骤,节约了时间成本。绵竹年画村的实践探索做到了乡村特色文化的创新性开发及产业化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产业提供了一条可行性极强的发展示范路径。对其发展策略及思路的研究,有利于我国其他区域的乡村文化产业建设及发展。在此基础上,各地也应根据自身特色及优势,集思广益,走出最适合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发挥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陈曦 单位: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