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与示范意义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与示范意义,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与示范意义

摘要:云南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历经十余年建设已是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性园区。注重家庭、小微企业生产优势的发挥,注重传承人培养及品牌作坊和地方品牌的培育,政府引领、艺人主导参与,构成了园区一直的发展特色。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和示范性园区建设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产业发展提供生动个案,为遗址、旧厂房再利用,乡土文化景观塑造宜居、生态空间提供经验,为实现城乡一体、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为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城市特色文化及特色空间打造提供示范。

关键词: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特色;示范意义

一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地,文化资源、人才富集,具有鲜明的产业发展特色,是推动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成长基于碗窑村传统村落、原工艺美术陶厂的空间拓展而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伴随着建水陶的成长。2000年前后,拥有半个世纪制陶历史的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关停,让建水陶产业一度陷入死寂。2004年碗窑村艺人靠自己技艺的传承和普洱茶的商机再度开辟了陶艺市场,建水紫陶产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事陶器生产、销售的户数由最初的二十余家发展到现在的千余家。2011年当地政府和制陶生产的有识之士着手园区规划和发展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建水紫陶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并委托相关高校编制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了“一核三区”的空间布局。“一核”即以碗窑村为核心的片区,实现了传统村落、旧有厂房的再造,融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是紫陶生产、销售、产品展示、原料配送的集聚区;“三区”分布于建水县城东、南、西三个方向,位于乡村地域,是建水紫陶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平台、技艺传承保护等的产业配套区。①2017年云南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与江西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同时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足以凸显“阴刻阳填、书画装饰、无釉磨光”紫陶工艺的魅力,紫陶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的良好态势。回溯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历程、总结发展特色,分析其在国家示范性园区创建中应有的示范意义,有利于营造紫陶技艺传承发展的良性生态,有利于提升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品质。

二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特色

文化产业园区是生产的集聚,可实现知识技艺的创造和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地方产业、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动力区。“哪里的地理集中占优势,哪里的地方社会凝聚的基础就会被加强,有特色的商业文化与产业共同体就容易出现。”[1]25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基于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发展之上,千百年来已在碗窑村集聚生产、交易,积淀了深厚的经济文化条件。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这一集聚区不论是在生产技艺的创造方面还是文化地理方面,都时刻影响着作为陶艺中心的吸引力。产品生产方式是文化产业园区得以运营的社会经济根基。家庭是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重要生产组织,注重家庭生产优势,充分发挥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的鲜明特色。以家庭为单位的陶器生产,表现出积极适应性和极强生命力。一方面,制陶生产户打破了家庭生产的封闭局面,开放生产格局中,传统制陶技术吸收借鉴着现代技术、外来的制陶技艺而获得了发展空间,表现出来自底层的创造力。他们积极学习传统制作工艺,奔赴景德镇、宜兴学习制陶技艺,各种模仿、创新被制陶户实践。陶器的样式设计、烧制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镂空、浮雕、彩绘等创意陶器展示于园区,园区变为多种技艺文化地图的绘制。另一方面,陶器生产从资源配置到产品流通逐步专业化,出现了专门制泥、销售泥土的生产组织。随着家庭生产的扩大以小微企业注册的公司逐渐增加,制陶生产的家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靠血缘关系而组织起来的生产单位,雇工、请工几乎是每家作坊存在的经济现象。由家庭作坊扩大而来的小微企业,成了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引领者。小微企业无论是在制作生产能力、资本运作方面都优于普通家庭作坊。生产组织发生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陶艺生产。小微企业的小批量生产细陶制品,满足了茶文化消费对陶器日趋增加的需求,缓解了批量化生产和文化艺术个性化创造之间的矛盾。为订单而小规模化生产成为新的特点,即使是普通的家庭作坊也争相获取小批量订单。如绍康陶艺,陶茶居、贝山陶庄、火宝陶艺也是园区有一定规模的小微企业,在人员技艺、资本运用、市场开拓都优于其他。建水制陶业产值的三分之一也都源于小微企业的创造,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空间格局的形成也离不开小微企业的参与。②生产方式内蕴的市场开拓能力让文化产业园区持续存在成为可能。以家庭和小微企业为主的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表现着生产方式的灵活性、“船小易调头”的园区发展特性。碗窑村艺人们正是把握了普洱茶兴盛的商机,才有了多样的茶具生产,陶器工艺的复兴。各种流行、时尚产品的制作也在于对市场需求信息的积极把握。市场的激励下,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陶器产品需要不断增多、产品品类和陶文化内涵应不断丰富。“产业集聚的特点是包括许多小规模的专业生产商。的确,这些生产者总是集聚经济的基本支柱。”[1]218在产地碗窑村周围,集聚的家庭越来越多,陶器家庭生产的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的成了园区进一步拓展基础。原工艺美术陶厂的厂房,在经过景观重塑、资本引进之后变为创意街区,园区空间环境、文化生态得以改善,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园区发展路径得以不断实践。可以说,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园区发展,制陶家庭经济收入的改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提高,都与家庭生产方式积极作用的发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小的是美好的”,发挥生产方式优势,积极把握市场变化,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始终应是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不变的方略。传统手工技艺发展传承的园区,传承人和品牌的培育是关键。注重传承人培养,注重品牌作坊和地方品牌的培育是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突出特点。建水陶至有紫陶工艺后,潘家、陈家、向家、徐家都是村中有名的制陶户,而其中又以向家工艺最精湛,向氏家族中向逢春、向济春、向荣春、如向玉春四兄弟都从事制陶,后辈向禄功、向福功制陶造诣也极高。美术陶厂时期陈绍康、马成林、袁应德、谭知凡等也是有名的工艺传承人。2019年2月14日,谭知凡还举行了传统的拜师礼,收徒9人。③随着紫陶市场的扩大和消费品质的提高,这一人才规模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特别是知晓现代艺术设计知识和传统制陶技艺的人才优显匮乏。走学院派,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的紫陶发展之路势在必行。手艺和品牌紧密相随,这让人手的创造更显崇高,也让园区时刻汇聚着对陶器不断推陈出现的意识。20世纪初叶烟斗制作出现的“八家斗”的盛况,皆因将装饰工艺推至极致而流传至今。20世纪80年代美术陶厂的名牌产品“狮头牌”汽锅,也因继承用狮头等动物装饰锅身的设计,而创造了出口神话。可以说,建水陶探究品牌的成长之路,是工艺不断提升、不断创新设计的历程。“商品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品牌生产是设计密集型的。”[2]10而如今建水陶已成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的重要品牌。紫陶园区涌现出如陶茶居、若闲草堂、绍康陶艺、仁烨堂、知凡陶艺、启正陶艺等国内知名作坊。不难发现,品牌作坊的装饰工艺、器型设计、市场前景都在整个园区处于领先地位。手工体现人手的创意、手的创造,是品牌作坊的共识。而目前的困境是:能依赖自身技艺而有品牌效应的作坊数量实在太少,具有现代陶艺设计知识和品牌经营管理能力的年轻艺人有待发现。推动制度建设,发挥政府引领、制陶艺人积极响应的方略是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机制。制度是保证产业发展有序运行的关键。或正如韦伯所言:“每种经济背后必须有强制的手段才有可能实现。”[3]8在紫陶园区的建设中政府和艺人的关系始终交织在一起。早在2013年2月,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启动制定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的立法工作(该条例2014年3月18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从陶泥资源开采、工艺等方面规范建陶的生产。为了提升建水陶的市场知名度,邀请央视摄制组拍摄六集系列纪录片《雅陶出建水》。2005年后,建水县委县政府以孔子文化节为依托,举办“向逢春”杯陶艺大赛,来激励艺人工艺提升,并以节办名特产品交易会,扩大建水陶竞争力。2018年至今已举办两届紫陶文化节。园区道路都以制陶名家的名字命名。2018年政府提出要提升紫陶品牌价值,聚焦“六大紫陶”④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国紫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将建水西庄紫陶小镇打造成全国一流特色小镇等系列品牌培育活动,而这些都离不开制陶户的积极参与。可以说,政府和制陶艺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成就了今日园区发展的成绩,未来的园区发展更需要二者的紧密合作及其共赢方式的创新。

三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示范意义

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是乡土文化技艺传统的延续,是利用乡土知识的生产,发挥集聚优势的区域。传承技艺、富民增收、推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应是园区发展不变的宗旨。获批国家级示范性园区,是对建水制陶技艺的肯定,是对园区建设和制陶业发展前景乐观的估量。从目前园区建设来看,仍有很多古窑遗址急需保护,国家级示范性园区的创建仍有待继续实践。但我们认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示范意义。第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手工技艺类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产业发展提供生动个案,提供经验借鉴。“非遗”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如何发挥其现代价值始终是探索的话题。建水紫陶生产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经历了工艺存亡的波折。如今建水紫陶技艺传承、产业兴旺的个案充分表明,只有在开放生产格局中,不断学习借鉴创新,把握好市场需求动向,方能延续“非遗”传承。“非遗”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力量,紫陶产业的兴盛再现了传承人的创造力和工匠精神。他们凭据自身技艺实现了家庭经济的增长、产业兴旺。同时,也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一成不变,遗产是进行创新和创意的重要资源,“非遗”传承可以在市场的不断拓展中实现,市场是“非遗”传承的诱因和传承动力。建水陶中那些创新性的产品设计、装饰工艺多是来自文化遗产资源的启示,他们创造了陶器品牌,丰富了产品品类。也不难发现,园区也存在鱼龙混杂、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现象。所以,园区发展应解决好工艺技术要求低,产品同质化、高端、创意产品研发不足,品牌作坊、优势企业不突出的问题。通过示范性园区的建设,使建水紫陶产业演绎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和发展个案更加生动形象。第二,为遗址、旧厂房再利用,乡土文化景观塑造宜居、生态空间提供经验。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借用了原有村落和原工艺美术陶厂的空间。在碗窑村传统的过街楼、五祖神祠等反映民风民俗的建筑,印证陶器生产的古窑遗址、传统龙窑等乡土景观。这是紫陶文化产业园区重要的家园遗产,是生产技艺和传统,这些遗产在园区建设中应得到进一步修缮、保护和再利用,与园区的陶器生产、旅游参观融为一体。由原工艺美术陶厂改建而来的紫陶街,通过“地产融资建设+艺人入驻+文化景观美化”的方式建设,传统烧窑空间被设计为可用于销售陶器和从事其他服务业的景观建筑,凝聚现代科技的火焰景观成了紫陶街区的标志,街区实现了多种功能的整合。原碗窑村的下窑空间通过传统四合院落、园林院落的设计一改昔日破败景象,“临窑”这一有纪念意义的名词被赋予下窑空间。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核心区应突出行业特色,彰显文化符号及意义价值,抵制媚俗。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了核心区周边五龙湖、广慈湖的生态提升和美化工程建设。如今园区和两湖紧密相连,生态宜居雏形已成。所以继续深化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宜居空间打造,整个各种文化资源、深化紫陶业和文化旅游的融合是示范园区创建的当务之急。第三,为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城乡一体、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建水紫陶业和园区建设推进了县城周边乡村的发展。六七年之前的碗窑村的村落空间分为上、中、下三窑,周围是破败的村落景观,下窑多属于原工艺美术陶厂的厂房,在政府招生引资政策及开发商的积极建设下,变成了旅游文化的紫陶街区。临窑的建设也提升了村落空间。中窑仍是制陶户和村民集中的区域,上窑原是砖瓦厂厂房和荒地,而今已是景观优美的创意园区。村落交通的明显改善,村落空间紧密和县城相融,成为紫陶文化产业园的核心区域,也是县城核心发展区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三个片区,横跨三个乡镇,有的地处城乡交界处,有的位于乡村。而制陶企业入驻之后,改变了周围村落景象和交通状况。如地处乡村的贝山陶庄,因便捷的交通,吸引人的城堡景观,早已是文化旅游者必访之地。文化传承在此表现着穿越空间的特性,上演着民族工艺介入乡村发展的使命。“在当今世界,民族艺术实际上是为市场服务的,只有在此框架下进行研究,别无他法。”[4]358诚然,建水紫陶产业带动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的路子仍有待实践,紫陶产业和园区发展也面临着市场多方的考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应借助国家文化产业示范性园区的建设,体现出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思路,民间工艺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价值。第四,为实现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城市特色文化及特色空间打造提供示范。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整合了当地文化旅游资源,核心片区和古城旅游紧紧相连,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完美结合。建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文创产品的研发提供了可能。曾作为地方风物的建水陶,一方面要在传统技艺传承上下工夫,更要在产品的文化适应性,设计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成为世界的建水陶。文化旅游的核心在于通过体验休闲娱乐来净化身心,通过物的消费来满足消费欲求。紫陶街区、五龙生态湖应提升为城市的特色文化空间,通过雕塑、乡土景观的进一步塑造来增加文化底蕴,为“非遗”传承与文化旅游发展营造氛围。陶器、展示、特色空间营造了建水文化旅游深度交融的格局。示范性园区建设应继续突出特色文化、特色空间的主体,通过“非遗”文化体验、展示区、制陶文化名人集聚区、传统村落保护区等特色空间的建设,为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张黎明 单位:红河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