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双创”视角下,高校文化产业有关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培养模式固化等。所以,本文以“双创”为视角,简述了高校文化产业人才涵义及其素养需求,然后分析了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况,最后探讨了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创”;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经济形式表现出新常态,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提升,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技术创新匮乏,资源环境受限,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协调与失衡等问题,限制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阻碍多。因而,同志提出了创新创业的理念,确定了人才强国和创新发展战略,表明经济增长以要素驱动朝着创新驱动改变。在这之中,高校文化产业是以智力及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产业,是经济创新发展的助推力,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人的扶持,所以培养扶持文化领域的人才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下面就对“双创”视角下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双创”视角下高校文化产业人才的涵义与素养需求
(一)涵义
我国总理同志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社会各界人才强化自主创新的能力,主动创业,推进技术进步,将市场氛围活跃,一般倾向于网络信息技术与高新制造业等科学技术行业。就高校文化产业而言,因为和传统的产业具备了很强的融合性,所以对创新创业人才存在着不相同的定义。通常而言,创新创业视角下的人才实则是指应具备文化素养与很强的创新设计能力,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出创新设计优点,将文化资源整合,从而达到创新作品朝着产品转化的创业和创新人才。
(二)素质需求
第一,接受了高等文化教育,有复合型知识结构。高校文化产业是通过智力和知识作为支撑的,同时将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竞争力的智慧产业。仅有接受了长时间与系统化的文化教育,才可以真正培养出具备很高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创意创新能力,所以文化产业人才大多具备高学历。可是,身为一个创业人士,还应当具备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比方说,企业运行机制管理与财务管理等。符合标准的创新创业人才不单单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并且也具备相当敏捷的商业嗅觉和经营管理经验,具备文化和创业相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第二,思维灵活,可以完成创意和创业对接。在“双创”视角下,高校文化产业人才有着非常强的创意思维能力,在通过长时间的文化教育以后,可以把多元化的感性思维以成熟的创意形式表现出来。创意的感性特点和商业严谨性构成了一对天然型的矛盾,在文化企业发展中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人才具备非常敏捷的思维方法,不仅需要了解文化创意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还需要具有文化艺术感性认识,理解商业发展规则,可以灵活使用理性思维调解矛盾,达到创意和商业的有机结合的效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
二、“双创”视角下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况分析
(一)教师团队组成缺乏完整性,专业化水平高低不一
首先,兼职教师较多,而专业教师较少。一些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当成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创业教师多是以学工系统人员以及喜欢创业的教师组成的。其次,不是本专业的人很多,专业人士较少。讲课内容限制在教材中,不具备在企业工作的经验以及创业实践方面的经历,专业化程度不高。再次,校内较多,校外的较少。被专业与学历等人事制度硬性条件所影响,高校难以雇用和邀请具备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及操作能力很强的文创教学师资。最后,任务繁重,缺乏保障。因为机构设定、师资归属、薪酬福利与职称等实际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协调,教师没有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教师团队专业化与技能化的发展。
(二)对“双创”涵义的理解不够,接受“双创”的思想意识淡薄
高校文化产业有关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内容认识不深:第一,对创新创业认知不全,同时对其的概念非常模糊,认为创业即开办企业或者商店,一些人还认为在网络与校内出售货品就是创业。第二,大部分学生认为具备了充足的资金就可以将创业的梦想实现,进而忽视了累积创业资源、培养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第三,一些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则是将学生培养成创业人士,这就造成“双创”教育太过倾向于学生创业实践的培养。创新创业教学不仅教育学生怎么办公司,还需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资源,达到科研与发明创造结果为市场和社会服务。假设不具备对创业文化的理解,不具备对创新创业涵义的深刻认识,就不能预防文化产业创新创业教学功利化。
(三)教学形式不丰富,文化产业“双创”型专业人才培养匮乏
一些高校是采用的学分制形式把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到文化产业有关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可是因为教育考核规定的影响,教学形式不丰富,内容简单,同时还是兴趣教学与业余性教学的范围,只有对极少部分具备强烈创业愿望的学生开展专业性的指导教育,不仅可以了解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还拥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人才非常少,无法充分满足当前文化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四)人才培养模式不灵活,目标定位不清晰
虽然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对策比较注重于依据社会发展趋向与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可是仅有极少部分高校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资源以及高校办学特色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诸多高校,特别是省属地方院校普遍是复制,不具备地方特色,依旧停滞于必修课加活动上,造成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不符,未能从根源上处理好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
(五)理论和实践脱节,人才培养缺乏价值的实践基础
在创新创业视角下,大多数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比较倾向于教授学科前沿宏观性理论知识,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忽视了实践教育,偏向于教材知识的累积,而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被教学设施以及资金等问题所影响,实践教学力度与深度匮乏,仅停滞于表面,就算具备专业实习实训课程,大部分为走马观花式的。基本情况就是:比较倾向于做计划,而未能全面贯彻与落到实处;倾向于说教,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倾向于过程,忽视了实效性;重场地,忽视了场地的使用等问题始终存在着。
三、“双创”视角下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举措
(一)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
将文化和产业结合,构成文化产业,其所依靠的是创意。创意即出现新的思想与观念,提出全新的策略与方法。高校文化产业创意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首先,就是文化内容的创意;其次就是文化变成产品的创意。创意人才乃高校文化产业软实力的重要价值,是发展高校文化产业的主要能源与内在动力。现如今,高校文化产业人才情况并不让人满意,创意人才数目匮乏,大多是以文化企业从业人员培训转变成的,也就是依靠文化企业自己造血。这部分人的视野不广阔,思维缺乏灵活性,创新创业能力匮乏,无法全面适应高校文化产业多学科与交叉的需求。在培训方法中,首先需要协调各种学科的师资资源,借助节假日开展知识讲座,从而将创意人才的文化素养提升,让其建立跨学科或领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其次需要高校安排在职人员进行脱产培训,注重开拓视野,灵活思路,转变以往的思维方法。
(二)掌握人才需求,进一步“双创”人才结构
在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文化产业人才需求是多层次与全方位的。根据产业链这一角度看,文化产业包含了生产与传播、消费与创作这几个环节。根据企业这一角度看,双薪创业企业涵盖了队伍构建、财务管理等多个环节。这就需要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探索文化产业人才结构,构成各种层次人才培养网络体系。横向上,构成通用人才和专业人才培养共同依存的体系。通用人才是将企业经营管理作为基本,进入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等环节,培养人才在实践过程中的经营管理能力,并且对通用人才开展文化创意培养,让其具有很高的文化创意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把创意作为重点,大力培养人才文化创意能力,注重打造创新型人才,同时培养其经营能力,让人才拥有企业管理与经营的能力。从纵向上,建立针对优秀人才和普通人才的需求培养机制。采取协同创新机制整合高校与企业等资源,丰富学历与职业教育等各种教育体系,同时和通用及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各种层次的培养结构,让高校文化产业双创人才培养不仅具备针对设计与高级管理人才的能力,同时还有针对普通人才的实践教育和培训。
(三)建立分层次、阶段与多维化的文化产业“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文化产业和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不同。从教学内容而言,其讲授的并非是一门具体性的知识,实际为隐性的技能,是集专业化、素质、实践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体,需要贯彻到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教育课程设置需要表现持续性与长期性的特点,构建分阶段与多维化的教育体系。“分层”是对处在各年级与专业的学生依照自我认知与发展,展开对应的教育教学。首先,经过广普式的通识教育课程与创业文化等培育文化产业有关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其次,采取创业比赛与创业沙龙等,深挖高校学生文化产业创新创业的潜在能力。再次,经过创业实训与创业学院等培养学生文化产业“双创”知识与能力。最后,经过工作室与产业园区等提高高校学生文化产业创新创业实务。分专业实行个性化的培养和教育,分阶段开展连贯性培养和教育,分群体实行差别性教育与培养,展现多维化与长期的文化产业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实现分层次与阶段、通识和专业性的协调推进。
(四)构建专兼相融的多元化指导教师团队
第一,构建高校文化产业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基地,推动专业化构建。现如今,高校文化产业有关专业进行“双创”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理论知识高于实践经验,需要构建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基地,增加已有文化产业有关专业教师培训的力度,建立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提供多种实训资源与教育教学资源,以此将教师创新创业指导素养与水平大幅度提升。第二,邀请文化产业专业人士与职业经理人等,构成结构良好的指导教师团队。雇用文化产业专家与创业人士,承担兼职教师与创业导师的职责,在校内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与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活动,达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规范化、标准化与实效性的目的,以此强化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等的培养。
(五)整合资源,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的构建
产学研协同乃高校和企业相互之间把智力资源和生产实践相容的互动创新过程。把文化产业有关学科交叉课程群打造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创项目引领专业课程学习,经过教师工作室与专业人士课堂等设定模拟现场。一则,雇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士、工艺美术专家到现场给予相应的指导;二则,学生进入企业,做好实战训练,把实训项目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创作结合在一起,提升高校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把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相结合。把高校文化创意输入企业,在技术改革与产品研制等方面推进企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实力,此乃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契合文化产业发展前沿,结合传统工艺美化文化基础,让成果变成常态,高校人才培养需对应产业发展,学科构建需对应市场发展,彼此推进,构成协同创新的战略模式,进而将产业优化升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双创”视角下,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除去需要采用以上措施以外,还需要充分借助各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成功的经验,根据自身所处地区教育现况积极构建本土化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再者,应当积极构建全程化人才培养模式,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整合到学生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将高等和基本教育断层相接,达到教育培养全程化的目的,把“双创”意识培养与学生教育培养过程相融。
参考文献:
[1]黄秀莲.福建地方本科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74-77.
[2]贾长安.应用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8(2):21-23.
[3]宋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人才“三品转化”培养模式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7(12):161-166.
[4]郭强.比较与启示:从英国创意阶层的崛起看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7):16-21.
作者:刘阳彤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