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

摘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关键要抓住供给结构性改革。近年来,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市场需要还有距离。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以文化消费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文化企业科学兼并重组。

关键词: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市场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现象,成为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2017)》指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市场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做优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因此,必须给予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足够的重视,使其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理论自信贡献最大力量。

一、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我国城乡居民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高质量化的变化趋势来看,文化产品供给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1.文化产业供应相对不足

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2%,比2016年提高0.06个百分点。虽然进步显著,但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如2013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1.3%,韩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10%。另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统计,2016年,美国娱乐和传媒业营业额达到4900亿美元,我国娱乐和传媒业营业额为1680亿美元,美国是我国的近3倍。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2086元,仅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3%。

2.文化精品相对缺乏

在当前我国的文化市场中,低水平的娱乐化供给挤占了大量的份额,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文化内涵少、制作水平低的低端供给严重过剩,原创性强、质量高、科技含量高且学术性强的文化产品供给明显不足。文化制作跟风、扎堆和抄袭现象较为突出,对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如2017年全国出版新版图书25.5万种,然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图书凤毛麟角。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银幕数为55623块,排名世界第一,但是近几年能让广大消费者喜闻乐见、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很少。

3.文化企业总体实力较弱

近年来,我国较大幅度地放宽了文化市场准入标准,但总体而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截至2017年12月11日,A股仅有文化传媒类企业144家。我国大多数文化企业实力不强,其生存发展比较困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非常有限。

4.文化出口产品结构需调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文化贸易全球化:文化消费的转变》显示,我国自2010年起已成为全球文化产品第一大出口国,但从出口结构来看,我国排名靠前的出口产品及服务主要是金银珠宝和配件、塑料装饰品以及电子游戏,文化和自然遗产、书籍和新闻产品、视听和互动媒体产品、设计和创意产业产品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文化产品的制作结构和出口结构亟待调整。

二、发展思路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对人民日益多样化、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引导文化企业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更多引领先进文化方向的精品力作,增进人民的文化福祉。建议持续增加对公共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政策倾斜力度,积极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建设,加大文化基础工程投资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全覆盖,尤其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大文化补给力度,减少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市场化运行程度,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实现文化市场的供需平衡。

2.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既有在市场上追逐利润的经济属性,也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涵养公民道德,提升全民族素质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品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食粮,在此前提下,推动文化市场主体强化自身原创能力,与时俱进,积极与金融业、旅游业和体育业融合发展,加大高新技术的应用力度,创新文化产品的制作方式、内容形式、供给方式和销售方式等,创造出更多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精神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主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3.以文化消费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由文化产品比较匮乏的时代进入相对丰富的时代,人们的消费水平有了极大程度的提升,消费结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截至2017年底,原文化部公布的45个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累计参与人次超过3亿,拉动文化消费规模超过900亿元,为我国通过政策手段拉动文化消费树立了成功案例。建议有关部门大规模创建文化消费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进一步贯通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需要之间的联系渠道。通过此平台,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要可以得到满足,文化企业能够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供需双方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4.引导文化企业科学兼并重组

建议尽快出台引导文化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做好顶层设计。对产能过剩、产能分散、创新能力差和市场竞争力弱的文化企业,特别是毫无发展前途靠财政“输血”的“僵尸文化企业”要坚决予以淘汰或者兼并重组,倒逼企业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着力打造若干家文化领军企业,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为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实际的政策支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作者:张召 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