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效应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效应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效应研究

[摘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既要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监督和帮扶作用。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中还存在着创新性不够、竞争力不强、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要补齐结构、创新和人才短板;消除观念、政策和路径梗阻;激发资源、消费和竞争活力。

[关键词]现代文化产业;产业体系;政策效应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为推动新时代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如何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激发其活力,消除文化产业梗阻,促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日益成熟完善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政策效应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他们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1]资产阶级不仅在经济掌握着绝对的主导权,而且在文化领域也掌握着绝对话语权,资产阶级通过将文化工业化,实现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这在给大众带来文化娱乐和文化享受的同时,也解构了阶级文化,使无产阶级无法摆脱资产阶级设置的“牢笼”。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之后,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而且本身也具有经济属性,文化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03年开始,文化体制改革中把经营性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分开,国家先后出台了数十个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政策效应”非常明显。所谓“政策效应”,就是指产业与政策之间的“共振”关系,即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引导性、推动性和支撑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从2003年起步,用了8年时间,到2010年,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1万亿元大关,占GDP的2.75%;2013年,产业增加值达到2万亿元,占GDP的3.67%;2017年,产业增加值接近4万亿元大关,占GDP的4.2%,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①15年来,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一步一个台阶,连续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与国家的现代文化产业系列政策引导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二是优化了我国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15年来,国家出台了现代文化产业系列引导、大力扶持和强有力支撑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文化产业综合政策、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文化产业资金扶持政策、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认定关系相关政策、动漫企业认定管理相关政策等,形成了促进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三是推动了文化新业态强劲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高科技是主要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尤其需要和互联网有机结合,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更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国家根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台了鼓励“互联网+文化”的政策,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生产、传播、消费上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迅猛成长,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互联网+文化”的优势逐渐显现。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得达到7990亿元,比2016年增长34.6%,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体现出勃勃生机。四是提升了文化骨干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骨干企业作为支撑。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骨干企业的培育作用明显,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到2017年,我国文化骨干企业5.5万家,2013年以来年均增长8.6%,有从业人员854万人,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10.3%,为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五是扩大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国家通过文化产业政策引导,使社会资本持续进入现代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壮大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38280亿元,国家预算资金约5%,而企业自筹资金高达83%,社会资金进入现代文化产业有加速迹象,投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六是加快了现代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7年,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产品进出口总额971亿美元,文化产品贸易连续实现顺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贸易取得积极进展。同时,我国的国际版权输出也有较大提升,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逐渐下降,标志着我国现代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

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面临的挑战及其培育困境

现代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现代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5万亿、GDP占比突破4.2%,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非常明显。但是,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尤其是精神文化生活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培育还存在较大差距,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现代文化产业本身问题

一是现代文化产业距离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还有一定差距。《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要求,一个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生产总值至少要占GDP的5%。根据2017年数据显示,要在“十三五”末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不断努力。二是文化企业的创新创意能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创新创意是文化企业的生命,没有创新创意,文化产品就没有吸引力,文化企业就没有竞争力。新时代文化企业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须在创新创意上下功夫。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企业的创意能力和竞争力还比较弱,存在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外来文化吸收不够、科学技术运用不够、“产品类型大同小异,科技与文化含量低,原创性不足等问题”,“难以在国际市场上产生巨大影响力”。[2]三是整个现代文化产业结构及布局还需优化。从产业结构上看,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中低层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传统手段生产能力富余,现代高科技生产能力不足;文化产品及服务向内(国内)向后(历史)的多,向外(国际)向前(未来)的少。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布局较为薄弱,难以满足新时代中西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四是培育文化产业体系的高端人才相对短缺。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急需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尤其需要相当数量的文化产业发展高端领军人才。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低层次人才相对过剩与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的矛盾并存,直接影响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与此同时,文化从业人员结构不平衡。以动漫产业为例,无论是创意人才、动漫系统人才和运营策划人才都相对缺乏,但是中期生产人员、软件运用人员、模仿制作人员则相对过程。[3]五是文化企业投融资力度不够,社会投资活力不足。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除了国家资金支持外,还需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投资回报的周期相对较长,资本回报率缺乏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长期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有限,需要更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二)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困境

一是文化企业过分依赖产业政策。国家政策扶持有力推进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却导致了部分文化企业对国家政策的过分依赖。在生产经营中,企业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上,而是放在获得更多更优惠的政策上。一旦优惠政策削减或取消,这部分企业的经营就会出现问题。二是产业政策目标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失衡。目前,现代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多体现为实现经济效益。比如,对文化产业的评估指标大多在经济指标。在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出台相应政策,积极引导文化企业更加重视社会效益,使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对平衡。三是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与扶持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平衡困境。骨干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大量中小微文化企业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所在。培育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要大力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也需要同时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充分释放中小微企业的活力,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现实中如何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与中小微企业扶持中寻找平衡点,是个极具挑战的现实课题。四是央地产业政策配合度不高。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是国家战略,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有全国性统一考虑和规划。但对地方而言,不同地区有不同实际,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实际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引导辖区内的文化产业发展。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出于各种因素考虑,在出台配套政策过程中过于“任性”,以至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权威性得不到保证,对整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培育带来不利。五是产业政策的系统性与长效性协调不足。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要国家整体规划、系统实施。但是,现行的相关政策,局部出现了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国家层面各部委之间,缺乏统筹考虑,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有的政策长效性不足,甚至见子打子、朝令夕改,对现代文化产业造成干扰和破坏。 

三、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基本对策

基于上述问题分析,解决之道在于补齐现代文化产业“短板”,激发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自身活力;消除现代文化产业“梗阻”,促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养形成。

(一)补齐现代文化产业“短板”,夯实现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一是补齐“结构短板”。本着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坚定现代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不断优化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施计划,使目标的推进有序进行;面向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着力现代高科技生产能力的提升,不断增强优质产品和服务;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努力形成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内部结构优化、产品层次有序、区域布局合理的新常态,使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自身活力不断彰显。二是补齐“创新短板”。促进思维创新,从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和习惯规则,努力培养敢为人先的突破精神和冒险意识。促进价值创新,将现代文化产业置于历史价值、中国价值和世界价值的范畴,不断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要根植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挖掘其新的价值和意义,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度予以科学审视。促进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不断赋予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保存竞争优势。促进制度创新,继续加大对旧有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包括转制改制、投融资、进出口、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三是补齐“人才短板”。结合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和建设目标定位,完善人才流动制度,激发主体创新活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实现人才多渠道供给,提升人才竞争力。如大力推动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安排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技术、成果良性互动,让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二)消除现代文化产业“梗阻”,完善现代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一是消除观念“梗阻”。切实消除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等”“靠”“要”思维观念,树立竞争力就是产业发展生命的理念。从国家政策扶持的角度,应积极构建“倒立项”式的成果导向性的激励机制,加大产业发展的成果科学考核。从文化产业发展主体自身的角度要将产品意识、精品意识深植企业灵魂。通过有效的体制机制改革、制度创新,使企业活力迸发,通过科技引入和创意推动,使企业竞争力凸显,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依赖。二是消除政策“梗阻”。加大政策规划设计的系统性考量,避免政策的“碎片化”,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通盘考虑,系统设计好相关政策和制度,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情况。加大政策出台的广泛性审视,避免政策的“随意性”,重点是要完善依法决策,防止政策在地方绝对“灵活运用”,加大政策执行的督查力度。特别是国家要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监督检查机制,确保中央的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地方的配套政策科学合理。加大政策实践落实的严肃性管理,避免政策的“形式化”,建立政策制定者和文化企业一线的直通机制,并实施差别化监督检查。三是消除路径“梗阻”。破除“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二元格局,让更多体制内的文化工作者投身于文化产业,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让体制外文化产业工作者参与文化研究。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帮助与扶持,让传统文化工作者有良好的生活基础和工作条件。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合理分配,既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又要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确保文化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三)激发现代文化产业的“活力”,增强现代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一是激发资源活力。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时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要让更多文化作品反映时展新貌,回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要。兼顾文化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筹国内文化源与国际文化资源,让创造出世界市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二是激发竞争活力。不同所有制文化产业之间能够公平竞争,做到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文化产业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在做大做强文化企业的同时,保护好中小文化企业的积极性,为中小文化企业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开放,让更多优秀的国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也要鼓励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三是激发消费活力。培育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营造好文化消费氛围,让文化消费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不断优化文化消费结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动文化“供给侧”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高质量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卫志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制约与突破[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2期.

[3]段莉.我国文化产业就业与人才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2期.

作者:孟东方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