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间音乐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近年来,彰显区域特色已成为民间音乐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有鉴于此,本文将依托河北高校民间音乐的网络化、信息化教学创新为切入点,提出以彰显河北民间音乐特色情韵为中心来推进本省民间音乐产业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建议和实施方案。
〔关键词〕河北民间音乐;产业化;融合发展;创新
近百年前,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根本内涵在于:只有洋溢着民族风格的文艺作品,才是独特的,也才足以吸引世界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从而在世界文艺之林中获得应有的地位。近百年来,这句话已被近现代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交流实践活动屡次证实,从而成为我国音乐表演和教育界同仁常挂在嘴边的一条格言警句。然而,如果放眼于国内的文艺市场,其对艺术作品特色的要求也同样可以用相似的话语来形容,即:只有彰显区域化情韵和风采的作品,才是属于全国观众的。试看,像东北二人转,阿宝、石占明、吉祥三宝等人的作品,《青春版牡丹亭》乃至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这些近十余年来在全国文艺市场(包括电视、网络等虚拟化的文艺市场)上掀起过视听消费热潮或创造过收视奇迹的音乐作品暨文化现象,它们无不是取材于特定区域的民间音乐、戏曲、曲艺品种,经过必要的加工、包装,采用别开生面的方式成功地诠释、彰显了本区域民间音乐艺术的特色和情韵之后,才获得广大受众的青睐与追捧的。上述这些成功的案例和现象,也为我国民间音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尽最大可能展现出区域性民间音乐、戏曲、曲艺等各文艺品种的特色、韵味和风采,才有望获得全国各地公众的关注和青睐,为区域性民间音乐招致可观的受众和消费群体,也才能够推动民间音乐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愈行愈远。而对于河北省的民间音乐产业化来说,彰显本区域民间音乐风格特色的要求也正变得更加现实而迫切。一方面,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得京津冀三地同根同源的区域文化(包括民间音乐、戏曲和曲艺)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正日益成为现实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河北省的民间音乐如何能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宏伟格局中凭借自身艺术风采脱颖而出,并借力于京津冀文化一体化的“东风”,实现本地区民间音乐产业的跨越升级发展,是摆在河北省各条战线音乐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另一方面,自2017年以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身为大运河过境省份,河北省(尤其是东部、东南部)的民间音乐如何在大运河北段文化带建设中凸显自身特色,进而在参与大运河北文化带建设的进程中扮演富有建设性的角色,进而来创新、拓展自身产业化发展的方法与模式,这也是河北省音乐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上述新形势的变化,笔者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河北民间音乐只有“苦练内功”,创新、拓展自身的产业化发展方式,促进自身与其它产业尤其是互联网产业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把握、应对各种外部形势因素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在京津冀一体化以及大运河北文化带建设持续开展的背景下不断开拓自身产业化发展的新气象、新局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少不了省内高校“智力资源”的支持。因此,在下文中,我以河北省内高校音乐教学的“产业化”转向为切入点,探讨新形势下促进河北民间音乐与其它产业实现有机融合及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一、强化田野工作,创新河北高校民间音乐特色化教学方式
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中国音乐学院曾开展“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项目工作,将优秀的民间音乐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以其丰硕的教学成果对网络化的高等音乐教育做出示范。而对于河北民间音乐来说,要做到“苦练内功”,首先就要把本省优秀的民间音乐资源转化为一线教育生产力,才能帮助学生把握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与精髓,也才能为民间音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意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河北省内的高校音乐院系和相关社科院所秉持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深入到民间音乐、戏曲和曲艺的传承地,摄录有关各民间音乐品种原生态表演场景和文化生活场景的“人类学片”,并将其剪辑、加工、累积、建设成为河北民间音乐的网络教学曲目资源库。而后,依托此资源库,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对学生展开因材施教的个性化音乐教育,力求依托本资源库所展示的民间音乐传承地的民众原生态文化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所学习的河北民间音乐艺术的风格、内涵与神韵,并掌握表现此类风格、内涵与神韵的具体方法、技巧。这个步骤,可以概括为:走向“田野”,深耕细作,建设民间音乐网络教学曲目资源库,将民间音乐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
二、依托微视频节目探索河北民间音乐同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
俗话说,“不成规矩,无以方圆”。依托民间音乐网络教学曲目资源库所展开的“微课”化音乐教学,其意在为学生“立规矩”,引导其形成对于河北民间音乐的正确审美观,并掌握演绎、表现河北民间音乐之美的经典方法和技巧。而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取得初步成功之后,则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破规矩”而成“新方圆”,即摆脱“规矩”的形式束缚,从“规矩”所确立的审美精神出发,采用创新的表演形式来变革“规矩”的表现方式,进而为新时代的民间音乐表演创造新的范式,立“新的规矩”,成“新的方圆”。比如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就是把摇滚和华阴老腔的艺术精神和表演形式完美地融合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是在尊重、遵循华阴老腔审美精神和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创新的摇滚化表演形式来强化彰显了对于华阴老腔粗犷、豪放审美理想及艺术精神的表达。因此,《华阴老腔一声喊》所体现的,正是从民间音乐本原艺术精神出发,破“旧规矩”而立新范式,成“新方圆”的理念与方法。而对于当前的民间音乐产业化来说,需要更多的像《华阴老腔一声喊》这样“破旧规矩”而成“新方圆”的作品。但是,这一方面探索的路径却是非常艰辛的。如果缺少了音乐界“大牌”“大咖”的加持,河北民间音乐的产业化的“破旧规矩”“成新方圆”,就只能问计于“草根”、问计于受众了。而当前移动信息网络及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兴起,也为河北民间音乐问计于“草根”受众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积极引入更多的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和方式来创编、演绎全新的河北民间音乐艺术节目;然后,教师督导学生把这些节目录制成微视频,到诸如快手、抖音、花椒、喜马拉雅FM等新型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去,当一回“特色化”的“主播”,为自己积累一批初始的“粉丝受众”。但积累“粉丝受众”并不是终极目的,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粉丝受众”的评论、打赏和回馈以及学生同“粉丝”的网际交流互动,来体验、探索符合当代青年受众群体审美习惯的河北民间音乐创新型表演方式,并探寻河北民间音乐与移动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要求。通过一段时期内作品于新媒体平台、问计于“草根”受众的创意化实践教学历程之后,河北省内高校音乐院系的师生就有望理出依托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推进本省民间音乐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建议,从而拿出一套既有具体作品,又有受众回馈,更有实施路线图的完整的河北民间音乐网络产业化发展方案。把此类方案提交给省内外的音乐制作企业、文化传播企业,则有望引起对方的高度兴趣,进而在平等互补的基础上与河北高校开展以河北民间音乐网络化传播为主题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实践活动,以期从“产学结合”的角度进一步深入探索河北民间音乐同信息网络产业有机融合的路径。
三、打造精品,推动河北民间音乐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如果说打造河北民间音乐的网络化、自媒体化传播方式属于把握民间音乐产业化未来发展趋势的举措,那么以民间音乐参与文化旅游,则属于立足现有产业格局来扩大河北民间音乐影响力、拓展其产业化发展道路的现实之举。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印象刘三姐》等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活动在全国各大景区的陆续上演,民间音乐同旅游产业的融合正呈现异军突起、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在这一方面,全国各地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多年来的实践运营已经积累了诸多的经验,正适合河北民间音乐未来的产业化发展来汲取和利用。目前,河北省内旅游景区的大型实景演出呈现出总体数量少、水平不高、精品更少的不力局面。其中,具有本省区域特色的原生态歌舞更是非常鲜见。有鉴于此,河北省内的高等院校应立足于自身教学,积极地编排一些能够真切反映河北省民间音乐特色与情韵的创新型节目,向有关方面积极推介,力求以河北省内高校的师生为主体,打造一台富有创意、彰显河北区域特色及情韵的大型实景演出作品,为河北民间音乐同本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切实的实践导向和支持。综上所述可见,突出区域特色及风采,是新形势下河北民间音乐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方向。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应以河北省内高校为主体,借助融入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的网络化、信息化、创新化音乐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在河北民间音乐表演方面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进而排演各种包含此类创意思维而又能彰显河北民间音乐风格、情韵的特色化节目,推向网络、推向媒体、推向旅游产业,从把握未来趋势和立足产业格局现状这两个角度来推进河北民间音乐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为新形势下河北民间音乐的产业化创新发展探索积极稳妥的实施方案和步骤。
参考文献:
[1]鞠荣丽.河南省音乐与旅游产业互促发展策略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3).
[2]陆栋梁.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双重可持续性发展诸动因及其关系[J].广西教育,2015(43).
作者:李轩 张?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