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探讨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走出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在全球区域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还存在着中国与沿线部分国家缺乏了解、文化差异、社会不稳定,中国国内部分区域文化产业欠发达,以及文化产业人才少、质量欠佳等问题,对文化产业走出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走出去的相关建议,期望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产业;文化产品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外交思想的体现,它开启了一个海陆文明再平衡的进程,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很多国家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平台,对于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也带来了良好的前景。但是各个国家自身的历史因素、民族特色、风俗习惯等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输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国门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显得并不是那么容易。为了能让我们的文化产业走出去,我们就得开动脑筋、开拓思路、克服困难、创造途径让沿线国家了解和接受我们的文化和思想,加大对我国文化产业的认可度,从而便于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国门[1]。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加剧,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贸易规则不断进行着调整,每个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问题呼唤解决的途径,“一带一路”应运而生。“一带一路”倡议是外交思想的体现,是中国的首创,是中国外交的伟大实践。它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土壤,却大大丰富了古丝绸之路的内涵,所辖区域进一步扩大,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一带一路”的推进使得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的大门更加敞开。在“一带一路”开启的过程中,不仅有经济上的互通、政治上的往来,还有文化上的交流,在尊重各国创造文明的前提下,我国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得文化产业也走出去,开启了互通有无的大门。文化的交流更增加了各国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各国之间的友谊,为经济贸易的往来提供了软实力。“一带一路”需要文化产业打通路径,文化产业也需要搭上“一带一路”这一顺风车,周游列国,互通有无。文化产业是一种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目的的活动,是指文化本身的创作和销售,在内容上包括文学创造、艺术创造、舞蹈摄影等。“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媒体先行带路,需要影视产业带路,需要教育培训业、文化旅游等带路,从而宣传营造舆论氛围,让更多的国家互相了解,尤其是让这些国家更了解我国国情,让沿线各国人民通过电视屏幕、互联网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信仰、宗教习惯,对各民族的文化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在民众中增强认知感、存在感、文化认同感,增加民众之间的信任,为国家之间深入地开展经济贸易、政治沟通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可以搭上“一带一路”这一顺风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签订了许多协议、制定了许多合作计划,包括让外国留学生免费到中国来学习,增加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机会,这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在国内,关于文化产业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为文化产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另外,沿线国家自身发展中,也需要文化的支撑,民族素质的提升也需要文化的滋润,因此,沿线国家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外在的动力。这些因素无不在显示加强文化交流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文化产业走出去是必然,但它在“一带一路”发展中有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硬币总有两面一样。

二、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1.缺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了解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悠久、风情各异、民族繁多、文化资源丰富,由于缺乏了解的路径和平台,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前,中国对沿线国家的了解可谓很少,更缺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底蕴的深入认知,对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状况也知之甚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于对对方不了解,很难创造出适合各国民情和国情的文化产品,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难免会增加难度。

2.沿线国家文化差异大,不利于文化产业走出去

沿线国家众多,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沿线国与国之间在许多方面风格迥异,沟通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比如,沿线的许多国家信仰宗教,他们的宗教文化程度很高,而中国强调的程度并不高,我们主张信教和不信教都是自由的;伊朗对女性要求比较严格,从穿着到言谈,我国追求的是女性自由解放、个性的发展;哈萨克斯坦比较开诚布公而中国相对较含蓄。总之,不同国家在文化上、信仰上的差异会影响文化产业走出去。

3.沿线部分国家经济欠发达,影响民众消费文化产品

民以食为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基本物质消费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按照世界各国的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人们在文化上的消费才会增加。据调查,沿线有的国家还相对贫困,甚至在贫困线以下,例如塔吉克斯坦,这样的国家人们的温饱都成为问题,不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文化产品。

4.沿线部分国家社会不稳定

稳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土壤,也只有社会稳定国家才能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有条件享受文化产品带来的乐趣。而沿线的一些国家由于宗教原因、领土争端原因、历史原因等等,政局并不稳定,局部地区甚至战争不断。如:巴基斯坦、泰国、缅甸等政局就不稳定,叙利亚、约旦等国内战争不断发生。这些因素使得文化产业不能在当地较好地传播和推广,当地民众对文化的消费积极性也不高。

5.在国内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数量少、素质较低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在由富变强的过程中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希望看到和听到更好的影视作品等,因此,从事文化产业的人越来越多,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还很低。据2013年调查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人员占比只有1.01%,而美国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是8.26%。另外,我国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学历还不是很高,参差不齐,与从事计算机互联网、证券业的人员相比普遍较低,这也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

三、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

1.用好话语权,阐明自己的主张

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首先是要让沿线国家了解中国的观点、想法和目的,让沿线国家减少疑虑和相互猜忌,建立平等互信的原则,突出“一带一路”的理念,就是和平、包容、共赢的发展理念。阐明这一理念,让沿线的国家和人民相信这一理念;在政治上我们要相互尊重,不称霸,不搞强权;经济上要遵循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不能一家独大;让沿线国家明白,我们搞“一带一路”建设并不是中国想称霸,我们的目的是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美丽的“世界梦”。

2.加强政府间的深入交流,带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我们经常说“火车跑得快还需车头带”,我们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产业交流还需要有国家的顶层设计这一“火车头”带动,需要政府间的合作给文化交流提供稳定可靠的平台,政府间制定的相关合作协议、中长期的战略合作计划以及政府间的年度文化合作项目等,给文化产业迈出国门提供保障和前提,因此,作为文化企业也要充分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抓住机遇,创造更好的文化产品,让沿线国家和人民接受,使得“一带一路”的发展更加顺畅。

3.了解沿线国家文化消费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

要想使得自己的产品让别人能够接受,那肯定是自己的产品符合了接受人的需求。因此,对于接受人有哪些需求,需求什么作出了解。中国文化产业要想走出国门,就必须了解输入国的文化需求。由于各个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政策、风俗习惯、消费能力等各不相同,所以在输出文化产品时要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因国因地而作出变更,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才能作出最好的决策。其实,各个国家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是不同的。据调查,土耳其对广播、电视的数量需求比较大,巴基斯坦对艺术品的需求更高。各个国家的需求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而不同。因此,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要想走出去,就必须派深入其道的行家对沿线各国进行调查,然后回国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

4.促进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合作,开发更多的文化产品

在我国,由于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较发达,北京和上海、浙江等东南沿海的省份,它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距离较远,而与沿线国家距离较近的,如青海、西藏、甘肃、宁夏等地文化产业相对较弱,但它们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与“一带一路”的部分国家接壤。因此,加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交流,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迎头赶上,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包括引进人才、技术,东西方文化产业的合作等等,进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然后再让这些优秀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让全世界了解中国[2]。

5.提高文化产业的人才质量和数量是保证文化产品质量的关键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实力,但关键是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要想发展得高品位、有质量,就得有高层次的人才作保障。一个国家的人才从何而来,那就是教育,中国要继续调整教育模式,扩大文化产业需求人才的数量,重视文化产业人才质量的提升,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文化修养、写作能力、创意策划能力等等。另外还要走出校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可以与文化产业的研究机构合作,与品牌文化企业共同研发项目,提高人才的实践经验。有了人才,才能有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不断创新,创造出符合各国需要的文化作品,才能更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国门[3]。

6.加强文化企业的自身建设,发挥其市场主体作用

要想使得中国的文化产业走出国门,文化企业自身的努力也是必需的。首先,文化企业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大力引进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创造自己的品牌,把自己锻造成为一个能产出高质量、有特色文化产品的名牌企业。其次,文化企业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对国际商务的各种惯例进行了解,要做到心中有丘壑。对交往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风土文化情况和民族信仰情况作深入的了解,加强与当地的沟通和交流,让交流国家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产品,进而接受中国的东西。总之,文化产业要想走出去,文化企业自身过硬是一方面,还要抓住市场的信息,把脉时代,积极落实到市场活动中去[4]。

[参考文献]

[1]王义栀.“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8.

[2]王海文.文化产业经济学——原理•行业•政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4]厉无畏,王如忠.文化产业:城市发展新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90-93.

作者:沈晓华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