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产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产业论文

海洋文化产业论文

一、海洋文化产业就业拉动效应分析

海洋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交织而成的海洋文化产业隶属于第三产业。据统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多提供453.3万人就业。拥有广泛的文化资源,并且极具生态效应的海洋文化产业,凭借其产品创新、经济发展、社会教育等功能,在我国实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的背景下,必然能成为创造就业机会及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所以,认真审视滨海旅游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涉海休闲体育业和涉海艺术业的就业拉动效应,有利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战略的实现。

(一)滨海旅游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滨海旅游业是利用海岸带、海岛及海洋景观资源为依托、以滨海文化和沿海民俗传统为资源而开展的旅游经营和服务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92年,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中海洋旅游经济规模增速最快。在许多沿海国家,海洋旅游产业占据着沿海地区经济总值的80%以上。国际旅游组织的研究表明,每1元旅游业直接收入可以带动相关行业8元的增收;每创造一个旅游业就业岗位,相应会产生5倍的就业拉动效果。据世界旅游贸易组织统计,在经济环境恶劣的2009年,全球旅游业就业人数超过了2.35亿,占总就业人数的8.2%,其经济产值占全球GDP的9.4%,并预计2020年将带来超过3亿的就业岗位。而国际相关研究表明,旅游业每投资8万美元,就会相应制造41个就业机会。隶属于海洋旅游业的滨海旅游业不同于一般的海洋旅游产业,它以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为核心。滨海旅游产业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极强的经济和就业带动作用、创造经济利润、吸纳闲置劳动力的同时,还具有宣传传统海洋文化、提升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促进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效用。我国拥有丰富的滨海文化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以广西滨海旅游业为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滨海旅游集群雏形,形成了5种滨海旅游模式,即滨海城市游、海岛休闲游、渔村体验游、跨国边境游和民族风情游。2011年,广西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依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的滨海旅游业增加值为32.61亿元,同期增长了29%,明显高于产业平均增速。另一方面,通过对1995-2008年广西从业人数统计分析发现,在2008年,其旅游部门从业人数比1995年增长172.81%,年平均增长13.29%。其就业水平迅猛发展的原因在于,首先,广西滨海旅游业就业拉动弹性水平较高。1997至2008年,滨海旅游业经济增长的就业拉动弹性达到0.4%,1%的经济增长可以提供大约3.27万个旅游部门就业机会。其次,根据统计分析广西滨海旅游综合就业乘数为2.98,表明广西滨海旅游业每增加100个就业岗位会给全区的旅游行业及相关经济行业带来298个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广西旅游业几乎对所有产业部门的就业都能够产生影响,其滨海旅游产业对住宿和餐饮业的综合就业系数为2.0015,对全社会的就业综合系数为9.5281,即旅游产业每获得1万元的增加值,便可为社会增加9.5281个就业机会,其中2.0015个就业属于住宿和餐饮业。可见,广西滨海旅游业具有极高的就业拉动效应,在充分利用滨海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传统资源的基础上,一定能推动广西沿海地区以及内陆地区的就业增长。

(二)海洋节庆会展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对涉海节庆会展业国内外还没有明确概念,总体上的界定是,它是一个通过举办节庆文化活动、展览、集会吸引游客观光消费的产业,是高收益、无污染、连带性极强的新经济增长点。节庆文化活动的兴起源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节庆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发又能推动经济的进一步提升,海洋节庆会展业能扩大举办地的知名度,通过吸引游客拉动当地消费;能促进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为今后长足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有利于新观念的引入,通过创新寻找更先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增大广告业、通讯产业等延伸产品的市场容量,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此高效的产业推动效果,使会展业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据国际学者预测,会展业的产业带动乘数为9,即每1元的会展业直接收入会带来9倍的额外经济效益。在创造产值、推动关联产业发展的同时,海洋节庆会展业的发展自然能够创造大规模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以象山“1+3+n”模式为例。象山县节庆业始于1998年,自首次“开渔节”成功举办后,象山县加大自身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创造,结合不同时节的景色,推出了沙滩踏浪、国际游钓、海鲜品鉴的“1+3”模式,突破了季节与气候对海洋文化旅游业的限制;之后又通过深入开发与整合民间原创艺术、人文景观、民情风俗、象山特产等资源,开创了象山特色节庆的“n”维经济发展格局,也成功的提高了当地的就业水平。首先,象山县大力加强节庆会展游与第一产业的融合,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渔观光、农渔文化体验、农渔特色餐饮、农渔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系,为专业素质较低、技术能力较弱的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创业和就业空间,较高的收益甚至吸引了城镇失业人员返乡从事旅游业;其次,象山县的节庆旅游业与服务业发展积极融合。以渔业文化和其他非物质遗产为基础,象山县举办了大型国际会展和体育赛事等节庆活动,并借此平台重点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影视文化旅游和游艇旅游,有序发展渔文化主题公园游、大型影视主题公园游和高尔夫旅游等,并且积极探索海洋邮轮和海上飞行等旅游模式。由节庆会展业引发的一系列创新文化游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广泛的从业选择,伴随着节庆会展业的壮大,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即便在全国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当地就业水平依然高速增长。同时,象山县海洋文化产业经济收入对全县GDP贡献不断提升,2008年以来,象山县游客人均消费已突破千元,游客重游率明显提高。这些消费直接带动了零售、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化格局已然确立。

(三)涉海休闲体育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阅读全文

转型升级的文化产业论文

1丽水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1人才资源匮乏,制约文化产业发展

由于受限于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与长三角区域内其他经济较发达城市相比,丽水市文化产业人才十分匮乏。人才引进缺乏优势,本地人力资源开发不充分,人才结构有待优化,特别是艺术创意人才、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更是稀缺,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另外,缺乏深厚的产业基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较狭小,加之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少,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导致人才竞争缺乏优势。同时,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尚不完备,创意人才的引进、培养机制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丽水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1.2生产效率不高,缺乏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全市的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和文化用品制造业两大优势产业门类的从业人员总数和营业收入在全市文化产业中的比重均占70%左右,但产业产值总量和增加值占比仍然偏低。尽管丽水总体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科学技术没有有效嵌入传统特色产业,像剑瓷、石雕等工艺产品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很多为手工作坊式和家庭管理式的中小企业,以传统技艺组织生产,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生产,生产效率有待提升,传统的文化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挑战。

1.3创新能力欠缺,创意渗透融合较少

许多传统文化产业固守千年传统,而较少考虑时代变迁。产业竞争在不断升级,人们的文化层次和审美品味在逐渐提升。丽水有许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独特文化产品誉满全球,这些产品技术和工艺虽然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但依然以传统工艺为主,现代科技和创新创意应用较少,应用还未正式起步,另外产品的同质性较高,缺乏细分市场的文化产品,市场定位狭窄,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附加值较低。许多文化资源像仙都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等资源的创意提炼和应用开发还远远不够,资源尚未有效嵌入文化产业中去转化为产业优势。

阅读全文

制造业文化产业论文

一、我国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路径分析

1.基于价值链的视角。

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首先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就是互相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价值的动态过程。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可以通过重组融合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分解,打破原有价值链各环节形成一种混沌状态的价值网,之后再将原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提取出来,通过建立新的价值通道,重新整合为一条新的价值链。融合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价值链分解。

文化产业和制造业同时将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分离的价值活动逐一分解,形成混沌状态下的价值网。在分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竞争优势的影响,即要将能使企业获得相对成本优势和差异性的价值活动分解出来。

(2)价值链整合。

进过上一步的分解后,需要根据未来潜在的市场需求和现有产业特征,截取原有价值链中需要的核心增值价值活动,进行排序重新整合,形成一条新的价值链。在新价值链中,不仅包含了制造业价值链的核心价值活动,还增加了原有制造业所没有的文化核心能力和创意体系,从而构建出一个能够比原有价值链创造更大价值的链条,而这种变化可能发生在基本活动中,也可能发生在辅助活动中。

阅读全文

实习基地建设文化产业论文

一、文化产业大发展要求高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需要很强的应用能力。因此只了解外在文化生态的相关环节,依靠单一的校内培养,是无法胜任的。在与企业的交流中,企业的困惑之一就是学生上手慢,沟通与应急能力差,实践能力明显不足。目前企业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出现了明显的偏差。高校吸收中外优秀管理经验,构建适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校企协同培养的实习基地,是一项创新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高校文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一)作用有限

现有实习基地模式是高校与基地签订合同,学生在大四实习期间可以优先选择实习基地,但僧多粥少,多数实习基地不能容纳较多的学生参与实习,致使诸多基地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基地。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实习基地,自行寻找的公司常常与专业完全不对口,甚至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工作,只是挂名实习。加上文化产业涵盖范围较大,就业口径较宽,学生兴趣点不同,有限的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二)投入不足,管理落后

除了校内教学,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尤其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人才培养活动时,高校要花费建设、管理及其他费用,成本太高,经费出现严重不足。加上一般高校院系没有专人负责与共建单位的沟通联系,对实习基地的概况、能承担的实习项目、规模容量、基本设施等资料档案掌握不全;教务处缺乏对全校实习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协调、检查和评估,也是高校实习基地建设及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主要障碍。

阅读全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论文

一、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定位。

发不发展旅游业,发展什么样的旅游业?这是对具有旅游资源和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地区所提出的问题。旅游业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在短期内难以见到GDP的快速增长,考验的是该地区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勇气,说:“一张蓝图抓到底,不仅需要科学决策,也需要思想境界。什么思想境界?就是功成不必在我”。比如桂林城市发展定位问题,在经过探索、调整后,最终确定发展旅游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做为城市发展定位。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陪同外国客人游览漓江,看到两岸烟囱林立、污水横流的景象,离开桂林时对当地的领导讲“工业发展的再好,把环境污染了也是功不抵过”。桂林市在经过认真思考后于90年代开始把旅游业做为桂林的主打产业,恢复唐宋时期水系的“三江四湖”,拆除漓江两岸的工业,挖掘当地文化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经过多年努力建设,让“桂林山水甲天下”再次誉满全球。

二、政府引导,市场决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要发挥政府作用,也要发挥市场作用,但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职能不尽相同,政府起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市场要起决定作用。政府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制定长远的科学发展规划,为产业融合发展给予财政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市场决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通过市场来了解需求和变化规律,结合两大产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和客源市场需求确定联动发展的目标、方向以及对策,从而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和快速发展。

三、整合资源,统筹运作——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整合资源既要整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资源,也要整合政府部门资源。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管理上政企不分、多头管理的不良局面造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壁垒,为消除限制彼此融合的不利因素,政府部门有必要按照产业融合的思路进行重建和改组。以旅游部门为主体的政府管理机构,整合旅游文化及相关政府职能成立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成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主体,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项目行使统一审批、规划、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在协调部门职能、均衡利益上发挥作用,从而为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保障。做到政府引导、市场决定、企业运作的良性互动,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品牌引领,积极营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特色。

阅读全文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论文

一、体育产业概况

体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项活动,最初是为了锻炼身体,随着商业活动的出现,进而形成了体育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产业也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体育产业是指经营体育产品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部门,这一概念逐渐发展,目前,体育产业是指以体育为主体并进行经营、管理与服务等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产业的内容包括结构内容与环境内容,其中结构内容还分为外部与内部,如:与体育相关的产业,体育需求、体育贸易结构等产业;环境内容有社会体育、体育科技与体育市场等要素。

二、文化产业概况

文化产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的实力,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性与时代性,文化产业的发展符合时展的方向,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与文化相关的所有产业。文化产业的内容包括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

(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体育产业缺少自主品牌。

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自主品牌,制约着其发展,影响着其创新。现阶段,体育产业自主品牌较为欠缺,开发程度不足,仅有的CBA体育产业,作为核心的竞争品牌,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国际上却未能形成相应的影响力,国内体育产业的文化内涵不明确,主要是由于职业赛事的水平偏低,体育产业未能营造发展的氛围,缺乏必要的规范与有效的管理,从而其综合竞争力较弱,最终体育产业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不具备规模性。

阅读全文

文化主题公园与文化产业论文

一、文化振兴与主题公园建设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振兴是提升一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文化和商业之间存在一道鸿沟,大众普遍认为文化应该是超越功利、远离商业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20世纪40年代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中指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明显具有工业化特征,是生产流水线的产物,为以后“文化产业”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探讨和推进奠定了基础。在现实生活中,资本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文化层层裹挟,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本、文化、科技的互动日益增强,文化领域的商业化日益加剧,同时商业对于它的利用也越来越普遍,形成了“文化产业”的雏形。文化产业兴起的第一股势力是旅游产业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13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约2.95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数约32.6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约2.63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约1.29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约517亿美元。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即使面临着经济萎靡等不利大环境,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文化主题公园作为旅游产业衍生出的一支具有多元性、复合型和互动性的特殊文化产品,具有极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挖掘特有文化资源、不断拓展文化活力的基础上把建设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主题公园做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欧洲是主题公园的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通过戏法、舞蹈等形式吸引顾客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商品销售方式。里程碑式的事件有以下两点:1952年荷兰的马都拉夫妇为纪念儿子在海牙建立的“马德罗丹小人国”,它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55年沃尔特•迪斯尼建立的迪斯尼游乐园被视为现代文化主题公园的先驱。中国最早兴建的文化主题公园是杭州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宋城”(1979),80年代中后期深圳锦绣中华的建立是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文化的独特性、市场定位的准确性、服务的完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90年代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出现了建设热潮,无锡三国城、北京世纪公园、苏州乐园等相继建立。21世纪初始芜湖方特乐园、常州恐龙园等主题鲜明、特色凸显、技术先进、集教育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以上成功的案例,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其背后是众多文化主题公园的黯然神伤。近年来各地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陆续上马,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但是多是劳民伤财,既没有烘托出主题,也没有拉动经济,更没有振兴文化。中国现存的文化主题公园中,大约70%处于亏损状态,只有10%处于盈利状态。针对这一现状,放眼文化产业振兴的大背景,研究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的缘起和发展极为重要。

二、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主题选择盲目趋同。

主题是文化主题公园的精神坐标,如何树立鲜明、独特的主题是文化主题公园获得成功的关键。约瑟夫•派恩等在定义优秀的主题创意时,认为有五大标准即:诱惑力、魄力、体验互动、景点布局深化、空间时间感受。相比而言,我国众多文化主题公园在主题选择上机械、刻板,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①“鬼斧神宫”主题;②中西景观主题;③民俗风情主题;④野生动物主题;⑤机械旅游主题;⑥海洋世界主题。很多文化主题公园的兴建均缺乏科学的论证和深入的调研,在主题选择上盲目与重复,很多都是对成功文化主题公园的模仿、复制,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导致了本地游客无法形成文化认同,外地游客无法感受到文化异质。在主题选择上的盲目趋同,严重违背了约瑟夫•派恩提出的主题创意精神,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2.品牌建设观念滞后。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品牌是符号、名称、术语、标志和图案,或者他们之间的组合所形成的,用来识别企业或者产品供给消费群体的产品或者服务,并且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或者服务。”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也曾说过:即使可口可乐发生大火,烧的什么都不剩下了,至少它还有品牌,它还会兴起。因此品牌形象是一种超越地域、文化、种族的潜在核心资源。文化主题公园作为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其品牌建设与传播更为重要。从游客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增加其心理上的信赖感,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和支持。品牌形象不仅包括品牌知名度,更包括品牌关系和沟通。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提升,理应注重方式方法。但是纵观国内的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建设,观念较为落后,无视营销学专家对品牌的定义及构建路径,即使在品牌宣传的资金支出上下大功夫,也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效果,游客对于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形象仍然模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衍生的相关品牌建设也得不到保证,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形象的建立也就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阅读全文

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论文

一、正确把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

(1)性质不同

文化事业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公益性文化部门,其主体是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文化事业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共文化生产体系、公共文化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消费体系和公共文化管理体系。公共文化产品以整个社会为服务对象,具有使用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属于利益共享的产品,其生产者难以从市场获得正常的价值补偿。因此,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不能由企业等营利性组织来承担,不能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而必须建立起市场以外的集体选择机制,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要组织形式。因而,公共文化产品是由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等公益性文化单位提供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提供的文化产品是免费的或显著低于成本价格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不实行经济核算,不拥有完全意义上的法人财产权。而文化产业则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主体是文化企业,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拥有完全意义上的法人财产权。文化产业以营利为目的,以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基本特征。文化企业以工业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制造、销售和经营文化产品,创造经济价值,追求经济效益。公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多数属于私人产品,而文化产业向消费大众提供的正是私人文化产品。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性和消费的排他性,任何人对私人产品的消费都排除了其他人同时消费这一产品的可能。因此,在市场发育比较充分的条件下,企业受自身利益驱动,可以有效地为消费大众提供各类私人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也是文化能够实现产业化的主要原因。

(2)职能不同

文化事业的基本职能是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如读书看报、收听收看广播影视、获取信息、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等。文化事业具有点多面广、资源共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等特点,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民族精神塑造、社会道德教化和主流价值观培育,彰显的是文化建设的社会职能。因而,文化事业要强调原则性,弘扬主旋律,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努力提升公众的文化品位,增强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正义,让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而文化产业的基本职能则是繁荣文化市场,着力于满足公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由于社会分工、阶层分化、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原因,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元性、多样化特征。这种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主要通过文化产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文化产业当然要兼顾社会效益,但它主要追求的却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文化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消费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功能。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3)运行机制不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