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视阈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大学生上网现象普遍,上网率高达98.2%;上网的时间偏长,主要集中在l~3小时的范围内;上网地点集中,主要是宿舍;上网目的多元化,具有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娱乐、社交、倾诉等多种新态势。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品德品行的不利影响包括:价值观失衡、心理健康失调、行为方式紊乱。可以采取完善网络法规、优化网络管理、重视道德自律、汲取文化精髓等策略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道德;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推进,互联网风靡高校。大学生“触网”后而产生的各类道德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使高校的德育教育变得更为复杂和艰难。对此,国家陆续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4)17号)等文件。组织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研究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问题。召开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密布署了网络文化构架、引导、经管等相关工作。
1网络文化概述
网络文化已日益成为一种规模空前、自由传递的全球性文化,这是与以信息化为背景的全球化密切相连的。一方面,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摆脱了狭隘的、单一的沟通框架,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自我管理提供了史无前例的便捷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网络也伴随着巨大的漏洞和风险,如信息的泄漏、谣言的扩散等等。网络文化具有四大特征:其一,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硬件。其二,传播速度快捷。其三,交流方式新颖。在线、实时交流成为网络人群的交往形式。既可以及时迅速的获取最新信息,又可以轻松、畅快的分享心得体会。其四,网民地位平等。网络撒播离间了“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扬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少数人说给多数人听的“权威”话语局面。传播者与接受者彼此平等、互相认可、感同身受,相辅相成,彼此给予着温暖和欢乐,协同分享着讯息和经历。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
2.1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概况
(1)大学生上网现象普遍。受调查的大学生的上网率高达98.2%。多人表示,上网是每天的“必修课”,一旦因为各种原因断网,则会感觉少了些什么。此外,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网络倚赖性。问及:你认为网络对于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有多大?表示“影响一般”的同学人数最多,为39.7%,仅仅有3.6%的同学表示“没有影响”。(2)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调查数据显示,约70.5%的大学生每日上网的时间是1~3小时,但仍有少数的学生极其耽溺于网络,每天上网的时间高达5、6小时。个别人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黑洞自暴自弃,翘课上网每日高达10小时。(3)大学生上网地点集中。就地点而言,73.9%的被调查者喜欢在宿舍上网,21.4%的人群选择了各类网咖,仅4.7%的学生在学校计算机房、教室等上网。这应该与经济水平提升、网络的普及,以及讲求舒适性和私密性的休闲方式密切相关。(4)大学生上网目的多元。网络生活多彩多姿,大学生上网的目的由以前的“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逐渐丰富,萌生出娱乐、社交、倾诉等多种新态势。
2.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积极影响
首先,提高文化素养。网络文化不仅拓展了大学生扩充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且增强了促进了大学生、修养、思维、能力的培养。网络如同一本百科全书,融合了政、经、文、史、哲、物、化等各方各面的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造了必须的条件。其次,培育健康心理。研究显示,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遭遇挫折,产生愤懑时,超过半数的同学是在网络环境中渲泄自身的情感。这是由网络文化潜藏性、对等性、自由性等特质所定夺的。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大胆、真实、自由地倾诉个人的感情,倾泻内心的悲伤,分享真挚的快乐。再次,增强交际能力。网络提供了彼此沟通和交流渠道的多样化,它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中“面对面”、“一对一”的固有形式,构筑了更为无拘无束、平起平坐、百家争鸣的沟通渠道,完成了相互关系的公开化和无隔膜。最后,促进思政教育。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网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从上至下的一味贯注和强迫经受蜕变为多维的坦诚沟通和真挚互动;使单一的指示、枯燥的训诫,改观为精彩纷呈、朝气蓬勃的温情的沟通。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效率。网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手段把薪助火,渠道日益百般,时空多方扩展。如积极向上的校园思政论坛、娓娓动听的网络讲座视频等,基于网络强大的虚拟功能,能够设置契合现实、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境,营建声、光合一的、身临其境的卓越感觉氛围。
2.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消极影响
2.3.1价值观失衡
调查显示,在网络环境中,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大学生在思维见解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强的宽宏度和领悟性。但少数场合,这种宽容度过于宽泛,如对网络不礼貌用语、网络乌有讯息、不良网站等的出现呈现出无动于衷、满不在乎的纵容态度。这在一定层面上反应出了一些大学生在解析现实、对待问题等方面的愚陋、偏激和谬误,乃至价值倾向上的偏执。
2.3.2心理健康失调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当属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会出现情不自禁的情况,出现使用网络的强烈欲望,同时还迫切的渴求持续提高在网的时间。他们无法抗拒上网而产生的愉悦,持续产生对网络的身心仰赖。主要表现是:过度痴迷网络游戏、网络虚拟感觉、网络聊天、网络发泄等,甚至出现失眠、头痛、暴躁、抑郁、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2.3.3行为方式紊乱
网络是个光怪陆离、眼花缭乱的复杂之地,有人把它当作扬名天下的法宝,却终究招致德行的悖逆。有人说成名不拘手段,只要敢裸、愿露,就可一脱成名。有人一味地满足于自己在网络上或“高大光辉”或“特立独行”的虚拟身份,男扮女、女扮男的现象也极为普遍。
3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策略
3.1完善网络法规
法律是维护网络环境的强效工具。首先,健全网络法规。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目前尚在发展阶段,尽管已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但无论是针对网络的整体规整,还是微观的管理规定,均尚不完善。我国的网络法规建设任重道远。其次,构筑安保体系。一方面政府要重视网络信息的审查工作,奠定大学生网络德育干净环境的基础。1997年我国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开始实施,信息者提供的信息需全权负责,若在监控中发现内容与法规定义相违背的,需做出相应的处置。再次,分级管理网站。网站分级既可以保护高品质网站,又可以封锁不良网站。
3.2优化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应疏堵结合。所谓“堵”,是指排查和控制网上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监察,彻底铲除信息源头,真正实现治标治本的目的。可采用过滤程序严格限制学生接触有害信息。所谓“疏”,是指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化。采用技术手段清理不良信息的同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应不断向大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知识,规范其上网行为。
3.3重视道德自律
就本质而言,理想的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意味着人们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如康德所言:自律就是道德的基础。马克思同样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毋庸置疑,网民的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对培养网络道德具有决定意义。《礼记•中庸》篇中曾载“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译为:最隐蔽的事情,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事情,最能显出人的灵魂。一个高尚的、有道德修养的人,即使在极具隐蔽性和虚拟性的网络中,也应该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不做任何违背道德的事情。大学生道德要求的内化和道德自律能力的提升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
3.4汲取文化精髓
其一,从儒家学说中汲取养料。儒家经典学说的内容重视做人的行为规范。从格物、致知、正心、修身、崇礼、尚仁,从修养到行为,从权利到义务,可谓是教我们做人的范本。其二,以传统诗词滋养身心。品味中华诗词中讲文明、重友情、孝父母、求真善的意识主流,充分发挥诗词教育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英〕巴雷特.塞伯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M].李新玲,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2]〔美〕尼克•施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干文斌,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仲伟,陈志军.网络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作者:和莉 单位: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