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传播媒体,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育领域,其中计算机基本操作课程几乎在各大院校均有开设,“互联网+”也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新兴词语之一。尤其是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及时性、虚拟性、便捷性、互动性等一系列特征,使其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认识与价值取向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高等学校;网络文化;网络信息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互联网+’思维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创新途径研究”(编号:SKL—2016—811)阶段性成果。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互联网已渗透到了世界的角角落落,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并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具体而言,网络文化是指文化表达的新兴形态,其主要以互联网与手机作为载体,凭借迅捷且发达的信息传输系统,应用一定的视觉符号、声音符号、语言符号等,对风土人情、文化思想、观念认识等进行传播。“互联网+”视域下的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为人们带来多种利益的同时,也潜藏着诸方面的安全问题。所以,增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努力创建安全高效的网络文化氛围,不单单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更是创新高校文化思想教育方法及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
一、“互联网+”视阈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创建网络强国的主要构成部分。伴随着互联网对现代人生活影响的日益加深,我国开始意识到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科技的重要性,并逐渐将互联网管理与建设工作纳入到越来越重要的任务行列中。总书记曾在中央政治局的第三十八次学习中提出,要增强互联网的管理与建设工作,使得互联网在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功能越来越强,努力促使互联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与发扬的新途径。在2014年我国正式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并明确提出创建网络强国的发展战略。另外,也强调了网络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对国家诸多领域的重要影响作用,即网络安全得不到保证,则国家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特别是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核心场所,因而,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创建网络强国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重要基础。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实现校园的数字化建设亦成为当前各大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互联网作为信息化发展的代表技术,不仅是实现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更是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1]我国教育部在2012年颁发了2011~2020年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我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发展至今,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持续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如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薄弱等。而要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一是要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完善高等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二是整合开发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三是提升高校师生队伍应用信息技术的整体能力。而这三方面的工作都属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与前提。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舆论导向、时间参与、说理教育、自我教育等方法。在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实践过程中,这一系列方式方法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与作用。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其在大学生范围中的广泛性应用,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保持与时俱进。[2]所以,近年来将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逐渐成为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但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高校网络文化的支持,只有采用立体化、全方位的文化设计,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法与显性教法的相结合,才能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成效,才能实现全面化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互联网+”视阈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有所不同,其已经脱离了传统概念中的“象牙塔”,而是充斥着社会信息、热点信息、国际信息、娱乐信息以及焦点信息等多种信息的重要场所,面对的舆情环境越来越复杂。面对海量的舆论信息,其中不乏鱼龙混杂,更有蓄意制造错误舆论的敌对势力,而大学生又处于经验不足、思想敏感、判别能力不成熟的特殊阶段,故极容易被利用或误导。所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优化高校网络环境,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至关重要。[3]
(二)虚拟的网络社交平台。微博、QQ、网站等网络平台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等带来了诸多便利之处,也为高校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大大提升了高校管理的效率性。然而,由于网络与生俱来的虚拟性特征,使得其在充当人际之间的交流媒介时潜藏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低头族”的诞生,特别是对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过分依赖虚拟社交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注重实际人际互动的人数则愈来愈少,这对塑造全方面高等人才而言十分不利。
(三)信息的质量监管不到位。互联网时代,各大院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都强调“正能量”宣传,杜绝“负能量”。但是,由于电脑终端、移动终端、手机终端等网络信息发送的便捷性与即时性,加之当前大部分高校缺乏强针对性的监管措施,致使诸多高校创建的互联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低价值、粗俗以及虚假信息,使得高校网络文化信息建设力度大打折扣。[4]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加快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网络文化教育的新阵地。在网络平台建设类型方面,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传播平台、教育服务平台和研究平台三大类。其中,积极创建传播平台,可以促进高校文化的传播与思想导航,也是使其成为展示院校形象、贴近师生的新窗口;教育服务平台则能够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即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充分发挥师生力量,研发出适应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的APP或者其他平台,如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基础优势,不断优化各种无限客户端,便于大学生使用,增强用户的黏性;创建研究平台则需要各院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设立网络文化评价中心与研究中心,以此增强网络文化的辐射力,并对大学生上网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进行总体研究与把握,同时,具备相应条件的一些高校还可以充分应用大数据对网络文化机制、新媒体发展趋势等进行研究,以此为高校网络文化的精准化建设提供动力。[5]
(二)强化网络人才建设,创建一支高素养网络文化师资队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必须由一批熟知网络文化特征、具备高超网络操作技能且具有敬业精神、高度责任感的网络文化师资力量进行推动,只有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网络文化师资队伍,才能确保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健康运行与管理。具体而言,高校应积极配备一定比例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进行研发与推广,并要紧跟现代教育技术的步伐,对广大教师进行网络技术培训,从而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提供保证。与此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者还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等信息平台的功能发挥,即充分借用这些网络平台的广范围、及时、迅速、方便的信息传播特征,做好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养成关注国家焦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校园重要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三)重视网络信息监控,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建设氛围。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来看,“互联网+”视域下的舆论更具大众化特征,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的相互消长使得舆论出现区隔。诸如,校园的官方舆论虽然拥有重要的信息源,但因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局限,常在危机事件中表现出发生滞后或者集体失语等现象;在引导舆论方面,尽管意识比较强烈,但缺乏创新,加之方法比较简单,故极容易减弱原有的引导力。而由个人形成或者大学生组织的民间舆论场,因其易冲动且感性化特征明显,以及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使得整体舆论呈现出波浪式的发展态势,产生与消亡的速度都极为迅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被利用和转移的潜在问题,因而造成舆情危机的概率较高。[6]所以,在“互联网+”时代,24小时应对舆情危机的传统“黄金法则”已经失效,相应的管理者必须在更短时间内快速做出有效反应,强化网络信息监控的效果,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范围。
(四)加大网络创新力度,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机制。网络新闻发言人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网络空间中的新闻发言人,不过网络新闻发言人并非单独的个人,而是属于工作团队,也是一个具体的操作系统。其可以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或者焦点事件等实施定期性。通过所谓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可以运用更为理性的语言,并融入恰当的感性色彩,以此引导或启迪大学生进行思考或用以判断是非,进而促使院校与大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对大学生关注的院校公共问题进行信息收集、趋势分析以及后果研判,进而掌控网络舆论引导的制高点与主动权。与传统单向性的新闻会不同,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可以与大学生进行实时的交流和对话。[7]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这一新闻发言人高效、及时、精准、主动重要信息,且可以做到及时澄清有关虚假信息,将有关矛盾或误解降到最小程度,做到高校引导网络舆论的功能。
总而言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高等院校产生的影响愈来愈明显,新时代的大学生身处网络虚拟世界的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中,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阶段,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与形势。对此,各大院校必须全面应对挑战,紧抓机遇,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探索道路,确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实现。因而强化高校、大学生、社会等多方的协同力量,努力寻求构建高校安全网络文化环境的途径,促使“互联网+”视域下的网络技术能够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发展,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文化的管理与建设。
作者:张逾梦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郎婧,伍玉林,肖庆生.移动互联网发展对学习网络文化及教育的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3]黄丽.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4]杨克平.试论互联网的挑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3,5
[5]万美容,曹清燕.关于运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5
[6]刘大勇,赵丽莹,张森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4
[7]吴满意,曹银忠.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