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高校教师教学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高校教师教学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文化高校教师教学分析

摘要:

通过对网络文化的定义及特征的界定,分析了网络文化带给高校教师教学形态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提高高校教师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创新性数字化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网络文化;高校教师;教学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产生于网络环境中,有别于传统社会文化的新型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日益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中,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性质,从技术和理念两个方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如何面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教学新变化,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有效应对网络文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在我国,较早的对网络文化问题进行专门论述,包括对网络文化的概念给出界定的是图书情报学界学者匡文波先生,随后出现了几十种不同的定义界定。本文要借鉴的定义来源于魏宏森、刘长洪老师1997年在《信息高速公路产生的社会影响》一文中指出的“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依靠这些新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引起社会文化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新文化,是一种溶意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1]。相对于网络文化的定义来讲,关于网络文化特征的说法则比较一致,可归纳为: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高实效性文化、具有开发性、交互性和虚拟性。

二网络文化带给高校教师教学形态的变化

通过对网络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的分析,并对高校教师教学活动进行考察,我们认为网络文化带给高校教师教学形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意识的变化——从信息对称到信息反不对称

网络文化开放性、高时效性等特点,使面对网络的每一位学习者处在一种知识地位的平等,他们无需受年龄、性别、社会经验、生活阅历等客观因素影响,只要在适当掌握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后,就可以无限搜获自己所需要的资源。随着网络知识的普及,高校中出现了与传统教育相背的现象:从原来师生间信息不对称(教师拥有比学生多的知识信息),发展到信息对称(师生获取信息量相当),再到当下所存在的信息反不对称(学生在某些方面拥有的知识量超过教师)。由于个人对信息资源的拥有常常会增强其地位感,那么上述现象的出现,就使得高校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权威”地位严重动摇,学生也逐渐摆脱了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

(二)教师角色的变化——从单一定位到多元定位

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高校教师从“严师”地位转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学也由原来对书本知识讲授的“重教”过程转变成借助网络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利用多种学习情景的“重学”过程,真正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网络文化还为师生间的沟通提供了方便有利的条件,使教师从“严师”逐渐过度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另外,网络带给我们丰富的资源信息,使教师有条件从原来照搬书本的知识“复制者”、“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对教学实施过程给予技术评价修正,这种角色的变化有利于教学更为灵活的进行。

(三)教学内容组织的变化——从简单呈现到重构创造

网络文化为我们的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高校教师在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组织上从以往的严格以教材为纲的简单呈现发展成了带有鲜明创造性的重构加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特别要注意教学内容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专题教学,将动态讲义代替固定教材,随时更新和补充前沿理论和实践案例,进一步强化对实际技能的训练和巩固。

(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化——从呆板单一到灵活多变

网络文化下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以往那种学生只能通过学校、教师、课本、图书馆、实验室等相对局限的途径获取知识的状况,从网络课堂的应用到泛在学习技术的推广,教学的模式更为开放、多元化,这也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进行更为平等的交流,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网络文化下的教学方法比之从前更为多样,网络文化的信息传播特征决定了承载多元文化的可能,网络传播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优于传统“言传笔授”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灵活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形成对学生多重感官的刺激,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三对网络文化影响下高校教师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消除“知识权威”意识

由于网络文化使高校教师由一种信息优势下降到信息劣势地位,高校教师已无法保持永远的知识权威者形象。面对与学生更多的平等交流的机会,高校教师应摆正观念,与网络文化相谐相融,利用网络接触、包容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激发思想的火花,使自己的学术视野得以扩充。

(二)善用资源——避免信息迷航

丰富的资源是网络文化教学的突出特点之一,理想的学习环境只有包含了足够的信息才能使学习者有充足的空间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丰富的资源往往容易造成学习者“信息迷航”,特别是对刚接触某一学习环境不久的自主学习者来说,庞大的信息量可能会严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高校教师要善用资源,对资源设计要讲求针对性,即所提供的资源与问题之间要有明确的关联,或是可以对学习者提供问题解决上的引导和帮助,或是有助于相关问题的表征。还要对资源进行精确的组织,将全部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律、类型组织起来,便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方便、快捷的找到所需资源和信息。此外,还应注意使资源具有引导性,而不仅仅是资料、素材的简单堆砌,提供资源的同时,及时指出资源的最佳呈现和使用方式。

(三)培训技能——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网络发展进程和特点,应对网络中易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网络中教育信息的获得、加工、传播所带来的新技术手段及时了解,通过集体培训、个别学习,培养较为过硬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传播能力,避免增大信息反不对称给教师带来的被动影响。

(四)扩充教法——应变教学新环境

面对网络文化使学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发生的迅速转变,为了适应教学新环境,高校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模式,或是“开大会、听报告、读报纸”的单一方式,积极主动参与设计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成功的应变教学新环境。

(五)虚拟实践——利用网络平台优势

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性、仿真性等优势营造虚拟实践案例加强对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和新技能的训练。通过设置问题案例、情境使学习者好似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活动之中,运用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这是一次教学预演的过程,根据解决的结果,使学习者对已掌握的和未掌握的知识有所认识,有针对性的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虚拟实践的设置不仅可以安排在阶段学习之后,也可以安排在学习开始之前。由于学习者在学习开始之前,通过对前导知识的测试对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再配合学前虚拟实践对自身具体的欠缺和不足有更明确的认识,这将有助于使他们的学习有的放矢。网络文化给高校教师教学提出了诸多要求,我们应从中看到它为我们提供的机遇和便捷。目前,各高校在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总的说来,如何适应网络时代教学的新变化,利用网络文化带给高校教师教学影响的有利部分,优化对学生的教育,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更为深入的思考。

作者:柴璐璐 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16.

[2]赵喜清,刘建军,王志辉.网络文化对教师的影响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2006,(15):27.

[3]柴璐璐,张志彬.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合作学习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2016,(2):33.

[4]陆优优,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