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下大学生德育建设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下大学生德育建设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文化下大学生德育建设研究

摘要:

网络文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建设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互联网的普及也为大学生的德育提供了一系列的机遇,我们必须把互联网作为当代我国进行德育建设的新载体予以充分的重视。应从建立高校的网络教育领导机构,加强网络规范建设与深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德育建设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方面,由此引发了高校大学生德育的一系列问题,使得网络条件下高校的德育研究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上海师范大学刘岚在其《网络条件下德育管理的探索》[1]一文中分析了网络条件下德育管理的时空范围扩大、互动性增强、手段多样化等新特点;四川教育学院蒋峰在其《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初探》[2]一文中初步分析了网络时代高校德育要尽快占领网络阵地,唱响网络教育主旋律,培养专业的网络德育队伍等对策;邵阳学院易海涛在其《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教育途径探讨》[3]一文中探索了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方式要实现教师学生互动,网上、网下联动,学习、娱乐渗透等转变。笔者尝试从高校、网络规范与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探索网络条件下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

一、网络文化对当代我国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又称赛博文化,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新型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结构上包括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4]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当代我国大学生德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当前互联网技术对我国大学生道德观念产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增添新的内容

“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几乎综合了其他传播媒体的所有优点,它与德育的结合,使德育获得前所未有的优势,因而给德育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5]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技术实践手段,必然要推动德育理论与手段的进一步发展。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输方式,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载体,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弥补了传统德育内容单一、素材缺乏的不足,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德育的形式,给高校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网络文化不仅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且可以根据要求对网络文化中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形态进行对比与融合,极大地凸显了德育的效果。这样身处复杂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就能够借助于网络文化平台提高自身明辨是非、善恶与荣辱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2.网络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德育工作方式的现代化

网络信息具有快捷、便利的形式,网络传播的途径具有新颖、鲜活的特点。网络技术的发展形成了灵活多样的网络文化,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的途径,推动了德育工作的现代化,弥补了传统德育工作方式的不足。一方面,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以课堂为主要手段,由于传统课堂与科技、互联网关系的结合不紧密,使得课堂作为传统德育的工作方式受到时间、空间极大的限制,而网络文化弥补了传统德育方式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使德育以更大的限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德育主要以说教为主,这种方式比较死板、缺乏灵活创新,容易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大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启发,教师的案例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德育容易走上死板、固化的老套路,渐渐地磨灭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使大学生的德育事倍功半,停滞不前。网络文化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德育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借助互联网的巨大优势,“网络信息的传播形式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声音、图片、动画,甚至是图文音像并茂的影视画面,大大改变了沿袭多年的德育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大开眼界”[6]。

(二)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1.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冲击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的多元性。“根据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统计,18岁以下年龄段上网人数占全部网民的17.2%,18岁~24岁年龄段占全部网民的35.2%。目前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近17小时。”[7]另据2014年9月14日中国互联网协会数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人,中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网民的参与主体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学生依然在中国网民职业构成中占据最大的比例,占比例25.1%,互联网的普及率在这个群体中已经占据高位”[8]。由此可知,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参与主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网上的信息由于缺乏比较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机制,各种信息数量庞大,源头繁多且良莠不齐,其中的不少信息,如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大学生中访问过色情网站的超过80%,其中12%的大学生是经常光顾者。“北京五所高校的一个调查表明,有12.5%的人曾经获取他人邮件,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9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5.4%的人曾经发表不健康的信息。”[9]由此可见这些错误、低级、庸俗信息的流毒之深,进而使得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受到冲击、侵蚀和毒害,造成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

2.虚拟的网络世界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是法律和道德赋予大学生的义务。网络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支撑起来的一个虚拟空间,它不是现实世界,却是现实世界的延伸。“虚拟世界不可能取代真实世界,却能弥补人们在真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的部分价值。”[10]网络文化带给我们的种种便利使得大学生在享用网络文化时忘记了网络的虚拟性所带来的危害,一部分人在虚拟的网络文化中试图挣脱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约束,肆意妄为,传播黄、赌、毒的网络文化。一部分大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渴望突破陈规,摆脱乏味的日常生活,很容易受网络虚拟性的诱导,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所谓的自我理想的实现。部分大学生凭借其网络技术的优势通过破坏性的行为追逐畸形的网络快感,以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往往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网络“虚拟现实”的环境使得部分大学生在享用网络文化时肆意妄为,网络抄袭、网络失信、网络诈骗行为频现,背弃了自身对于他人与社会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网络文化下加强当代我国大学生的德育建设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二、网络文化条件下大学生德育建设的路径

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发展给我国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旧观念,适应新形势,充分认识网络文化条件下当代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利用网络文化的新载体为我国大学生德育开辟新的阵地,同时结合当代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认知特点,提出更好、更科学的德育方法,加强我国大学生的德育建设。

(一)坚守高校德育阵地

高校是当代我国大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高校网络教育领导机构,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德育工作体系。学校是大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场所,学校要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德育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创建一个优质、干净、高效的网络环境,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首先,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为大学生提供网络道德学习的平台。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站,是当代大学生网上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重要理论阵地与德育途径。这种教育网站把有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及经典作家的文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数字化、网络化,便于随时查阅与下载,为当代我国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有效方式。“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利用校园网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时代特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网站为我所用,利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网上阵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活动,在生活中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积极发挥其德育的功能。校园网络文明建设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主要有:“开设‘网上论坛’讨论热点问题、建立电子刊物、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等;同时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在可能的条件下,监控、过滤、消除可能侵入校园网的消极信息,防患于未然。”[12]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平台进行网上行为规范的教育。如利用学校的宣传板倡导“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开展征文活动等,引导自己动手参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使他们认识到倡导网上行为的重要性;还可以利用电子校报、校刊等途径进行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的宣传。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规范与制度建设

网络规范主要是指政府、网络传媒、网站等专门的网络管理组织制定的关于网络社会的法规、规章与制度等规范。首先,政府、网络传媒与网站等网络管理组织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规范与制度建设。我国自1987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一批关于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如《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著作权法》的相关条文等,解决了网络社会无法可依的现状,但是存在着立法滞后、条文含混、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政府、网络传媒、网站等网络管理组织要根据当前我国网络发展的客观形势与需要,结合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背景与心理特点,建立健全网络规范体系,主要依靠健全的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在保证大学生网络权益的前提下,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合理、必要的约束,加强网络社会的规范与制度管理。网络管理组织要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制度,规范网络秩序。网络规范要针对高校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有的放矢,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其次,高校校园网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规范与制度建设。世纪之交,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与《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许多高校的校园网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根据本校大学生网民的实际特点与网站运行的安全需要,制定了一些管理细则,如《网络论坛管理规则》《电子公告牌管理办法》《校园网安全管理条例》等,通过必要的技术等手段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为当代大学生营造一个干净、有序的网络空间,有效地规范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此外,一些高校以宣传部为依托成立校园网络管理协会,不仅可以了解舆情,还可以及时处置大学生破坏网络规范的行为。

(三)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在网络空间,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充分自由地展示自我,既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只要网民们有‘善’的意愿,网络空间就会发展成为一个弘扬真善美的场域;而假若网民们群体作恶,网络空间也会沦为一个假恶丑的舞台。网民们的这种充分自由可能是一种幸运,但也可能是一场噩梦,这一切取决于网民们的自律。”[5]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要严于律己,提升网络道德意识,遵守相关的网络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大学生是网络文化与道德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日常言行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的塑造。大学生要处理好网络自由与网络道德的关系,网络自由为大学生网民提供了种种便利,但是大学生不应当为了自己的便利甚至追求一己私利而去影响、侵害他人的利益。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和谐网络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德育建设从我做起的重要意义,在虚拟世界中约束自己的言行,提高网络文化的构建意识,不向网络乱抛垃圾、不宣传色情暴力内容、不在公共网络空间出现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就一定能营造出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并使这个网络文化成为大学生共同享有的道德教育场所。此外,大学生之间要加强合作与监督,对大学校园里同学们之间的不良网络道德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杜绝不良道德行为的蔓延。同时发动大学生联合抵抗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向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说不。接受健康舆论的监督与引导,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风尚,提升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只有发动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学校、规范制度、大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网络文化建设的合力,形成大学生德育建设的良好的网络环境;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深化自律,才能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提升当代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作者:于建东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岚.网络条件下德育管理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3(1):24-26.

[2]蒋峰.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S2):52-54.

[3]易海涛.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教育途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76-77.

[4]周中玉.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负面影响的探究[J].大众文艺,2009(9):182-183.

[5]曾长秋,万雪飞.青少年上网与网络文明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9.

[6]薄明华.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长沙:中南大学,2006:26.

[7]李力.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之分析[J].攀登,2009(4):125-129.

[8]黄梁静.2014年我国网民数量和上网时间统计数据分析[R/OL].[2015-11-12].

[9]洪永锵,贾文胜.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J].兰州学刊,2005(3):313-315.

[10]黄进.论网络文化条件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J].道德与文明,2007(5):73-75.

[11]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4.

[12]田祖清.论网络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