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分析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崛起,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增加,并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深入影响了处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发展。本文从网络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的变化,网络文化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网络微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负面影响;因素分析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传播途径,通过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信息的和传播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随着微博、微信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一些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从大学生关注的“微话题”“微内容”现状来看,相比时事政治类、科技文化类,大学生更倾向于关注社会生活类、娱乐类、电影美食类、旅游购物类等微信息。大学生长期接触和传播多样化、碎片化、多元化的“微内容”,势必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诱发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引发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的变化

1.1个体自我中心意识突出

大学生是一个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潮流的群体,对新生代网络文化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随着知识与观念更新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原有的习惯思维受到网络文化传播中现实社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分析袁晓凤(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会价值观的冲击,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社会上的成人有差异,其文化观念、兴趣爱好及思想、行为表现出现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于追求时尚多元化、个性另类化、主题多样化的微内容,主动接触和传播大量多元化、多样化、碎片化的微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成为不良微信息传播的始作俑者,主动加入与众不同的社会生活,保持一种非主流去中心化的人生态度。这种追求激进和进步的个体自我冲动意识,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浩瀚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失去理智、失去自我的价值判断。

1.2个体自我表达欲望增强

随着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的发展,人们在使用微博时,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添加好友关注,能及时了解对方的最新动态和思想状态,并对对方所的内容加以评论和转发,这种行为不仅能激发和鼓励大学生自我表达欲望和释放大学生话语权,而且使大学生在网络微环境中畅所欲言,彰显自我。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化传播主体呈个体化,大学生以“微”字存在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为主要传播载体,以原创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符号、表情等方式倾诉个人的思想和情绪,在网络环境中与人交流、互动;针对某一事物,充分表达个人的立场和观点,使大学生自我表达欲望增强。

1.3个体自我倾诉需求提高

大学正是大学生处于自我发展和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其心理素质和思想特点都处于尚未成熟阶段,当大学生独自面对个人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和挫折时,迫切需要找到释放压力的空间,找到倾诉烦恼的知心朋友。网络文化的出现和传播,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大学生个体自我倾诉需求。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媒介,选择关注与自己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同学、朋友、陌生人等人群来扩充自己的好友圈子,以达到舒缓个人压力和释放个人情绪的目的。正是这种个体自我倾诉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微博、微信中产生大量小我、情绪化、不真实的“微内容”,大学生长期依赖和接触这类消极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网络文化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

2.1载体性

欧阳友权在《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一书中谈到:“在口传时代,由于文化没有书面记载,没有文字,其文化载体主要依靠口头语言,在节日中、仪式中、劳动中,文化一般通过口耳相传被保存和延续下来;当文字被发明以后,大量文献和数字就被刻画在龟甲、竹简、布帛上,以书面的形式记载下来,形成了文字表达的文化形态;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文化存在形态又以书籍报刊的形式出现,人们通过书籍获得文化熏陶;同样,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出现,形成了一种音频式、图像化的文化形态。”[1]到21世纪,计算机、手机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存在的形态又出现新的特征,以微博、微信等微载体所呈现的微阅读、微小说等网络文化形态,具有明显的载体性,使网络文化传播更具便捷性。

2.2草根性

微博是一个能引起人们共鸣和信息传播及时、快速的具有强大互动性的网络传播载体,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关注和浏览微博中大大小小的事件,使每个个体都成为“自媒体”。正是微博的这种“低门槛”“交互性”,使其成为网络虚拟环境中最便捷、最快速、最及时的交流平台。由微博产生的“微表情”“微支付”“微整容”“微公益”,一个个以“微”命名的网络文化,以其简单性、开放性、大众性特征吸引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去参与、去践行,使网络文化传播真正来自生活、来自人们内心的感受和心理诉求。因此,网络文化发自微民,它的创造者以平民百姓为主,网络文化表达具有明显的草根性。

2.3碎片性

微博、微信承载的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娱乐等各行各业,导致各种信息泛滥、各种观念和价值观融合,使大量微信息呈碎片化、多样化。微电影以快制作,短周期为优势,拍摄内容包含爱情、励志、校园文化、历史古典等微主题;微视频以短时间拍摄和播放为特点,记录着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2]。可见,微博、微信展现的是人们的话语权;微电影、微视频以“微”的表现手法描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概念没有明确具体的定义和标准,人们不懂得“微”的内容必须是什么。网络的匿名性,微载体传播主体的个体化,使亿万微民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着各种各样的微信息,造成大量微信息碎片化。

3网络微环境的因素

人类的繁衍生息、生存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得以延续和传承。在古代,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3]马克思强调了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环境又在不断地受人的活动的影响与改变而更有利于人的发展。因此,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所谓“网络微环境”,是指人们以网络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相互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而存在的虚拟网络空间。

3.1网络微环境中意见领袖影响突出

以微博为首的网络文化传播,深受网络微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访问微博过程中,由于微博语言的简洁性和微博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微博用户被被动身份化。名人利用开微博方式来获得粉丝关注;教育界、商业界名人在微博中发表权威论断和话语提高个人知名度。大学生通过对方的身份或所扮演的角色来定义自身所关注的微内容。因此,身份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随着微博用户数量的急剧上升,作为个体的意见领袖对微博平台的议程设置影响明显。从微博关注度来看,如果某一条信息获得意见领袖们的支持,在大学生群体中,就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能控制微内容的发展方向和态势。

3.2网络微环境中微信息良莠不齐

作为新兴自媒体,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不仅具有网络化特征,还具有微媒介“微”的特征,在网络微环境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成为网络文化传播的源泉。由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微博、微信存在并发展于网络微环境中,它既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交际平台,促进了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微媒介传播主体的个体化,微博、微信和传播的大量微信息呈多元化和碎片化,使微博、微信中各种信息、新闻、报道更多关注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带有文化含义、审美意味的微内容占据极少板块,使网络微环境中大量微信息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3网络微环境中微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夸大引导

微博、微信具有门槛低、传播快等特点,传播内容缺少把关人,信息者身份具有匿名性,使网络微环境中传播着大量虚假、鱼目混珠的有害信息,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念。网民在传播众多社会新闻事件的同时,一些未经核实的社会或个人事件也被众多网民盲目转发并加以评论,导致大量不实的消息被他人利用、篡改、夸大引导,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传播效应,使大学生在浏览和选择微信息时,不知如何去筛选有效信息,去识别信息的真假,尤其是网络微环境中网络微媒介传播的那些不良或不健康“微内容”,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模糊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

4总结

在当今的网络世界里,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以其自身独特的传播特征,遍布于网络空间,其涉及领域广阔,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其因素,有利于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自觉在现实的网络文化传播影响环境中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分析这一新兴社会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和前景,从而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去应对和传播网络文化。

作者:袁晓凤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伟明.“微”系列的特征和独特优势:以微片(微电影+微视频)为主进行介绍[J].大观周刊,2012(4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