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发展为支撑,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型文化形式。网络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调节、道德培育与政治保障等社会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提升网络技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以此来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高效、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
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化管理
文化是不同层次群体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群体整体意识而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1]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2]网络文化就是广大网民依靠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交往沟通而形成的新型文化形式。网络文化是主体和客体在网络社会中相互作用的产物。网络文化在网络和文化不断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促使了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与教育效果发生了深刻变革,展现出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国内外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美国学者DavidPo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3]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个分布很广的、松散的、准合法的、选择性的、对立的亚文化复合体。”国内学者们对于网络文化也未形成准确的定义。学者崔志胜认为:“网络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网络化表达方式,也是人们在网络生存方式中特有的文化创造活动。”学者李仁武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4]王瑞华指出:“计算机文化、多媒体文化以及网络文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信息社会的特征、故而可以将其统称为信息技术文化。[5]此外,还有少数学者从文化形态角度对网络文化进行界定。如刘同舫认为:“网络文化有其技术特质外,其又超出了技术的规定,充分体现着文化的精神内涵。”[6]李贤民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7]维基百科认为:“网络文化是由于将计算机用于沟通、娱乐和商务而出现和正在出现的文化。”特别需要注意区别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的本质,有学者认为:“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是网络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融合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且作为手段进行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其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因而网络文化也能称之为信息文化或者网络信息文化,因而网络信息和网络文化是同一个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文化和网络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信息技术全面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即信息文化。信息文化不是依靠文字,也并非依靠某种宗教或艺术,而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产生信息文化,也可以称之为技术文化。而网络文化更多地融入了人们社会交往、道德伦理及社会习俗内容。”本文认为,无论是信息文化还是网络文化,两者都因技术发展而普遍应用,都属于新的文化形态。两者都是人们在接受信息或信息交流时所形成的知识、道德、信仰、习惯等要素结合,因而二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如果从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来看的话,网络文化包含于信息文化之中,网络文化只是信息文化存在的载体和形式,两者虽然都是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发展,但是信息文化可以通过其他的载体和形式得以传播和利用。笔者认为要对网络文化有深层次研究,必须要剖析网络文化的本质。
(一)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科技产物
网络文化并不是在互联网诞生之时就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互联网出现后就不断发展、丰富与完善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自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之时起,人类社会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且文化形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网络文化中的技术与文化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网络文化是先进网络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发挥其对信息处理的作用网络文化才得以发展。网络文化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web1.0时代,这是第一个互联网时代开始运用的技术,在这个时期,网络信息是由专门的信息者进行,所有的信息是从上而下的,虽然受众可以看到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却缺少互动的过程,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被动接受。到了第二阶段的web2.0时代,其去中心化,共享和开放的特点开始成为网络文化推广的强大动力。Web2.0强调的是网络的互动与分享,网络社会当中的灵魂是人而非技术,网络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可以对此发表评论并进行互动共享,用户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网络社会中随时随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网络文化的交流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多种思维和观念的碰撞给网络文化增添了色彩。
2.网络技术实现了现实世界的虚拟化,为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技术将对现实世界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化,实现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连结,才能形成真正的网络文化。
3.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的基本载体,并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信息技术范式是网络社会的物质基础。技术—经济范式乃是一群彼此相关的技术,组织和管理之创新……在每个新范式里,都有一个或一组特定投入,能够称之为该范式的‘关键因素’,而此因素的特征为相对成本的下降,已经普遍的可及性。借鉴经济学中的技术范式,他认为信息技术范式也是存在的。”[8]网络社会的形成就是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而网络文化作为网络社会的一部分,更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基础,只有信息技术得到发展和进步,网络文化才能以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传递。如微信APP、TCP/IP协议、WWW万维网、Telnet远程登陆等,网络文化活动才能得以进行和完成。
(二)网络文化是广大网民互动交往的必然结果
网络文化是依靠广大网民广泛积极参与而形成的动态发展的文化。广大网民是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能动性作用。任何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人的社会活动,网络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网民的网络社会活动。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对网络信息的需求是网络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网络拓展了人际交往的广度,加强了人际交往的深度,而这种交往的拓展与深化,将社会文化转化为网络文化。在大数据时代,网民可以自由地访问网络资源,发表网络言论,根据自己的意志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了解各种信息资源,网民对于新兴事物的好奇开始成为信息发展和资源扩充的动力。网民的网络社会交往是以网络技能为基础,不同的网络交往方式需要不同的网络技能。从最早的邮件、聊天室、BBS等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即时通信、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会交往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将网民的文化创造过程带入特定的交往圈子及其文化中。也即是说,网民在网络社会中创造的文化其群体归属与文化归属,通常与网络技术使用息息相关。网络文化的形成则再一次印证了“网络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用户才是技术的关键。”以网络点击量为例,“点击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民间文化力量,是点击量背后的民间力量决定了网络传播内容能够从主流文化忽视和遗忘的边缘突进主流,改写主流的文化格局,这种自发力量导致权威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崛起的是民间大众粗糙的身影。”[10]网络技术开发者则开始更注重网民的意愿,把网民用户的最佳体验作为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总之,广大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化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网民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时代产物。
(三)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传承的重要载体
人类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借鉴内容。网络文化最重要价值就在于传承与发展了人类文明。网络文化是由网民广泛参与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创新地实现了从精英文化受众到大众文化受众的转变。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极大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其次,网络文化突破了传统中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交往成为超越时空的全球性的普遍行为。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冲破了时间、地域、等级的限制,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能共存、共发展,网络在促进网民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人际拓展、网络拓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交流变得便利,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异地的地理特征、风土人情;技术带来的便捷使接收到最新的信息不再困难、被限制。上至国家,下至每个普通的公民,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消息与他人进行沟通,展现出真实的自己。最后,网络文化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机会。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集体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在集体智慧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出现新的的情况、新的机会、新的火花,逐渐演变成各种创新。文化交流是知识、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交流,其核心与宗旨是不同价值观念的对话和交流。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宽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渠道,进而提高了文化交流的实效性,且有助于保存、传播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二、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网络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其德育功能。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和个体德育功能两方面。通过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正确引导,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培育个体社会道德,将个人价值认同凝聚成为社会力量,并付诸社会实践,因而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途径。
(一)导向功能。
网络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及行为导向方面。一是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网络文化在网络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应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共享。大众传播媒介也可以作为网络文化互动的载体,实现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二是目标导向。通过网络文化舆论平台可以反映社会公众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意见与看法,将公众关心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汇聚成为实现目标的动力。三是行为导向。网络文化通过宣扬社会道德及行为规范,使网民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社会道德允许的,什么是违背社会伦理的,进而使网民开始关注自己的言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凝聚功能。
一是网络文化能使广大网民产生文化认同。网络文化可以通过各种公众平台或者宣传栏目,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民族文化精神转化为图片、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覆盖到千家万户,潜移默化地使人们产生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向心力。二是使人们实现共同价值认同。网络文化可以由网络社会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准则相互联系组成的规范体系,是一种外在的约束网民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具有强制约束力量的刚性准则。它通过引导内化,被广大网民认同并接受,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将民族精神、将民族文化凝聚成一股力量,引导人们朝着共同的政治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打造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三)调节功能。
一是调节人际关系。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面对面沟通减少,使得很多不良情绪难以得到合理的宣泄。网络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网络视频,网络用语等都是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能够创造一个较好的网络文化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在虚拟空间中寻求有效心理安慰的平台,从而调整心理状态,缓和人际关系。二是调节利益矛盾。平等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网络文化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网民间可以不再受制于权威与利益的驱使,实现平等对话,深入交流,和谐互动。三是缓和社会矛盾。网络文化体现了网民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操守,可以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渗透和强化作用。每个网络社区群体可以根据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创造属于自己的平台和栏目,实现网络文化信息的交流、传递和共享,为党和政府深入了解群众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进而有效地协调全社会的利益矛盾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四)道德教育。
一是及时预防。网络开放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受教育者思想动态和行为导向,做好失范行为的预警工作,一旦发现其思想倾向有所偏离或情绪过激,便可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使问题在萌芽之初便得以解决。二是习惯养成。网络文化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就是必须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平等交流,伸张正义,扶正祛邪,使之成为人们进行自我审查与约束准则,从而实现网络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三是引导实践。网络文化是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网络文化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文化能加速促进广大网民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内容内化为网民自身的思想信念并转化为社会实践,进而改造客观世界。
(五)政治保障。
一是转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各种网络信息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载体,如电子信箱、网上论坛、网上对话、在线答疑等等,可以使教育内容充分传递与共享。二是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空间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尤其是当前云数据、大数据空间的高速发展,数字空间在短时间内即可汇聚大量的时事新闻与社会动态,极大丰富与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我国已经形成一系列重大的新闻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等。通过这些网站,可及时地传播信息,了解世界动态,同时也可以抢占舆论主导权,引导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进而防止不良舆论风气对我国网络文化的冲击。三是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网络文化能创造轻松、自由的教育情境,通过特殊的感染力,让受教者能分散式地了解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极大地调动网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效率。尤其是各类红色网址及网站的建设发展,广泛地调动了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民主政治的广泛运用起了推动作用。
三、增强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方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提升网络技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优化网络心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以此来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高效、有序地进行。
(一)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
1.匡正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网民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而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诸多非理性因素,形成的网络舆论暴力文化及网络恶搞文化等容易腐蚀网民的思想道德品质。因而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功能,引导人们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与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力抵抗“西化”、“分化”等冲击,才能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生态环境。
2.清除网络文化垃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运用自身的网上优势,大力宣传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企图和平演变中国,最终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政治目的。”[11]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把好信息的通道,隔离和清除网络文化“”。政府应该建立起网络投诉机制,使得不良网络文化现象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得到快速处理,进而防止文化不良信息的大面积蔓延。我们要加强舆论导向,弘扬正气,传递网络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为人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情趣提供良好的土壤,使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传递文化精品信息的场地。
3.加强社会协同治理。通过网络可以将学校和政府、社会机构、家庭连接起来,三方就可以准确并及时地了解网民的动态,使得社会、学校和家庭相互沟通与配合,着力将管理与法律结合起来,使法理管理更加合法有效,真正形成“三位一体”完整的教育系统,进而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了我国网络文化的管理水平。
(二)提升网络技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1.网络课程体系设计。“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了超强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效率。”[12]网络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也是弘扬先进网络文化的如慕课、微格教学、微课堂等课程形式就是网络课程系统的典范。网络课程体系设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网络课程体系扩大传播领域和丰富传播方式,一改传统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生动活泼、接近生活的案例和独具创意的影视、音乐、图片等媒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潜移默化的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受教育者。
2.加强主流网站建设。我们应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流网站,进一步创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模块建设,不断开设特色专题栏目如:“领导访谈”、“先进典型”、“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弘扬正气&反腐倡廉”、“专家讲座”、“政工研究”、“国家安全”、“中华英才”、“法治中国”、“领袖风采”、“传统文化”、“书画品鉴”、“地方要闻”、“理论专题”、“图片新闻”、“人事任免”、“调研活动”、“大事纪实”“、友情链接”等。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性和自主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要切实增强网站的创新性和互动性,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以引导新时代的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诸多高校做到了全面详细、在打造权威话语方面也颇有成效,在全国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中起到了有效的示范的“领头羊”作用。如同济大学“同济方舟”,兰州理工大学“红柳网”,湖南师范大学“星网”,湖南大学“红叶网”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与培养起了重要的主导作用。
3.开发手机等移动载体功能。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战略,下大气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1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手机这一教育工具,大力开发并研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APP软件,例如微博、微信等囊括信息、互动和评论等为一体的功能结构,使老师和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交流;构建手机微信平台,及时各种活动的动态,比如讲座、课程等教育者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事宜,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自己疑惑和见解,并能够得到及时反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
1.借鉴国外典型经验。我国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过程中,虽然做出了很多积极的行动,但由于整体起步较晚,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还存在法律缺位与滞后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的网络文化管理经验。如美国的网络监管常常采取政府、社会、网民等主体的共同监管策略,“如鼓励家庭和学校使用网络信息过滤软件;拦截网上不适宜儿童的内容,严惩网络儿童色情犯罪;积极协调和建立互联网安全机制等。”[14]网络文化是依托网络这一载体运用而生,它与传统的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有着很大的差别,显然我们不能用现实生活中管理文化的方法来管理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管理观念与方式方法。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反垃圾邮件法》、《通讯内容端正法》等比较具体可行的网络监管法规,对不法分子严厉打击。
2.坚持多中心治理原则。我国网络文化的管理,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行政监管,由于监管主体过于集中,往往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因此我国应实行网络监管的多中心管理模式。多中心的社会监管会更加贴近管理对象且高效。中国互联网协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只职能,在各个省市下设多个网络协会及开展“网络协警”工作,加强协会组织的积极互动,不断实现网络文化的创新和管理,形成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营造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3.掌握网络文化的领导权。学者李超民认为:“网络文化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坚决贯彻‘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理念,不断优化网络社会管理方式,着力构建立体的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包括网络技术防范、法律制度防范、网民意识防范等;注重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净化网络文化安全环境,不断增强网络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5]我国网络文化中渗透着很多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政府应转变网络文化管理的理念和手段,着眼于全球视野和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共享原则,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领导权和管理权,在保持本土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兼容并包,将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4.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16]网络文化管理与同样如此,我们需要联动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干部、政府相关人员、高校教师队伍,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网上辅导员队伍。网络思想政教育者一定要切实提高动态的把握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有效互动,同时还要能够吸引更多的教育对象主动、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使教育对象在参与网络文化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李礼 单位: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7).
[5]王瑞华.用户教育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文化[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6(2).
[6]刘同舫.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联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7).
[7]李贤民.民族文化不能在网络中消失[N].光明日报,2001-12-12.
[8][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9]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蓝爱国.网络恶搞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11]尹铁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5).
[1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4]钟忠.中国互联网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15]李超民.近五年来网络文化安全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4(1).
[16].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