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发展趋势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文化凭借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迅猛的态势,已日益成为我国当前文化的重要形态。但总体说来网络文化产生的历史较短,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并呈现出“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够充足,网络文化创新能力不够强,个性化、特色化服务不够丰富,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等新现象、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危及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全局。要减少和避免这些新问题,需要我们围绕如何建设好网络文化这一主题从多层面、多角度去思考。其中,充分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尤为重要。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并把握好网络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遵循网络文化内在的发展逻辑,使其与网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高度融合,才能实现网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体现网络文化的发展价值,进而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近年来,网络文化在其迅猛但并不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与人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相互作用,形成了较为鲜明而稳定的发展走向,其基本走向可以概括为“四个统一”。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相统一

网络文化本质上是网民的文化。一方面,网民的需求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原动力。美国学者卡茨指出,人们对媒体的需要包括: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等。可见,网民之所以热衷于网络,是基于其认知、情感等多种需要或诉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网民是网络文化的享用者。另一方面,网民又是网络文化的生产者,网络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网民在满足自身需求过程中形成的“副产品”。概言之,网民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创造活力。网络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始终处于双向和辩证的运动过程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

(一)人的发展需求是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的发展需求是人从事劳动及各种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包括网络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表现。在网络实践活动中,人们在自身内在发展欲求驱动下不断朝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前进,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发展需求是网络文化生成的原动力。1969年,美国国防部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其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ARPA—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建立了第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这是互联网的雏形。1983年,出于信息共享等需求,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成功研制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真正的Internet诞生,并逐步运用于个人交往、商业活动等领域,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便开始萌发。可见,网络文化正是在人们不断发展的各种需求中,生成发展起来的;二是人的发展需求是网络文化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在网络实践活动中,网民最初大多是基于新奇、休闲、娱乐、社交、获得新知等诉求,而参与网络实践活动的。应该说他们最初并没有文化创造与文化追求的自觉,但其基于自我需求满足的网络行为,不断推动着网络文化实践活动的深入拓展,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三是人的发展需求是网络文化创造活动的原动力。为了满足自身的认知、情感需要以及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不断自觉提高自身的网络认知水平和虚拟实践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创造出愈来愈丰富、愈来愈智能的网络文化产品(如QQ群、微信、网银等),并不断通过网络实践活动调整和拓展其社会关系。

(二)网络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文化需求

功能主义文化学派代表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功能在于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基于网络技术支撑、作为我国当前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文化,同样是“为人民服务”的“大众”文化。因此,网络文化能否健康发展,关键是看它是否积极向上,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它能否满足网民的合理需要。在网络社会中,网民既是推动网络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网络文化生产活动的最终消费者。随着人们各种文化活动向虚拟世界的延伸,关注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网络文化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满足早已实现。那么,类似人际交往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迅速增长。只有普遍的交往活动,“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网络文化正是满足人们进一步的交往、合作、全面发展其社会性等精神需要的产物,并迅速发展。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90.6%。这表明:网络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消除了网民的传统交往方式的障碍,增强了网民的交往能力,拓展了网民的交往范围。“一键在手,把握天下”等场景不再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的全面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可见,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具有庞杂的物质内容,还极大地拓展了人的社会关系。这一社会关系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基础,它是在网络文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和。这些关系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不可或缺的,并共同推动着网络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众所周知,网络文化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哲学、宗教、历史、艺术、体育等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这些信息与资源,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还为人们的学习、研究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帮助。不仅如此,“智能环境能使我们发展新的神经元和大脑皮层,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一个比较灵活的环境,能造就比较灵活的人。”总之,网络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已不可逆转,网民亦在创造网络文化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网络世界中具有高度选择性与灵活性的智能环境,使人们的虚拟实践活动得以实现。主要体现在:实践方式的变革、增加自由时间、拓展发展空间等方面。这种虚拟实践活动,能进一步培育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开放意识和自由民主精神,全方位地提升了人的自主能动性和潜能,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健全人格、独立个性的形成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亦具有促进作用。人是包括网络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发展的主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视野开阔了,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生存空间不断扩大,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表现意识等不断增强,不再囿于狭隘的家庭圈子和物质生活,而是努力在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寻找生活意义,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们作为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与享用者,他们的这些进步与发展,势必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正能量,通过不断向网络世界输送各种新信息、新技术、新产品,势必推动网络文化的新发展。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统一

“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新形态,同样是当前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并影响和作用于当前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网络文化的发展格局

自古以来,一个社会的文化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受制于其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两宋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繁荣,这就为宋词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上,市民文化娱乐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词的兴盛。同时,两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亦十分需要一种便于抒发感情的载体来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这样,宋词作为当时的一种文化形态空前兴盛。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主政治的日益普及以及人民群众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无论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是企业都在加速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社会空前活跃,网络文化产品琳琅满目,网络服务平台日趋齐全,网络文化阵地日趋壮大,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体系日臻完善,网络文化的正能量与积极影响日益增强。可见,无论是宋词的兴盛还是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无一不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现实已经表明: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实力的差异,网络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鸿沟,发达国家网络文化霸权已日趋明显。因此,可以预见,社会越进步,经济政治越发展,其对网络文化发展的走向与格局的影响将越深远。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催生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态

网络文化的主题来源于生活,是社会观念、价值、政治、经济、技术、教育等的结晶,且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无限积聚,无限扩张,并以摧枯拉朽之势辐射至它愿意到达的任何一个角落。因此,网络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并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一方面,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技术力量极大地推进着我国的民主化进程。首先,网络沟通具有廉价性、便捷性、平等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它在大大降低公民政治参与成本的同时,打破了许多制度壁垒,激发了公民关心社会、参与政治的热情,逐渐改变着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力量博弈格局。其次,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界,改变着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如人们可以通过BBS、微博、微信等网络文化平台,对党的大政方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热烈讨论和建言献策等,“为党和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再次,网络文化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等优势,“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从近年一些影响广泛的网络事件和网络语言看,如“我爸是李刚”、“蒜你狠”、“苹什么”等,网络文化不仅成为了揭示事情真相的武器,还开辟了唤醒社会良知、凝聚社会正义的新阵地。这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总之,在这个“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时代,只要一键在手,参与政治和社会决策就可以瞬间实现,一定程度上使得直接民主成为现实。与此同时,新型的民主监督模式———网络监督也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民主监督作用。可见,网络文化正在以其特有的技术力量推进着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催生了网络经济的形成。随着网络虚拟市场的全面形成,电子货币的日趋普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阻隔的逐渐减少,经纪人、批发商乃至零售商作用正逐渐弱化,这为网络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条件。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促成文化产品新形式、新门类、新品种的发展,与相关第一、第二产业的交互融合,催生了新的经济形式:网络经济,这“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点”。这就是网络时代赋予我们经济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新的网络经济规律,并且运用它去指导经济实践,实现国民经济的腾飞。总之,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既受制于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网络文化的发展与我国当下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三、网络文化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统一

从互联网发展历程看,信息技术的每一项重大创新应用,都对网络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产生深刻影响。对此,曾于2007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可见,网络文化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决定网络文化的发展能力

如果说网民的诉求与互动是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一种内生力量,那么信息技术的重大创新与发展便是推动网络文化发展和繁荣的一种核心外在要素。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决定了网络文化的生产能力。网络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文化,新的信息技术是促发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由原来十年一次历史性变革到近期三五年一次的历史性变革,网络文化也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即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越强,网络文化的生产能力亦越强。这可从历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得到深刻的证实。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决定了网络文化的传播能力。网络文化形成的物质保障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门槛与成本大大降低。最初阶段的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传输、存储及加工数据,用户必须通过特定的语言处理系统才能与计算机进行沟通,因此网络及信息技术的使用仅限于专业人士。随着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网络文化通过手机媒体迅速飞入寻常百姓中,其传播力可谓得到了爆炸式的提升。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决定了网络文化的消费能力。决定网络文化消费能力的基础是网络的普及程度和网民的数量。而正是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进步,一方面使得信息产品的性能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使得其使用成本大大下降,其直接结果是网络的迅速普及和网民数量的飙升,从电子商务到电子政务,从网络经济到网络文化,从外国互联网到中国互联网,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从专家学者到业界新兵,互联网已经成为其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方向与新思维

网络文化的发展,真正打开了信息技术研发者与用户间的沟通渠道,加快了信息技术研发和更新的速度。一是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在网络文化环境中,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可以通过与网民的互动,获得市场和用户新的需求信息,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找到努力的新方向。二是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在网络文化环境中,网民需要的不仅仅是关于“What”的知识,还有知晓“Why”和“How”的需要,这就使得人们去寻求新的灵感,来创造更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全面实现人机交互、个性化服务与知识共享等。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决定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能力,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四、网络文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统一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传统文化为网络文化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给养,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网络文化生长的根基。创新是网络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传承与创新相统一,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对既有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创新。作为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相结合而催生的网络文化,其蓬勃发展同样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根基,同样有赖于挖掘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优势资源,这既是中国网络文化增强世界影响力的智慧源泉,也关系到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局。众所周知,近年来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网络游戏正大力向我国市场扩展,如果不及时开发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内涵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业,我们丧失的将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而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严重冲击。因此,必须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承担起传承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摆脱目前国内网络文化同质化竞争局面,从而提升网络文化产品的生命力,最终实现我国网络文化国产化的战略。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要把握好三点:一是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读本日渐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二是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如“仁”、“和”)规范和制约人们的网络行为;三是要用传统文化优秀的精神内涵(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弥补网络文化的固有缺陷。当然,强调中国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要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拒之于门外。对此,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因此,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既要全面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充分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符合时展要求的合理因素,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从而实现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更是一种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保持文化软实力在现代世界中产生影响力的经典方式。亦强调:“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可见,网络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是我国当前网络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那么,这种文化创新主要“新”在哪呢?从横向看,主要体现在平台的创新、空间的创新、语言的创新、传播途径的创新与消费方式的创新等;从纵向看,主要体现在创作理念的创新、内容形式的创新、表现方式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等。现以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文学为例加以说明。“网络文学”亦被称为与口头文学、纸质文学并列的第三种文本。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具有典型的“网络属性”,具体表现为全覆盖、无差别、无限制、快速、通畅、海量、便捷、交互性等特殊属性。以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为网络文学进入公众视野为标志,网络文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蔚为大观,表现为绝对数量、市场占有率和人群影响力。可见网络文学虽然是传统文学艺术创造与网络结合的产物,但毋容置疑的是,它更是文学的一种全面创新。网络文学正是凭借其强大的吐故纳新能力,彻底打破了传统文化难以突破的文化壁垒。总之,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既需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需要大胆创新。一方面,网络文化的本质是信息文化,它最大限度地张扬了工具理性,把自由、开放、自我推向极致,容易产生错误的道德意识。如果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忽略了传统文化“应该怎样生活”这个永恒的主题,那么网络文化也将失去其存在的内在根据,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便有了可乘之机,网络文化将因缺失其应有的价值旨归而难以走得更远。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又是一种新质文化。它新质的基础是先进的信息技术。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兼容电视、广播、纸质文本等传统媒体的各种功能,决定了它能够凭借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甚至以更先进的技术、更丰富的方式,可能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如果网络文化不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和超越,亦将因缺乏创新而难以走远。

五、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发展的总体进程具有不可逆性,并且呈加速度趋势。网络文化发展的进程,必然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进步的进程。同样可以预见,人的发展内容越全面,社会政治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越快捷,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越深远,网络文化发展的前途亦越远大。从这个意义上看,正确认识并把握好网络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顺势而为,是实现网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谐共赢的基本要求。

作者:禹旭才 单位: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基地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