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问题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1新媒体的特征探析

1.1交互性与便捷性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突破首先就是信息传递的方式,新媒体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即时双向的信息反馈,让受众从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地回馈信息,从而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双向互动的局面。然而新媒体也会加深人们的依赖性,甚至导致上瘾问题出现。

1.2开放性与共享性

新媒体作为一个建立在数字技术上的新型传播方式,其开放共享性无疑继承了互联网络的良好传统。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可以让新媒体搭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能够最大程度地汇集世界各地的信息,最大程度地覆盖任何领域,其极强的交互性和大量的知识将会扩大人们的优势。开放的新媒体可让任何人很方便地从中获取想要的知识,而这种开放性也导致人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被纳入网络中的信息的质量。

1.3虚拟性与娱乐性

新媒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冲破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壁垒,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因为网络具有匿名性,所以现实中的身份可以不用带入网络中,这从一方面满足了人们认识未知事物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因其匿名性和不用负责性,很容易成为人性阴暗面的聚集体。如果过度沉迷于新媒体,很可能导致人心理扭曲,出现社交障碍。

2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2.1影响校园文化的导向性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大学生接触新媒体有利有弊,新媒体丰富的信息能扩大大学生群体的知识面,让大学生拥有更多的人生阅历,但新媒体信息良莠不齐,许多腐朽思想聚集其中,比如一些极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和社会腐朽思想涌入校园,这是对固有伦理价值和文化传统的挑战,也是对大学生的污染和毒害。因此如何合理运用新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每个高校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2.2削弱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在新媒体时代,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比现实交往更加便利,因此很多大学生都更倾向于在网络上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而不断减少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转而从虚拟的空间中寻求思想相近者。如QQ群、微博群、微信朋友圈等,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互动的主要平台,个性化的信息传播,使学生可通过这些平台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获取知识的小圈子,从而不在校园中经营人际关系,削弱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2.3降低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建设的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广阔的知识海洋和强大的信息传输能力将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如果不及时改进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传统的校园文化很可能就被新兴的新媒体所取代,这就会给传统的校园文化带来难以预计的冲击和损害。

3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

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阵地。要进行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整体规划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投入,对网络环境和上网设备进行具体性的优化,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库的管理,方便师生利用新媒体获取知识。其次可以在校园网教育服务功能上下功夫,建设好贴近大学生的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网站或网页,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学习教育活动,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三是增强校园网吸引力,贴近学生实际和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平台,开发和完善如热门话题、心理咨询、学生之友及在线讨论等网络互动功能板块,形成网上网下校园文化合力。

3.2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媒体融合

首先是创新利用新媒体的方式,利用新媒体创新文化建设的方式,譬如党政机关利用微博处理政务等,高校也可借助微博这一平台,传播校园的主流文化思想,增加与师生互动的项目,也让高校更好地向社会建设自己。其次是可以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加以改造,在信息传播上要善于转变“话语方式”,改变原来那种内容刻板、照搬照播、一味灌输等方式,使用网络上学生喜欢的语言、交流方式和热点话题进行宣传,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凸显学校与时俱进的特点。最后,可以进一步结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综合运用各种媒体的特长和传播方式,对同一个校园热点话题,既可利用网络快捷及时的优势,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把握主动权,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深刻挖掘上下功夫,把主题宣传做深做细。

3.3建立网络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要着手网络文化的建设,首先就要建立一个足够科学完善的制度,这一制度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就要组建一支完善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创立一套培养、管理和发展机制,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专题教育网站的备案制度、信息的审查制度、网络舆情监管制度以及网络突发舆情处置报告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让网络文化建设长久有效地开展起来。

作者:王琛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