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论文2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论文2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论文2篇

第一篇

一、网络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新型的文化形态

1.网络的多功能性实现了校园文化大众化

高职学生公寓网络设施的完善和电脑、手机的普及,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大学文化教育和传播路径。网络文化以方便迅捷、信息量大、资源共享及消费廉价等特点,顺应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等特征,更是有助于打破不同形态大学校园文化之间的文化发展瓶颈。校园网络既承担思政教育、视频教学、日常办公等教学管理功能,又具有上网聊天、欣赏音乐、观看电影等休闲娱乐功用,越来越成为师生学习、工作、娱乐的首选。由于网络功能强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网民都可通过网络载体实现个人目标和需求,这也使得校园文化具有了普遍的大众化特质。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网络文化主体,既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又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

2.网络的超虚拟性促进了校园主体平等化

当下的网络文化越来越呈现大众化、平民化特点,平等性较为显著。因此,网络是一个没有等级关系和级别障碍的自由空间,它淡化了人们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实现了人的精神平等化。在网络上行走,人们的交流身份可以真实,也可以虚拟。每个网络人不仅有着平等的信息文化资源获取权和话语权,而且符号身份的交往,使得人际交流更为轻松、简单。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广大师生可利用网络平台对当下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匿名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甚至可就某个话题进行激辩和交锋。大学校园网络文化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创建的,学生可共享网络信息和文化资源,有着更大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的空间。校园网络文化已不再是教育者的专利,网络文化的超虚拟性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性意识,有力地促进了大学教育的公平、自由与平等。

二、利弊共存: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现实情境

1.网络发展对大学校园文化的正能量

一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网络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其丰富的文化知识资源和实时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促进学业,提高创新能力。网络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这种沟通往往能够率真地吐露心声,倾诉真实思想与情感,流露出更加符合人性本身的潜因素。教育者在交流中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可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实施针对性地引导。通过这种心灵互通,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网络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舞台,通过访问红色网站,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增强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二是满足学生社交需求。网络文化给广大学生呈现了一个虚拟的交际舞台,带给他们无限的社交想象和交流空间,只要大家志趣相投就可结交为好友,人与人交往通过网络变得异常方便。同时,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资源也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集聚信息和人际互动的重要渠道,拓宽了大学生的社交面。网络文化的平等性,使得每个人都拥有诸多选择权,他们可根据需要进行自我选择,从而实现社会交往需要。三是实现学生自我成长。当前,网络文化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为大学生每日不可或缺的帮手,满足了他们的心理诉求。通过网络互动,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自我认识,作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人生坐标和个人价值取向,还可以提升自信心,发掘自身优势和潜能,甚至可以通过网上谈心,使个人精神得到慰籍,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网络文化发展对于大学生自我成长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

2.网络发展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负效应

一是对网络文化监管失范。网络上除了正常的新闻、学术等主流文化外,还充斥着许多色情、暴力、迷信等垃圾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已成为社会文化的新公害,对大学德育工作构成了严重干扰。由于网络文化的自由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对校园文化进行引导和监管的难度,这使得大学生网上言论及网络文化信息有时无法有效掌控。二是对学生思想造成扰乱。当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比较独立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均不足,缺乏明辨是非和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面对网络文化诱导,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发生偏差,易产生偏激思想和过激行为。同时,他们在完全自主的情形下去认知网络事物,其价值观势必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相应的,对于基本道德的判断力因此会下降甚至丧失。在海量网络文化信息中,如不能及时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可能会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三是给学生心理带来冲击。网上文化信息良莠不齐,筛选与控制都较困难,黄赌毒等不良信息不时充斥着互联网,势必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同时,人机互动模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真实的人文关怀,并易与社会现实相脱节。网络文化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理性看待社会,而且影响着他们正确看待自我、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社会沟通。面对纷繁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一些学生网络成瘾成为“网奴”,无法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工作以及人际交往的关系。

三、载体设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路径优化

1.以核心价值为载体,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发展潮流

大学生是频繁使用网络的群体,对网络文化耳濡目染,影响较大,这为大学做好德育工作提供了契机,高职院校如能恰当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可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新空间。”这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积极倡导健康和美的网络文化,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养和信息理性素质。高职教育者应主动提升政治素养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能力,认真研究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特点及规律,坚持人本原则,构建网络德育平台,打造网络文化教育航母,并加强网络文化源头监管和审查,用主流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高地,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品质,使学生感受健康、积极的思想文化信息,享受优质的网络文化服务。

2.以设施建设为载体,畅通校园网络文化传播渠道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的平台建设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交互构造的虚拟校园文化的构建。网络平台的建设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教育现代化的水平。高职院校应不断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建设力度,实现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网络设施与资源建设中,学校要加大统筹,明确分工,形成合力。校实验实训中心负责硬件设备购置,网管中心负责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平台建设与维护,党委宣传部负责校园主网站建设与维护、引导网上舆论、监控网络信息、建设网络文化等;校内各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本单位网站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网络设施和资源建设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应用,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技术与人才优势,努力开拓技术创新道路,积极研发与制作网络文化方面的软件,以满足校内师生文化需求。同时确保与中国大学生网、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优秀学生网站以及知名高等学府主页之间的链接,并运用博客、微博、QQ群、MSN等新兴网络技术积极传播先进文化。

3.以制度创新为载体,建立校园网络文化监管机制

高职院校净化网络环境,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一是成立网络舆情监管组织。组织校党委和有关群众团体的干部、各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干部以及学生骨干,加强网络舆情审查和排查,构筑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防火墙”,把真正的网络精品文化传播给广大师生。二是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提升校园思政教育水平和管理档次。高职院校应从着眼于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不断提升思政队伍建设的主动性、针对性,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意识,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载体和手段,扩大教育信息资源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是实现网络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源动力,只有不断完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才能使文化建设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才能始终保持校园文化健康向上。

4.以素质教育为载体,提升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品位

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闲暇时光生活,而且可以陶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及其相应的网络文化,搭建大学生素质教育平台,素质教育内容要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于一体,既要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又要体现职教文化品位。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开设学校官方微博。开通官方微博,设立名著点阅、精品活动展示、名片名曲点播、科研成果评析等栏目,不仅可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调节知识结构,而且可以树立学校优良形象和特色品牌;二是要鼓励学生高雅文化自创。要激发广大同学创作健康、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开展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增加网络宣传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三是积极开展网络实践活动。可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在师生中开展校园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信息鉴别力,并利用网络积极社会丰富多彩、品位高雅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增长知识和才干。

作者:吴建强 徐铭 丁钢 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

一、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网站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零距离。学生在上校园网的同时自然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在给学生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负能量。这些负能量主要来自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不良文化的传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容易导致价值观念偏移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信息优势和网络霸权,一直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凌驾于世界之上,一些敌对势力以所谓人权、宗教、民族等问题长期对我国进行恶意攻击,大肆宣扬暴力、迷信、色情等腐朽思想。学生作为感觉敏锐的特殊群体,面对这些不良信息,如果缺乏辨别力和抵抗力,就易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念混乱,直接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容易导致道德意识淡化

由于网络具有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少数学生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长期自我放任,加之深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慢慢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道德意识薄弱,是非观念模糊,人云亦云,信谣传谣,个别学生甚至上当受骗。

3.容易导致生活方式变化

网络进入校园后,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许多人开始习惯“夜”生活。过去学生的课余兴趣主要集中在学校活动上,现在大多转移到网络上,“手不释机”成了普遍现象,个别学生甚至整天沉溺于低俗网站,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业荒废,性格孤僻,产生人格障碍,开始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影响。

二、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步入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重规模到重内涵的发展阶段,素质教育正在成为高职院校推动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追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正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沈杰先生所说:“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

1.把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向

要切实按照在北京大学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含糊、毫不松懈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把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要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自觉抵制黄色网站的诱惑,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上网下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引导莘莘学子在勤奋学习、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2.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思政课是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讲解的是学生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要讲好这门课,教师必须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的功底,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热点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三种方式可以借鉴:一是请进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二是走出去,利用当地红色旅游景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三是开通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思政课教学资源数据库,提供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一站式共享和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总之,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每一堂课、每一个场所、每一个服务岗位都形成育人的良好氛围。

3.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网络活动

一是组织学生网络读书活动,定期进行思想交流,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二是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竞赛、动漫设计大赛、健康游戏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繁荣网络文化。三是组织学生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信谣、不传谣,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会认识到他们不仅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享用者和受惠者,更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直接参与者。

4.借助微叙事平台加强学生日常管理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微博、微信、QQ等网络微叙事平台已经深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对于宏大叙事模式而言,微叙事的话语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利用微叙事平台,探索加强学生管理的新途径:一是依托微叙事平台打造学习新园地。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答疑解惑,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局限,避免课一上完就走的弊端;二是依托微叙事平台打造组织工作新渠道。如发展学生党员是学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在传统模式下,发展学生党员主要是通过组织谈话来了解发展对象的思想情况,形式单一。现在可以借助微博、微信、QQ和发展对象进行互动交流,对发展对象进行更深入地考察和培养,进一步提高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召集会议,布置工作,征集学生意见和建议,增强组织活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依托微叙事平台打造宣传工作新阵地。在微叙事平台上,每个领导、每个老师、每个辅导员、每个学生都是信息传播的发起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增强宣传意识,自觉利用微博、微信、QQ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还可以在微叙事平台上设立“身边的党团员在行动”等话题,定期评选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大力倡导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风尚。

5.建设校园网络就业文化

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要履行好这一职能,首先,要建设网络就业宣传阵地,通过各种新媒介大力宣传务实就业理念;其次,要利用网络开展个性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职业兴趣发展的方向,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第三,要利用网络开展就业指导活动,针对社会各种招聘要求,举办简历竞赛、面试竞赛、公务员模拟竞赛、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模拟创业竞赛,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得到实际锻炼。目前在高校广泛使用的职业生涯测评系统已为建设校园网络就业文化提供了契机,这一系统设置的“适合我的领域、适合我的职业环境、我的行业定位、我的工作定位”等问题,能促使每个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减少择业盲目性,提高就业竞争力。

作者:易菲 王志凤 陈方辉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