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文化论文(共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网络文化论文(共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园网络文化论文(共10篇)

(一)

一、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现状

1、各类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涌现

电脑创意活动、网络技术成为入驻校园网络文化的先驱,并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一项基础活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网络为媒介的各类校园网络文化活动风起云涌,各种以专题形式的网络文化团体纷纷成立。

2、虚拟文化与认为庸俗低级文化出现

虚拟性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学生跨越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可以将生活的烦恼、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困惑抛于脑后。这使得他们对虚拟网络乐此不疲。网络低级庸俗文化主要包括网络暴力文化、网络色情文化及其他低级趣味文化。这些在校园网内部并不多见,主要是从校园网络之外的网络文化中侵入的。这些文化严重污染了学校网络文化环境,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

二、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策略

1、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加快校园网络建设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是推进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准则,是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和恪守的重要原则。这个准则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并将其纳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点规划中,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学校、院系、党团组织和班级辅导员都应当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利用好这个新渠道、新媒介,将其建设成为校园健康文化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2、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各大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校园网络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加强校园网络技术服务工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夯实技术基础。主要包括:第一,加大资金投入,注重实效。校园网的建设应综合规划并整合现有的资源。第二,优化校园网络的资源配置,开发应用兼顾信息、教学和公共服务的校园网软件系统,以学生为主体,整合校内零散分布的网站信息资源,将其合并推广成集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教育软件,不断改进完善校内网站。

3、完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制度,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

完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制度建设先要做到“法治”。加强网络管理和法规建设,在管理方面要强化对校园网络文化的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其次是“德治”,开展网络文明工程,将网络法规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提高网民网络道德的自律性,使校园网络文化在道德与自律的环境中良性发展。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努力培养出一支熟悉网络技术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政治意识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让他们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对不良信息及时过滤,解决学生的学习、就业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抵制不良信息,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促使他们健康的上网。

4、打造绿色校园网络,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高职院校应结合各方面力量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把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积极预防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主要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网络传播途径,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是加强网络监控和防范,封堵“黄色”和“黑色”网络文化,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三、结语

教育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增强对于增强教育的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构建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可以从各方面促进高职院校软实力的提升。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各大高职院校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利用网络,强化软实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作者:金丹 单位: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

(二)

一、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全球能够全面、高速的进行文化交流,数字技术是的人们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更直接地进行全球跨国界的交流。网络文化不仅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可能性,而且使得文化交流上升到信息化的水平。从而使文化全球交流呈现出新的境界,并且为人们行为、思维乃至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容易的去了解国外同龄人的思想和行为,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同时,将我国优秀思想传播到国外。通过中西方网络文化的碰撞,使东西方大学生更加相互了解,从而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出现了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趋势。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调谐策略

1、弘扬主旋律,树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理念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形成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分层次格局。通过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分析、鉴别网络文化,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各种事物,从而达到明辨是非、分清好坏的目的。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2、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自律意识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求培养青年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首先,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把网络伦理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将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面对信息技能吸引的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做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同时遵守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道德,以时代的信息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

2、转变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打造特色文化网站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等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来繁荣校园文化,同时在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成才。提高校园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大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宣传力度,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4、建立强效机制,形成学科联动

网络文化建设的健康指引不是单纯依靠一个学科可以完成的,需要多学科联动,学科知识相互借鉴、补充,共同形成完整的健康引领体系。如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网络建设相关技术学科等等。同时,利用发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使之形成良性互动,学用结合。高校应该把网络文化作为一门学科,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大力开展师生网上网下互动的文明上网教育、信息安全形势教育,动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文明上网宣传活动,组织动员师生共建、共享校园网络文化,推动开展网络道德评议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技术,提升上网者的自我约束意识,增强其辨别、吸收和转化信息的能力。多学科联动,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强效机制,使网络文化良性运转。既满足学生的需求,又相互制约,实现资源健康共享,从而促进和谐有序的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

作者:刘风汝 单位:河北大学

(三)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二)校园网络文化日趋丰富的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

很多高校在网站建设中运用了如博客、播客、即时通讯、手机网络等多项新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同时,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占领网上宣传阵地的重要意义,普遍加强了对校园网的舆论引导,及时化解网上热点问题,积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网络。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网站党校、网上团校、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等红色主题网站。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校园网络文化不断发展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建设的同时加强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发展和规范管理的实际需要,从国家有关机构和职能部门到各高校都在网络规范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1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联合在网上向社会正式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同年,教育部制定下发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绝大部分各高校都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其中对于校园网络用户所提出的行为规范中涉及到了许多网络使用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服务水平及网站影响力仍需提高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园网站,努力形成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以学术、新闻、服务类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分层次格局。但是校园网站的建设存在网站特色不够鲜明,在师生中的影响力不够的问题,而且这样的问题在高校的“二级网站”中表现得更明显。二级网站一般可大致分为院系工作宣传网站、职能部门工作网站、学生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以及教学、科研、财务等信息资源应用网站。这些网站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是网站制作技术力量不足,内容更新不及时;制作人员交替频繁,队伍不够稳定等。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增强

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显然要与时俱进,不可避免地与网络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诸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化解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以降低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有所创新,要充分利用网络”之类的主张在今天已经由当初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讨论的热点问题变成了众多思政工作者的共识。

(三)网络行为失范在大学生中仍有存在

健康上网问题是网络时代产生的新问题。媒体报道过多地集中于青少年的健康上网问题,特别是其中的网瘾问题,使得公众常将健康上网问题理解为青少年网瘾问题,事实上健康上网问题所涉及的人群,包括所有年龄段。即使是成年人,面对网络这个新鲜事物,也不一定具有很好的抵抗力和自我控制力。健康上网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良网络内容对上网者身心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上网过度引发的身心损害。这两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网络制度建设存在问题

信息海量、自由共享是互联网最吸引人的地方,也的确为人们在获取信息方面提供了许多便利。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中含有大量非法内容或恶意企图的信息,而且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后果。为了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有关部门和高校一般采取“封杀”网站或网页的管制措施。比如,有时学校会对教育网出口进行限制,限制学生对公共网络的使用。在技术手段上主要采取对信息的单特征、单层次识别与监控,主要包括对重点网站基于URL的封堵、对重点网站基于IP的封堵、针对关键词的传输内容的监管。这种方法虽然过滤掉了大量的不良信息,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精度低,尤其是“误识率”过高,从而导致相当数量的“中性信息”被一起“隔离”,人们正常的信息检索也因此受到影响。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从社会学角度,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亚文化形态从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是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根本。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保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正确方向,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发展和繁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牢牢地把握网络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们正确分析和评判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抵御损害国家利益、腐蚀大学生灵魂的破坏性信息的侵袭,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三)运用先进技术打造特色校园网站网站建设属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层面,是校园网络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亦可看作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起点与基点,是争夺网络文化阵地的第一步。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应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突出育人功能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专题的网站。二是面向全校师生的、以学校主页为主的校园主网站。校园主网站作为广大师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应为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使之真正成为广泛吸引大学生、为大学生喜爱、受大学生关注的重要媒体。三是结合各院系和学科特点建立的各类特色网站。大学网站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学术上的优势和特点,在网站建设上以独特的气质和品位区别于其它网站,以凝练高雅的学术文化品位优化网络育人环境。当前,高校校园网站的建设应积极应用新技术,拓展校园网站新功能。比如:开通校园博客、播客功能,建立教师,尤其是名师博客、播客,使教师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到更多的学生。辅导员可以用博客来记录日常工作,并与学生沟通;教师可用博客与学生分享知识与技能,与其他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对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或者名家讲座等采取网上直播,以此扩大其影响力和受众范围。建立“百度知道“”新浪爱问”式的专业知识开放平台,使学生在回答他人问题的同时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师生开展专题知识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比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效仿百度“贴吧”,建立以搜索引擎为内核的校园网络论坛,这种网络论坛很容易通过搜索引擎发现和聚合小众话题,很容易知道学生关心的热点在在哪里,是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

(四)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在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关系到整个社会精神风貌的大问题,用高尚的网络道德武装大学生,必将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增进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了解和认同,有必要通过一些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以及其他相关知识(诸如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安全知识、信息安全形势等)有最基本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要增进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同。首先,建构“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是前提。因为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的德育目标都出现出过于理想化的倾向,使普通人感到很难真正做到或与现实差距过大,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其次,进行舆论动员。通过多种渠道向大学生宣传网络道德规范的内容,使他们建立最基本的是非观念。通过培养自律精神引导大学生自觉文明上网。我们要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促使其将人与人、人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为人格力量,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

(五)利用社会合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良好的网络环境要靠全社会来营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各自肩负起责任,互相协调,不断增强社会合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高校加强队伍建设,完成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的工作,归根结底要依靠人,要依靠一支技术过硬思想也过硬的复合型、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因此,抓好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得目标和效果顺利实现的重大问题。这支队伍应由四部分组成,即网络技术队伍、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网络评论员队伍和网络监管队伍。人员构成可主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主体由高校党政干部及教师组成,学生骨干作为补充。专职队伍由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保卫部、网络信息中心有关人员组成;兼职队伍由各党总支和各部门从事思政工作和负责网络信息工作的人员组成;此外,以勤工俭学方式招聘一批优秀学生。同时把好入口关,把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可以利用政策选拔和吸引一批政治素质高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具有较强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的青年教师以及优秀应届毕业生加入到这支队伍里来,使校园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在年龄、知识结构上更趋合理,更符合网络文化工作的规律要求。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文化随之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定期、不定期培训,不断完善队伍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队伍的网络素质和思想工作水平,提高网上了解、发现并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

作者:王先霞 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四)

一、提高学生计算机与网络文化素养的有效措施

1、不断完善大学生计算机与网络文化素养研究内容

对于大学生计算机与网络文化素养的研究先要采取问卷调查(主要有课堂问卷、社会问卷、网络问卷等)的形式,调查对象范围要广,比如大学生、中学生、大学老师、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大学生等,问卷内容要合理、新颖,能反映当下社会最关注的问题和计算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行为、思维方式的影响,然后根据调查结果不断完善网络文化素养研究内容,同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计算机文化教学方案和计划。总的来说,大学生计算机与网络文化素养研究主要内容为大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知识的基本情况、对计算机的认识、计算机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的措施等等。

2、建立健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体系

高校要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计算机与网络文化素养研究,加大对网络文化素养的研究,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如上文所述,通过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对计算机与网络文化素养的认识,重点关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参考依据,结合高校计算机文化教育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体系。此外,加强高校之间的沟通协作。对各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开展、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进行对比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发展要求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3、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提高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要建设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提高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首先,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培养,充分利用校园内部资源,提高大学生网络阅读能力。高校要充分利用其拥有的资源,如广播站、计算机网络(微博、论坛、网站等)、校报、刊物等,加大网络文化素养的宣传力度,同时利用校学生会、社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网络文化相关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为提高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舆论场合。其次,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目前高校大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要根据大学生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提高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同时建设图书馆文化,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增加馆内藏书量,让学生喜欢进入图书馆学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提高高校老师、辅导员等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文化学习,培养学生网络文化素养。

二、结论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其今后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因此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而计算机与网络文化素养作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计算机与网络文化素养建设的一道亮点,而且有利于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把计算机与网络文化素养在课堂中表现出来,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为社会源源不断的提供综合型人才。

作者:马东伟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五)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及其媒介特性

1、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与用户身份的关联性更强,智能手机号码就是一种身份识别,的信息均可溯源。而且,移动终端还可以通过GPS、北斗等卫星服务系统,进行精确定位,用户发送的信息,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手机拍摄的照片,都携带了位置信息。此外,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还表现在相互交流的对象上,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很多是依据用户的社会关系,比如同事、同学、朋友等电话号码簿中的成员,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真实。

2、网络服务的个性化

由于用户身份的真实性,网络服务商可以根据用户的访问习惯,以及信息接触方式,建立庞大的客户数据库,包括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分布、爱好、职业、教育程度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移动媒体接触习惯等,使用户更加精确化,利用这一优势,服务商可以主动向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一对一的服务。

3、使用时间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随时随地携带着手机,互联网的使用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据2013年4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手机上网充满于网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所,其中,在路上(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的使用比例为27.2%,工位或教室的使用比例为31.2%,公园等公共场所的使用比例为13%,说明手机上网碎片化特征明显,填充了网民了日常零碎时间。

二、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1、移动互联网能提高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广度

传统互联网时代,高校通过设立网络文化专题网站,提供新闻、学术、活动,以及校园BBS等服务,传播校园文化。但是,这些信息的获取受到诸多限制。首先,传统互联网时代,用户上网的终端主要是桌面电脑,学生必须在宿舍、电脑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地方,有网络接入的情况下,才能浏览这些网站,极大地限制了学校网络文化网站内容的可获取性。其次,这些信息通过浏览器呈现,学生只有主动登录到网站,才能获得重要信息。据调查,经常主动登录到学校网络文化网站的学生比例并不高,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及时获得网站的一些重要信息,这又限制了高校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覆盖面。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广度有了质的提高。这是因为,第一,学生采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手机可随身携带,并且可以一天24小时不关机,提供全天候的网络接入服务,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这在客观上提高了高校网络文化网站内容的可获取性。第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站管理员可以利用推送技术,将校园网上的时政新闻、校园活动、科技讲座、校园BBS热点话题等学生关心的重要信息,推送给客户端的所有用户,这将极大地提高高校网络文化网站信息的接触率。而且,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转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广度。

2、移动互联网能提高高校网络文化服务的个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网络文化以不同的形态不断涌现。当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园新闻网、BBS论坛、微博、辅导员博客等多种网络文化平台,但很多都局限于日常性事务工作,内容雷同,缺乏对大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关注,致使很多网络文化平台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难于发挥网络文化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移动互联网具有身份识别功能,为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条件。随着移动互联网服务业务的不断发展,用户行为分析和精确信息推送越来越受到重视,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也更加成熟。新的信息环境下,人与网络正在走向有机融合,“用户寻找信息”的被动服务模式,将逐步转变为“信息寻找用户”的主动服务模式。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可根据学生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从各类信息服务中,诸如进社区、假期实践等党团活动,文学、摄影、DV等文艺创作,以及科技活动、学习资源、BBS论坛、科研就业、心理在线等等,定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系统根据学生的定制要求,主动推送本模块的最新信息。其次,系统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访问记录,分析不同学生的需要,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第三,随着班级移动交流群的普及应用,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也可以根据本班级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服务。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将有效提高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

3、移动互联网有利于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安全性建设

网络文化安全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是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为大学师生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成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网络的无序化、难控制、自由化的特点,又给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埋下无数安全隐患。传统互联网时代,从用户角度讲,用户身份的虚拟性,使得网民缺乏约束感,更容易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从网站管理角度讲,桌面电脑的位置的固定性,使得处理网上不良信息的及时性受到限制,比如,在传统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管理员一旦离开办公场所,就无法登录学校网络管理系统,因而无法及时处理网络不良信息。移动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有利于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安全性建设。第一,移动互联网用户身份的真实性,使得用户在网上发表信息时,要做到三思而后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的传播。第二,移动终端随身携带,网络管理员可以实时掌握校园网的信息,能提高处理高校网络文化不良信息的及时性,比如可以通过设置关键词提醒等措施,手机报警铃声一响,就能及时发现情况,及时登录校园网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处理掉不良信息,从而避免不良信息的大面积传播。

三、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1、高校网络文化的多媒体表现方式受到限制

传统互联网时代,桌面电脑是上网的主要终端,桌面电脑具有屏幕大、信息处理能力强、上网速度快等特点,高校网络文化信息可采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表现,有利于全面、深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内容。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将成为最普遍的上网终端,因此,建设适合手机访问、浏览的高校网络文化网站,是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来表现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是因为,首先,跟桌面电脑相比,手机屏幕小得多,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网站版面内容不能太多,图像尺寸不能太大,文章内容不能太长;其次,手机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弱,上网速度较慢且受计费方式的限制,这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网站上,网页内容不宜采用动画、视频等文件较大的媒体形式来展现。移动互联网对多媒体表现形式的限制,将影响到高校网络文化的表现力。

2、学生沉迷网络,不利于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同传统互联网的网络应用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携性高、能随时随地上网等优点。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使用网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使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甚至沉迷其中。在大学课堂上,上课时间埋头发微博、使用移动QQ聊天、浏览网络新闻或小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而且,随着各种类型手机游戏在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学生更加易于沉迷其中,有的学生甚至晚上休息时间还在玩手机游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作息习惯和身体健康,同样也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过分沉迷于网络,将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而不利于学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作者:杨圣华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六)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机遇

(一)新媒体加快了大学文化的开放。大学往往表现出对人类传统文明的坚守,犹如“象牙塔”中独立绽放的花蕾,保守,与社会隔离。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内外的信息交互日益频繁,校园文化的社会性也日益增强。一方面,新媒体成为校内师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大学校园内的事件,通过新媒体的广泛传播,成为了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公共事件。新媒体技术为校园文化打通了连接社会主流文化的渠道,为其展现自我提供了舞台。

(二)新媒体提供了及时的舆情预警。新媒体的开放性、及时性、便捷性,方便高校工作者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学生共同关注的事件和议题。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防患于未然。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

(一)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面临巨大冲击。如何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向学生传达何种价值取向,追崇什么、反对什么,是大学文化建设首要思考的问题。新媒体附载了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有的可谓信息垃圾,不仅占据了大学生的时间和思想的空间,还腐蚀其心灵,使其更加容易陷于迷惘,更加容易随波逐流甚至堕落。新媒体的出现,让大学生们具有了虚拟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虚拟生存方式,让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甚至逃避现实,严重者成为整天躲在网络上的“瘾君子”,进而荒废学业。

(二)“沉默的声音”被忽视。德国学者诺埃勒•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指出,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倘若发现自己的观点得到广泛支持,就会积极参与,则观点就会愈发强烈地被传播,反之,如果自己的观点不能得到肯定,发表人往往会选择保持沉默,该观点也会逐渐被遗忘。总体而言,观点一方的沉默会造成相反方观点的扩张,如此循环,终会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越来越小的螺旋式发展趋势。“沉默的螺旋”理论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则表现为,如果高校只关注被多数人赞同的观点,而漠视少数同学的利益诉求,这部分被忽视的诉求就会变成“沉默的声音”,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潜在不安因素,如果持续放任,“沉默的声音”终将爆发。

(三)网络“把关人”力量不足。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源,人人都是麦克风,每个个体都具备信息传播与分享的功能,而个体传播载体的扩大化和多样性加速舆情环境更加复杂化。基于网络信息传播便捷性、容纳性、开放性和主体隐匿性的特性,校园网络“把关人”对信息的把控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高校里,网络专职“把关人”力量严重不足,往往是一些负责媒体宣传的老师兼任网络“把关人”,他们更多是扮演危机处理人的角色,对于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依托新媒体搭建平台,拓展校园网络文化的空间。新媒体环境中,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前提是提供丰富的,可供师生们享用网络资源。目前在“网易公开课”、“大学公开课”、“爱课程”等平台的引领下,众多高校纷纷推出了具有特色的网络公开课程,从建设一个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入手,全面带动学风、教风建设。高校可以通过整合全校教学资源,建立“媒体资源库”,为全校师生及社会人员提供教育教学服务。高校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力推网络精品特色示范课程,在有效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供社会服务,引起社会关注,全面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网络优势,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二)依托新媒体强化学习,建设一流的专家队伍。新媒体环境中,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支撑是一流的网络人才队伍。人才队伍既包括技术支持人才,也包括管理人才,两者并重,相辅相成。

(三)依托新媒体浓郁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体素养。新媒体环境中,充满各种诱惑,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提高自我约束能力。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强化大学生对媒体的认知,提高应用、辨别媒体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认知,组织大学生学习网络管理法律法规,鼓励学生争做先进网络文化的传播者。

(四)依托新媒体加强互动,培育具有“精气神”的校园网络文化。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递与现实行动间的时间差急剧缩短,高校要改变在传统媒体中运用的“堵问题”做法,如果遇到问题,采取躲躲闪闪的态度,遮遮掩掩的做法,将引起学生更多的猜测,激发更多的不满,引发更大的问题。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应尽可能地利用新媒体与大学生加强互动,坚持疏导结合,及时做好引导工作。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交流平台,以新媒体为技术媒介,举办更贴近学生喜好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要在“有用”和“有趣”上下工夫,让学生们利用网络和手机平台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营造出具有“精气神”、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四、总结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高校只有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才能让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展得扎实而富有成效,才能让大学生喜欢的虚拟空间变得更健康,更实用。

作者:胡心淼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七)

一、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具有全球性

随着网络的产生,各种文明,各种文化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在这个广阔的网络平台,各种文明与文化之间加强了交流的深度。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年代,网络把各国的文化放在了同一个平台展现给人类,彻底打破了信息独占的理念,使人类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令人应接不暇,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

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记载和传播方式,同时,它也跨越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将声音、文字、图片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快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向全国网民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材料。在无沟通障碍的网络中,网民不但可以享受无尽的网络资源,从更多的角度走进世界,认识世界,亦可充分地彰显个性,在这个平台中,与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观点。

3.网络文化具有两面性

(1)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为人们提高知识文化素质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人们走进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开放的环境中。它的信息传播特性决定了承载多元文化的可能和便利。传统的文化总是受到时空的限制,在网络文化没有地域上的限制,使交互式远程沟通为人类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消极影响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广阔信息平台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些不良的负面信息。曾有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以牺牲社会大众为代价满足其个人利益,利用因特网宣传负面消息,虚假信息、甚至是反社会信息。也有一些人,尤其是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少年,很容易被各种不良网络游戏和信息干扰,抛开学业,将自己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

二、闲暇教育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指出,娱乐只是换种工作,让身体疲倦的部分宽舒一下,它与懒惰不可同日而语。他建议安排娱乐时间时,应使人身上操劳的批发的部分得到松弛,并重新振作起来,同时还应做一些不仅可以获得眼下的欢快、舒适、还可使将来获益的事情。我国教育界是在20世纪80年代起才开始关注闲暇教育。在我国关于闲暇教育含义的理解归纳起来有三种:一种是认为闲暇教育就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教育;另一种认为,闲暇教育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和如何提高闲暇时间的利用质量的教育;还有一种是认为闲暇教育是一种提高、充实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活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闲暇教育利用学习和工作以外的闲暇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经济条件,在轻松的氛围中,补充一定的有意义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个人全面的、终生的、连续的教育活动。由此可见,闲暇教育是培养人的休闲娱乐技能,指导人们提高和丰富闲暇生活质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合理的闲暇价值观和闲暇生活方式。

三、网络文化中的大学生闲暇教育

(一)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

我国大学生每年在校的时间大约为4个月左右,除去节假日和双休日,在校上课时间不到三个月,闲暇时间几乎占了年天数的48%,而且正常的教学活动安排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学生所拥有的闲暇时间远远超过50%。大部分的本科生到了三四年级课程安排很少,有的专业到了最后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都没有课。在有关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更多地体现为网络化,调查结果显示闲暇时间从事诸如上网、游戏、看视频等娱乐活动的占57.4%。可见,网上休闲已成为大学生第一位的闲暇生活方式。大学生正处由校园生活向校外社会生活、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人格完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对于一些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无尽了的好奇与想象。积极健康的闲暇生活将引导他们全面发展的,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消极庸俗的闲暇生活则不但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惑,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反社会、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关大学生闲暇生活方向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长、学校以及社会其他各方面的教育与引导。

(二)导致网络文化在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原因

1.大学生上网条件日趋方便

现如今,国民经济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也越来越有保障,大学生的电脑拥有率逐步提升。在校内,为了方面学生查阅资料,大多数高校内设有电子阅览室,拥有先进的电脑设备,方便了大学生阅读各种期刊和数据库。在校外,许多人抓住了大学生对网络的强烈的依赖心理,纷纷在高校附近设立了很多网吧。

2.网络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来源

通过网络,大学生便可更加方便地获取丰富的资源信息、阅读大量的书籍、查阅更多的学术资料。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和查寻方式,使大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搜集到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有效地满足了他们对于信息搜索和交流的强烈需求。

3.网络逐步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娱乐工具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经济实惠的娱乐享受,比如电影、歌曲、软件、书籍等等。此外,在网络这个宽广的交流平台中,大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聊天软件、视频聊天等和亲友交流沟通。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喜欢玩互动、竞技性较强的网络游戏。这些游戏者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着多重身份的生活,置身在多个环境中,大学生体会到了多种体验,感受到了多样化的自我。

4.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交往方式

很多大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博客等个人网站,从而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展现自我,他们利用网络发表个人见解。由此可见,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学习和交流空间,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创新化的交流方式,对于追求创新与个性的新时代大学生而言,网络迎合了他们的求新的个性需要。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在学习中,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能很快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随着电子书的盛行,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免费下载很多名著、期刊,为大部分没有个人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节省了许多开销。同时,在网络中的很多交流空间,如公开课和一些公开的名师交流平台,也可以使大学生方便地与其他各校师生交流学习心得和方法。在生活中,网络无疑是大学生成本最小的娱乐工具。无论他们所就读的学校离家多远,网络视频为他们和家人提供了经济实惠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和亲友进行视频聊天,既方便快捷,同时还可以节省通讯费。除此,网络亦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求职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各个人才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在网络上投递个人简历,争取就业机会。

2.消极影响

在学习中,例如,有些不法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在网上一些虚假信息,如一些考试信息、招聘信息之类,大学生在没有鉴别清楚的情况下盲目相信,难免会上当受骗;有些大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便利,通过“复制”“粘贴”他人作品应付自己的学科作业,更有甚者,盗用窃取他人的学术成果充当自己的作品,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在生活中,网络游戏给大学生带来了娱乐和享受,但一些不正规的网络游戏给大学生带来的“成就感”和“征服感”也致使他们沉迷网络,由此耽误了学业。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一些大学生的行为存在严重偏差。他们利用网络散布一些消极理论或虚假新闻、窃取他人信息,甚至做网络黑客,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四)指导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合理利用网络的策略

1.明确在闲暇时间里利用网络的目标闲暇教育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休闲娱乐方式,对其生活和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互联网在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大学生保持清新的头脑,不在网络这个花花世界中迷失自我,就首先应明确其使用网络的目标。网络的使用是为了保证生活和学习质量的提高。网络不仅具有娱乐作用,它还同时囊括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因此,大学生不应只偏向于网络的娱乐功用,也应多利用网络的便捷查找与学业和将来理想职业相关的信息,及时补充知识,为自己今后能更快适应校外职业生涯做好铺垫。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到更多知识,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和经验积累,如生活常识、国内外新闻等等。

2.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和世界观闲暇价值观是人们对闲暇时间价值取向的认识。积极向上的闲暇活动可以可使人保持身心健康,它甚至还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和人伦道德,消极低俗的闲暇活动会败坏人格,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不利于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闲暇行为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社会所产生的后果。学生在进行闲暇生活方式选择时,要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闲暇方式,真正发挥闲暇活动正向的促进作用。学校不仅应发挥其在学生闲暇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还应充分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多管齐下,开展相关的闲暇教育课程,指导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分辨其中的有利信息和有害信息。此外,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观念和网络意识的教育,使他们选择正确合理的网络利用方式,把网络当成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等的有效途径。

3.大学生应自觉培养自身良好的闲暇习惯闲暇习惯是指个体经常性的闲暇并使之巩固下来的并成为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它决定着个人闲暇生活的质量。大学生应从日常生活做起,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充分利用好闲暇时间,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制定合理的闲暇活动计划,劳逸结合,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发挥和培养自己的特长爱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结束语

现如今,闲暇教育已备受社会的关注。作为即将步入校外社会生活的大学生而言,其闲暇教育的问题不容忽视。在这个网络文化盛行的21世纪,大学生应充分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而学校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指导和帮助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在轻松愉快的闲暇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式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从中学习和体会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作者:闫瑜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八)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络道德教育要求

有调查发现,83%的学生上网的时间选在双休日,77%的学生网的地点选在自己家中上网,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比较大,就容易造成外在监管力量失控,在学生自己自由驾御的“异度时空”里,真正能够起到约束作用的只有他们自身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因此,启发学生牢记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相当重要。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网络上都应有道德责任,决不能片面认为现实社会中窃贼、诈骗是一种犯罪,而对网络上各类侵权行为和伤害别人的行为不以为然,无所谓,甚至不认为是犯罪。我们要引导学生牢记社会期望和肩上的重担,在网络时代增强道德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多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事,不去违背社会道德和亵渎文明。要严格要求自己,严守网络道德规范,在网络上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自觉塑造网络健康人格。

二、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人才

当前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教师个人网站、博客已经逐步成为网络工作的亮点,吸引了大批的学生,而校园网络的论坛上也涌现了大批的“教师会员”。这股新鲜的力量不仅逐步净化了网络环境,也更加走近了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教师的网络操作能力和网络道德教育力度,让更多的教师走到网络德育的工作中来,形成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如可以通过举办教师的办公自动化培训班、网络技术培训班,多媒体软件制作培训班,网页制作培训班和网络操作培训班等形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如教师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规范和实用的网站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加大了对网络传媒的控制力和主网络环境。

(二)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生活,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开展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生活,有利于明确网络道德规范,疏导学生网络行为。比如举行网上征文、动漫、摄影、调查、辩论赛等一些健康,有益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那些热爱电脑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体验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欣喜与烦恼,抒发内心对于网络的情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进行心理对话,让学生倾吐自己的烦恼,引导其发泄和稳定情绪;开展“文明上网周”、“绿色上网车道”等活动,学会抵制网络中的不健康信息,做个文明的“网民”。

(三)加强校园网络硬、软件设施建设

校园网络硬件建设是校园网络工程的基础工程,硬件建设力度大小直接关系到校园网络新文化的发育、成长和规模的形成。它的基本框架一般包括:建立网络中心、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制作中心、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视演播室等。校园网络不仅仅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集合体,而且是以现代技术、文化、教育价值为核心内容的结构功能实体。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发一些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易操作性于一体的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学观念以及师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丰富中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中学生的品位,宣扬中华优秀文化。

作者:胡开秀 单位:重庆市兼善中学

(九)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形态和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专门提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工具,开辟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我们要重视网络文化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的影响,高度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如何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新阵地,更好地利用校园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为了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笔者对福建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院系涵盖了学校轮机、水产、财经、教师、工商、信息、计算机、外国语、政法、文学院等10个院(系),调查对象为大一到大四的在校本科大学生,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2份。其中男生478份,女生464份。调查的结果基本反映了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一些真实想法。统计数据表明,53.8%的同学,每周平均的上网时间超过14个小时,68.9%的同学认为网络的发展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46.1%的同学认为从网络获取的信息超过自身所拥有信息的四成以上。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案例,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对于他们更好地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二、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一)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创建了新的平台互联网已经成为正面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会以及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各种突发事件的主题报道中弘扬主旋律,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官方的权威声音,在正面宣传、引导舆论和服务大局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能更好的支持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需求、五花八门的网络形式和日益更新的网络内容以及各种网络新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自己本身的优势,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进行自由的创造,能更好地扩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网络能拉近大学生群体之间的距离,促进他们的交流通过网络,各种正能量能快速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大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科技的日益更新,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诞生,能接触互联网的工具也从最早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发展到更容易携带的手机、平板电脑等,上网的途径也从有线的电话拨号、宽带光钎发展到无线wifi,手机的3G、4G网络,网络服务的范围得到很大扩充;与此同时,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工具的迅速盛行,也展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网络服务的内容得到了新的扩展,用户对互联网的依赖度大大提高。互联网数据监测及研究机构DCCI数据显示,在19岁及以上的国内网民中,微博用户占其中的88.81%。而在高频率访问微博的用户中,大学生群体则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根据我们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75.4%的同学认为自己对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有77.7%的同学有使用微博的习惯,71.5%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低落或者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向网络倾诉。

三、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一)网络上存在大量有害信息由于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并不能做到完全可控。网上的反动、色情、暴力、诈骗等信息屡禁不止,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仅60.8%的同学对于网络上的公共信息是持不完全相信的理智态度。对于网络上的反动信息,20.8%的同学会产生好奇,21.3%的同学选择奇文共赏,并主动到相关网站了解信息,28.7%的同学会置之不理,仅仅29.2%的同学会仔细阅读,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提醒相关部门注意。

(二)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不可自拔一部分大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脱离了父母严格管控的他们很容易陷入网络的迷沼。他们迷恋网络游戏,或者网上聊天交友,甚至是“网恋”,往往是“乐不思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网吧,长期逃学逃课,致使学业荒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3.1%的同学认为网络游戏刺激过瘾,23.1%的同学认为网络游戏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成就感。15.4%的同学赞成网恋,37.5%的同学对网恋持无所谓的态度。

(三)网络使部分大学生性格缺失部分大学生过度迷恋网络,脱离现实,远离家人、朋友、同学,造成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际关系障碍,严重的甚至在现实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恐惧心理,采取逃避态度,致使他们严重缺乏自信,沟通能力下降,从而诱发“网络孤独症”。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有11.1%的同学认为网络中的朋友比现实中的朋友更真诚。

(四)网络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丧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25.9%的同学认为没什么,很好玩,19.7%的同学会跟风,别人骂自己也骂,20.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对于不文明的语言和符号缩写,50.5%的同学在网络上偶尔使用,20.8%的同学经常使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和网络习惯,会对大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网络上的不文明言行,一些大学生可能一开始会反感或者抵制,但“一回生二回熟”,当这些不文明言行一而再、再而三在他们眼前出现的时候,他们会慢慢习惯并接受这些不文明的言行,甚至自己也会使用这些不文明的言行。可见,网络会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认识出现模糊,道德意志发生薄弱,道德情感产生淡漠,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和品德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发生一定的畸形发展或扭曲。

四、应对网络文化挑战的对策和思考

(一)加强阵地建设,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集思想性、教育性、指导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多样性思想政治网络,使之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要增强网络的服务功能,把学生的工作、生活等信息及时上网,并通过在线交流、答疑解惑、心理咨询等方式,随时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有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将教育与服务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增强大学生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解读能力、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促使他们健康上网。

(二)加强队伍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人文环境要建立一支思想水平层次高、网络业务能力强、既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又能保证有一定上网时间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这支队伍要相对稳定,既要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也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这支队伍应该以正面教育为主,教育的方式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同时,要利用这支队伍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减少或消除网络中的色情和暴力信息对大学生的毒害,从而确保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营造健康、绿色的校园网络氛围。

(三)加强制度建设,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对于网络上蔓延的各种不文明的言行,要加强监控和过滤。可以采用关键字扫描和屏蔽等技术手段,让不文明的言辞自动屏蔽,从而达到绿化网络环境的效果。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传播色情、虚假消息或病毒,网络犯罪层出不穷,网络建设当前面临严峻的形势。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维护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新型的技术手段,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或者打擦边球。对于新型的网络犯罪,有时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款进行约束或惩戒。因此,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对各种网络犯罪,还需要加大打击和惩治力度。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通过班级主题团日活动、专题讲座、专题辩论等方式,积极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大学生洁身自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从自己做起,不主动搜索有害信息,不浏览、不复制、不传播有害信息。要教育大学生遵守网络管理的有关规定,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做到不恶意或传播谣言,不盗用他人帐号,不偷看他人邮箱等,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各种与网络道德准则发生冲突的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从而自发、自觉地维护网络文化秩序。

作者:王宇亮 张井文 刘子奋 单位:福建厦门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

(十)

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不断完善,网络不仅连通了高校内部办公室、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1995年8月“水木清华”BBS得以建立,作为我国教育科研网上最早的一个由大学生自发建立的校园BBS,它吸引了一批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产生了最早的一批大学生网友群体,这是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初期大学生的一块网络文化空间。网络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1)虚拟的网络文化,易导致部分学生逃避现实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找慰藉,这可能直接导致一些学生消极避世,沉溺于网络中的满足,而不愿面对现实。

(2)负面的垃圾信息,易误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良现象的广泛传播,甚至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肆意散布不健康信息,造成了严重的信息污染。

(3)广泛的传播性,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导向。在传统的大众传媒时代,我们有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舆情管控模式,但是,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形形色色的观点、信息未加筛选就进入互联网,进而影响社会舆情的发展。

二、网络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充分利用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工作形式和内容。网络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载体,时代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熟练地利用和掌控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2)利用互联网,积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在新形势下,谁掌控了网络,谁就有能力把控信息传播源。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和先进的技术,利用网络的便利,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实行政治、文化上的“殖民”。如果我们没有坚固的精神阵地,我们的大学生就会陷入西方意识形态的包围。多种社会观念和思潮相互作用下的网络时代,当代大学生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做好网上宣传教育、咨询以及监控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

(3)加强网络法制道德教育,增强自身保护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行为,教育学生拒绝使用侮辱性、猥琐性、攻击性语言,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慎交网友,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针对性,要通过校园讲座,邀请法律专家讲座咨询,运用典型案例等方式,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感染力。

(4)加强技术监管,抵制有害信息的侵入。在新形势下,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来的攻击人民政府、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破坏民族团结等危害国家安全,以及“黄赌毒”泛滥所引起的危害社会安全等有害信息,正在借助网络快速扩散。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技术监管,阻止这些不良信息的泛滥,防止其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安全,腐蚀大学生的意志和灵魂。

三、结语

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它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也提供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种种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入网络,尽量减少网络中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为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作者:司翔 单位:湖北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