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对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1激发大学生参政热情
网络文化借助于多种媒介,以“零时间”、“零距离”、“零界限”的传播优势,将政治信息及时而且生动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保证了他们对政治的敏感度,因而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与此同时,网络是一个无需护照,出入畅通无阻的数字化王国,其消解了现实政治参与中的诸多限制,大学生可以在里面开展政治讨论与交流,并且在这些讨论与交流中得到一种政治参与需求的满足;再加上网络具有强大的民意“聚会”功能以及网络空间缺乏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机制,能够弥补大学生个人人微言轻的不足,使得学生们的利益诉求能最大限度的表达出来,最终可能进入政治系统,形成决策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参政热情。
1.2强化大学生政治效能感
网络文化以其迅捷的传播速度、海量的传播内容,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政治效能感。网络文化改变了传统政治内容经过严格筛选和层层把关的模式,政治信息以更加原生态的面貌展现在大众眼前,保证了大学生所获得的政治信息的全面性与可靠性。网络文化也改变了大学生传统意义上被动接受的地位,突破了政府、社会组织、学校这种自上而下的说教与灌输模式,而是推行“外力模塑与自主建构并行”的双向互动交叉模式,从而提升了大学生的自我政治教化的主动性。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是为了“着力把大学生培养成网络社会所需要的掌握熟练网络技术,更具政治理想和政治责任感,拥有独立的政治价值判断能力和政治自律能力的合格网络政治人”。这样就为大学生通过网络文化实现自己的政治社会化提供了环境支持,也进一步提升了其政治效能感。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2.1政治认同偏差
网络时代是多元文化和异质文化并存的时代。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跨时域、交互式的特点使得具有高度文化影响力的西方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蜂拥而来。布什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如果因特网以在其它国家发展的那种方式进入中国,那么自由将迅速地在那片土地上站稳脚跟。”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高新技术,全方位、全天候地向世界推销其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不时针对我国敏感的人权与民族、宗教问题,在网上散布不实言论,试图进一步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对于处于“三观”重塑期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对于网络文化的认识尚待成熟,而西方恰恰利用了这一点,不断拉拢腐蚀青年大学生,弱化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他们的政治认同感,使他们盲目地认为西方的意识形态优于中国,进而潜移默化之中丢失掉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2政治行为失范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传统的政治道德约束环境被弱化,加上网络监管法的缺位,身处这个畅通无阻的世界,现实世界中的“本我”得到空前解放,大学生容易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参与“人肉搜索”这一类不理性事件,从而引发政治失德。由于网络世界的数字化特点,大学生是以数字客户端或者符号的形式与人交流的,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他们可能因为自身的政治判断能力、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自律能力不强而迷失自己的政治行为准则,进而引发政治失范。此外,在大学生参与和围观网络政治的过程中,对信息的辨析、对真理价值的判断都处于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的焦灼状态,加上网络推手的煽动,性格处于正在形成期的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更容易情绪化,情绪的集聚形成更加强大的影响,一些看似平常的“网络口水战”常常会转化为“网络暴力战”,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趋于非理性化。
2.3参政能力弱化
随着进入网络政治参与门槛的降低,大学生政治“发声”平台出现多元化局面,面对多种选择,他们的政治参与也逐渐呈现出从众、跟风与娱乐倾向,拥有了网络参政话语权却没有使之真正成为自己手中的利刃,“过客”、“沙发”、单纯的转发表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欠佳。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容易将“媒介真实”当做“社会真实”,从而对社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在网络的政治评价中,他们的政治行为无须过多考虑其与现实政治的利害关系,因而很多网上政治建议时常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现实政治改革达不到“鼠标点击式的理想速度”时,他们就会表现出政治失望情绪,政治现实参与能力与热情递减。此外,大学生过度痴迷于网络论政会使其对现实政治的关注越来越少,并且逐步失去从事政治实践的能力与兴趣。
3网络文化环境下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应对之策
3.1社会方面
3.1.1技术先行,先发制人
“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较量最终是科技的较量。谁拥有了先进的技术,谁就拥有更多的“权力”。为了确保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网络参政环境,顺利实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必须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技术。首先,要树立自主知识产权意识,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加强我国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网络、“防火墙”、“电脑密码”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研究开发力度,着力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抵御破坏性信息侵袭的同时,保证网络文化的优秀成果能更快地为大学生所接收。最后,我们要在拥有自主技术的同时,在网络技术、网络准入、网络资源分配以及网络治理规范领域积极开展与各国间的交流与沟通,掌握主动权,保证我国网络与网络文化的良性运行。
3.1.2制度保证,共同发展
网络无疆,自由有度。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合理规范自我网络政治行为,加强网络立法,实施网络管理是网络文化良性发展和大学生参与网络论政的必要充分件。首先,完善网络立法,使得网络行为有法可依。对于网上肆意散布政治谣言、破坏政治稳定的行为与人员,政府、司法机关、网络机构要遵照相应法律,保持严打的高压姿态。其次,加强网络监管。多渠道搜集并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动态,对于其可能会出现的消极影响既是加以规避,引领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除了网络制度建设外,我们还应该加强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建设。首先,完善我国政治制度,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制度的信心。其次,加强政府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通透性。对于大学生所关注的事件,政府要及时消息,使其在第一时间能够作出准确判断,而不是在政府“围堵”之后,从网络上的只言片语中得到零碎的信息,藉而开始对政府妄加评判。最后,完善现实政治诉求表达机制,力争将大学生的政治困惑与政治见解通过最直接的渠道以最快的速度给予解释与引导,防止网络上的政治偏见误导他们。
3.2学校方面
3.2.1观念先导,创设环境
作为高校,必须深化网络文化在对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建立相关的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研究办公室,能够掌握其发展规律,预测其发展态势,为大学生借助网络文化实现自身政治社会化把好关、引好路;建立校园网络政治舆情预警干预机制,加强网络管理,扩展积极影响、规避不良影响;建立校级、院级、系级、班级网络政治群,就学生所关注的政治事件,学校相关专业人士可以与其进行交流互动,必要时刻可以起到启发、引领、深化教育作用。其次,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建立大学生红色网站,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力度、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展示力度,让学生随时可以获取国家政治信息与知识;将校园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将学风、校风建设融入校园网络政治文化之中,力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阵地,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入学生心里,进而顺利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最后,提供机会,定期引领学生参观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教育基地,强化他们的民族情感,提升他们的政治认同感。
3.2.2突出要义,有效引领
人的思维领域不存在真空状态,人也不会活在价值真空里,任何时期我们都要用一种共同的信仰来凝聚社会、稳定人心,因此,高校必须发挥思政课程的导向功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主流信仰进行必要的引导,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拥护与坚定维护。此外,高校教育者还必须加强自身媒介素养与信息把握敏锐度,能够在课程之中对国家热点政治政策及时有效地分析讲解,为大学生解疑释惑,从而降低他们在茫然、无知状态下的网络跟风几率,也使其能够在网络议政中的发言更加掷地有声。最后,发挥学校党团作用。青年大学生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高校党团是大学生学习共产主义、践行社会主义的基地,是党的预备军和后备队,因此,要将学生活动与党建、团建活动紧密结合,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向党组织、团组织靠拢,通过党团活动从正面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起到引导。
3.3学生方面
3.3.1调适心理,强化认知
青年大学生关心国家、关心政治,但是在开放的网络文化环境中,他们往往将“虚拟世界”的政治等同于现实世界中的政治,从而引发心理期望与真切实际间的冲突,造成了自身的失落与对现实政治的消极。要想更为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下的政治社会化,必须要教其学会自我政治心理调适。大学生加强自我政治心理调适,可以培养其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正确认识与评判,激励自身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此外,加强政治心理调适,还要充分认识到理想政治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政治的发展必然存在“应然”与“实然”状态,要学会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冷静思考,提高理性政治判断和理解能力,防止过高的期望和理想主义的产生,为顺利实现自我政治社会化打好心理基础。
3.3.2实践参与,强化巩固
网络不同于现实世界,网络论政也不能完全取代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实践。因此,大学生在端正自我政治认知的同时,应该利用一切可能条件,投身各种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之中,积累政治经验,锻炼政治思维,提升政治技能。首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政治渠道,以及政治运行机制,如,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等。其次,主动参与社会工作,自觉承担政治义务。比如,大学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与公民政治生活,丰富自我政治体验。最后,也可以主动参与自身所在社区的民主活动,作为其中一员,充分实践自己的政治表达欲,强化政治认同感。
作者:刘迎春 张晓雅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