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3篇

第一篇

一、网络文化下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挑战

1.意识形态的挑战

思政工作者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工具,90后大学生面对的是多元化的社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冲击,我们知道由于互联网信息流通的便捷性,如果我们没有干预,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将畅通无阻地冲击着广大学生。由于现在大学的管理基本上是社会化,大学生人生阅历尚不丰富,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可塑性较大,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体验不够深刻,很多问题只看到表面没有去认真思考深层次的问题,因而很容易受到相异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进而有可能任意在网上过激言论、发表不健康文章,甚至传播政治谣言。

2.学生管理的挑战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思政工作者主要工作之一。从事学生思政工作的人都会知道,在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征的网络面前,我们传统的学生管理和道德规范在虚拟网络显得是力不从心,大学生能非常容易的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获取更多的成就感,他们很容易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到网络交往之中,不愿意参加的各项校园活动;在现实生活遭遇挫折失败时,不会去认真思考和反思,反而更倾向于沉浸到虚拟世界中去寻求安慰,于是导致网络迷恋、网络孤独、网络依赖型人格障碍等情况出现,长久以往不仅耽误了学业,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学习态度和学风的挑战

大学时期学生正是处于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理论思维的极好时期,要求他们必须通过艰苦的学习和刻苦训练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拓展思维空间,要通过多读些名著,多思考,不断的日积月累才能锻炼出来,但很多大学生思维方式受到了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而且网络信息的高度图像化、丰富化,非常容易得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他们已经习惯不懂就找网络,甚至作业都可以通过网络叫人代替,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懒于追问事物的实质,过多地依赖现成的信息。近年来我们发现,存在不少这样的大学生,计算机、网络操作非常熟练,但却写不出漂亮、流畅的文章,甚至连基本的表达都有问题,简单的文本格式都不清楚。从一定程度上看,网络文化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良好学风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4.传统思想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挑战

网络文化环境下的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受教育者有其独特之处,他们能主动寻找、选择感兴趣的信息,从而积极进行的自我教育,改变被在动接受信息模式,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经常积极参与,甚至发挥教育主体性作用。而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中,教育者原先具有信息优势和经验绝对优势将受到挑战;同样,学生对教育者的认同性也受到挑战。因此,再博学的教育者在知识资源十分丰富的网络化环境面前也是相形见绌。所以,教育者要转变观念,增加知识面,寻找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教育方式。

二、网络文化下对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创新机制的思考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高等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工作,夯实主渠道建设、拓展多渠道教育、提升队伍素质,加强理论研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思政工作者能否切合时代要求,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找到一套适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是决定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教育成败的关键,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急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网络文化下对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创新机制进行思考,认为应加强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更新观念,重视网络

新时期思政工作者更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时代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对网络文化的忧患意识,加快教育者自身的角色转变,培养和造就具备网络素质高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从战略高度重视网络思政工作,扎实开展并进一步掌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培养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首先,网络技术应作为思政工作者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要能够熟练掌握。要通过网络技巧去了解发现并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及学习、生活的问题。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理论研究发现规律,这样,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更具有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交互性特征,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网络的实效性、交互性、多媒性和超链接的特性创建既具有亲和力又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情境,争取政治思想工作的良好效果。

2.强化管理,健全机制

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培养,健全校园网络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网络环境的安全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福建师范大学的“无微五阵地”微博平台非常值得学习。对网上出现的倾向性、群体性问题,思政工作者要学会疏导、引导,把握正确导向是思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网络上思政工作者可以开展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发现并接受主流价值观,进而营造健康高雅的“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其次,思政工作者应注重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网上网下同样使他们认同并遵守。如:避免伤害他人,诚实可靠,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等一般网络伦理道德规范行为。

3.以生为本,平等互信

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当构建起平等交流的平台和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有相当知识水平和辨证思维能力的群体,富有激情,求真、求实、求新意识等年轻人的朝气。他们具有90后的共性,自我意识极强,灌输是无济于事的,他们不会简单满足于被动接纳或遵从某种社会价值观,他们会更加注重自我个性、自我选择、自我内化。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思政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事实,以平等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其选择的方向性,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一起面对转型期的现实社会和亦真亦幻的网络社会问题。要加强网上和网下的沟通,学会针对社会现实情况和学生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介入,和学生一起探讨和反思,在网下平时可以通过学习先进典型、开展感恩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活动打开大学生的心扉,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进而进行“树魂立根”教育。

4.工作扎实,拓展空间

网络思政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要做非常细致的工作,思政工作者可以定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应根据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定期举办网络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心理调适能力,摆脱网络依赖。同时,增强大学生网络的法制意识教育,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走向道德自律。学校应建立起一支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做好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的建档工作,条件允许的,可以开展网上咨询,开设网上心理咨询服务站。同时思政工作也应该研究学生上网的心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网络心理障碍等网络心理问题,争取确立一套可操作性的网络心理障碍咨询方案。

作者:雷永汉 单位:宁德师范学院

第二篇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的综合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网络文化的综合性使得网上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博大的资源库。网络文化的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各个层面,应有尽有,使大学生的学习资源空前扩大。网络中的信息既有时事性的,又有数据库的,时事性信息能在发生后极短的时间内报道出来,并且这些信息在网络上可以长期的备查。而数据库中有党和政府的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等丰富的历史文献,查阅非常方便。大学生们可以从丰富的网络文化中吸收理论前沿知识和其他各类信息,这使得他们的思想触角伸出了校园,并进入到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空间,弥补了原有校园文化覆盖面不广的缺陷。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综合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群众路线”等众多理论成果与网络文化中的最新内容相结合,力求思想政治课切合实际、与时俱进,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原有的片面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并且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2.网络文化的时效性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网络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高时效性的特点,更新快,传播迅速。高校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这一优势,丰富学习内容,缩短学习时间,以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有了网络文化,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教学、科研、学术发展等动态,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及时传递给教师和学校领导。他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尽知天下大事,这为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家,了解社会,打开了一扇理想之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筛选一些适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并通过博客、微博等平台第一时间公布到网上,不仅方便学生浏览和学习,也起到了宣传作用,这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效率得到了空前提高。

3.网络文化的创新性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网络文化给高校创新人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外部教育环境,形成了新的资源优势,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知识的表现。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有利于创新。网络文化的创新性表现在,在网络世界中,人们认知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都得到了全面的更新,知识总量迅速膨胀。对大学生来说,网络文化以非线性结构激发了他们的发散式思维,促使他们突破原有的认知框架和知识结构,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网络文化知识中含有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资源,这些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资源,能够调动大学生的所有感官细胞,避免思维的禁锢,从而使思维得到创新与飞跃,进而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验室、网上论坛、网络学习社区等平台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这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创造潜能的发掘。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迷离

网络文化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化载体及其传播方式的时差性,而且也克服了其地域的局限性,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网络文化世界中,文化交流的距离缩短了,界限淡化了,甚至能进行超国界、超时空的文化交流;网络经济已经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网络文化使全球性文化成为了可能。“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己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目前,利用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来“西化”我国的青少年一代是目前西方国家最廉价、最方便的手段之一。例如,一些国外著名网站在标以“国家首都”、“国名”、“国旗”;某些团体或组织在网络上与我国领土边界不相符合的地图等。再如,网络上的反华广播节目、西方某些国家鼓吹的“中国威胁论”等等,这无疑是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破坏,是对我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腐蚀。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2.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和法律观念淡化

如今,随着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在网上汇聚交织,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混乱,道德和法律观念淡化,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网上的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日趋增多,导致了一些文化糟粕的传播。例如,色情、暴力、错误价值观念、反科学言论、恶意政治观点等等在网上随处可见。网络文化可谓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各种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其价值取向也相当多元化。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道德观和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中这些不健康的文化极易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观念。一方面,网络上的道德约束主要靠个人的自律,而部分大学生上网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他们难以抵制不良文化的诱惑,使得他们的道德观念弱化;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传播不受更多社会规范的限制,缺乏强有力的技术监控与法律约束,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感受到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自由”与“解放”,放任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由此导致他们的法律观念淡化。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大学生的法律观念。

3.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网络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虚拟性。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人们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虚拟意识、观念和虚拟行为。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淡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情感,他们可以以任一名字、性别登陆某一虚拟社区,成为其中的成员,通过想象,借助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与其他成员开展各种活动,这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间接化,“虚拟交往”的时间多了,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了,距离疏远了,人际关系变得紧张,焦虑、压抑的情绪也就自然涌上心头,这不利于大学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网络文化这个庞大的虚拟空间里,人们所表达的思想往往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因此,隐藏在人们背后的一些肮脏、消极的思想就在虚拟空间里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例如一些虚假信息、盗版信息、错误信息、污秽信息等等。大学生长期接触到这些不健康内容,很容易使他们对现实社会产生怀疑,出现心理问题和行动失调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二、高校应对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已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国家软实力、确保国家文化信息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其目的在于丰富人民的知识结构,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文化自强。因此,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应该是积极、健康、科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然而,网络文化的多重特点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移,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面宣传,用健康向上的舆论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使大学生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大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

网络文化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学习、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网络知识、网络意识、网络道德、网络应对能力等的综合素养。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需要注重全面提高网络文化的各个方面,不可偏废。目前,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提高识别信息的能力、使用网络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健康网络文化的塑造者而不是受害者。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现阶段丰富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于将来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更加重要的是,良好的网络文化素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意义深远。

(三)塑造一支新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塑造一支新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有过硬的政治理论水平、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能够熟练地使用和驾驭网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自我学习,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熟悉网络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能够利用网络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教育者可以在工作中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渗透性教育,并在教学中贯穿网络文化方面的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通过举办政治理论知识的讲座、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培训等,使他们与时俱进,跟得上网络文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提高自身素质,对受教育者起到到良好的引导和带头作用。

(四)加强网络监管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发展方向。如何加强网络监管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社会相关部门应运用先进网络监控技术,对网络上的不良内容进行甄别过滤,例如,针对微博传播速度快、发言门槛低的特点,应投入大量精力监管,防止不良言论的大肆扩散。此外,应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开展系列网络公益活动等,倡导大家文明上网,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纯净的网络文化空间,达到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目的。其次,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升大学维护网络文化的责任意识,并加强大学生上网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促使大学生养成科学、文明上网的好习惯。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监管,以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例如,学校网络管理部门可结合技术和法律手段,实施网络信息过滤,阻止外界有害信息入侵校园网络,避免网络“毒瘤”对高校学生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张丰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

一、网络文化及其主要特点

网络文化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信息的海量性和共享性,信息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使用使得互联网超越了技术本身而成为一个新的社会交流空间,人们在互联网世界里能超越地域、语言、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的差异而共享海量信息,实现直接双向交流。二是身份的虚拟性与交流自由性。网络技术构建了人们身份的虚拟性。以虚拟性的身份为掩护,网络主体拥有自由的交流工具、自由的交流对象,在交流方式和心态上表现出极大的自由。在这样一种虚拟而又自由的状态下,网络文化表现出了更明显的虚拟性,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三是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等特征。网络社会把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人群纳入其中,活跃着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群,涌动着多元的价值观念。同时,网络主体和客体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们和现实世界在网络社会里被重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呈现出多变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文化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空间具有巨大的潜力,“它能够最终将人类的全部知识联接在一起。”一方面,网络文化突破传统地域限制,扩大了文化和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纳、共享和整合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网络文化消解了人们身份和地位的不平等,开拓了人们视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不同文明形态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思想价值观念提供了便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正反两面素材,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视野而缺乏教育素材。同时,网络文化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价值的功能,选择文化和创新文化等功能,这也为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造了条件。

其次,网络文化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静态的,基本上固定于某一阶段和某一主题的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单向教育过程。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一个动态发展体系,教育主体与客体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下进行互动交流,交换信息、思想、观念、情感和价值观等等,这就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由单向性走向双向性,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再次,网络文化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同时,形成了以网络平台为核心的新载体,比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短信平台、博客平台、微博平台、校园主题网站和校园论坛平台等,为顺利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提供了便利。

2.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文化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一方面,网络信息垃圾、封建迷信和暴力色情信息、图片、音频、视频等大量充斥网络空间,与健康的网络信息混杂在一起,造成了网络文化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偏激的思维方式、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涌入网络文化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冲击。其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产生消极影响。网络文化信息的海量性和共享性、身份的虚拟性和交流自由性为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其他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心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困惑,价值观混乱,精神迷失消沉,心理自闭冷漠焦虑,性格孤僻和行为方式怪癖等,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再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一样身处与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中,在精神世界、思想观念、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同样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带来精神、心理、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上的不良变化。事实上,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网络文化作为数字化的综合体在“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本营。”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

首先,加强网络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必然导致多种声音、多元价值和多元社会思潮的存在,但是一定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掌握网络文化的话语权。也就是说,要始终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网络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其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空间中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面对网络文化的来势汹汹,必须加强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网络空间,让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嵌入网络文化机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鲜活的文化因子。再次,以校园生活的典型事迹、典型人物和社会热点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思想活跃,热心关心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热点,因此,在网络文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校园生活的好人好事和高尚的道德风尚,把鲜活、生动、真实、熟悉的人和事注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要以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为素材和切入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这些真实的信息和素材面前主动转化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

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首先,加强新媒体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志曾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在大学校园同样需要加强新兴媒体建设,比如加强手机电视、博客、微博、博客、电子报纸、校园论坛和校园网站等新兴媒体建设,以此引导校园舆论,扩大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情感世界的影响,减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大学生精神思想。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行为特点,以及网络文化精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人际交互活动,让大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智慧得以启迪,精神文化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

再次,加强大学心理咨询平台建设,积极干预和疏导大学生不健康心理。心理咨询平台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发展趋势入手,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和排遣紧张的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自闭、心理冷漠、心理焦虑、心理孤独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积极向上、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和开放宽容的心态接纳身边的人和事,进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于大学生的心灵、内化于人的心灵。3.3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首先,建立多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认为,受众容易在社会压力下,出于从众心理而表达属于“主流”的意见,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意见,呈现出对舆论意见的“虚假认同”。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建立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发现并防止其中的“沉默的螺旋”和“虚假认同”进一步扩大。一方面要把大学生学业成绩和个人品行表现结合起来,把学习时间的表现和课外表现结合起来,构建课内———课外复合式评价平台。另一方面,把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考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以实践考核来检验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和评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加强校园网络监管、推进校园网络舆论建设为契机把大学生的网络言行与网下言行考查结合起来,重点考查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言行,并利用好考查结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建立多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为多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把校园论坛和网络舆论领袖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范围,使之成为班团干、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等评价主体之外的重要评价主体,由他们对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言行进行评价,以此约束和引导大学生形成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作者:黄芳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