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文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文化产业的整体迅猛发展形势,要求高职教育做出积极调整回应

2012年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概括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同时对2004年版的类别结构和具体内容作了调整,也说明文化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虽然文化产业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整体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严重等特点,使文化产业发展远远没有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欠缺的地区,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对口人才的缺乏还是一个弊端。

高职教育作为区域性、针对性较强的办学特点,有能力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自身发展带来广阔空间。首先,各地高职教育与区域传统强项产业关系非常密切,又推动产业发展的教学经验。其次,积极关注文化产业这一各地区优先发展的产业,既可以促进所在区域产业的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又可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就业突破、教学突破、转型突破,提高地方高职教育服务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

二、高职教育培养方向的灵活性,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战略支撑

目前,网络文化产业占整个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网络阵地作为文化产业开疆扩土的又一优质资源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体现。随着计算机的高度普及和Internet的广泛覆盖,网络资源的运用和使用正以惊人的速度双向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这一惊人的数字说明了网络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市场,但是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还没有普遍形成,基础尚需打牢。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高职教育在计算机应用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有着规模化培养的传统优势,符合网络文化产业起步阶段的大规模的人才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可以敏锐的把握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结构来细化培养目标,在紧缺资源方面投入优势教学力量,开发实用的应用性课程。通过把网络文化产业所需所用,细化为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应用教学目标之一,即可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实用性,也会通过就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增强教学互动。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投入的资源,更会为今后的院校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会为适应市场的市场化教学积累丰富经验。院校科学技术力量集中的优势与人文优势、文化优势的结合也必将对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三、高职教育培养内容的实用性,能够为文化产业发挥核心优势

目前的网络文化产业中,动漫、数字电影、手机增值业务、网络游戏等是增长较快的板块。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技术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创新。为适应网络文化产业的潮流,高职计算机专业将人才培养领域进行了扩展,调整了教学方向和内容,新增了动漫、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等方向的相关课程,从而顺应市场发展,满足人才需求。然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宗旨”,从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为了使所学知识成为统一的整体,教学上需注重各门课程基础知识的相互渗透;在职业技能结构的构建方面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刻苦钻研的精神、创造性开发的能力、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在素质结构方面加强对学生社会服务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按照此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会使高职教育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杨铭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