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究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探究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

摘要: 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网络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广大网民越来越习惯于在线办理生活事宜,如网上购物、QQ 交友、在线学习等均可在网上实现。网络文化作为新的文化,以方便、快捷的优势被大众认可,为中华文明开辟了新的路径。网络资源已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文章分析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探讨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 网络文化; 传统文化; 融合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的普及,飞速传播的网络文化以强大的威势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沉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迎接巨大挑战的条件下,发挥强大的生命力,对网络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加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已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网络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网络文化盛极一时。我国很快发展成为网络大国。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新常态,尤其智能手机的崛起,使得人们仅需动动手指,即可满足很多生活需求。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与实惠。例如,网民可在业余时间在手机平台上查阅各种资讯,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发展。目前,两种文化产生碰撞,彼此影响。第一是人们追求时尚和效率,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传统文化价值; 第二是人们在工作之余更加关注道德回归,对网络文化内涵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 一) 网络文化的内涵。人们对网络文化定义尚存在思想分歧。对网络文化内涵,有的人说只要与网络相关的文化产品即为网络文化,有的人指出在网上推出的作品才叫网络文化,无论哪种观点,网络文化均离不开“网络”和“文化”要素。网络具有先进性、快捷性,信息传播速度得到网民认可,网络以大军压境的态势渗透社会各个角落。

( 二) 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根植于我国古代人民内心的一种民族精神,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与深厚的地位传扬至今。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见证,传承数千年的传统价值观、思想、道德观,早已渗透所有中国人骨髓。国人无论身在何处,均带有特别的民族气质,这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依然是中国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

三、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不同

( 一) 网络文化的创新思想打破了传统墨守成规的行为。网络文化主要体现了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是网络文化的特点,开拓创新、不断超越已成为网络文化持久发展的根本。但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主张沿用祖宗法制,教导人们怎样按部就班、步步为营,或者折中思想,导致人们长期以来墨守成规的行为。从这个层面上讲,网络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循规蹈矩行为带来了冲击。

( 二) 网络文化的自由、平等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尊卑等级。在网络文化中,主张人人平等,反对权威主义,在网络文化不讲究等级、年龄、尊卑,展现的是公正、平等的信息。所有人以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交流,享有同等的话语权,各样的思想可以自由交流、影响,人们的交往更加直接、自然。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过于强调权益、尊卑等级,意在维护尊贵人的权益,底层的群体,或者弱势群体长久持有压抑心理,自己的见解不敢表达,正确的建议不敢张扬,合法的利益无法争取。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中尊卑影响日渐减弱,网络文化的发展“个性”和绽放“自我”的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尊卑文化。

( 三) 网络文化的“个性”和“自我”冲击了传统文化的整体价值。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网络为个性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个人价值的体现。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向来重视全局意识、整体价值,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以上,主张先有“国”,再有“家”,最后有“个人”,将个人视为群体的附属,不重视个人作用,把个人置于群体以内。所以,我国传统文化不认同个性张扬的思想,更加认同若干个体的共性文化,即民族性、整体性。传统文化中集体价值至上的理念在网络文化中已没有存在的可能。

( 四) 网络文化的娱乐性冲击了传统文化的济世性。网络文化利用先进的技术,制造大量供人们享用、便利的文化产品,增强了网络文化的娱乐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我国传统文化将“齐身、治国、平天下”视为人生的最大价值,主张国家、民族的利益占据首位,体现了郁厚的济世性,网络文化的娱乐性冲击了传统文化的济世情怀。

( 五) 网络文化的“速变性”冲击了传统文化的“渐变性”。网络文化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各种信息进行压缩,实现了各种声音、文字、图片、影像、信号大量存储及迅速传播,又叫作“快餐文化”。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指的是在经历数千年发展中在特殊的经济方式、自然环境、政治色彩、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形成、流传下来,至今依然在影响现代人们文化生活,我国传统文化一般以印刷出版、语言交流等方式传播,所以,我国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社会发展才凝结的带有渐变性的文化,内容比较稳定。但是网络文化具有速变性,冲击了传统文化的渐变性。

四、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利弊分析

中国文化是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形态。两种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各有不同,在研究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问题时先要理清两者的差异。

( 一) 网络文化优势: 第一,网络文化具有方便、快捷、开放、实惠的特点。利用先进的通信设备进行信息的传播,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报纸、杂志从创作到发行需很长时间,网络文化仅需几小时。相比传统文化快捷传播是网络文化的最大优点。第二,网络文化打破时空限制,内容量巨大,读者只要可上网,即可在网络文化世界中遨游。传统文化作品一般是限量印刷,阅读主体少。如报纸、杂志,读者需要购买,方可阅读内容。从经济视角分析,网络文化更加廉价,网民通常只要花少量钱即可查阅、下载很多文献。同时,传统文化免费享用的只有图书馆,但资料无法保存,网络资料可下载长期保存。劣势: 网络文化发展中,受外界思想文化的影响,网民可随意发表观点、上传信息,由于网络门槛较低,有些人散布低俗信息。网上充斥各样的虚假广告、荒谬言论、不雅言词等,甚至存在很多网络陷阱。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诈骗案例不胜枚举,表明网络虚拟空间无形中为不法分子提供作恶机会。

( 二) 传统文化优势: 第一,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学底蕴,特别在思想、政治方面,对中国人“三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传统文化强调“人本思想”,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至现今时代,是国家无形的精神财富,值得人们领受和传承。第二,在对待自由、生命问题上,我国传统文化崇尚独立、自由、民主的思想,这也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心理期许。劣势: 在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相互作用中,传统文化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如开放性、时效性,此外,相比网络文化而言,传统文化在表现方式、传播途径、互动方面也处于劣势状态。

五、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思索

网络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在与传统文化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形态下,由于各知存在着独特的特点,相关人员加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对二者长期发展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网络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宣传手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带来了方便。同时,传统文化也能够促进网络文化内涵的提升,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精神需求。具体而言,两种文化的融合,还需从以下几点作为突破口。

( 一) 强化网络文化建设,树立优良的形象。网络平台由于门槛较低,具有人人平等参与的特点,使得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网络世界中还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低俗语言,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需要相关人员给予高度重视,强化网络文化建设,有力维护网络文化的外部环境。网络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需具有意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持。优良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技术传播下实现更大的发展,网络文化也要利用传统文化的丰厚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内涵。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站优化管理,杜绝低级、媚俗的信息进入网络,净化网络语言文化。广大网民要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语、行为,影响国家和社会进步的话不发表,没有经过证实的信息不传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构建和谐、文明、洁净的网络文化空间。

( 二) 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提高网络文化涵养。我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在很多文献和哲学思想中不住地强调伦理文化和人文关怀,在传统文化中提倡运用稳妥的方式处理冲突的哲学,这也是我国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一种大智慧,“上善若水”“中庸”“厚德载物”“百川归海”“求同存异”等均是对文化冲击的有效回应。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网络文化涵养,是净化网络世界的有效方式。互联网在 20 世纪初兴起至今,给人们文化传播带来极大的影响,把我国优良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方式融入网络文化,为大众提供正确的导向,提升网络文化涵养,增强网络文化的认同感。

( 三) 利用传统文化,规范网络行为。网络文化范围广、内容杂,呈现多元思想的冲突,过于强化主体意识,逐渐出现道德下降的问题。面对各种有失道德的网络行为,怎样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理念,建设精神文明已成为相关部门重要的研究课题。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兼爱非攻”“诚信待人”思想,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君子风范,有利于人们自我行为的约束,形成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贡献力量。

( 四)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弥补网络文化不足。第一,网络文化主要依托于虚拟的网络技术,因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跨地界、共享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所以存在一定的文化危机。而传统优秀文化,如家国本位、爱国思想、民族精神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对网络文化危机进行有效抵制。第二,网络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不可能超越国家、民族利益而生存,在发展中势必根植于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而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明思想也会对网络文化产生重要的引导。第三,随着“以和为贵”“知书达礼”等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具有扶危救困思想的网络募捐的行为不胜枚举,证实了网络世界并非只有黑暗、冷漠的一面,而现代很多网民越来越关注传统的和谐文化,表明人们思想观念对网络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实时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 五) 利用网络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具有信息迅速更新的优点,可以尽快打破思想文化的壁垒,冲破固守文化的主观影响,具有开放性。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积极地修正不足,运用网络文化的先进技术,实现文化存储、传播的创新,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网络文化是全新的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高的平台,有利于推动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为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关人员要积极地利用网络文化,创新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形式,促进传统文化在更大的空间内发挥积极的作用。

六、结语

总之,文化对人们思想行为带来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化的特点,竭力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技术,促进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二者相互作用,强化网络文化建议,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利用传统文化,提高网络文化涵养,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弥补网络文化不足,创新传统文化发展路径,促进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作者:孙悦涵 张皓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