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网络青年亚文化表达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媒体下网络青年亚文化表达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媒体下网络青年亚文化表达探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兴媒体的普及,中国青年亚文化的意涵也随之得以延展,并日益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青年亚文化的形态在不同媒介时代有不同表征,新媒体以其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参与性、包容性为亚文化群体提供了思想领域交流的空间,同时亚文化群体的活跃也赋予了新媒体更多的文化意义,本文将在新媒体语境下,解读新媒体赋权与青年亚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从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形式以及转型中探索新媒体赋权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新媒体赋权;网络技术;主流文化

新媒体是较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是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基于此新媒体用户在使用新媒体时可以获得与使用传统媒体所不同的更大的权利。

一、媒体赋权与青年亚文化

新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更好的传播普及性和用户到达率,影响更为深远,所以与生俱来就赋予了用户诸多权利,用户在使用新媒体时既可以得到基本的使用功能性满足同时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自我、他者或群体的维权。后者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所不具备的,是新媒体业态下赋予用户新特权。而青年人作为新媒体部落的中坚力量,参与度最高、与新媒体的作用关系最为强烈,自然也是新媒体赋权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塑造网络亚文化的主力军。在新媒体语境中,青年人因其求新求异的特性即时与他者分享个性强烈的观点,并在自由的氛围内交织与碰撞,再天马行空的思想也会在此得到年纪相仿、志趣相投的其他青年群体的聚合与支持,在以“志同道合”结缘的群体部落中日渐催生演变出游离于主流文化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伴随着新媒体出现也催生出了媒介亚文化,亚文化是相较于主流文化而言,代表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最突出的特点为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青年亚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延展。新媒体赋权与青年亚文化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新媒体赋权,使得亚文化群体在互联网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方便其进行思想交流。而亚文化群体的活跃也促进了新媒体的繁荣与进化,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新媒体赋权。较之于以往的文化,青年亚文化更深度依赖媒体,是媒介文化的一种体现。新媒体具有的巨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使得意见表达更为的多元,因此,二者是相互成全的关系。

二、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与特点

在以往的观念中,亚文化主要是指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一种初级文化,是一种有别于主流文化且具有独立思想的文化。通常与传统的主流文化之间主要区别表现为一定的不兼容、相反甚至是对抗。然而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兴起的近十年内,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所呈现出来的对抗性正在逐渐减弱,亚文化对于主流价值的认同以及主流文化对于亚文化的接纳都是一种亚文化主流化的表现。青年亚文化的新特点:

(一)从“解决文化”向“流行文化”转型。亚文化最初的形成是由于部分青年人不满意社会对于处理问题的方式而引发拒绝反抗的心理。亚文化在当时形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这部分青年眼中的不平等问题。但在现代化亚文化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青年流行文化正在不断涌现,主流文化对于青年亚文化的认知也从质疑逐渐变成了理解与宽容。从近期的B站“后浪”事件,可以深刻看出主流文化对于亚文化的接纳。在B站“后浪”视频发出后,不仅立刻登上了全站榜单的TOP1,更是在央视一套播出,登陆了《新闻联播》的黄金时段。很多青年人表示看完这个视频,觉得作为年轻一代,要自信、无所畏惧,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无需妄自菲薄、贬低自己。由此人们也见识到了B站的另一面,而不仅仅是昔日那个卖弄“二次元”“宅文化”的非主流视频网站,B站破圈进入了主流。

(二)从“反抗文化”向“认同文化”转型。如果说传统的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反抗”“对立”“差异”文化,那么,今天的青年亚文化,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自我认同”“自我表达”“自我满足”的文化。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兴媒体的普及,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发生了很大改变,主要特质不再是“反抗”,寻求“差异化”,而转变为一种寻求自我价值得到他人认可的“认同文化”,他们身上的戾气正在逐步被淡化,进而转变成为一种积极的寻求与主流文化靠拢的“认同文化”。以B站后浪事件为例,视频一经发出,就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反应,唤起了主流价值文化的多数群体认同,很多人都说道,B站变了,变成一个拥有1.3亿的月活用户的视频网站,成长为一个亚文化青年向主流文化所靠拢的,表达更多让人接受的观点的地方。B站是以ACG发展起来的,如今演变为一个观点多元并且极具创造力的视频网站、一个让更多人认同的网站,这样的认同,也是亚文化在互联网转型中所经历的认同的缩影。

(三)从“另类文化”到反哺主流文化的“创新文化”转型。以往的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反抗、叛逆、与现实正常社会格格不入的一种文化,除了亚文化认同者的那一小部分群体以外,更多的人是将亚文化看成是一种另类文化来看待,绝大多数人对于亚文化的看法是不认同、不接受甚至稍带反感。而现如今,在互联网广泛普及,自媒体横行的时代,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界限不再是泾渭分明,两者成了更复杂的交融关系,甚至在有些领域,亚文化的一些创新性观点正在逐渐的影响如今的主流文化。涂鸦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现如今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大品牌也相继推出涂鸦款联名来以此获得用户更大的关注度。以“传统”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往往是相较于比较保守的,而亚文化在现如今更多的是一种创新文化的代表,虽然不是只有亚文化才具有创新的属性,但亚文化所具有的某些程度的创新性确实是一些主流文化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三、网络环境下的技术赋权催生青年亚文化的新场景

(一)短视频平台:分享类亚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类短视频创作直播平台此起彼伏,人人都能成为博主,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见闻等等,在短视频平台所兴起的分享亚文化,成为技术赋权新媒体文化的新场景。短视频平台的火爆,从技术角度看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成果惠及民众;从短视频平台本身的功能来说,是精准抓住了青年用户的分享型亚文化需求以及对于短小视频关注的需求,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会更加满足青年用户的需求,使得短视频对于他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短视频类平台通过精准抓住用户的分享类亚文化的心理来增强了一部分青年用户的用户黏性,而亚文化也打造了一些独属于短视频创作平台的文化。

(二)弹幕视频互动:二次元亚文化。弹幕互动指的是受众在观看视频时可以随时随地在视频下方点击发送评论、随时随地的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的功能。在弹幕文化中,弹幕评论才是主体,而视频只是这些青年们发表自己观点与意见的阵地。弹幕文化深刻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时代特征:及时性、碎片性、互动性。弹幕文化作为评论交流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迅速走红,反映了青年亚文化对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是二次元宅男宅女们对于沉默的螺旋的反击,是对于网络暴力的对抗。他们在发送弹幕时不需要过多考虑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只需要想己所想、发己所思。更多的青年愿意加入进去,愿意在自由的环境中随心所欲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现如今弹幕文化所代表的二次元亚文化所影响辐射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亚文化青年本身的人群,反之影响到了更多人,使他们一起参与到弹幕文化的大军中,在弹幕文化中,享受思想的碰撞,激发兴趣的火花。

四、新媒体赋权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一)对青年亚文化组织形式的影响。新媒介赋权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新媒介赋权使一些资源更广阔的分布到大众群体当中,尤其是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技术的青年群体。新媒介赋权使个人开始主动接近新媒介,对青年群体来说他们主动利用新媒介技术来发展自身文化并通过网络不断扩大圈层进行群体实践,吸引更多风格定位相同的人来扩大影响力。所以,新媒体赋权能够包容和激活青年亚文化,为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推动互联网范围内不同形式亚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令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特点。

(二)对青年亚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个性的表达受限于时空的桎梏无法表达自身情感和寻找“同类”。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关系,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青年亚文化群体利用新媒介工具寻找身份认同并界定自身的新身份进行自我赋权,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赢得了生存空间。网络媒介对青年亚文化身份的激活,促使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主性、个性化大大增强,在构建自我中得到强烈的身份认同,新媒体赋权为他们提供了聚合自我新身份的话语领域与平台。

(三)对青年亚文化未来发展的影响。在社会多元化、新媒体时代的新形势背景下,青年亚文化已然成为主流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力量,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将青年亚文化“收编”或者从某种程度上为主流文化所服务。新媒体赋权的过程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互动和分享思想火花的平台,青年亚文化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一直解构或颠覆着传统主流文化。未来更多的是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在新媒体赋权形势下的探索与弥合,青年亚文化的话语权分支于主流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主流文化服务。在新媒体赋权的背景下,青年亚文化群体已经形成自身独特的组织形式以及思想价值体系,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不断寻找身份认同、建立社群扩大影响力。在新媒介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含义以及形式发展变得复杂多变,但是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缓解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与冲突,并为其对社会运行产生积极意义的发展奠定了稳固根基。

参考文献:

[1]韩雨辰,闫翠娟.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转型与发展[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3):46-49.

[2]孙佳山.亚文化青年越来越“主流”[N].环球时报,2020-07-07(015).

作者:刘沛玥 段思远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