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解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当前网络文化精品创作存在一定难度,有创作主作、传播媒介等因素影响,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简单剖析了高校网络文化作品难以出精品的原因,着重从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培育的机制建设出发,指出网络精品文化的产生离不开生产、传播、反馈三大关键环节的建设。
一、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内涵
1.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创作起源简介。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随着1995年8月水木清华BBS的开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启被动应对状态,但这也有效地推动了网络思政理论层面的研究,使高校对网络思政有了较为全面的提升和认知。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们较多地关注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因为它能对人的意识形态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它还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对人的意识形态进行引导,网络文化作品所具有的特性也有效地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2.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思考。随着网络文化研究的深入,作品培育机制探究成为一个全新视角,它不仅能丰富我国网络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也能引导网络文化研究体系进入学理探讨阶段,对网络文化精品的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尤其是《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出来后,各大高校都在花大力气开展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他们注重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线上线下结合,话题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然后通过教师学生的网文、博文、网络视频、音乐、美术等作品创作,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形成具有高校自己特色的网络思政文化育人模式,深入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文化自信。
二、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分析
当前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文化创作主体。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受众主要是当代大学生,网络文化创作主体也就集中在辅导员身上,创作主体的单一性,导致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主体并未形成为主流。因此,建立一种涵盖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行政管理者等在内的多元化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主体模式十分迫切。为保证工作的有效性,主张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中心工作进行考核,通过一把手工程严抓落实,提高网络文化创作参与主体数量。2.网络文化传播载体分析。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交流方式,实现人与人的双向互动。随着智能手机和4G、5G网络等新生产技术的来临,它更加成为人文话题传递重要呈现方式和主要手段,人人揭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当前,网络文化传播载体分析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络文化传播载体的优劣分析。分析网络文化传播载体种类,明确各大载体的优势与劣性,拓展以自媒体为主战场的网络文化作品传播途径,能有效克服活动传播的单向性,增加创作主体与受众的双向互动。第二,网络文化传播载体的效度探究。当前,各大高校都在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网络文化传播参与率以及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因此,在话题选取方面都是以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和深度思考作为出发点,极力摸索网络文化传播载体效度提升模式,如何有效地把网络文化作品的投放数量转化成有深度影响力的阅读数量。第三,网络文化传播载体联动机制构建。网络文化作品的有效传播离不开深层次、多渠道的联动宣传机制建设,当前各大高校拥有众多的多媒体宣传传播平台,但是内部联动机制却不是很健全,阅读数量总是提不高。建议高校内部舆论宣传转向二级院系党组织、各类学生组织、师生个人等,形成以学校宣传或学工部门宣传为主,其他主体为辅的多元主体共同的多层级主体联动传播载体格局。同时,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作品传播外部协调保障机制,使学校有影响的作品“走出去”,实现网络文化作品的生产和传播有效衔接,扩大教育的影响力。3.网络文化作品评价方式分析。为了进一步激发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者热情,营造健康活跃的网上舆论氛围,网络文化作品评价十分重要。各大高校对作品的评价应秉承积极向上、深入人心、教书育人等理念,从“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等角度出发,对网络文化作品进行剖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性,以及鲜明传播特质的文化产品。第一,网络文化作品内容评价。仔细分析网络文化作品主题选取,网络文化作品创作要将流行性、娱乐性、趣味性、速成性融入国家主流思想分析,或者将网络文化作品以文体活动为载体,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活动参与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从而提升网络文化作品内容的有效性。第二,网络文化作品评价方式。对网络作品的评价和反馈虽然是最后一个环节,但也同等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将辅导员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纳入辅导员业务能力提升标准考核评比,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小组。建议如下:一是组建以学校宣传部、学工部、党政干部等为成员的网络文化作品评价小组,对学校的每一个网络文化作品实行量化打分,确定网络文化作品优秀、良好、合格等次。二是结合作品阅读量及学生评价进行作品量化评分。三是辅导员同行对网络文化作品进行评价。四是建立兄弟院校评议机制,对学校内部评审为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进行二次评议。4.高校对网络文化作品的激励机制分析。激励机制是事物朝良性发展的内驱动力,激励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激励更多地注重金钱的奖励,而精神层面激励则是从思想、言语、行为等方面给予认可。对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高校相关部门应从相关制度着手,各组织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合理且有作用的组织与制度考核方式。第一,高校网络文化作品激励现状。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主体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承担,其中又以辅导员为主,这明显表现创作者群体广泛性不足,且创作积极性也有待提高,究其根源是辅导员工作性质繁杂,而且高校对辅导员的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缺乏激励机制。第二,高校网络文化作品激励机制探讨。一是以网络文化作品指标体系构建为切入点,并将它嵌入师生利益评定中,进而增强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内驱力,提升网络文化作品质量。二是以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文库建设为平台,教育部思政司“一推一节”活动为抓手,设立网络文化作品权威专项奖励。具体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各级相关部门配合,聘请专业权威的评审专家按相关客观标准进行奖项评比。第三,网络文化创作主体长效机制探索。创作主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创作主体后备力量的建立,因此各大高校可以从创作主体上作文章,以易班建设为平台,通过项目化运作方式,打造一批校内网络名师,扩大主体影响力。其次,从创作热情方面做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强网络文化主体创造激情训练,依托高校良好的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制度,加强创作主体培育,从而形成长效机制。
三、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努力方向
1.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主体建设。通过对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主体的分析,发现创作主体作品创作激情缺乏长效机制,究其根源取决当前各大高校对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的支持力度不够。因此,首先,建议各大高校在思政工作者及学生干部队伍中设立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必修课程。一是将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纳入思政工作常规业务考核,使它成为思政工作者业务素质能力提升的必修课程。二是在学生干部队伍中挑选一批对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有兴趣学生,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网络创作能力。其次,在思政工作者以外的专业课教师中建立网络文化作品创作选修课程机制。倡导各大高校在校内师资培训中将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写入师资培训计划,吸引有兴趣的教师加入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团队。再者,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让创作主体师生品尝网络作品创作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福利。最后,加大网络文化作品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方面的倾斜力度。2.加强网络文化作品内容建设(1)网络文化作品话语权的构建。抢占网络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思政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然而,受网络文化作品创建作者自身的理论影响,传统的理论话语体系已无法适应“网络原住民”的年轻大学生的需求,导致网络文化作品缺乏权威性和吸引力。同时,当前网络文化作品内容本身存在庸俗化、媚俗化等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品的话语塑造力不足,缺乏真正的网络社会化思维。因此,对高校思政类教师的网络社会化思维的训练尤其重要,在教师队伍中挑选与学生网络思维相近的典型代表,加强网络教育名师梯队建设,促进代表性的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扩大网络文化作品影响力度。二是在学生网评员中培养领袖人物,加强舆论引导,深化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2)网络文化作品成长机制。网络文化作品的成长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要建立平台建设与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二是理顺平台和队伍的运营机制。三是加强对运营队伍的新闻捕捉能力、活动策划能力、语言写作能力、新媒体把握能力、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与否等方面的培训,从而进行常规化的更新、正式化的内容,形成校园化的语言风格,建立起流程化的舆情应对机制。四是建立完善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奖励机制。3.网络文化作品评价机制。当前,网络文化作品偏向于新闻化报道,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功能相对欠缺,同时新媒体平台内容的娱乐化倾向也严重影响了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建立合理的网络文化作品评价机制在当下十分重要。首先,国家、省市共同建立一套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评价机制迫在眉睫。其次,随着职称权力的下放,高校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作品评价机制尤其重要。最后,建立一个权威的第三方民间测评机构进行客观评价。所有网络文化作品都应注重原则性、教育性、互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价值。4.网络文化作品互动机制。网络作品缺乏互动性,事实上是网络文化精品的不足和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受阻。因此,创作师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优秀网络文化精品,能有效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契合社会与学生本人的需求,加强作品有效互动。其次,网络传播平台联动性机制建设能打破信息传递受阻的现象,构建一个“通而全”“少而精”全盘联动的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大格局,通过完整信息传播链,及时把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进行广泛传播,使其在多元共生、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场域扩大影响力度,从而达到主流思想引领、正能量传播的作用。5.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高校要开发或购进相关分析软件,加强学生舆情控制,并组建一支包括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背景的舆情分析队伍和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网络热词、流行话语等数据库。通过软件对数据库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为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四、结束语
新媒体形式下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应坚持从生产、传播、反馈三大关键环节入手。一是抓好网络文化创作主体,从创作主体自身能力建设、思政理论统筹、语言艺术、主题引领、表述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选取学生喜爱的内容,做有深度的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建立网络文化作品话语体系,提高作品影响力。二是做好传播载体联动工作机制建设。面对信息泛难网络环境背景下,高校要有效整合资源,打造成特色平台,做好网络宣传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由网络名师、学工队伍、网络评论员队伍和学生团队等人参与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建设团队,注重网络宣传内外协调机制建设,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进行宣传和推广,实现网络文化作品传播过程中内外宣传的无缝衔接,达到精准投送。三是建好网络文化作品反馈机制。网络优秀文化作品培育还须关注作品评价和反馈。只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才能提升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的积极性,提升创作网络文化精品的驱动力。当然,这个机制应包含定性、定量、动态等在内的多维评价与反馈指标。
【参考文献】
[1]刘润.“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13-15.
[2]畅军亮.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现状分析及创新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78-81.
作者:阳娟 李规 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