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新生态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新生态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新生态构建

[摘要]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与日俱增的新形态下,高职思政教育和谐稳定的生态被打破。网络文化语境下的高职思政教育存在生态结构性失衡、文化功能性缺失及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高职思政教育新生态亟待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以党的方针政策为立足点,将主导文化与网络文化进行深度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教育与生态教学环境深度融合;以信息科技为依托,将思政教育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

[关键词]网络文化语境;思政教育;新生态;深度融合

高职思政教育生态指的是高职思政教育与师生在长期的校园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校园文化环境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具体指的是高职思政教育与校园环境、文化氛围、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随着网络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渗透,思政教育应当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特点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媒介,与手机、平板、电脑紧密结合,在不断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确保每一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真切、便捷、并充满人性化的高职思政教育新生态

1当前高职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生态结构性失衡

目前,各种文化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已对高职思政教育体系造成了严重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在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再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而是由本土文化撞击外来文化后产生出来一种文化新常态。从80年代掀起的西方文化热潮到90年代出现的“文化守城主义”热潮到信息科技时代刚刚兴起的“微文化”和“碎片文化”,都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尤其是在各种技术、科技的冲击下,大学生已经习惯查阅碎片化资料、进行碎片化阅读。代表大众文化的“碎片文化”主导着大学生的生活、思想甚至情感。刘春伶认为,“碎片文化”在传播中表征出与民族核心价值对立的社会思潮[1]。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出现的主流文化弱化、精英文化衰退、碎片文化强势的文化格局亟待被打破。

1.2文化功能性缺失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不仅仅肩负着传播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也肩负着提升整个民族精神文明的功能。但是,现实存在的高职思政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侧重政治教育、忽视文化生态价值。韩迎春和皮艳清指出,“思政教育的内容、思维模式、目标、价值尺度和人文关怀的泛政治化是不切实际的,思政教育的文化生态价值需要得到应有的地位”[2]。高职思政教育在内容形式上没有根据实际对象考虑,从而导致学生普遍认为思政教育本身就是纯粹乏味的政治说教,让高职思政教育偏离了“化人”主线。

1.3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高职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旁听者”甚至是“旁观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被激发。教学手段以传统的政治学习、形势报告和主题班会为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信息科技被广泛应用的时代,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及课堂的主导意识不断增强,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无法顺应时展的潮流。

2高职思政教育新生态构建

2.1以党的方针政策为立足点,将主导文化与网络文化进行深度融合

高职思政教育应当以党的方针政策为立足点,将主导文化与网络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构建高职思政教育新生态。作为影响大学生最为广泛的校园网,网站的信息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起着导向作用。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论坛以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将校园网络文化与主导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主导文化主要是提出的“中国梦”“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民族精神”。学生只要拿起手机、打开电脑,就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属于个人的“中国梦”,提高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2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教育与生态教学环境深度融合

高职思政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教育与生态教学环境深度融合。学生只有经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而这四个环节的开展都与周围的教学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将思政教育与生态教学环境深度融合十分必要,学生能够在新的教学环境内接受教育。一方面,高职思政教育要改革课堂教学内容。重新调整授课中的知识结构和框架,将课本知识与民族文化相融合,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政治说教,而是生动曲折的“百家讲坛”,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高职思政教育要改革课堂教学形式。高职思政教育教师需要根据思政专业的特点,转变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参观考察、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生态环境中汲取知识,全面发展。

2.3以信息科技为依托,将思政教育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

高职思政教育应当以信息科技为依托,将思政教育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涵盖大学生活全部时空的高职思政教育新生态。高职思政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为抓手,将其渗入整个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国家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新大学生。

2.3.1技术基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名师名校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在校内的课程信息化平台上,大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了解本门课程的相关信息,如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慕课视频、试题库、课外阅读资料和课外实践等。信息技术发展提供的良好的交互界面以及文字、图像和声音融为一体的多维互动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受教为乐。

2.3.2情感支撑: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网络文化语境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之间的教学模式被“教师—网络—学生”所取代。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信息传递者、权威象征者的传统角色大为弱化,作为学生引导者、课程设计者、文化诠释者的作用将逐渐增强[3]。在论坛、微博、微信、QQ的网络世界里,没有谁能主宰信息,每个人都有发表个人观点的自由和权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人。在网络语境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传统关系模型被打破,依托网络虚拟平台可以使学生和老师在情感为支撑的互信关系中增加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快速构建和谐互动的新师生关系,构建高职思政教育新生态。

2.3.3突破口:系统联系、整体发展的理念

以系统联系、整体发展的理念为突破口,构建高职思政教育新生态。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使得课程教学内容专注于书本、教学程序因循守旧、教学评价注重结果,远远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和需求。高职思政教育和网络技术不是简单的杂糅,而是深度的全面全方面的融合,即,网络教学要打破时空的限制,网络技术的应用要实现师生、生生、校生等多元互动,教师授课、课堂讨论、微课慕课、课外实践多种教学方式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在这种情况下,以系统联系、整体发展的理念为支持,积极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设计教学系统、实施课程组织、拓宽课外教学实践,将现代科学技术、教学内容、课程组织、课外实践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教学生态,是新时期开展高职思政教育活动的重大突破口。

3结语

在网络文化语境下,构建高职思政教育新生态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感。只有做到将主导文化与网络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生态教学环境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这三大融合,才能回归高职思政教育的本真,有效构建和谐稳定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参考文献:

[1]刘春伶.郭跃军.史育华.“文化碎片”与“碎片文化”—新兴媒体环境下非系统文化对国家安全的逼显[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30(6):25-29.

[2]韩迎春.皮艳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J].大学教育科学,2009(5):16-19.

[3]李艳.李海峰.文化取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性自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29(2):97-99.

作者:何松 邹汪平 单位:池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