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安全建设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安全建设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文化安全建设思考

摘要:全球网络空间的形成,以及国家和地区之间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导致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如何提升内外两个网络场域话语权的艰巨任务。这也是中国推进网络文化安全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进入新时期,文化传播方式和创造方式发生重大改变,非主流价值观进一步滋生,网络文化安全风险剧增。基于IP生态下网络文化生产及传播呈现的新特点,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新思考与新对策必须提上日程。

关键词:网络文化安全;IP生态;风险

据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可见,不论是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覆盖率,还是从网民人数、网络应用范围来看,中国早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在互联网世界,人们时刻都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网络文化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生活方式和工作态度。可以说,网络文化安全建设既直接决定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影响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也是把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必须抓好的当务之急和亟待补齐的短板。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的核心是确保正确价值观的传播效果;而在现实条件下,确保传播效果的操作早已不适宜照搬传统做法,必须根据互联网的特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创新方式方法,讲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打造国际传播能力。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文化产业的形态和格局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也带火了IP这个词。内容与资本完美结合并产生良好的生态运行系统,IP的持有者、运营者、投资人、品牌主、专家学者、媒体等泛娱乐产业的各路精英,包括亿万网民,一起在互联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内容。IP正在汇聚各方面的资源,推动内容的生产产业化、规模化、品质化,创建了一个难得的IP生态圈及“物以类聚,人以IP分”的新时代。如果能够与时俱进地借鉴IP在连接内容产业、获得用户信任方面的强大能力,成功运用IP运营思维,从而实现有效的价值观输出,不仅能实现网络文化产品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还能有力地推动网络文化安全的建设。

一、IP生态下网络文化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与此同时,社会生活领域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社会成员的利益分化与思想多元化就是一个重要表现。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和传播渠道,并由此产生各种网络文化安全问题。2015年互联网上IP大热后,网络文化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1.全球化导致国家民族意识削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全球化潮流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脱离了所处的物理时空和本土文化,“世界公民”意识渐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人的民族国家情感,使其关注全球整体利益的意识远强于对本国、本民族利益。伴随着全球化而来资本、信息和人口的流动性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认同方式、认知途径和认知构成,冲击着民族国家既有的网络形态和认同基础。在这种状况下,民族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即保持自身的网络文化认同和主流价值变得更加困难,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经历极为特殊和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具有计划经济发展和市场化发展的不同现代化历程,且又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奇迹般崛起的国家,网络文化安全形势尤为严峻。

2.西方多元价值观冲击造成精神信仰危机。近年来,针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掀起的思潮不断兴风作浪,或以学术面孔“重写”历史,或以创作为名“恶搞”历史,或以披露“秘闻”抹黑历史,极力鼓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传播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倾向、信仰上的多元化倾向、行为方式上的崇外主义倾向等,腐蚀国人心灵,动摇民众理想信念。

3.网络舆情危机频发带来更多挑战。网络舆情危机具有对社会的破坏力更大、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动员力更强的特征,因此,它是当前和今后最为严峻的网络文化安全挑战之一。当下网民构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年轻化、高学历化,政治参与兴趣高,维权意愿强,立场易于激化,容易造成舆情危机事件,这也是构成当前各个国家网络文化安全危机最主要的来源之一。不论是在“帝吧出征”反台独表情包大战、南海仲裁事件等宣泄爱国情绪的热点事件中,还是“魏则西事件”“雷洋事件”“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等民生事件所引爆的对政府极度不信任的舆情风暴,都表现出以青年网民为代表的广大网友强大的自我动员与组织能力;而负面舆论一旦形成,舆情可能会演变成一场危机,引起社会动荡。

4.本土主流文化主导控制权削减。一方面,我们传统语言文字不仅正在网络上失去主导地位,甚至在口语交流中亦受冲击。传统词语退居二线,汉字的规范书写岌岌可危。网络语言、外来词越来越多地在网民中蔓延。现实生活中对英语的推崇也到了盲目的程度:学术会议发言一律英语,高校课堂不加区分地进行双语教学,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洋节备受热棒,中国传统礼仪及习俗越来越遭遇冷落。在年轻网民心中,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甚至春节,这些传统节日几乎变成了小长假和长假的代名词,对包括春节在内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越来越无知。与此同时,一些主流文化产品脱离现实,缺少生活化、趣味化、实用化、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导致影响力、权威性逐渐衰落。不可否认,许多主流文化产品及内容生产单一粗放,与网民内心关切和实际趣味差距较大,比如,满屏广受诟病的抗日神剧等,这样的文化产品缺乏引导和榜样示范效能,国际竞争力差。加之,主流文化产品传播手段和理念落后,基本依靠强硬灌输的手段强化网民认同,极易造成逆反心理,难以形成广泛影响力。

二、网络文化安全研究的新机遇

1.网络安全和网络强国思想的提出。近年来,围绕“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怎样建设网络强国”这一重大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国内外互联网发展大势,提出一系列事关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新思想,涵盖了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网络文化安全建设已然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任何理论研究都应该与被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和事物发展相适应。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运用新的研究视角和话语体系来分析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并从中探索和寻找实现网络强国目标的路径。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构建国际范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使命,也是理论工作者肩负的责任。

2.国民网络文化安全意识觉醒。新媒体时代的喧嚣氛围和浮躁心理,已经侵蚀渗透到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大众尤其是大量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网络社会文化失范现象逐年增多,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不论是党和政府、专家学者,甚至普通网民,都已经意识到正视外来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国家传统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以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紧迫现实意义。

三、IP生态下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的对策

就文化领域来说,未来世界的网络文化安全之战远比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之战都要复杂。在这样一场全新的网络文化安全战争中,通过制度攻击、跨媒体衍生攻击、网络攻击等来制造网络文化危机和文化恐怖,摧毁国家文化体系或将成为新网络文化安全战的最主要的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正视这样一个新的战略命题:在一场可能改变世界文化战略力量间权力平衡的“网络文化安全的世界大战”前夕,我们应该如何准备所需要的战略资源和策略,以确保不被摧毁。

1.网络文化安全内涵更加丰富,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出全新要求。过去讲文化安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文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以及风俗民俗。如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文化安全观,突破了原来传统的、狭小的概念,还包括:政治文化,即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建设。产业文化的安全,不仅主要关系到经济发展对制度建设的促进作用,产业文化发展不能消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消费文化的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的良好风俗和风尚的形成、文化习惯的形成,还包括良好的文化生活方式的培养、学术文化的安全;等等。总之,网络文化安全是指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习惯以及国人思想观念、道德评价、行为方式等始终保持自主性与独立性,不受外来腐朽、庸俗文化的干扰、控制或同化。但现实困境是,尽管官方一直在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强调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正统的国家网络文化安全观,但实际上网民对这类思想教化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远未能达到预期。必须承认,现在的网民主体是“90后”“00后”,他们是看着日本二次元漫画长大的,而不是看《新闻联播》长大的。当“90后”“00后”的兴趣归属早已如流水崩泻般破碎一地,分散到无数个亚文化社群时,过去的网络文化安全的教化和引导方式已不合时宜。

2.借鉴IP生态模式,让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焕发新气象。文化安全只有在国家文化强大的情况下才能是安全的,没有坚实的文化建设,文化安全制度建设再完善也是空谈。说到底,战略问题的本质其实都是营销问题。新形势下,建设网络文化安全需要与时俱进的新思维,需要能真正输出影响力的新策略。只有能够到达用户的传播、令人信服的传播,才是有效的传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又能让网友乐于接受与认同的话语体系,笔者建议不妨借鉴IP代表的新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首先,要以中国文化为源,挖掘和打造一大批中国本土的超级IP。什么是IP?I就是各种文本,如网剧、小说、电影、动漫、游戏、舞台剧、音乐等。P就是资产,既可以是商业价值,也可以是用户。所谓的IP生态圈就是把这些内容跟用户整合起来,在不同领域都能够体现出各种IP的价值。说到底,IP的建设就是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形成强大的价值观输出。比如迪士尼,抑或是漫威,都是基于自己的IP,针对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场景创造了不同的内容,形成“IP+媒介+内容+主题公园+科技”的IP生态模式,通过一部部电影,塑造了大量的文化价值趋向的IP,这些IP都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故事,而是有着明显价值观倾向的、符号化的IP,且以此在全球范围内不但赚得钵满盆满,而且收获男女老幼一众铁杆粉丝,成功地影响年轻一代的“三观”。其实,中国文化并不缺乏IP,甚至可以说是挖掘IP、制造IP的宝库,我们缺乏的是有意识及有创造力的经营。生肖、星座、小说人物、神话传说等都可以是IP之源:屈原沉江自杀让千秋万代中华儿女每年吃粽子划船作画办诗会拍电影出书建纪念馆;春节档排片热闹是因为在我们的传说中有个怪兽IP,叫作“年”。IP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不过需要真正的经营,需要打破固有观念的创新,以新的游戏建构用户、内容、沟通体系,打造网络文化的卖点、燃点,进而成为网络文化消费和传播的引爆点,成为互联网议题的设置者,有效地输出内容、态度、价值观。其次,打造网络文化IP,必须有意识经营主体的差异化人格。足够差异化的人格,意味着真实、可信赖、特别、不普通;打造IP人格标签、符号和载体,意味着我们网络文化的调性更符合KOL,使网民更乐于产生强烈的参与感、立场感,极大提高其黏性,也意味着网民更加主动地传播,连接的成本不仅趋近于零,还会带来更多的主动流量。作为IP人格化的代表现象,“网红”带来的冲击已经遍及内容生产、商业模式、文学艺术、大众消费等多个方面。“传统文化最强IP”、即将600岁的北京故宫就是这样的魅力人格体:戴着墨镜唱RAP玩自拍的朱元璋、戴上VR眼镜玩游戏的嫔妃娘娘,等等。2015年,北京故宫的衍生品收入已经超过门票收入的两倍,还成功突破“次元壁”,收获大票的“90后”“00后”粉丝。乌镇也是一个IP。原本它跟周庄、西塘、南浔一样,都是江南小镇的概念,后来因为规格很高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因为黄磊、赖声川在乌镇做国际戏剧节,因为文化奇人木心,这些都给了乌镇IP一个人格特征。目前,乌镇是上海周边几个江南古镇中门票收入最高的一个,每年的门票收入超过5亿元。“网红”现象足以让我们意识到:现在是个体化表达的时代,谁有个性、谁表达得好、谁的内容好,就意味着谁形成注意力,谁定义了用户的时间。有人估计,2016年网络红人产业产值接近58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额甚至超过2015年电影票房450多亿元的总额。总之,新时代新形势不仅呼唤新的发展观、改革观,还需要新的网络文化安全观。互联网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基于连接的可能性,要想获得网络文化安全控制权,重要的方便法门就是聚焦于超级IP的打造,通过超级IP的连接能力,用心创造,找准能力核心圈,打造网络文化的影响力,牢牢掌握主流文化话语权。只有认清网络文化安全形势,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规律,立足防范风险的大前提来统筹,立足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来谋划,创新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的新思路,才能构筑坚固的网络文化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胡正荣,姬德强.内生与虚拟:文化安全观的两个视角转换[J].国家治理,2016,(11):43-48.

[2]王健,郑和武.走出新媒介文化传播困境:培养人的文化自觉[J].中国出版,2013,(10):58-61.

[3]杨勇飞,王建新.新时期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4):66-67.

[4]李代祥.新华时评:敢于发声善于发声[EB/OL].

[5]姚伟钧,彭桂芳.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6]谷志远,张屹,杨文阳.构建我国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

[7]董璐.文化安全遭受威胁的后果及其内生性根源[J].国际安全研究,2014,(2):64-86.

[8]石平.警惕网络负能量[J].求是,2013,(12):46-47.

[9]徐龙福,邓永发.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网络文化安全[J].江汉论坛,2010,(11).

[10]杨文阳,张屹.试论网络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5).

[11]胡惠林.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新范式———兼论“第三种安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12]王永明,李宴群,吴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构建文化安全体系[J].理论探讨,2010,(4).

[13]李红,邓泽球.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作者:朱艳 任延东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