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浅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态的文化形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方式。网络因其便捷性和交流的即时性及资源的丰富性,越来越成为青年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它给当前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艺术院校丰富多彩的艺术演展实践活动可以使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的融合。
[关键词]
网络文化;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网天下”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这项工作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其他高校相比,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思维方式更为灵活多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呈现出了一些特殊性。当“网络文化”与“艺术院校”这两个关键词叠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变得颇具挑战性。身为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迎接这种挑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方兴未艾
随着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普及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随之而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网络是全球共享的信息库,不同国家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宗教异同、政治理念在网上汇聚传播。网络文化的传播声色俱全,图文并茂,而且它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人们交流的互动性更加日常化,因而成为一种高时效性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生态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以其实用性、创新性、便捷性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进而深刻影响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方式。网络文化虽然被广泛全新应用,但如何界定网络文化的定义、厘清网络文化的内涵,却仍是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认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1]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2]从狭义的角度讲,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所进行的一种文化形式和活动。以下本文的探究是建立在广义网络文化定义的基础之上。网络文化使现代的文化范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同时也赋予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以崭新的意义。在网络所产生的文化社区中,网络的多元性、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即时参与的平台,以此为依托,高校文化的互动性也发生了巨大的革命。青年学子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参与者,他们的认知思维和价值理念通过互联网得到迅速传播,在网络所创造的巨大文化空间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提升,其道德品性也不断得以提高。网络文化的现代性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网络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客观上为人们的文化消费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了魔杖,为低俗文化、暴力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文化等提供了生存空间。因此,对于网络,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也要将其对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影响减少到最低。面对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立足时代,革新图变,迎接挑战,实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换与发展。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处境:网络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要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一种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特定的理论、思想和观念,而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要让艺术类学生变得思维更加开阔,更具反思能力和创造力,能够创作出更具个性的艺术作品,这两种教育之间有共通性,但也有一定的张力。信息时代到来后,网络文化迅速普及,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因其个性和专业的特点,对网络文化的接受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甚至有引领和创新一部分网络文化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拥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文化既有可能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张力,也有可能消解张力成为新的粘合剂。网络文化的发展,对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因其便捷性和交流的即时性及资源的丰富性,越来越成为包括艺术院校学生在内的青年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开放的网络中,各种文化思想如潮水般涌到学生面前,青年学生接触到各种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三观”尚未完全建立成型的他们来说,如果没有理性的认知,极易迷失方向。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东方文化与西方思潮、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都会发生碰撞,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极易受到多方面的冲击。网络时代,青年学生接受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能比拟的。这些信息有些还充斥着低俗、暴力、迷信的内容,而且这些负面的信息都裹着一层外衣,特别容易混淆视听,极易导致学生道德失范,甚至走向犯罪道路,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网络平台,青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国家认可的政治观念和文化价值思想,国家对信息的可控性发生了变化。对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各种携带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艺术流派和思想,各种光怪陆离的艺术形式,会通过全球网络的通道第一时间传播到他们电脑和手机中,如果头脑中没有树立起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就极容易不加分辨地全盘接受。以上种种,都对艺术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当意识到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树立阵地意识。高校是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讲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和培养质量。网络时代,面对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守舆论宣传阵地。西方一些国家,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推行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从而进行文化艺术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有人说,“网络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人、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领地,这种说法虽然过于绝对,却透视出了网络这个思想阵地监管的难度。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巩固网络安全,提高网络技术,过滤、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作为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要对学生讲清楚正确运用网络的方法,教会学生辨别各种网络信息的真伪,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时代的价值观和艺术观。网络文化对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其共生,网络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增强教育的感染度、吸引度。曾说过,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必然会去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把大量丰富的资源传递出去,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新媒体时代,微信、飞信、博客、微博、网络论坛BBS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推介方式显示了巨大的成效。通过网络媒体,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要进行的教育,这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受教育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主动地探求视听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能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这种交流方式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进行自由互动的交流,消解了以前主客体单向的交流方式。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而言,可以鼓励他们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多思考、多创作弘扬正能量的艺术作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从而影响更多的网络上的年轻人。让网络文化成为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粘合剂,用艺术的形式去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或许就是网络文化为我们提供的难得机遇。
三、对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反思:传承与创新
在网络给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当代中国的转型和未来发展之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具有如下特点:其价值理念的宣传更彰显了教育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现代性;教育的载体更具多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更是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实践追求的归宿所在。那如何实现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艺术院校的时效性?“真”的贯彻在于施教者、受教者,媒介之间的贯通执行。无论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如何发达,网络都只是工具,都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手段、阵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媒介是接受信息的搬运者和载体,也是把接受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连接起来的纽带。”[3]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利用网络等各种新媒介形式,也要充分发挥传统的媒介形式,以达到教育之真与艺术之美的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学生艺术实践的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作为艺术院校,可以充分发掘自身优势,以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采取多种演展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艺术演展活动之中,寓于广大师生的艺术专业实践中。努力做到“以书育人、以画育人、以乐育人、以舞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师生学习生活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学习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师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在每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七•一”、“十•一”、“一二•九”纪念日,充分依托艺术专业在视、听传播方面的优势,组织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文艺汇演、合唱比赛、话剧演出、舞蹈演出、主题画展、主题设计等主题鲜明的各类艺术演展活动,将干涩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转变为生动的艺术传达,使其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媒介以其真实性在思想疏导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功用。将传统的思想教育传播方式与艺术专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起到很好的视听和教育效果。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注意教育的形式,更要注重教育的质量,还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所有的理论工作都应该是为指导实践提供服务的,最终也都应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去,这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时效。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参与,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但是,传统的自上而下单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性日显不足。主客体参与的不足,是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面临的瓶颈。因而,实现有效参与是提高实效性、走出当前困境的有效处方之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年来一直在调整,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大多数的发展和调整都是形式上,并没有触及内容本身。而传承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另一处方。尤其对于艺术类的高校更是如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占据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它传播的是执政党的理念,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所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强。其次,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要优化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加强人文素质在青年学生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新媒体时代,一定要利用好网络媒介的作用,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功效,利用好微博、微信等即时媒体,营造师生互动的便捷通道,从生活、学习、情感、课余活动等方面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和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规范,促进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将教育进行到细微之处。加强参加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和社会实践基地实现资源、知识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生产性的特点,它的实现过程也是培养对象品德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意识传承和思想传播的导向,是一种教育的一元性和受教育者的多样性的结合,而且在教育过程中要达到认知的提升、情感的融合以及行为习惯并育的特点。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提升施教者的能力,拓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载体,优化教育的环境。
作者:张有平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1]曾长秋.对近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04,(8).
[2]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295.
[3]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77.
第二篇: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要: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期,网络文化盛行,给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同时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复杂性,也给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网络文化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网络文化背景下强化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供参考。
关键词:
网络文化;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在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网络几乎成为了中职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给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基于此,加强对网络文化对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和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网络文化对中职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1.1网络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背景下,为中职生提供了更多的网络资源,能够促进中职生更好的接触社会。在网络中存在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中职生通过在网络中的交流和沟通,便于其更早的接触社会,为走上社会打下基础。另外,网络虚拟社会中,中职生可以畅所欲言,便于舒缓中职生紧张的学习情绪以及心理压力等,同时还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诉求。同时,网络能够将国家教育部门下达的精神更快的传递到各处,能够为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一片新的阵地,对提升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具有较大的帮助。
1.2网络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一,网络在为中职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的同时,也将网络中一些虚假、不健康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中职生年龄尚小,心理辨别能力较弱,对中职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有时网络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中职生身心健康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第二,网络中包括了大量的不良信息,包括暴力信息、色情信息等,对中职生思想造成极大的波动性,同时网络的虚拟性让学生沉迷,特别是一些网络游戏,对学生学习时间过多的占用,导致很多中职生染上了网瘾。第三,网络中提倡言论自由,同时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较快,而目前我国网络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很多不正当的言论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对中职生思想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增加了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2网络环境下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化对策
网络文化对中职生而言可谓是双刃剑,为了强化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网络开辟新的途径,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等,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规范中职生网络行为:
通过相关调查显示,中职生每天上网时间较长,上网活动主要集中在网上聊天以及网络游戏上。在规范中职生网络行为方面,具体做法包括:第一,中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网络文化的引导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网络,合理的安排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让网络称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同时,应该通过教育指导等手段,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加强网络监管,提倡文明上网。在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对网络动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分析中职生网络行为的原因,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教育,从校园网络开始,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提升学生文明上网的意识。
2.2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辟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第一,建立高素质、高能力的中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网络文化环境背景下,中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保证其能够通过网上,对中职生思想状态进行了解,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还需要确保教育工作者具有足够的耐心,能够从细微的网络行为中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延伸,提高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第二,学校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整合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调查中发现,有少部分学生是通过上网进行网络学习或辅助学习,学校应该大力提倡这种行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完成,这样可以减少学生课余时间上网打游戏的时间。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制作PPT或EXCEL等。同时,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家庭教育的力量,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帮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帮助一些有网瘾的学生戒除网瘾。第三,提升中职生网络自律意识。在中职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上课时间中玩手机游戏,或通过手机进行聊天等,甚至很多学生逃课进行网络游戏。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学生缺乏网络自律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外,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网络监管的积极性,提倡对网络不良行为的抵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其网络自律行为,起到重要的自我管理与教育的效果。
3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网络文化背景下,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能。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传播性以及复杂特点,很多不良网络信息对中职生思想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不小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做好校园网络环境监管,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升学生网络自律意识,促进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
作者:叶金浓 单位:江门市新会冈州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桂梅.中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构建对中职生个性成长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15(2):52-53.
[2]赵万里.中职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速读旬刊.2016,21(2):74-75.
[3]马振宇.浅谈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青年与社会.2015,14(2):85-86.
[4]苗金成.浅谈网络环境下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J].河南教育.2016,24(12):102-103
第三篇: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摘要]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发展为支撑,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型文化形式。网络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调节、道德培育与政治保障等社会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提升网络技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以此来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高效、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
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化管理
文化是不同层次群体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群体整体意识而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1]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2]网络文化就是广大网民依靠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交往沟通而形成的新型文化形式。网络文化是主体和客体在网络社会中相互作用的产物。网络文化在网络和文化不断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促使了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与教育效果发生了深刻变革,展现出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国内外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美国学者DavidPo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3]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个分布很广的、松散的、准合法的、选择性的、对立的亚文化复合体。”国内学者们对于网络文化也未形成准确的定义。学者崔志胜认为:“网络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网络化表达方式,也是人们在网络生存方式中特有的文化创造活动。”学者李仁武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4]王瑞华指出:“计算机文化、多媒体文化以及网络文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信息社会的特征、故而可以将其统称为信息技术文化。[5]此外,还有少数学者从文化形态角度对网络文化进行界定。如刘同舫认为:“网络文化有其技术特质外,其又超出了技术的规定,充分体现着文化的精神内涵。”[6]李贤民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7]维基百科认为:“网络文化是由于将计算机用于沟通、娱乐和商务而出现和正在出现的文化。”特别需要注意区别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的本质,有学者认为:“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是网络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融合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且作为手段进行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其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因而网络文化也能称之为信息文化或者网络信息文化,因而网络信息和网络文化是同一个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文化和网络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信息技术全面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即信息文化。信息文化不是依靠文字,也并非依靠某种宗教或艺术,而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产生信息文化,也可以称之为技术文化。而网络文化更多地融入了人们社会交往、道德伦理及社会习俗内容。”本文认为,无论是信息文化还是网络文化,两者都因技术发展而普遍应用,都属于新的文化形态。两者都是人们在接受信息或信息交流时所形成的知识、道德、信仰、习惯等要素结合,因而二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如果从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来看的话,网络文化包含于信息文化之中,网络文化只是信息文化存在的载体和形式,两者虽然都是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发展,但是信息文化可以通过其他的载体和形式得以传播和利用。笔者认为要对网络文化有深层次研究,必须要剖析网络文化的本质。
(一)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科技产物
网络文化并不是在互联网诞生之时就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互联网出现后就不断发展、丰富与完善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自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之时起,人类社会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且文化形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网络文化中的技术与文化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网络文化是先进网络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发挥其对信息处理的作用网络文化才得以发展。网络文化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web1.0时代,这是第一个互联网时代开始运用的技术,在这个时期,网络信息是由专门的信息者进行,所有的信息是从上而下的,虽然受众可以看到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却缺少互动的过程,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被动接受。到了第二阶段的web2.0时代,其去中心化,共享和开放的特点开始成为网络文化推广的强大动力。Web2.0强调的是网络的互动与分享,网络社会当中的灵魂是人而非技术,网络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可以对此发表评论并进行互动共享,用户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网络社会中随时随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网络文化的交流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多种思维和观念的碰撞给网络文化增添了色彩。
2.网络技术实现了现实世界的虚拟化,为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技术将对现实世界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化,实现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连结,才能形成真正的网络文化。
3.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的基本载体,并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信息技术范式是网络社会的物质基础。技术—经济范式乃是一群彼此相关的技术,组织和管理之创新……在每个新范式里,都有一个或一组特定投入,能够称之为该范式的‘关键因素’,而此因素的特征为相对成本的下降,已经普遍的可及性。借鉴经济学中的技术范式,他认为信息技术范式也是存在的。”[8]网络社会的形成就是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而网络文化作为网络社会的一部分,更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基础,只有信息技术得到发展和进步,网络文化才能以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传递。如微信APP、TCP/IP协议、WWW万维网、Telnet远程登陆等,网络文化活动才能得以进行和完成。
(二)网络文化是广大网民互动交往的必然结果
网络文化是依靠广大网民广泛积极参与而形成的动态发展的文化。广大网民是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能动性作用。任何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人的社会活动,网络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网民的网络社会活动。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对网络信息的需求是网络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网络拓展了人际交往的广度,加强了人际交往的深度,而这种交往的拓展与深化,将社会文化转化为网络文化。在大数据时代,网民可以自由地访问网络资源,发表网络言论,根据自己的意志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了解各种信息资源,网民对于新兴事物的好奇开始成为信息发展和资源扩充的动力。网民的网络社会交往是以网络技能为基础,不同的网络交往方式需要不同的网络技能。从最早的邮件、聊天室、BBS等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即时通信、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会交往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将网民的文化创造过程带入特定的交往圈子及其文化中。也即是说,网民在网络社会中创造的文化其群体归属与文化归属,通常与网络技术使用息息相关。网络文化的形成则再一次印证了“网络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用户才是技术的关键。”以网络点击量为例,“点击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民间文化力量,是点击量背后的民间力量决定了网络传播内容能够从主流文化忽视和遗忘的边缘突进主流,改写主流的文化格局,这种自发力量导致权威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崛起的是民间大众粗糙的身影。”[10]网络技术开发者则开始更注重网民的意愿,把网民用户的最佳体验作为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总之,广大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说网络文化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网民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时代产物。
(三)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传承的重要载体
人类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借鉴内容。网络文化最重要价值就在于传承与发展了人类文明。网络文化是由网民广泛参与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创新地实现了从精英文化受众到大众文化受众的转变。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极大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其次,网络文化突破了传统中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交往成为超越时空的全球性的普遍行为。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冲破了时间、地域、等级的限制,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能共存、共发展,网络在促进网民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人际拓展、网络拓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交流变得便利,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异地的地理特征、风土人情;技术带来的便捷使接收到最新的信息不再困难、被限制。上至国家,下至每个普通的公民,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消息与他人进行沟通,展现出真实的自己。最后,网络文化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机会。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集体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在集体智慧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出现新的的情况、新的机会、新的火花,逐渐演变成各种创新。文化交流是知识、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交流,其核心与宗旨是不同价值观念的对话和交流。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宽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渠道,进而提高了文化交流的实效性,且有助于保存、传播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二、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网络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其德育功能。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和个体德育功能两方面。通过网络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正确引导,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培育个体社会道德,将个人价值认同凝聚成为社会力量,并付诸社会实践,因而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途径。
(一)导向功能。
网络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及行为导向方面。一是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网络文化在网络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应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共享。大众传播媒介也可以作为网络文化互动的载体,实现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二是目标导向。通过网络文化舆论平台可以反映社会公众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意见与看法,将公众关心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汇聚成为实现目标的动力。三是行为导向。网络文化通过宣扬社会道德及行为规范,使网民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社会道德允许的,什么是违背社会伦理的,进而使网民开始关注自己的言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凝聚功能。
一是网络文化能使广大网民产生文化认同。网络文化可以通过各种公众平台或者宣传栏目,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民族文化精神转化为图片、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覆盖到千家万户,潜移默化地使人们产生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向心力。二是使人们实现共同价值认同。网络文化可以由网络社会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准则相互联系组成的规范体系,是一种外在的约束网民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具有强制约束力量的刚性准则。它通过引导内化,被广大网民认同并接受,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将民族精神、将民族文化凝聚成一股力量,引导人们朝着共同的政治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打造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三)调节功能。
一是调节人际关系。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面对面沟通减少,使得很多不良情绪难以得到合理的宣泄。网络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网络视频,网络用语等都是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能够创造一个较好的网络文化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在虚拟空间中寻求有效心理安慰的平台,从而调整心理状态,缓和人际关系。二是调节利益矛盾。平等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网络文化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网民间可以不再受制于权威与利益的驱使,实现平等对话,深入交流,和谐互动。三是缓和社会矛盾。网络文化体现了网民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操守,可以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渗透和强化作用。每个网络社区群体可以根据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创造属于自己的平台和栏目,实现网络文化信息的交流、传递和共享,为党和政府深入了解群众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进而有效地协调全社会的利益矛盾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四)道德教育。
一是及时预防。网络开放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受教育者思想动态和行为导向,做好失范行为的预警工作,一旦发现其思想倾向有所偏离或情绪过激,便可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使问题在萌芽之初便得以解决。二是习惯养成。网络文化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就是必须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平等交流,伸张正义,扶正祛邪,使之成为人们进行自我审查与约束准则,从而实现网络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三是引导实践。网络文化是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网络文化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文化能加速促进广大网民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内容内化为网民自身的思想信念并转化为社会实践,进而改造客观世界。
(五)政治保障。
一是转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各种网络信息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载体,如电子信箱、网上论坛、网上对话、在线答疑等等,可以使教育内容充分传递与共享。二是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空间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尤其是当前云数据、大数据空间的高速发展,数字空间在短时间内即可汇聚大量的时事新闻与社会动态,极大丰富与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我国已经形成一系列重大的新闻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等。通过这些网站,可及时地传播信息,了解世界动态,同时也可以抢占舆论主导权,引导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进而防止不良舆论风气对我国网络文化的冲击。三是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网络文化能创造轻松、自由的教育情境,通过特殊的感染力,让受教者能分散式地了解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极大地调动网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效率。尤其是各类红色网址及网站的建设发展,广泛地调动了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民主政治的广泛运用起了推动作用。
三、增强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方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提升网络技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优化网络心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以此来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高效、有序地进行。
(一)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
1.匡正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网民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而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诸多非理性因素,形成的网络舆论暴力文化及网络恶搞文化等容易腐蚀网民的思想道德品质。因而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功能,引导人们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与社会主义价值标准,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力抵抗“西化”、“分化”等冲击,才能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生态环境。
2.清除网络文化垃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运用自身的网上优势,大力宣传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企图和平演变中国,最终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政治目的。”[11]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把好信息的通道,隔离和清除网络文化“”。政府应该建立起网络投诉机制,使得不良网络文化现象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得到快速处理,进而防止文化不良信息的大面积蔓延。我们要加强舆论导向,弘扬正气,传递网络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为人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情趣提供良好的土壤,使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传递文化精品信息的场地。
3.加强社会协同治理。通过网络可以将学校和政府、社会机构、家庭连接起来,三方就可以准确并及时地了解网民的动态,使得社会、学校和家庭相互沟通与配合,着力将管理与法律结合起来,使法理管理更加合法有效,真正形成“三位一体”完整的教育系统,进而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了我国网络文化的管理水平。
(二)提升网络技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1.网络课程体系设计。“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了超强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效率。”[12]网络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也是弘扬先进网络文化的如慕课、微格教学、微课堂等课程形式就是网络课程系统的典范。网络课程体系设计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网络课程体系扩大传播领域和丰富传播方式,一改传统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生动活泼、接近生活的案例和独具创意的影视、音乐、图片等媒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潜移默化的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受教育者。
2.加强主流网站建设。我们应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流网站,进一步创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模块建设,不断开设特色专题栏目如:“领导访谈”、“先进典型”、“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弘扬正气&反腐倡廉”、“专家讲座”、“政工研究”、“国家安全”、“中华英才”、“法治中国”、“领袖风采”、“传统文化”、“书画品鉴”、“地方要闻”、“理论专题”、“图片新闻”、“人事任免”、“调研活动”、“大事纪实”“、友情链接”等。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性和自主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要切实增强网站的创新性和互动性,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以引导新时代的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诸多高校做到了全面详细、在打造权威话语方面也颇有成效,在全国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中起到了有效的示范的“领头羊”作用。如同济大学“同济方舟”,兰州理工大学“红柳网”,湖南师范大学“星网”,湖南大学“红叶网”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与培养起了重要的主导作用。
3.开发手机等移动载体功能。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战略,下大气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1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手机这一教育工具,大力开发并研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APP软件,例如微博、微信等囊括信息、互动和评论等为一体的功能结构,使老师和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交流;构建手机微信平台,及时各种活动的动态,比如讲座、课程等教育者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事宜,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自己疑惑和见解,并能够得到及时反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
1.借鉴国外典型经验。我国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过程中,虽然做出了很多积极的行动,但由于整体起步较晚,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还存在法律缺位与滞后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的网络文化管理经验。如美国的网络监管常常采取政府、社会、网民等主体的共同监管策略,“如鼓励家庭和学校使用网络信息过滤软件;拦截网上不适宜儿童的内容,严惩网络儿童色情犯罪;积极协调和建立互联网安全机制等。”[14]网络文化是依托网络这一载体运用而生,它与传统的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有着很大的差别,显然我们不能用现实生活中管理文化的方法来管理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管理观念与方式方法。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反垃圾邮件法》、《通讯内容端正法》等比较具体可行的网络监管法规,对不法分子严厉打击。
2.坚持多中心治理原则。我国网络文化的管理,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行政监管,由于监管主体过于集中,往往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因此我国应实行网络监管的多中心管理模式。多中心的社会监管会更加贴近管理对象且高效。中国互联网协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只职能,在各个省市下设多个网络协会及开展“网络协警”工作,加强协会组织的积极互动,不断实现网络文化的创新和管理,形成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营造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3.掌握网络文化的领导权。学者李超民认为:“网络文化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坚决贯彻‘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理念,不断优化网络社会管理方式,着力构建立体的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包括网络技术防范、法律制度防范、网民意识防范等;注重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净化网络文化安全环境,不断增强网络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5]我国网络文化中渗透着很多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政府应转变网络文化管理的理念和手段,着眼于全球视野和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共享原则,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领导权和管理权,在保持本土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兼容并包,将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4.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16]网络文化管理与同样如此,我们需要联动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干部、政府相关人员、高校教师队伍,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网上辅导员队伍。网络思想政教育者一定要切实提高动态的把握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有效互动,同时还要能够吸引更多的教育对象主动、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使教育对象在参与网络文化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李礼 单位: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7).
[5]王瑞华.用户教育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文化[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6(2).
[6]刘同舫.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联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7).
[7]李贤民.民族文化不能在网络中消失[N].光明日报,2001-12-12.
[8][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9]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蓝爱国.网络恶搞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11]尹铁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5).
[1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4]钟忠.中国互联网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15]李超民.近五年来网络文化安全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4(1).
[16].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第四篇:和谐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和谐”与“不和谐”因素
1“.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
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政治的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等,在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和谐”与“不和谐”的政治因素,其中“和谐”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有利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表明,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其中学生占总网民比例的28.8%。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谐网络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追求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种以“和谐”为中心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网络文化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特别是在政治改革进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建立起了政府网站,政府网站的建立有利于党政工作的公开透明化,也能够加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交流,拉近人民与政府官员之间的距离,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个体化及大众化等特点,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和谐”的政治因素的形成,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青年学生会产生一些越轨行为以及政治行为失范。比如,会出现非理性的政治表达,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一方面大众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没有了制约性大众就会陷入非理性的表达中,甚至在网络上发起批判政治的活动,产生一些网络暴力等不良后果。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使信息接收者不能完整地看待整个事件,从而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有偏差,也不能全面地了解政治事件,从而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出现偏激的行为。
2“.和谐”与“不和谐”的人际因素。
科技的发展,打破了以前只能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方式,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比如QQ、MSN、Facebook、微博、微信等,这些软件不仅能够让人们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还能进行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人际交往方式的多样化,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能够交流。网络文化既有“和谐”的人际因素,也有“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不和谐的人际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人际交往的障碍。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友,原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被人与机器的关系所取代,从而也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的关系,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障碍。另一方面,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使许多学生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成就感,于是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开发和广泛利用,无论是在教室、食堂还是宿舍,这些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一人拿一个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外界交流越来越少,交流得越少,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冷漠,长时间不和外界交流也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3“.和谐”与“不和谐”的道德因素。
网络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为传统的道德观念传播和建设搭建了更大的平台,同时,道德文化的传播也没有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在大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平台里适时地传播道德理念。另一方面,网络的推广也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民族意识薄弱,学生不只是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有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碰撞,特别是随着一些外国文化的流入,近年来出现了很多的哈韩、哈日一族,这种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学生的民族意识弱化。同时网络的出现也弱化了学校的德育功能,道德行为失范,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形成总是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使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力明显下降。然而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道德规范又没有形成,这样就使得许多的网络行为处于无人管理、无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出现大量的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况。
二、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网络文化建设中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所谓“和谐网络文化”是指通过网络,传播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积极影响的,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上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许多社会学家指出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是具有很强的认同感的,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也更易于理解对方的语言、言行举止,所以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谐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具有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也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和谐的环境,学生们能够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同时,和谐网络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之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网络文化自身的和谐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大众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和谐的文化基础,而在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这个大背景下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大环境。最后,和谐网络文化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它促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理想目标、坚定的政治理念,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积极影响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环境。无论是和谐网络的凝聚力以及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影响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①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时代信息具有瞬时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许多社会动态、新闻事件等信息的更新都会及时发送到你的微博、微信和手机上,这就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不至于对很多热点问题一无所知,课堂上也可以发表各自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信息也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下才能进行,学生在这种有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内对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被打破,学生与老师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来共享资源,互动沟通。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人类信息的传播更加流动。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达到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信息的流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也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络文化的瞬时性和流动性的优点能够被更好地利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②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和谐的环境,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创新了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首先,网络文化和文化一样具有思想渗透的功能,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利用这种渗透功能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活动相结合,通过网络文化的影响力来吸引学生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最后达到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其次,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兴起,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具有互动性,打破过去“输入型”的教育方式。通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开设各种手机软件,走进学生的生活,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进行疏导,还可以回答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这种无限制的沟通平台打破了之前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和谐网络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积极性。
三、和谐网络文化视阈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推广,特别是在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往简单的思想政治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必须在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前提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其适应网络文化的大环境。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理念三方面来探讨和谐网络文化背景下怎样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如今大学校园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课堂来实现,课堂上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使教材更加灵活,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我国,大多数学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刻板,教材也空洞、索然无味,所以通过上课很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教材是使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好的教材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十分重要,面对如今的网络文化的冲击,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应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时代的特征,内容上也应该生动、丰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可以借鉴国外许多教材的编写方式,把理论和案例相结合,通过插画等形式使教材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教材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除了教材以外还可以开设跟网络文化有关的课程,现在许多由网络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跟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不清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开展网络教育课程有很重大的意义。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信息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几乎与网络设施建设的步伐是一致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就己经开设网络伦理教育的课程。所以我国开设网络文化相关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网络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一是引用营销手段的一种,也就是线上和线下营销相结合,所谓线上营销就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进行营销,线下营销也就是通过实际的宣传来营销,这种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进行网上和网下教育相结合,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网上教育的资源和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自己开通微博或是建立微信群,在微博上和微信群上可以发表自己的思想以及对某件热点社会事件的看法,这样在无形中以学生热衷的形式引导了学生的思想,对其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利用微博或微信的有效互动性来加强和学生们的交流,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思想。还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看一些宣扬主旋律的视频,其他学校的公开课和演讲等。网上教育的同时还要结合网下教育,对一些思想和观念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创新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主要应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身上,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所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随着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网络文化的特点,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必须不断地用新理念来武装自己,增强自身的能力。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强化网络意识,主动融入网络文化的大流中,转变思想观念。网络时代的到来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信息传播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创新理念的同时还要适时地提高自身的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也能和学生无代沟地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也会大大地提高。
作者:皮艳清 平晓倩 单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