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简析(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简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简析(5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首先是和谐人格的形成。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的重要生成条件。本文在探析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义以及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和谐;校园网络文化;人格

一、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高校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是指由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特性的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构成的网络文化系统,是高校校园里所特有的文化传承存在形式,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要把大学生养成什么样的人”和“引导大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两个问题,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建设。

二、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屡见诸于报端。大学生盗窃、抢劫,乃至自杀、杀人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有识之士都在深入地思考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我们的高等教育怎么了?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而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尤其是大学生犯罪率急速增高的事实昭示人们,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培养不容忽视,和谐人格必须成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应有的目标追求。因为这是:1.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需要;2.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需要;3.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需要。

大学生既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客体,又是重要主体。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的过程,其本身就弥漫着强烈的实践精神。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参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校园网络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沐浴实践精神、感受实践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的实践精神。

三、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对策研究

杨叔子先生曾指出:“一所现代化的高校,必须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构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浓厚学术氛围,充满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求善的文化精神,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充分调动人的主体自觉性和积极性,滋润着优秀人才的成长。”杨先生十分推崇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强调人的主体自觉性和积极性,可见必须优化校园网络文化,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积极热情地引导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

1.认识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生活技能等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这些方面又恰恰是中国人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校园网络文化的和谐与否,与人格健康有很大关系。所以,学校领导层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生活,既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性格特点,又能通过浓郁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品质与人格。

2.发挥教育主体的德育功能,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

教师和学生是建构良好教学和学习文化的主体力量。在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教师和干部队伍。他们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举止,以及个人的理想、信念、性格、气质和作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在和谐人格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大学生进行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引导大学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审美性和教育性,促使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审美性和教育性应是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任何教条死板、枯燥干巴的东西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更谈不上感化和教育。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创造优美的物质、人文环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教育学生,促使他们和谐人格的形成。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应针对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4.重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开展和谐人格培养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格培养思想。首先是人本主义思想。孔子的“仁”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仁的实质是“爱”;“仁者爱人”,其核心意义是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理解人,从而实现人的发展。其次是蕴涵着深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儒家思想强调“舍生取义”、强调“尽忠报国”,都是爱国主义的集中写照。第三是强调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是第一位的,“慎独”则要求人们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保持崇高的节操,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这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

5.重视人格践行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和谐人格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成长的大熔炉,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接受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使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人格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发展。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应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切实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最终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昊,马曦.《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N].人民网.2006-11-28.

[2]王雯姝.《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内涵》[N].光明日报.2007-04-25,(11).

[3]陈会昌.《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许宁.《浅析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

[5]杨秀莲.《和谐社会的人格范型:和谐人格》[N].光明日报.2008-01-07.

第二篇:高校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网络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同时也是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文章基于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从多层次、多角度解析信息网络对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高校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和交流形式,而且进一步完善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营造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来确保大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进而最终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调查;和谐

一、研究背景

信息社会互联网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6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截至2010年6月。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分别占到整体网民的27.5%和9.2%,增速超过整体网民。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下降至23.3%。但是目前大学生仍是上网用户的主流,网络已逐渐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目前校园网络技术已经发展拓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途径。然而,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青少年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但是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与自主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扭曲,导致心身发育不健全。网络环境究竟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文章为探究当前大学生的上网情况,以南京工程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一次普查,并就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高校网络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下,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以崇尚和追求和谐价值为取向,最终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目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进行调查,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书面调查问卷500份。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其中文科学生占总人数的40.6%,理工科学生占总人数的59.4%,男生占61%,女生占39%。

(二)研究方法

通过现场问卷调查法,活动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被调查对象在同一时间填表并进行初步分析。在发放的500份调查问卷中,共收回481份。其中475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8.7%。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由18个问题组成。第一部分是高校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主要调查电脑基本操作技能熟练程度、每周上网时间、上网场所及上网目的、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第二部分是高校网络设施的配置情况,主要有机房的建设、网络的畅通性及速度性等:第三部分主要调查了高校对网络的管理情况,主要有管理是否到位、出现问题能否及时解决、学生对网络管理的满意程度等。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高校学生使用网络情况

1 电脑使用情况。调查显示,有41.4%的学生有自己的个人电脑,58.6%的学生没有电脑,这说明在本科学习中。学业任务比较重,电脑需求量相对较小。而且其电脑基本操作水平,有47.4%的学生操作熟练,39.3%的学生电脑操作水平较熟练,只有13.3%的同学对电脑表示不熟练。由此表明,大学生能使用电脑进行基本操作,电脑与网络知识在大学生当中得到很好的普及。通过对大学生上网时间(见图1)的调查分析,数据显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与交流的重要工具。

2 上网习惯统计。通过对大学生上网经常行为的分析(如图2所示),其排名为:查询资料、浏览新闻和评论(简称:查、流)>聊天交友(简称:聊、交)>看电影、听歌或玩游戏(简称:娱乐)>讨论热门话题、论坛、贴吧跟帖灌水(简称:跟帖)>收发电子邮件(简称:邮件)>下载各类资源(简称:下资料)>更新博客(简称:博客)>网上电子商务>其他。从数据显示,有81.47%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电脑网络的主要用途是学习与查阅资料,说明多数大学生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正确对待学业问题。有多于一半的同学会去聊天交友及进行娱乐活动,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生活,但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减少其不良效果。

在问卷中设计了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图3所示,排列如下:社会问题>就业考研>情感问题>校园生活>政治问题。数据显示: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了解社会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的选择上给予了更多关注。另外,随着高校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情感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网上寻求一些情感困惑的解答。

关于网络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往往会涉及网络依赖,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问卷中也设计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一半的学生认为网络开阔视野、拓展了知识面,并且可以认识很多朋友,通过与网友的交流,减轻学习或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获取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依然有少数同学表示,因花费了太多时间而使成绩有所下降。

(二)高校网络设施的配置情况

在对大学生上网场所的统计中,大多数被调查者(65.5%)表示每天都会选择手机上网,选择在寝室、学校机房上网的分别占26.5%及24.6%,同时也有33.2%的大学生选择校外网吧。随着3G时代的到来及手机配置的更新,大多数同学手机都开通了上网业务,方便浏览新闻及娱乐。通过对受访者的了解,多数大学生反映学校机房电脑数量有限,速度慢且装备太陈旧。

(三)高校网络的管理情况

在针对高校网络的管理情况调查中,55%的同学表示比较满意,有24%的同学表示还可以,还有21%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及很不满意。很多大一同学反映学校对计算机的基础培训的公共课程设置较少,练习不到位,导致对电脑的不熟练;另外有部分同学反映网络上出现问题。不能立即得到相关部门的解决。

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一)校园网络建设中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络硬件建设步伐远远滞后于校园扩建和高校扩招的步伐,直接反映就是校园网络平均速度较慢,有的学校宿舍无法上网,无线网络普及率更加偏低,导致很多学生对

校园网络不满意,降低了校园网络的吸引力,进而就削弱了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主要原因可归纳为:高校网络建设上资金不足,结构不合理,技术不成熟,上网条件有限。最终导致教师与学生不能很好地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校园网络建设中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校园网络管理组织体制一般为:校领导指导网络中心负责学校官方一级网站的技术运行,校党委宣传部负责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组织结构来看较为合理的,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统一规划,目标不明确;第二,技术管理层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第三,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最终造成当今我国高校发展与高校校园网络发展的不和谐。

(三)校园网络建设中文化环境不和谐

网络的虚拟化、开放性弱化了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虚拟的网络世界使得很多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失去约束。此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不实信息,这必然会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进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引起一些困惑和迷茫。

五、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效率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效率,是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客观需要。首先,逐步完善网络软硬件设施,解决校园网络建设中网络速度过慢、学校机房电脑配置偏低等问题,学校可以通过专项资金拨款,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改善学校机房和图书馆的网络设施,进行软硬件的升级。其次,优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组织体制,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现实要求。合理的高校校园网络管理体制可以使师生之间能进行有效和畅通的沟通交流。因此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不能忽略技术层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传承平台

努力组织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开展文明上网和文明网站创建活动,扩大主流舆论,倡导学生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努力打造网上精彩一课、名家讲坛、网上报告厅等一批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培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弘扬学校历史传统,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积极拓展网络学堂、电视台、网络电台、网络资源下载等网络媒介形式。拓宽校园网上党团建设、就业服务、心理咨询、情感热线等活动空间,进一步发挥校园网为大学生服务的功能。

(三)创建学术交流和科学技术创新平台

不断丰富校园网上精神文化生活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为前提。大学的显著特色就是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重要源泉,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高校必须搭建校园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及资源,营造校园网络文化不同的学术特色,同时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网络激发大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校园网络必须使自身成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的导向方,成为科学技术传播与创新的平台。

总而言之,社会应该给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更多关注与研究,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究建设一个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第三篇: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摘要:伴随着大学校园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率。所以,在新形势下,如何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位,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本文概述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义,并提出了校园网络文化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和谐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开拓视野的重要渠道。传统的校园文化已经变成了以网络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网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和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中的校园网络文化

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风暴所席卷,这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构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景。网络文化是全球同步的文化、是全民参与的文化、个性十足的“客”文化、集大成的文化、强势的文化、增大社会风险的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大学的传统教育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网络、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化校园逐步形成。大学教育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改革。

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以其神奇的力量改变着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论,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同时,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带来广阔自由,又引发失律失范。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态、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革命的新表征。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而是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文化的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二十一世纪信息化发展机遇,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队伍、软件、学科等方面入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二、校园网络文化遇到的问题

首先,在思想方面,由于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对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青年人来说,其欺骗性和蒙蔽性是很大的。网络改变了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网络是开放的、国际化的、自由的、民主的,不同价值的文化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因而网络信息不可避免地存有不少“垃圾”。这些内容往往与我们的国情、我们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事实上,西方一些信息大国,利用其经济实力,加速发展信息网络,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进而控制着强大的国际传播网,垄断着国际新闻渠道和几乎整个世界舆论,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地倾销自己的文化,传播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垃圾信息污染也是不能等闲视之的消极面。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使用方便和难以控制的特点,一些黄色、黑色、暴力、黑客信息也借助互联网而广为流传。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些消极、不健康的思想极易动摇和破坏大学生经过前期教育刚刚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

另外,一些青年人上网成瘾,也是网络文化带给校园最大的弊端之一。调查表明,几乎有75%的学生有上网成瘾的倾向,网络中的良莠不分、藏污纳垢导致许多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遵循着快乐的原则,追求着感官的刺激,自由地发表观点,可以不考虑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然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按照社会人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网络内外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思想意识模糊。

三、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的几点建议

1.弘扬“红色教育”,增强学生的分辨力。

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网络环境,教会选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首先要着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传统的德育强调对既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和接受,所用的方法是说教、榜样、说服、限制性鼓励等,这种缺乏人性所需要的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理性的观念,扼杀了德性的全面发展。而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多元道德价值观并存,价值观冲突不可避免。个体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各种道德和价值观,根据所处的文化背景来做出自己的选择。其次教育者要正确引导。我们强调教会学生进行选择,并不是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教师正确引导下自主地做出选择,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变为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建构的过程。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主体批判思维的建立,学会适应社会的主动选择,是青年学生走向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

2.借助校园网络的平台,对学生进行网络文化的正面引导。

这些年来我国许多学校对校园网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促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大多数校园网功能、校园网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信息流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应该借助这个平台努力实践并着力打造“绿色网络校园”,即坚持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德育主流;全力封堵“黑色的”,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确保网络安全;坚决删除“黄色的”,严格监控管理,消除和减少网络中色情、暴力信息的污染和毒害,净化网络环境;着力疏导“灰色的”,对网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群众性问题加强教育疏导,把握正确导向,进而营造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建立健全网络管理队伍,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督。建立强有力的网管队伍,对学生用户上网进行IP地址和身份记录,关注BBS上一些重要信息,掌握学生网上动态,并一些积极的信息,趋利避害,积极引导,让校园的网络天空一片蔚蓝。

3.开展丰富有效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校园中提倡文明上网。

首先,挖掘学校网站功能,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设旨在解决当代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困惑、促进教学互动的校园网络论坛,以贴近学生实际来吸引学生,以挖掘学生个性特长来激励学生,以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来影响学生,建设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校园网络论坛,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交互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鼓励全体教师参与校园网资源建设的制度,通过校园网站和论坛积极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开展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就读书与上网的关系展开讨论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我们应该逐步在校园网络论坛上开辟若干个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栏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建设,激发学生参与网络交流的热情,通过交流,让学生释放心理负荷,寻找自信源泉。这样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舞台,给教师们提供了走进学生心灵的新途径,也成了师生交流感情的桥梁。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曾经说过:“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兴利除弊,为我所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指导和引导,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越,毛建青.“网络社会”与学校德育工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56-59.

[2]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和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7):8-12.

[3]俞加强.开辟校园网络文化一片净土[N].中国电脑报,2004204219(1).

第四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当今社会已进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以数字化的信息发送和接受为特征的高校网络文化,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传播对象、具有虚拟性质的文化。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CNIC)的调查,截至2010年底,中国网民数已达4.5亿人,其中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网络时代所构筑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也影响着他们的认识、思想、情感和心理。大学生群体网络生活的质量高低、文明程度,不仅影响着我国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也影响着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成长。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现状

目前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喜忧参半。令人欣喜的是,高校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科研成果。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树立新观念,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网络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为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促进师生双方的沟通。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网络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高校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高效网络文化也有许多令人忧虑的地方,用中国先进文化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任重道远。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

大学校园一直走在整个社会的前端,网络时代也不例外。目前。大学生宿舍普遍联网,多数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即便学生没有个人电脑,各高校也都有规模较大、收费较低的机房供学生上网。在这样的网络条件下,大学生上网已经非常普遍。学生写论文、查资料、上课、交作业、与教师联络以及与同学交流学习内容等都需要应用网络,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观大学生的上网目的和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满足求知欲。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和巨大的信息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科学教育、艺术等信息都集中在互联网上,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元的信息样态拓展了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

2 自我实现。在网络的虚拟时空里,很多现实社会的限制都消失了。任何人都是互联网的“主人”,网络社区人人平等,所有人都拥有话语权,可以针对某个事件或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由于网上虚拟的身份,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扮演”与现实不同的角色,享受网络特有的平等、自由、成功、刺激的感觉,网络身份与角色满足了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3 心理减压。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自然也会在学习、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一些压力。人的行为的“心理驱动系统”由两种心理倾向构成:一种是寻求满足的、进取的心理倾向:另一种是避免伤害的、防卫的心理倾向。由于网上可以匿名宣泄自己的压抑情绪,因而网络成为很多大学生躲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的场所,上网成为释放心理压力、松弛身心的有效方式。

4 情感表达。网络的出现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成为人们除了现实社会交往之外的重要交往方式。由于网络时空无边界,再加上人们在网上无须面对面交流,避免了心理上的紧张和尴尬,很多大学生甚至认为,网络比现实当中更容易交到朋友。网络社区、网络游戏、e-mail、QQ、MSN、博客等都成为在网上认识新朋友的渠道。

5 彰显个性。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感受。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精选并链接互联网中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个人工作学习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及时记录并,发挥个人无限的表达力;更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和汇聚朋友。进行深度的交流沟通。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还出现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有些人上网主要是打发无聊的时光,他们沉迷于网络世界,回避现实,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严重地影响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中社会性交流弱化、人际关系冷漠,甚至疏离现实社会。还有的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网上任意发泄情绪,随意谩骂指责。更有甚者利用网络进行暴力、色情、赌博等不良活动。利用网络进行欺骗和欺诈、侵犯他人隐私、制造网络病毒等,他们的这些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属于网络犯罪的范畴。

三、边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1 高度重视并积极构建和培育高校网络文化“网络文明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有活力、无污染的网络环境。边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网络文明工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大学校园不断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边疆高校要高度重视构建和培育网络文化。领导重视不仅要体现在从人、财、物、技术等方面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大力支持,更要体现在主动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从高校网络政治文化、网络精神文化、网络制度文化和网络物质文化等方面全面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培育。

2 提高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就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必须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能力;必须精网络技术,通过对校园网络,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提高对网络的控制力和对有害信息的审视力。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和腐朽文化在网上的传播。

3 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一要逐步建立起公平、合理、公正、有力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以便保护好校园网络文化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及其高昂的工作积极性;二要逐渐形成一套合理的人才流动机,不断满足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培育过程中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的现实要求;三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评估和评优制度,以实现校园网络文化评估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从而保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决策的正确性。

第五篇:谈高校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摘要: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广泛运用,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绿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实施高等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绿色文化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越来越具有文化的功能。在高校,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对“绿色校园网络文化”的理解

1.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群体存在方式的总和,是一个学校传统、作风、精神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它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通讯手段,而是形成了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网络环境”,网络已具有了文化的意义。广义的网络文化包括一切与信息网络技术有关的物质、制度、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人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2.绿色文化的含义。狭义来讲,绿色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广义而言,绿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3]?绿色,是大自然的色彩,是生命的色彩,是人类崇尚的颜色。绿色代表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绿色代表了健康、无污染、有生命力。人们常用绿色食品代表健康、无害、有利于食用的食品。绿色文化同样代表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他能催人奋发向上,净化人的思想、启迪人的灵魂,给人以享受。

3.给校园网络文化赋予“绿色”的意义。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当校园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新的文化文明曙光的同时,网络信息垃圾和信息亦同步滋生,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在大学生网民中、因沉湎于网络聊天、游戏、交友、色情浏览而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精神萎靡颓废,以致行为失控等现象为数不少。这种现象已引起一些高校的关注,因此,各高校已经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我们赋予校园网络文化“绿色”的意义就在于:将校园网络文化治理成“绿色”的网络环境,让校园的每一分子都维护、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绿色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校园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使校园网络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相和谐、与社会进步文化相和谐。

二、绿色校园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

1.绿色网络语言。所谓绿色语言是指文明、健康、规范的语言。网络语言有自己一些独特之处。有些用户为了简单、快捷使用网络而创造了逐步为广大用户所接受的“网络词汇”。如“88”、“886”表示“再见”,“3Q”表示“谢谢”,“PLMM”表示“漂亮美媚”等等。这些新兴“词汇”由于使用的方便、快捷而在网上广泛传播也无可厚非,但也有更多的网络语言是不讲语法规则,随意用同音、近音、错字、别字代替,只要对方能看懂就行。如果长期不注重汉字的规范性,势必会降低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会影响网络语言的规范化。作为大学生,应该有责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头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为广大用户做出表率。

2.绿色网络视觉。绿色视觉指能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它包括网页的美观、界面的友好、色彩的清新,更重要的是图片、影像资料、游戏画面的健康、文明等。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特征,色情业随着商业化渗透到因特网的每个角落。网络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一夜情”、犯罪、恐怖、枪战、低级趣味等内容,网页经常跳出含有挑逗性的不健康视频。游戏开发商也利用网络这个互动游戏空间推出一些含暴力倾向的游戏。这些图像、游戏、影像会使防御能力较低的大学生改变认识世界的方式,改变他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甚至混淆了图像、影像呈现的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差异,使他们解决冲突的方式趋于暴力和不理性,很容易陷入犯罪的泥坑。

3.绿色网络信息。绿色信息是指没有污染、不陈旧、不虚假,具有安全性的信息。读者能从浏览、阅读、研究中获得兴趣和灵感,给人精神的提升和身心的愉悦。在网络信息环境中,一方面,有些信息者或产生源不择手段,为获取利益有意制造虚假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信息提供者成分复杂,网络活动法规不够健全,网上信息自由散漫,造成伪劣、淫秽、暴力、恐怖、迷信等信息比重不断增多。信息的冗余、老化也让用户难以消化,常常浪费了有限的精力和财力而难以得到所需信息。这不仅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效率而且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鸦片,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

4.绿色网络行为。绿色网络行为指自觉维护绿色网络环境的行为,它包括不浏览、不传播、不制造、不有害信息,不做不利于网络文明、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三、用“绿色”理念贯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第一,增强大学生绿色网络意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绿色环境与自然绿色环境一样,需要每个个体去爱护。强化大学生的绿色网络意识和网络道德,应该实施道德主体教育,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上网的人其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网络道德建设。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文化与价值理论,面对各种诱惑,面对理性与感情的冲突、较量,大学生应具备自主、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在网络中有道德的人。另外,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加强网上监督工作,建立网络控制管理机制,制订网络道德约束机制,诸如《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网络道德规范》等。

第二,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网络园丁”。校园网络的建设需要一批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具有一定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具有高度责任、敬业精神的网络工作队伍。高校应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或相应机构。校园网的门户网站、学科教学网站、网上虚拟社区、BBS论坛都应有一一对应的负责人,做好网上信息的过滤,并对网上反动、黄色、不健康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清理。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利用校园网做好主题引导,让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校园热点,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待世界。

第三,丰富校园网络绿色内容,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校园网站不应只是“人机交互”的工具,还应是师生、同学之间交流互动的主渠道。高校应挖掘网站的潜力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丰富的校园网内容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让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关心自己的学校和身边的人,让他们在上网时更多的时间逗留在校园网站上。如在校园网站上创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办学成就”、“个人主页”、“校园生活”等专栏,使校园网站成为高等学校信息汇集、交流和生发的中转站,为增进领导、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并为教学管理提供一个互动平台。

参考文献:

[1]最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实施手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41-42.

[2]孙伟凯.校园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福建高教研究,2005,10:67-68.

[3]王本泉.绿色概念[EB/OL].,20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