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安全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信息网络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进步,其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更大,甚至对于校园文化的安全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大量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认识,大量不健康的文化渗透到了校园文化之中。想要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主流价值体系得到有效的稳定,保证校园文化的安全性,帮助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就必须要加大网络时代下校园文化安全的建设力度,维护文化领域安全。
[关键词]网络时代;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安全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加之信息时代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国内外多种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大量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开始通过网络对现实生活以及社会文化进行渗透,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构成威胁。作为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校园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将校园文化安全的监管问题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建设中,导致当前校园文化安全还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思想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措施的有效应用,保障网络时代下校园文化安全。
一、网络文化内涵及特点概述
网络文化以概念层面而言分为广义及狭义。其中,广义的网络文化就包含了与信息网络技术相关的所有内容,也就是说在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的信息时代的所有文化,其中主要有物质、精神以及制度文化等几个要素。而狭义的网络文化则是指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经济基础之上的精神活动等,主要就是人在网络中的心理活动、知识体系、思维认知以及价值观念和具体的网络行为等等。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有:首先,其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人们可以按照自身的爱好及意愿进行各项活动。在网络世界里,世界各地的文化都能够得到交流,人们的沟通也可以不分国界、阶级、层次地开展。其次,网络文化沟通有着良好的便捷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了现实,同时远程的交流也变得近在咫尺。不仅节省了沟通的时间,也实现了沟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得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充分的提升。此外,虚拟的社会性。网络作为虚拟社会已经成为和现实社会共存的当前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形式,网络具有较强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不被地界与国界所限制,让跨地域的人们实现了瞬间的实时互动,使得人们进行社交的范围也得到了充分的扩大。网络将现实及虚拟进行了有效的连接,也提升了网络的社会性。最后,网络可控能力差。在促进网络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网络的监督及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但由于网络所进行的各项开发及运转过程都有其独特的管理模式,各种各样的文化及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交换和拓展,使网络文化的可控性弱,导致网络文化的管理控制效率偏低。
二、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安全的影响分析
校园文化安全是指学生群体能够自愿地选择与坚守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即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仍旧坚持有坚定的文化立场。相关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使用网络的主力军都是青年群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进行休闲娱乐及消费的主要场所,互联网对当代学生的意识形成、学习方式以及文化消费的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也给校园文化的安全带来巨大挑战。首先,网络文化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发起了挑战。传统的文化将人类从分散的部落逐渐融合成了具有统一性的社会,而网络作为现代文化的主要形态,又使得社会群体逐渐开始“部族化”,并衍生出大量价值取向不清晰的网络亚文化形态,也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出现了大量学历高但不具备操作能力,拥有严重的物质及享乐思想,认为个人权益大于群体权益的学生群体。虽然小部分的群体是无法代表整体的状态的,但其所崇尚的很多亚文化已经产生了非主流文化的变化,个人本位以及钱、欲、权本位的价值观则深刻影响着当代青年学生自身的价值认知,甚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对青年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及道德观造成了严重的腐蚀。其次,网络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作为重要基础,其所具有的包容性也涵盖了各种思想文化内容。传统文化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之下,我国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出现了发展滞后的情况。利用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及现代化的经营所打造的具有较强便捷性的“快餐文化”,对于青年学生群体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消费者,他们还没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和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导致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市场也处于发展的严峻时期。此外,在互联网进行快速渗透的过程中,青年网民为了突显个性,争当“网红”,各种“另辟蹊径”,违背我们传统的认知与正常的社会秩序,在网络世界传播大量的不良文化,对于学生群体思想认知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再者,网络文化使得舆论导向所具有的主导权被弱化。网络作为多元文化发展的主要介质,其不仅仅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也给青年学生的评判及自由的言论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也就是说,在网络世界中,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各种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都不再重要,所有的网络成员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作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组成成员,也不再受到现实制度及规则的约束,而能够在网络世界中根据自身意志开展各种行为。在此思维模式的影响之下,学校管理正在逐步失去原有的效用,原本那种中央控制式的垂直管理以及分层管理的结构也被对等并列的结构模式所替代。若有网络突发焦点事件的出现,网络的声音往往会覆盖学校所的宣传内容,导致舆论导向的主导权被弱化,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学校管理的困难程度。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虽然学生的业余生活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丰富,使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社会问题,但也使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话语主导权被替代,使校园文化安全面临较大风险。
三、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安全建设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校园文化安全机制
首先,加强国家层面政策督导。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进行正面、积极的宣传,健全与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并通过成立关于文化安全的监管部门来督导校园文化安全建设。国家在制定教育政策及法规的过程中,对文化安全的相关内容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当今我国正在开展的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也需要对校园文化安全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其次,加大高校内部的管理工作。第一,确定校园文化安全的主要责任体。通过在高校内部管理层的有效落实,确保其文化安全监管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从而避免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生互相推脱的情况。第二,加大对于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教育,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让教师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力军,让学校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载体。第三,提高学校管理部门发挥自身作用的能力。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有着比较成熟的学生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加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力度,让学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让正能量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旋律。第四,加大学校课程设置中文化安全的相关内容的比重。如可以设置相关东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等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西方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最后,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结合网络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网络应用方法。此外,还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灵活地应用网络对传统文化进行推广与传播,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发扬。
(二)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工作
要保证校园文化的安全,还要重视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工作。首先,我们要充分应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实现对于网络舆论导向的有效监控,并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要充分发挥出其所具有的科技优势,对拥有自主版权的一些电脑密码进行研制,从而提升电脑加密系统的安全性,避免其存在严重的不可靠性。要在校内、外部的网络界面上建立有效的信息海关,要求各类内外连接都接受信息海关的检查,将不良信息和不利因素进行充分过滤,从而构建安全可靠的洁净网络。同时,要加强对于网络安全技术的有关研究,使“防火墙”、加密、数字保护以及信息追踪技术得到充分发展,避免一些有害数据进入校园,损害国家的利益,消磨大学生的意志,破坏人们的思想灵魂。其次,加强网络法制宣传工作。法律的存在就是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与调整,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于网络行为的有效规范。在网络时代要保证校园文化的安全,就需要积极进行各项网络法制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初次上网的学生,要使之能够充分了解网站法规,对有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规定及内容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群体网络法制意识的有效培养,避免其在网络世界出现违法行为,实现安全网络社会的构建。最后,加强高素质网络文化队伍的构建。对校园网络文化队伍的有效构建能够使校园的网络文化逐渐向更深层次与更高品质的方向发展进步。所以,学校就要积极引进同时兼具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与较强政治素质的教育人员,使其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贡献自身的力量。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尽其所能地发挥教育人员自身优势,并确保网络运行的有效性,开发各项适用软件,制定适用于校园的网络管理制度,保证校园网络管理的规范性与运行稳定性,加强对于网络数据资料交流过程的监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等,从而有效应对网络时代对于校园文化安全性的挑战。
(三)加强对教育者校园网络文化安全认识的培养
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青年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在不断增多,而学校开展教育及管理的人员同样不可能与网络相脱离。怎样实现对于青年学生的有效管理与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总体来说,要实现对学生良好的教育,教育者应该先接受先进的教育。曾有学者表明,在信息社会中,两代人之间最大的鸿沟实际上就是网络信息资源。在被教育者掌握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各项信息资源的同时,若教育者不能更加努力地学习相关知识,其之间必定产生极大的差距,增加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所以,学校教育者应该具备较强的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使当代学生架构起正确的世界观及人生观、拥有良好的道德观以及社会责任观,同时建立真善美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观,作为其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尺与习惯,将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不断内化,从而更好地对网络文化及信息的优劣情况进行准确判断。教育者要牢牢掌控先进的网络技术,充分掌握网络文化所具有的整体性特征,通过与网络技术特点的有效结合,利用现代化的媒体,例如QQ群以及微信、微博等信息渠道,对当代学生上网时的心理特征、行为特点以及价值取向进行准确分析;充分掌握网络时代下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再利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群体能够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以及各种文化类型,掌握吸收网络文化营养的正确方式,并实现对于网络文化垃圾的准确甄别,从而更加认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网络能够帮助学生对文化的全球性进行充分的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能够对文化领域起到统领作用。所以对于可能渗透的不健康文化以及非主流文化,学校要应用有效的措施,构建安全的校园文化。综上所述,校园的网络安全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项具有较强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对网络安全、校园网络文化加以有效建设。只有保证网络文化的安全性,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校园文化的安全性。所以,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确保网络文化的安全性,加大校园文化安全建设力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方中政.自媒体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安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02):87-89.
[2]周秀芳.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安全性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8):50-51.
[3]马海峰,刘明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安全体系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2(26):39-41.
[4]张武杰,王双.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逻辑解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4):163.
[5]游睿.网络文化意识形态渗透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4):67-68.
[6]唐军栋,尹洪菊,王双.高校网络文化安全解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4):162+207.
[7]于东江,王建林.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6):69-73+134.
[8]张旭平,李琪.论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安全的新挑战[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0):124-127.
作者:周佳峰 马岚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